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阴符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阴符经

 [原文]

上 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
 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中 篇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 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马,神明出马。
 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下 篇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千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余,至静性庶。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禽之制在气。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故曰: 沈水入火自取灭亡。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
 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
 爱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
 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鉴赏]
 《阴符经》,又名《黄帝阴符经》,其成书年代及作者尚难确考。“阴符”作为书名始见于《战国策·秦策一》: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苏秦列传》作“得周书《阴符》”,均不称“经”。《新唐书·艺文志》“神仙”类中最早著录《阴符经》。历代学者对其成书年代及作者说法颇多,但均缺有力证据。现有唐褚遂良手书《阴符经》碑帖行世,肯定唐以前成书。作者可能是一位多经世变、博学善察的隐士。书写成后,可能长期隐埋,至隋、唐之际始流行于世。
 本书文字简炼,三、四百字,哲理深邃,几乎每句话都可衍演成一篇文章;且通观全篇,又贯通一气。此书自问世以来,多被录于道家类书中,被涂上了浓重的道学色彩。它在哲学思想上反对天命论;着力揭示自然和社会变革的必然性,讴歌矛盾和斗争。书中多隐喻,其意在论述政略和兵略思想,融合了易、老、阴阳、法、兵等诸家思想,是谈论王政和兵法权谋的书。
 一、提出将帅的思想和行为必须暗合“天道”
 此书何以名为“阴符”?李筌说:“阴,暗也;符,合也。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故曰阴符。”(《黄帝阴符经疏》)“天机暗合于行事之机”,即人主、将帅的思想和行为与“天道”暗合,这是全书的核心内容。开篇首句“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是讲人主、将帅必须精心观察,进而准确掌握客观自然法则(“天道”),使自己制定政治、军事策谋略与之相暗合,能做到这一点,就“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运天下于掌上,应万变于无穷。只要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天人合发,万变定基。”这就是说,由于自然和人事的原因,社会会经常发生变革,将帅察知此机,就应乘之而动,达到“万变定基”之目的。就是说“日月有数,大小有定”,不是人的意志能够左右得了的;但这决不是说,将帅在它面前无所作为,唯其“有数”、“有定”,才使“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中含有巨匠在限制中才能表现自己、规律只会给能者以自由之意,表现了作者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思想。将帅能做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就可以治理属下,战胜敌人,遂行自己的意志,亦即所谓“立天之道以定人”了。这是全书的总纲,或者说,是其全部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认为剧烈的社会变革乃至战争不可避免,只能“因而制之”
 作者从哲学的高度来论述事物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文中说:“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自然生养万物,但亦杀害万物,这都是正常的,是“天道”的自然之理,无须大惊小怪。又说:“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万物盗天地阴阳之气而生长,人盗万物以养身,万物亦生灾患以盗人。他(它)们之间是相害而又相利的关系,唯其相“盗”,故能相依;唯其相“杀”,故能相生。事物之间的这种互相“盗”、“杀”并不可怕,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宜”(适时,有度,各得其当)。只要“宜”、“三才”(天地、万物、人)便可相安无事。作者用“盗”、“杀”、“宜”三字,突出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及矛盾中斗争性的一面。认为正是这种合“宜”的斗争。才使自然和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这一见解无疑是相当精辟的。战争是人类相“盗”和相“杀”的最高形式,是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这种“盗”和“杀”,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盗”和“杀”一样,也是契合自然天道的。只要“宜”,合于“天人合发”之机,杀伐有度,使“万变定基”等,不但无碍于人类的发展,相反,还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将帅“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既然是不可违,就只有因势利导,夺取胜利,以达到“安”“三才”之目的。作者的这种思想与某些儒家学者只知笼统地否定和诅咒战争,而对战争的起因、战争的性质、制止战争的方法等缺乏全面分析研究的思想比起来,无疑要深刻得多。
 三、主张以正御下,法、术兼施
 《阴符经》强调将帅治军要以正御下,法、术兼施。其思想概括起来有三点:
 一要加强自身修养,重理智,轻物欲,不为邪枉所侵。人有邪枉之动,主要来自眼、耳、口。因此,它告诫要“食其时”,不要贪得无厌,征敛无度。又说:“至乐性余,至静性廉”。“至乐”者,其性宽容不苛。“至静”,谓不因物财挠心,不贪求淫奢,故其性廉洁。为了说服将帅能做到这一点,作者讲了一句哲理颇深的话:“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谓至公才是维护自己统治地位的最好手段,将帅何乐而不为呢?
 二要有知人之术,防止堡垒从内部攻破。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不能只看其表面而不察其本质,以致姑息养奸,自遗其咎。“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火从木生而焚木,奸生国内而毁国。故将帅必须做到识微察机,知人“伏藏”,如此,则可以做到圣明无误了。
 三要恩罚得当,反对滥施恩惠。“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意思是说,恩以害生,无害则无恩。如“置之死地”是“害”,如此能使之“生”,则是“恩”;人不以“害”则不知“恩”,不历严则不觉宽,故恩生于害,害又生于恩。滥施恩惠,会出现恩竭则慢,恩多则骄。故将帅恩不可以妄施,罚不可以不行。
 四、强调用兵以奇,“盗机”取胜
 《阴符经》用兵思想突出的是一个“奇”字。“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迅”,讲的是速度,“烈”,说的是威势,速度加威势,以雷霆万钧之力骤然而至,会使敌人大感意外而目瞪口呆。作者以此启示将帅用兵要如迅雷烈风,在敌人震惊而不知所措时乘机击灭之。还告诫将帅,运筹帷幄,临阵应敌,切不可墨守成规,要善于反兵法之常而用之。
 要以奇用兵,就要善于“盗机”。“机”,指的是关乎成败的关键条件,《阴符经》多处讲到它。重视对“机”的掌握和运用,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在作者看来,“机”是神秘的,但又是可知的。将帅要得到它,就须善于窥、窃。“禽之制在气”,飞禽在空中飞翔,在其能因机制气。禽能盗气之机,人何不能盗事之秘?禽得气之机可以小制大,将帅得制敌之机能以弱胜强。作者认为,窥到机后,善于利用,可以因之成功;不善利用,反而会导致亡身。因此,在得机之后,要深谋精算,昼夜思虑,所谓“三返昼夜,用师万倍”。作者还强调,严守秘密,“盗机”要使“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使敌人变聋、变瞎、变哑,就可以用兵以奇,无往不胜。
 《阴符经》也有其局限性。如,书中多以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来隐喻政治、军事斗争的规律性,虽能给人以启迪,但毕竟自然和社会还各有其特殊规律,不能完全相类比,只采用这种类比手段,就限制了对理论全面、系统、准确的论述和阐发。

阴符经

书名。作者佚名。约为公元279年前著作。一卷,为道家书,其中有丹法及房中健身等内容。

阴符经

021 阴符经

全称《黄帝阴符经》。道教经典。旧题黄帝撰。一说为战国末期作品。道教传说由骊山老母传与唐李筌。一说筌托黄帝之名而作。内言道家修养,间及丹术,并掺有部分纵横、兵家言。该书根据阴阳五行奇正变化,阐发“天人合发万变定基”之理,强调静观世界,主张“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收在《道藏》第27册。

☚ 太平经   周易参同契 ☛
阴符经

阴符经

道家经典之一。旧题黄帝撰,故全称《黄帝阴符经》。成书年代和作者有多种说法。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讹》引《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读《阴符》,认为 “此书自战国以前有之”。唐代杜光庭 《神仙感遇传》、宋代黄庭坚《山谷题跋》认为出于唐代李筌。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试论阴符经及其唯物主义思想》认为,成书“约在公元五三一至五八○这段期间”,“作者大抵是北朝一个久经世变的隐者”。文辞简古,概括性强,对后世养生学说有很大影响。历代注家甚多,仅《道藏》第五十四至五十八册中所收载者,即达二十余种。其中重要的有唐代李筌、张果,宋代朱熹、胥元一、夏元鼎,元代王道渊、俞琰,清代徐大椿诸家。宋代张伯端尤推崇,曾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今古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悟真篇》 中卷 《七言绝六十四首·第五十八》)

☚ 行气玉佩铭   太上老君养生诀 ☛
阴符经

阴符经

道教经典。全称《黄帝阴符经》。作者不详,有出于黄帝说,出于太公说,出于战国说,出于汉末说,出于北魏隐者说,出于寇谦之说,出于李筌说等等。据考证,书成于唐代之前,唐初已有流传。今人王明认为,作者是北朝一隐者。经文有三百字及四百字两种,因其主要文句一致,故两者并传。传本有分章与不分章之别,各分章本之章分篇不尽相同,有别为上、中、下三篇者,有标有章名者。因其经文简赅,内容深奥,各家视其内容各异,有视作哲学书者,有视作兵书者,有视作道家修炼之作者。
宋任照一《黄帝阴符经注解》解题称,“阴符”之义谓:“阴者,暗也,合也……明天道与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故谓之阴符焉。”一般认为,《阴符经》的第一部分称“神仙抱一演道章”,以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要人用心体道,使人心合于天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并以圣人能体天得机者,万变而愈盛的道理,指出“天人合发,万变定基”。第二部分称“富国安民演法章”,根据阴阳五行动静变化,说明天地万物与人的关系,经文提出天地、万物和人之间相互为“盗”,但是“盗”又有时机和限度,“三盗既宜,三才既安”,人惬其宜则吉,乖其理则凶。“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强调人必须善用天机道德之气,探明阴阳五行、日月运行变化的规律。第三部分称“强兵战胜演术章”,主要论兵,讲主事专一精审,守时发机,不为声色所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并指出恩爱、公私、生死等一系列对立面是相互转化的,关键是“机”。“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凡举事发机,务合天道,就可获得成功。“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自然之道不可违”。
在道教史上,《阴符经》常与《道德经》、《南华真经》并列,对后世的道教史和哲学思想史影响极为深远。历代文人因其深有理致,文词古奥而颇为重视,对于宋代理学家的思想更有直接的影响。唐代著名文学家陆龟蒙有《读阴符经诗》谓:“清晨整冠坐,朗咏三百言。备识天地意,献词犯乾坤。”“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方寸了十字,万化皆胚浑。”对《阴符经》有极高的评价。
历代注本浩繁,见解各异。《通志》著录达三十九种。《道藏》所收诸家注本也不下二十种。影响较大者有唐李筌、张果的《阴符经注》,宋朱熹的《阴符经考异》。道教内丹家多以《阴符经》作为丹经之祖,宋代夏元鼎、任照一、黄居真、沈亚夫,金代唐淳、刘处玄、侯善渊,元代王道渊、元阳子等都曾从内丹修炼角度为《阴符经》作注,也各自具面貌。

☚ 黄庭经   西升经 ☛

阴符经

书名。又名《黄帝阴符经》。旧题黄帝撰,伊尹、太公、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等注。最早见于《艺文类聚》。 《新唐书·艺文志》始见著录。其作者和成书时代说法不一,尚无定论。一说唐代李筌伪托。近又有战国末说和东晋说。全书共1卷,经文有300字和427字本两种。分3章: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该书是论述道家修养、王政和军事的著作。书目中道家、兵家并录。主要内容是论述天道与人事、政治的关系;以自然天道为法则富国安民;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等。认为“治国之术百数,其要在清净自化;用兵之术百数,其要在奇正权谋”。现存有明、清刊本。

阴符经

见 《黄帝阴符经》。

阴符经yin fu jing

a Taoist classical work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