阴阳合历纪年
中国古代历法绝大多数是阴阳合历纪年,亦称“岁阴岁阳相配纪年”。古代历法的基本元素是日、气、朔。至迟从殷商王朝起,中国就采用干支纪日,从甲子到癸亥,六十干支日名轮流循环使用。“气” 是中国古历的阳历成分,从冬至点开始到下一个冬至点为一回归年。一年分成二十四个 “气”,称为二十四节气。按时间等分的叫平气; 按一年中太阳所走的路程等分的叫定气从冬至开始,每隔一个气,如大寒、雨水、春分……等都叫中气; 其余十二个,如小寒、立春、惊蛰……等都叫节气。“朔” 是中国古代历法的阴历成分。日月的黄道经度相同的时刻叫朔。月亮绕地球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它的速度变化周期叫一个近点月。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速度也是不均匀的,它的变化周期直到明王朝末年还一直认为就是一个回归年。由于日、月运动都不均匀,所以每连续两次朔之间的时间也是不相等的。但经过长期观测统计,可以求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称为一个朔望月。根据朔望月推算出来的朔称为平朔; 对平朔进行日、月运动不均性的改正,得到真实的朔,称为定朔。中国古代历代皇朝颁行的历法,根据气、朔的变化,可分为三个时期: 从春秋战国时代到唐王朝,是使用平气、平朔时期; 从唐朝到明末,是使用平气、定朔时期; 清王朝以后,是使用定气、定朔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