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阁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阁夜 阁夜唐诗篇名。七律。杜甫作。见《杜诗详注》卷一八。作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之时。其时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先后去世,蜀中又有崔旰之乱,诗人心情十分沉重。在一个大雪初霁之夜,触景生情,写下此诗:“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首联感叹岁月流逝,沦落天涯;颔联描写寒夜所闻所见,声景俱壮;颈联诗人神驰千里,忧国忧民;尾联感慨史事,自我慰藉。全诗通过叙写岁暮寒宵的三峡之景,抒发作者对军阀混战,百姓涂炭动荡时局的忧虑和自己羁旅万里,漂泊无依的孤凄心境。意境悲壮,气象雄阔,格律谨严,为老杜七律中的名篇。胡应麟评论七律时,说该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诗薮》内编卷五)卢世㴶亦评此诗说:“一题不止为一事,一诗不止了一题,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当与《诸将》、《古迹》、《秋兴》诸章相为表里。”(《杜诗详注》卷十八引)“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二句,写得阔大雄浑,情景兼融,悲中有壮,撼人心魄。苏轼称此为“七言之伟丽者”,“尔后寂寞无闻焉”(《东坡题跋》)。纪昀也说:“三、四壮伟,冠绝古今。”(《唐宋诗举要》卷五引) ☚ 咏怀古迹五首 登高 ☛ 阁夜 题解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①。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②。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③。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颇寂寥④。 注释 ①阴阳:日月。短景:冬季日短,故称。景,同影,日影。霁:雪止天晴。 ②星河:指银河。影动摇:银河中的星辰倒映江水中随波摇曳不定。 ③野哭几家:指蜀地人民遭难者甚多。几,多。夷歌:夔州少数民族山歌。渔樵:歌者很多是渔人和樵夫。 ④卧龙: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称帝。两人尽管一贤一劣,在夔州都有祠堂或遗迹。人事音书:人生遇合和亲友书信。颇:很。末二句充满了悲伤无奈感情。 赏读 首联点明时间。先点明光阴荏苒、岁月逼人,然后写沦落天涯,静夜难捱。颔联写诗人深夜难眠中的所闻所见,先写鼓角,从侧面烘托夔州一带面临战争威胁,并不太平。后写星影在三峡摇曳不定,既写出了作者深夜难眠,也是暗喻时局动荡不安。颈联写拂晓前所闻,通过“野哭”表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通过“夷歌”又表明作者所处的环境,点明诗人漂泊在外的境遇。尾联直接抒发作者激愤之情: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贤愚都同归于尽,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这首诗气象雄浑,音节铿锵,笔力遒劲,声调悲壮,是七律中的佳品。 阁夜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下一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 诗词简介: 杜甫离开成都草堂,沿江南下,大历元年到达夔州。这首诗就是杜甫在江边阁楼上有感而作。当时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诗人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都先后死去。这首诗感时忆旧,表现诗人沉重的心情。 首联点明时间。先点明光阴荏苒、岁月逼人,然后写沦落天涯,静夜难捱。颔联写诗人深夜难眠中的所闻所见,先写鼓角,从侧面烘托夔州一带面临战争威胁,并不太平。后写星影在三峡摇曳不定,既写出了作者深夜难眠,也是暗喻时局动荡不安。颈联写拂晓前所闻,通过“野哭”表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通过“夷歌”又表明作者所处的环境,点明诗人漂泊在外的境遇。尾联直接抒发作者激愤之情: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贤愚都同归于尽,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 这首诗气象雄浑,音节铿锵,笔力遒劲,声调悲壮,是七律中的佳品。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①,天涯霜雪霁寒宵②。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③。野哭千家闻战伐④,夷歌几处起渔樵⑤。卧龙跃马终黄土⑥,人事音书漫寂寥⑦。 【解题】 此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冬,时杜甫寓居夔州西阁,夜间感怀,故题作《阁夜》。诗中描写岁暮雪霁,霜雪欲晓,战乱不息,友朋去世,自己久客异乡,孤独寂寞,所见所闻都使诗人悲凉伤心。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二句,“雄浑浏亮,冠绝古今”(张性《杜律演义》后集),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注释】 ①阴阳:日月。短景:指冬末日短夜长。②天涯:指客居异乡夔州。霁:雨雪过后天晴。③二句写寒夜不寐直到清晨的所闻所想。吴见思《杜诗论文》卷四○云:“三四顶‘寒宵’句。天霁则鼓角益响,而又在五更之时,故声悲壮。天霁则星辰益朗,而又映三峡之水,故影动摇也。”唐代制度,行军在外,日出日落时都要击三鼓吹三角(鼓三百三十三槌为一通,角十二声为一叠)。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星河:天河。④此句意谓从许多人家野哭声中可以听到战争的声音。野哭:哭于郊野。诗人写此诗的上年十月,蜀中有崔旰之乱。⑤此句意谓多处渔夫和打柴人唱着夷歌。写夔州之僻俗。夷:指少数民族。⑥此句意谓诸葛亮和公孙述尽归黄土。卧龙:指诸葛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记载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跃马:指公孙述。公孙述于西汉末曾割据蜀地自称白帝,左思《蜀都赋》有“公孙跃马而称帝”句。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人想到贤愚忠奸都已同尽。⑦此句意谓既然贤愚同尽,则自己的流落,亲友音讯的断绝,也只好任其寂寥了。人事;指目前的遭遇。音书:指亲友的消息,其时杜甫好友李白、郑虔、苏源明、严武、高适都已去世。漫:随意,任其。 阁夜
【释】 1.岁暮:指阴历年终。阴阳:指日、月。催短景:言冬末白天特别短,故云“短景”;因白天很快过去,故云“催短景”。景:即“影”,指日光、光阴。霁 (音ji):雨雪停止,天气放晴。寒宵:寒夜。 2.五更:汉魏以来,自昏至晓,一夜分为五刻,或称五鼓、五更。三峡:即瞿塘峡(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巫峡(在四川巫山县东)、西陵峡(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这里以瞿塘峡代三峡。星河:指倒映在河水中的星影。 3.野哭:野外的哭声。战伐:指蜀中爆发的崔旰之乱。当时尚未平息。夷歌:夔州少数民族的山歌。4.卧龙:指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刘备)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指刘备)宜枉驾顾之。’”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汉扶风人,王莽时为导江卒正。更始帝立,他乘时局动乱,割据蜀中,自称白帝。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终黄土:终竟都变成一堆黄土。指他们都早已死了。唐时,夔州有白帝祠、孔明庙。人事:此指杜甫自己与朝廷的冷淡关系。音书:指亲朋消息。漫:听任。 【译】 日月奔梭,催来岁暮,白昼渐少, 霜雪初晴,独自度此天涯寒宵。 远远传来凄厉悲壮的报时鼓角, 一更、二更……直听到五更拂晓。 天上的星河闪烁,倒映在三峡水面, 波影闪烁动摇。 可恨战乱,千家万户在野外哭叫, 哪儿能听到渔人樵夫自在的歌谣? 历史上此地曾有诸葛卧龙辅佐刘备, 也曾有公孙述跃马称帝, 却早已化为黄土白草。 唉!我漂泊西南,与朝廷关系疏远, 亲朋好友也久断音讯,只好任其冷漠寂寥。 【评】 大历元年(766)秋冬二季,杜甫曾寓于夔州西阁。此诗即写于西阁冬夜。此时诗人身在天涯,孤旅一人,正值霜雪初霁,寒宵难寐,诗人冷眼审视这个世界,只听得五更的鼓角,一更更次第传来,声声悲壮,只见得三峡的江面,倒映着天上的星河,闪烁动摇。远处时时传来千家万户悲惨的恸哭,想到自己一生空有诸葛孔明济世匡时的大志,如今却补天无力……全诗悲壮而寂寥,令千载之后人, 为之一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