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防御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防御使 防御使官名。唐后期置于军事要地,掌本区军事。宋承唐制,置诸州防御使,但无定员,无职掌,不驻州,仅为武臣寄禄官。位在观察使之下,团练使之上。 ☚ 观察使 团练使 ☛ 防御使官名。唐武则天时始设于夏州(治今陕西横山西)。安史之乱时分设于中原军事基地,掌本区军事,常以刺史兼任,位在团练之下。代宗即位后,诸州防御使并停,而令刺史兼团练。至宋代为武将兼街,实为虚衔,官阶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辽南面官有防御使。金以州制,有节镇州、防御州之别,防御州以防御使为州官。明代省去。清代凡陵寝及驻防之处,不设佐领者,皆设防御。参见 《新唐书·百官志四》、《宋史·职官志六》、《续文献通考·职官十》。 防御使官名。唐初始置于西北边镇,“安史之乱”后中原要地亦设,掌军事。宋朝为武将兼衔。辽设防御使司,属南面方州官系统,为各司的长官,其下为某州防御副使、防御判官等官职。 防御使 防御使官名。唐代始置。宋、辽、金、元各代均置。掌一州之军事。多以刺史兼任。《历代官制概略》: “防御使: 官名。唐初置于西北边镇,‘安史之乱’ 时分设于中原军要地,专掌军事,以刺史兼任,以后时罢时设。至宋代为武将兼衔,官阶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辽南面官有防御使。”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十四载 (公元755年)》: “诸郡当贼冲者,始置防御史。”《元史·百官志》: “防御使。至正十七年 (公元1357年)正月,准山东分省咨,团结义兵,每州添设州判1员,每县添设主簿1员,诏有司正官俱兼防御使事,听宣慰使司节制。” ☚ 防御 防守尉 ☛ 防御使官名。唐初始置于西北边镇,后在中原要地亦设,掌军事。宋朝为武将兼衔。辽设防御使司,属南面方州官系统,为各司的长官,其下为某州防御副使、防御判官等官职。 防御使官名。唐初置于西北边镇。安史之乱时分设于中原军事要地,专掌军事,以刺史兼任。宋代为武将兼衔,非实职。辽南面官中有此职。西夏建国前党项首领李德明嗣定难军留后,于境内夏、银二州亦设此职,李元昊建国初废。至清代各省驻防军中设之,简称防御,五品衔。 防御使又称防御守捉使。唐代地方军事官员。武则天圣历元年以夏州都督领盐州防御史,此为防御使之始置。安史之乱前,主要是在边郡设置。安史之乱后,凡军事要冲之州均置之,多以本州刺史兼任,不持节,其下设副使、判官等。代宗宝应元年(762)曾一度废置,不久即恢复。此外,在不设节度使的地方又设有都防御使,掌管数州军事指挥权,多由观察使兼任。宋、辽均置。宋为武将兼衔,官阶高于团练使,低于观察使。 防御使正任武阶名。 职源与沿革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以夏州领防御使,是置防御使之始(《事物纪原》卷6《防御》、《通考·职官》13《防御使》)。宋沿置,但唐防御使在团练使之下,宋升于团练使之上(《职源·防御使》)。 职能无职事。为武臣、宗室、内侍迁转官阶(《宋史·职官志》9《武臣三班借职至节度使叙迁之制》、《通考 ·职官》13《防御使》)。 品位元丰后,从五品(《分纪》卷39《防御使》、《庆元条法》卷4《官品令》)。 编制无定员(《宋史·职官志》6《防御使》)。 简称与别名❶防御。《水心文集》卷24《兵部尚书、徽猷阁学士赵公墓》:“和州防御使伯骕,生公。……兼户部金部郎,……防御丧,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