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阳陵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四肢部 > 經穴 > 陽陵泉
陽陵泉  yánglíngquán

足少陽膽經穴。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中。陽,指外側;陵,指高處;泉,指凹陷處。因其在下肢外側隆起之前下凹陷處,故名。主治半身不遂,下肢麻痹。始見於秦漢典籍,沿稱至今。《靈樞經·邪氣藏府病形》:“其寒熱者,取陽陵泉。”《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陽陵泉治痹偏風,兼治霍亂轉筋疼。”

陽陵泉

(《醫宗金鑒》)

阳陵泉

经穴名。代号GB34。出 《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合(土) 穴。八会穴之筋会。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并有膝下外侧动、静脉通过。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便秘,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膝肿痛;以及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炎等。直刺 1~1.5寸。艾炷灸5~7壮; 或艾条灸10~15分钟(图63)。

图63

阳陵泉Yang lingch'üan

系足少阳胆经上的一个针灸穴位。此穴在腓骨小头之前下方凹陷处。施针时直刺0.8~1.5寸,可透阴陵泉。主要治疗胸肋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等。有报道针刺此穴可增强胆囊的排泻能力和蠕动力。

阳陵泉

经穴名。属足少阳胆经,合穴,八会之一—筋会。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脚气,胁肋疼,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破伤风等。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可灸。

阳陵泉

阳陵泉

足少阳胆经穴。取穴:在膝下1寸,即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见图2-1-4)。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胸胁疼痛。刺灸法:
❶直刺1~1.5寸,局部酸胀。不可灸。
❷针刺方向略向下斜刺,针感到足。
❸斜向上斜刺,在不断捻转时其针感逐渐沿足少阳经循膝股、髀枢、侧腹走至胁、肋、腹、肩等处,少数走至颈项。

☚ 环跳   丘墟 ☛

阳陵泉yánglíngquán

经穴名。代号GB34。出《灵枢·本输》。属足少阳胆经。合穴。位于小腿外侧,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主治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或瘫痪, 以及膝关节疾患等。直刺1. 5 ~2 寸。灸5 ~ 7 壮或10 ~ 15 分钟。本穴为八会穴之一——筋会。

阳陵泉

阳陵泉G34Yanglingquan

足少阳胆经穴。首见《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为本经合穴,又是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八会穴中的筋会穴。
位于小腿外侧面上端,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屈膝取之。相当于腓骨长短肌中; 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在腓浅神经分为腓总神经及腓深神经处。
一般直刺1~1.5寸。针后局部痠胀或向膝及小腿下端扩散。艾炷灸5~7壮;艾卷灸10~15分钟。
本穴是临床常用的穴位。主治胆、肝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胸胁支满,胁肋疼痛,呕吐胆汁,寒热往来,头痛,腰痛,半身不遂,膝股疼痛,下肢麻木,脚胫痠痛,筋挛,筋软,筋缩,筋疼,脚气,虚劳失精,小便不禁,遗尿,颜面浮肿,小儿惊风等。现又多用以治疗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病,高血压,肋间神经痛,舞蹈病,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疾患等。
实验研究表明: 针刺正常人阳陵泉穴,在胆囊造影中,可见多数人胆囊明显收缩,排空加快。起针后10分钟时表现更为明显。在给胆道手术患者皮下注射吗啡后,引起胆道内压升高,针刺足三里、阳陵泉,胆道内压不仅停止上升,且可迅速下降,并可解除奥狄氏括约肌痉挛。

阳陵泉

☚ 膝阳关   阳交 ☛

阳陵泉

Yanglingqua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1: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