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1899—1946湖北浠水人 爱国民主人士。著名诗人,学者。曾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民盟中央委员兼《民主周刊》社长等职。1946年7月15日,在参加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被暗杀。著有《闻一多全集》。 原名:家骅 字:友三 号:友山、友仙 别号:屠龙居士 笔名:一多、风叶、夕夕、H.S.L. 别名:匡斋、多、亦多、骅、闻多 人称:书痴、何妨一下楼主人 戏称:闻一多夫 外号:one、Two(一、二)、Widow(寡妇) 闻一多1899—1946民主战士、学者。原名多,字友三,辈名家骅,湖北浠水人。1913年入北京清华学校,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于清华学校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学美术,后攻文学。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春任北伐军政治部艺术股长。同年秋,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为中央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1932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后主要从事学术研究。抗战爆发后,南下云南,在西南联大任教,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的活动。不满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拍案而起,走出书斋,1943年后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9月,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长。不顾国民党特务、暴徒的威胁、恐吓,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长于诗作,对《诗经》、《楚辞》、《周易》、《庄子》等的研究,造诣甚深。遗著编为《闻一多全集》。1980年出版了《闻一多纪念文集》。 闻一多李闻案调查报告书 | | 中国民主同盟总部1946年版37页 | 李闻被害真象 纪念为和平民主而死的李公朴、闻一多 | 梁漱溟 周新民 | 1946年版37页 正义学社1946年版22页 | 人民英烈——李公朴、闻一多先生遇刺纪实 | | 李闻烈士纪念委员会编印1946年8月版 380页 | 闻一多先生死难周年纪念特刊 | | 清华周刊社编印1947年版49页 | 闻一多传 闻一多的道路 闻一多 | 陈 凝 史 靖 勉 之 | 民享出版社1947年8月版125页 生活书店1947年10月2版165页 三联书店1949年11月版95页 |
闻一多 谈闻一多 闻一多颂 闻一多传 闻一多在昆明的故事 闻一多纪念文集 闻一多朱自清论 新诗的开路人——闻一多 | 史靖 梁实秋 王 康 王 康 余嘉华 王子光王康 时 萌 许芥昱著 卓以玉 译 | 湖北人民出版社1958年6月版117页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7年版121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年12月版99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1979年5月版457页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6月版188页 三联书店1980年8月版478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6月版185页 (香港)波文书局1982年9月版203页 | 闻一多评传 闻一多在美国 | 刘 垣 方仁念 |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394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版169 页 | 闻朱年谱 闻一多 爱国诗人闻一多——纪念闻一多先生逝世四周 年 | 季镇淮编著 刘 垣 艾 青 |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196页 人民出版社1986年8月版168页 人民日报1950年7月30日 | 怀念我的父亲——闻一多先生 教我学步的人——闻一多先生逝世十周年祭 忆闻一多先生 艺术家的闻一多先生 访被无声手枪伤害过的人——兼悼闻一多先生 殉难十一周年 | 闻立鹤 闻 山 康 伣 陈梦家 尹崇敬等 | 光明日报1956jF7月14日 人民日报1956年7月14日 人民日报1956年7月15日 文汇报1956年u月17日 光明日报1957年6月29日 | 闻一多是怎样在党的教育下成为民主人士的 闻一多的治学精神 拍案而起的闻一多 | 王 一 彭 兰 吴 晗 | 光明日报1958年7月15日 光明日报1959年6月20日 人民日报1960年12月1日,清华校史丛 书·人物志第l辑第86页 | 做个有骨气的人——一追忆一多兄 诗人、学者和战士 李公朴与闻一多二三事 闻一多小传 闻一多与吴晗 爱国诗人闻一多 纪念战友闻一多 我的世界还有更辽阔的边境——闻一多先生和 武汉 | 闻家驷 何 音 陶希圣 李立明 王 一 李景江 楚图南 贤 楷等 | 光明日报1960年12月28日 解放日报1961年7月15日 *中央日报1965年5月24日 ~((*)华侨日报1970年7月13日 光明日报1979年3月27日 吉林日报1979年7月15日 光明日报1979年7月15日 长江日报1979年7月20日 | 忆闻一多先生二三事 回忆闻一多先生 忆多兄二三事 怀念我的父亲闻一多 怀念闻一多先生 说与作——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 | 罗铁鹰 徐知免 闻振知 闻立鹏 王维迅 蛾克家 | 石南日报1979年7月23日 解放日报1979年11月22日 湖北日报1979年11月25日 湖北日报1979年11月25日 云南日报1979年12月2日 人民日报1980年2月12日,威克家散文 小说集(上卷)第548页 | 作为文艺批评家的闻一多 忆闻一多 回忆闻一多先生——纪念闻一多遇害三十四周 年 | 达 智 尚 钺 汪国桢 | 湖北日报1980年2月24日 光明日报1980年7月16日 重庆日报1980年7月29日、8月3日 | 闻一多学生时代的美术实践 卓越的科学文化战士——纪念闻一多先生殉难 三十五周年 | 孙敦恒 王 康 | 北京日报1981年1月25日 长江日报1981年7月15日 | 卓越的文化战士闻一多 怀念闻一多老师 闻一多和他的诗 往事历历如绘 | 胡水清 胡伦积 刘益善 黄秋耘 | 湖北日报1981年7月22日 长春日报1981年8月17日 湖北日报1982年2月6日 长江日报1982年4月17日 |
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真象 “他不仅仅是我的父亲”——访闻一多的后代闻 立鹏 | 沈醉 柏健 | 团结报1982年12月18日 湖北日报1983年11月2日 | “一二·一”运动中的闻一多 在昆明西南联大旧址寻访闻一多先生遗踪 哭闻一多先生 悼闻一多先生 悼李闻两先生 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 敬悼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同志 哭一多 | 吴德铭 吴德铭 何其芳 熊佛西 西谛 新民 文宜 吴晗 | 云南日报1985年11月29日 光明日报1985年12月8日 萌芽1946年1卷2期 文艺复兴1946年1卷6期 群众1946年11卷12期 群众1946年11卷12期 群众1946年11卷11期 群众1946年11卷12期,史事和人物第 63页 | 哀悼闻一多先生 呜呼,一多先生 诗人闻一多 人民诗人闻一多 怀故友闻一多先生 悼闻一多师 记诗人闻一多 念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在珂泉 谈闻一多(1—5) 闻一多(上、下) 诗人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 章伯钧 张申府 刘芃如 楚图南 顾一樵 俞铭传 马君玠 闻 山 梁实秋 梁实秋 陈敬之 李立明 林洙滢 | 群众1946年11卷12期 群众1946年11卷12期 文萃1946年50期 时与文1947年1卷19期 文艺复兴1947年3卷5期 文艺复兴1947年3卷5期 文艺复兴1947年3卷5期 诗刊1961年4期 *文星1965年16卷2期 *传记文学1966年9卷2—6期 *畅流1967年34卷10、11期 *文坛月刊1973年344期 *传记文学1974年24卷4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1册第244页 | 闻一多传(1—4) | 王康 | 新文学史料1978年1期至1979年2—4 期 | 回忆闻一多老师 血土——回忆父亲闻一多烈士(1—2) 闻一多 | 彭允中 闻立鹏 | 教育革命1978年2期 革命文物1979年2、3期 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2期 | 闻一多和外国诗歌 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生辰 闻一多在昆明生活片断 敬爱的良师英勇的战士 闻一多先生二三事 忆一多兄 回忆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 追求真理,为民主献身——回忆闻一多二三事 闻一多颂 诗人闻一多——纪念烈士八十生辰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闻一多在五四运动时 的一些活动 | 薛诚之 卞之琳 云崖 李艺群 刘兆吉 闻家驷 唐登岷 张天放 张子斋 赵宝煦 王康 | 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3期 文学评论1979年3期 昆明师院学报1979年4期 昆明师院学报1979年4期 新文学史料1979年4辑 读书1979年4期 昆明师院学报1979年4期 思想战线1979年5期 思想战线1979年5期 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5期 新港1979年5期 | 回忆闻一多一生的最后三、四年——纪念闻一 多被暗杀三十三周年和诞辰八十周年 | 王振华等 | 新港1979年7期 | 闻一多和美国人民的友谊一访温特教授 闻一多先生与《楚辞》 闻一多先生青少年二三事——访闻钧天先生 闻一多先生回忆片断 这是云南人民的光荣——回忆李公朴、闻一多 先生遇害前后 | 刘烜 王达津 王佳 赵仲邑 顾峰 | 战地1980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 布谷鸟1980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1期 云南群众文艺1980年1期 | 学生时代的闻一多 怀念李公朴、闻一多 | 高国藩 冯素陶 | 群众论丛1980年2期 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2期 |
闻一多的政治观、艺术观、历史观(上、下) 闻一多之死——兼论他的诗与他的丰富的想象 力的由来 | 刘烜 许芥昱著卓以玉 译 | 新文学论丛1980年3,4期 *中报月刊1980年3期 | 五四前后的闻一多——兼论他对“古典”与“现 代”的决择 | 许芥昱著卓以玉 译 | *中报月刊1980年4期 | 闻一多与“新月派” 闻一多先生轶闻 回忆闻一多先生在昆明二三事 爱国学者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与我父亲之间的二三事 忆闻一多先生二三事 李公朴、闻一多先生遇难前后 谈鲁迅与闻一多 闻一多是如何成为民主战士的? 忆清华级友闻一多 艺术的忠臣——闻一多和美术 郭沫若与闻一多的友谊 记闻一多先生在湘西采风二三事 郭沫若和闻一多的友情 书呆子(闻一多轶事) | 李思乐 赵仲邑 彭桂蕊 金锦 孙心一 庄霞 文庄 许敏峰 朱文长 浦薛凤 闻立鹏 卜庆华 马学良 邓牛顿 | 齐鲁学刊1980年6期 随笔1980年8集 边疆文艺1980年8期 湖北青年1980年8期 今昔谈1981年1期 昆明师院学报1981年2期 青运史研究1981年2期 齐鲁学刊1981年5期 *传记文学1981年38卷5期 *传记文学1981年39卷1期 文化娱乐1981年8期 求索1982年1期 楚风1982年2期 昆明师院学报1982年3期 实践1982年9期 | 闻一多先生与唐诗研究 回忆闻一多先生殉难前后的一些日子 评闻一多的文艺观 追随一多先生左右 建国前闻一多研究述评 回忆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的学术途径及其基本精神——在全 国首届闻一多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 | 郑临川 赵沨 杨景祥 伍大希 汪锡铨 赵仲邑 季镇淮 | 南充师院学报1983年1期 百花洲1983年2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3辑 新文学史料1983年3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4辑 接班人1983年4期 黄石师院学报1983年4期 | 纪念闻一多——应全国首届闻一多研究学术讨 论会作 | 田 间 | 黄石师院学报1983年4期 | 闻一多与戏剧 近年来闻一多研究综述 《军统内幕》节选——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案 侧记 | 黄延夏 邢少涛 沈醉 | 长江戏剧1983年6期 文学研究动态1984年1期 报告文学1984年1期 | 早期的闻一多与唯美主义 从调色板到诗——《闻一多》第三章:留学 (1922—1925) 鲁迅与闻一多 回忆老友闻一多 闻一多与圭山彝族音乐舞踊会——对有关史实 的一点辨证 | 盛海耕 (美)许芥昱著方 仁念译 孙继国 潘大逵 金嘉华 | 江汉论坛1984年2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年2辑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3期 源流1984年3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3期 | 郭沫若与闻一多 闻一多与“大江会”及《大江季刊》 闻一多先生在云南大学 | 张道刚 李思乐 | 郭沫若研究学会会刊1984年4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6期 思想战线1984年6期 | 爸爸说“这是作人的态度”——回忆我们的父亲 闻一多 | 闻立鹏等 | 父母必读1984年9期 | 闻一多先生古籍整理研究遗稿目录 闻一多与济慈 诗人·学者·战士闻一多(之二) 闻一多先生和学生一起步行三千里 闻一多与《山海经》 论闻一多一九二五年以后的政治思想 闻一多被暗杀案的内幕 | 鲁人 胡水清等 曾卓等 刘非吉 孙尚熙 韦英 程一鸣 | 文教资料简报(江苏)1984年12期 武汉教育学院学刊1985年2期 春秋1985年2、3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4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6期 江汉论坛1985年9期 厂东文史资料第23辑第197页 |
遥忆老舍与闻一多 论闻一多做学问的态度 闻一多先生年谱 闻一多 | 王统照 郭沫若 王玉清李思乐 李起民 | 王统照文集(六)第82页 历史人物第232页 历史人物论集第310页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412页 |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 胡水清田子渝 |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8卷第235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619页 | 闻一多 | 王子光 |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9辑第 63页,民国人物传第3卷第278页 | 闻一多(1899—1946) 闻一多 闻一多(三则) 闻一多 | 张敏孝 李立明 秋雯 |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341页 *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482页 中国现代文化名人爱国故事第253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上海)第54页,中国 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14页 | 闻一多传略 有骨气的中国人——爱国民主战士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 忆一多师二三事 闻一多和昆明的民主运动一—纪念闻一多被暗 杀三十三周年和诞辰八十周年 | 高真 俞沛铭 阿英 赵景深 唐培初 舒兰 范宁 王振华李何林 |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484页 中国现代爱国者故事第389页 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第224页 文坛忆旧第38页 *文学作家时代第49页 *北伐前后新诗作家和作品第25页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4辑第174页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4辑第180页 | 闻一多先生二三事 闻一多的手工业 中国学术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闻一 多全集序 | 曹圭元 吴晗 朱自清 朱自清 | 北京文史资料选编第14辑第68页 史事和人物第63页 朱自清选集(乙种本)第159页 朱自清选集(乙种本)第219页 | 闻一多殉难记 闻一多先生传 一多先生周年祭 不朽的灵魂 我的先生闻一多 | 王康 吴晗 吴 晗 方敬 臧克家 |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59辑第134页 吴晗杂文选第301页 吴晗杂文选第306页,投枪集第191页 花环集第5页 怀人集第79页,臧克家散文小说集(上卷) 第481页 | 海——回忆一多先生 | 臧克家 | 怀人集第109页,臧克家散文小说集(上 卷)第498页 | 闻一多先生传略 | 臧克家 | 怀人集第123页,臧克家散文小说集(上 卷)第505页 | 我所见到的闻教授 悼闻一多先生 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遇难真相 悼李公朴、闻一多二先生 闻一多事略·年谱 完成与开端:纪念诗人闻一多八十生辰 | 梅亭 何其芳 赵聪 李立明 编纂组 王之翰 郑振铎 朱自清等 卞之琳 | 延安文萃(下)第1128页 何其芳文集第2卷第369页 *现代中国作家列传第207页 *现代中国作家评传(一)第131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20册第198页 昆明文史资料第1辑第147页 郑振铎文集第3卷第258页 闻一多全集第1册第25页 闻一多纪念文集第211页,人与诗:忆旧说 新第3页 | 闻一多 | 朱适等 | 星汉灿烂——《周恩来选集》上卷中的烈士 传略第295页 | 闻一多 清华学生时代的闻一多 时代的鼓手—闻一多 | 莫洛 郭道晖孙敦恒 马识途 | 陨落的星辰第140页 清华校史丛书·人物志第1辑第92页 景行集第69页 |
新月诗派及作者列传: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好读书 闻一多先生最讲认真 | 秦贤次 陈敬之 赵仲邑 赵仲邑 | *诗学第2辑第419页 *“新月”及其重要作家第71页 精庐小札第205页 精庐小札第207页 |
闻一多闻一多研究四十年 闻一多传 闻一多年谱长编 | 季镇淮主编 闻黎明 闻黎明 侯菊坤编 闻立雕审定 | 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538页 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447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1106页 | 闻一多研究丛刊(1—2) | 武汉大学闻一多研 究室编 |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1998年版 | 闻一多 | 徐有富 | 江苏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178页 | 闻一多 闻一多传 闻一多新论 “千古文章未尽才”——闻一多先生学术评传 血溅金沙、魂招歇浦——纪念李公朴、闻一多殉 难四十周年 | 阎立鹏 张同霞著 刘志权 苏志宏 廖仲安 顾家干 | 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208页 团结出版社1999年版310页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332页 光明日报1985年9月24日 团结报1986年7月12日 | 朱自清痛悼闻一多 闻一多先生在贵州(下) 英魂兮归来——悼念闻一多先生牺牲四十周年 记闻一多先生在昆华中学 闻一多治印二三事 闻一多老师二三事 关于胡适和闻一多 闻一多的戏剧活动 闻一多书信选辑(1916-1946) | 吕光光 雷永明 闻 山 李 埏 闻黎明 杨 澈 程千帆 王子光 高 真 闻 铭整 理提供 | 人民政协报1986年7月29日 贵州日报1986年8月1日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3日 云南日报1988年11月30日 云南日报1988年11月30日 人民日报1992年3月1日 新文学史料1980年2期 戏剧论丛1981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3年3、4期,1984年1—4 期,1985年1、2期 | 闻一多研究学术讨论会简况 对《追随一多先生左右》一文的订正 《闻一多评传》 闻一多与新格律诗 探索中的迷误 前进中的曲折——谈闻一多与 国家主义派 | 晓 行 王子光 兰棣之等 李思乐 叶志方 | 文学评论1984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4年2期 文艺报1984年5期 北方论丛1984年6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2期 | 闻一多与丁尼生 诗人、学者、战士闻一多 闻一多是如何成为民主战士的 《闻一多书信选集》序 闻一多的高贵品质——纪念闻一多先生殉难四 十周年 | 范东兴 曾 卓等 王锦厚 闻家驷 彭允中 | 外国文学研究1985年4期 春秋1985年6期 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1期 新文学史料1986年2期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2期 | 闻一多谈片 谈闻一多的新诗及其思想——纪念闻一多先生 逝世四十周年 | 李 秀 彭 兰 张世英 | 名人传记1986年2期 文史哲1986年3期 | 简论闻一多的杂文 闻一多先生在昆华中学 闻一多与民间文学 关于西南联大和闻一多、朱自清两位先生的一 些事 | 尹鸿禄 王 明 陈建宪 王 瑶 | 南充师院学报1986年3期 云南文史丛刊1986年3期 研究生学报(华中师大)1986年3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4期 | 民主曾被无情践踏——李公朴、闻一多被害前 后 | 辛 平 | 中华英烈1986年4期 | 闻一多和鲁迅 艺术家闻一多 继承先烈遗志,振兴中华大业——纪念李公朴、 闻一多同志殉难四十周年 | 王景山 闻立鹏 楚图南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6年4期 美术研究1986年4期 群言1986年7期 | 翰墨润文苑,热血沃中华——纪念闻一多 闻一多对龙考证的贡献与意义 | 李泽南等 潜明兹 | 鞍山师专学报1987年1期 云南社会科学1987年1期 |
闻一多先生和新诗社 论闻一多与郭沫若 论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贡献(上、下) | 史 集 张毓茂 林植汉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2期 北方论丛1987年3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4期,1988年2 期 | 闻一多前期思想初探 闻一多研究四十年述略 华罗庚与闻一多 诗人闻一多、徐志摩的历史比较 闻一多与顾一樵 李公朴、闻一多蒙难真相 试析闻一多对比较文学的贡献 闻一多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复杂心态 闻一多与“新月派”辨析 李闻惨案档案资料选辑之二 | 唐鸿棣 江锡铨 张志善 毛 迅 李思乐 喻 芳 谢会昌 方仁念 张 劲 | 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4期 江汉论坛1987年11期 名人传记1988年1期 四川大学学报1988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1期 云南文史丛刊1988年2期 贵州社会学1988年2期 齐鲁学刊1988年2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8年12期 云南档案史料1989年2期 | 闻一多早期的美育观及其实践 论父亲闻一多在清华 论闻一多后期的思想发展 闻一多的教育思想述评 闻一多文化性格简论 闻一多早期的文化心态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图志(选载) 闻一多与“大江会”——试析20年代留美学生 的“国家主义观” | 孙敦恒 闻立雕 唐鸿棣 林植汉 唐鸿棣 袁千正 宋顺元 杨 义 闻黎明 | 清华大学学报1989年3、4期 燕都1989年3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4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4期 贵州社会科学1989年4期 武汉大学学报1990年6期 新文学史料1994年1期 近代史研究1996年4期 | 闻一多幻象说初探 闻一多与胡适“八不主义”——以意象主义为中 介 | 张静琴 (日)铃木义昭 |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期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2期 | 闻一多与胡适 论闻一多的文化阐释批评 闻一多现代学术品格论 闻一多:“出了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 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诗人闻一多其学生献出他 的珍贵遗稿 | 闻黎明 邱紫华 阎 伟 黄曼君 胡绍华 文 同主编 李方诗等主编 | *传记文学1998年72卷3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2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2期 人类档案——中外名人之死第426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304页 | 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闻一多基金会在武汉成 立 | 李方诗等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3)第315页 | 已故著名爱国诗人、民盟早期领导人闻一多纪 念诞辰95周年 | 中国人物年鉴编委 会编 | 中国人物年鉴(1995)第316页 | 纪念人物: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诞辰100周年 纪念活动在北京举行 | 李维民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422页 | 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学者闻一多(1899— 1946) | 李维民主编 | 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46页 | 闻一多(1899—1946) 闻一多(1899—1946) 爱国民主斗士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 闻一多(1899—1946) | 汪 新主编 范济国 闻黎明 马洪武等编写 汪百川 龙世华 | 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第189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53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9卷第836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504页 革命烈士传(八)第112页 |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原名家骅。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运动前后开始写新诗,1922年在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学习美术,并研究文学和戏剧。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专教务长,同时与徐志摩等主办《晨报·诗镌》,是新月诗派的主要诗人。1927年到武汉北伐革命军政治部任艺术股长。1928年与徐志摩等编辑《新月》杂志。次年因观点不合,辞去编辑工作,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1930年起在青岛大学任教。1937年抗战爆发后,长期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积极从事民主运动,成为民主斗士。1946年7月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早期诗作具有唯美主义倾向。1924年以后的诗,基本上倾向于现实主义,并富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提倡现代格律诗,主张新诗应有“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在我国新诗发展中有着重大的贡献。著有诗集《红烛》《死水》。有《闻一多全集》《闻一多集外集》。 ☚ 方志敏 耿济之 ☛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字友三,号友山。曾用名闻亦多、闻多。笔名有夕夕、一多、风叶、多等。湖北浠水人。出生于封建的书香世家。6岁入私塾。从小喜爱古典诗词和戏剧美术。1910年入武昌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后入国民公校及实修学校。1912年考入北京的清华学校。在校刊上曾发表读书札记《二月庐漫记》评诗论史。还经常发表旧诗,喜欢作长篇的古诗排律。1919年后任学生会文书。曾被选为学生代表,出席全国学联代表会。还任《清华周刊》的编辑,撰写过一些有针对性的评论文章。从1919年开始写新诗,1920年7月在《清华周刊》上发表新诗《西岸》。同年11月与学友发起组织艺术团体“美司斯”,参加过《革命军》等新剧的演出。1921年11月,与梁实秋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在该社做过《诗的音节的研究》的报告。在清华的最后1年写诗很勤,作品大部分发表在《清华周刊》的《文艺增刊》上。曾经自编过手抄的《真我集》,录存1920年至1921年间写的新诗15首。1922年出版的《冬夜评论》,反映了他早年的诗歌观念。他不赞同胡适等人的诗论,不看重诗与大众的关系,而是强调诗的艺术性。同年7月16日赴美留学, 9月到芝加哥美术学院上课,课余写新诗。1923年9月转到珂泉珂罗拉多大学美术系学习,并选修“丁尼生与白朗宁”、“现代英美诗”两门课程,热心研究西方文学。同月第一部新诗集《红烛》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集中《李白之死》、《剑匣》等诗篇,表现出超功利的唯美倾向,在《太阳吟》、《忆菊》等诗里,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本年写有《女神的时代精神》、《女神的地方色彩》、《莪默伽亚谟之绝句》、《泰果尔批评》等论文。1924年转到纽约学习。1925年5月回国。他旅美时写的《园内》、《醒呀!》、《七子之歌》、《爱国心》、《长城下之哀歌》、《南海之神》、《渔阳曲》等诗,没有结集出版,散见于《大江》《现代评论》等刊物上。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6年后在徐志摩主编的《晨报·诗镌》上发表诗作和诗论,从理论上倡导新的格律诗,提出新诗应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写有《文艺与爱国》、《邓以蛰论文的题记》、《诗的格律》、《戏剧的歧途》等文艺论文。1927年曾在武汉国民革命军政治部任艺术股长,10月到南京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上海新月书店版),收入回国后创作的新诗。集中的《发现》、《一句话》、《祈祷》、《一个观念》等诗,表现了对祖国深沉的爱; 《飞毛腿》、《罪过》、《春光》等诗抒写民间的疾苦,揭露了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 《死水》、《口哄》等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复杂的情感。诗的形式严谨优美,音节和谐,语言凝炼,体现了诗人对新格律诗的努力探索。3月,与徐志摩等人编《新月》杂志,在该刊上发表诗作和译诗,及《先拉飞主义》等论文。秋,到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开始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30年后,在青岛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迁到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7年底,临大决定迁往昆明。诗人参加由学生和少数教师组成的徒步旅行团,于1938年4月到达昆明。临大改名西南联大,任中文系教授,一度代理中文系主任。1943年,因生活清贫而挂牌治印。秋,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以后,先后发表了《西南采风录序》、《文学的历史动向》、《三盘鼓序》、《时代的鼓手》等论文,改变了超功利的唯美主义观点,强调诗歌要负起时代的使命,诗人要成为时代的鼓手,为广大群众而创作。1945年9月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46年7月11日,民盟负责人李公朴被暗杀。7月15日,在李公朴先生死难报告会上,发表了《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在归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枪杀。他对古代神话、《诗经》、《楚辞》、庄子、唐诗有深入的研究,撰有著述多种。1948年8月出版了《闻一多全集》4册。 ☚ 饶孟侃 炼虹 ☛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湖北浠水人。1913年考进清华大学,1922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在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任教。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7月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在古诗研究方面,闻一多著力最多的是《楚辞》。在这方面,他对自己提出了三项研究课题:(一)说明背景;(二)注释词义;(三)校正文字。(《楚辞校补·引言》)关于第一项主要表现在对屈原的评价上,他认为评价一个作家,应该象高尔基所说的那样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方面是作为他自己的时代之子”,一方面是作为“一个为争取人类解放而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斗争的参加者。”(《屈原问题》)在《人民的诗人屈原》等文中,他就是根据这种观点,通过对屈原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屈原在后世人民中的影响(端午节)的考察,进而提出了屈原是一个人民诗人的结论。在第二和第三项的研究方面,成就更是卓著。郭沫若曾经指出,闻一多用的是传统的考据方法,“而益之以近代人科学的密致”,“为了证明一个假说,他不惜在多方面做苦心的彻底的准备”。最突出的例子当是《楚辞校补》和《天问疏证》。特别是前者,被学术界公认为一部《楚辞》校勘方面的力作。它选择历史上有代表性的读本作底本,广泛地搜求资料,选用旧的重要的二十八注家为基础,征引主要校正书目六十五种。他使用的材料十分广泛,除了传统的先秦史料外,还运用了各种现代的社会科学的成果。除这两本书外,闻一多还有《离骚解诂》、《天问释天》、《敦煌旧钞楚辞音残卷跋》(附校勘记)等篇章,都是这方面的典范。还须值得一提的是对《九歌》全面的研究,这是闻一多独特的贡献。但这方面的文章没有写完,只有《怎样读〈九歌〉》,其余的都是死后整理发表的,如《什么是〈九歌〉》、《〈九歌〉古歌舞剧悬解》。其手稿《一个研究纲目》是《九歌》的研究纲目:一、什么是《九歌》、二、历史的《九歌》、三、宗教的《九歌》、四、戏剧的《九歌》、五、文学的《九歌》。由此可见出闻一多在研究《九歌》方面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活跃。 在《诗经》研究方面,闻一多也贡献颇大,是现代研究《诗经》的大师。其主要著述有《风诗类抄》、《诗经新义》、《诗经通义》、《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姜嫄履大人迹考》、《歌与诗》、《文学的历史动向》、《匡斋尺牍》等。除以上已刊出著作外,北京图书馆存闻一多治《诗》遗稿尚有未刊者《诗经通义(十五国风与部分小雅)》、《诗经声训》、《诗经词类》、《诗风辨本》、《比兴》等十四种,各具特色,匠心独特。从以上的篇目来看,闻一多研究《诗经》的遗产十分丰富,包括《诗经》的校勘、训诂、音韵、篇义、表现方法、时代背景、研究史等各个方面,联系考古学、历史学、文字学、民俗学、文艺学各个学科,提出不少精辟新颖的见解,为现当代《诗经》的研究和教学所广泛采用。如关于《诗经》的起源,他在《歌与诗》中分析“三百篇有两个源头,一是歌,一是诗”。歌的本质是抒情,诗的本质是叙事,歌、诗在发展中逐渐合流,其“结果乃是三百篇的诞生”。关于《诗经》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他用诗一样的语言在《文学的历史动向》中写道: “中国……在他开宗的第一声歌里,便预告了他以后数千年间文学发展的路线。……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刚一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以后二千年内,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赋,词曲,是诗的支流,一部分是散文,如赠序、碑志等,是诗的副产品。诗,不但支配了整个文学领域,还影响了造型艺术,它同化了绘画,又装饰了建筑(如楹联、春帖等)和许多工艺美术品。 在这篇文章中,闻一多还就如何还《诗经》本来面目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读懂文字;二、带读者到《诗经》的时代;三、用文学的眼光。而要读懂文字,就须训诂学的帮助,在这方面,闻一多做了大量的工作,《风诗类抄》、《诗经通义》、《诗经新义》等便是其成果。这三本包括校笺,注疏和考释《诗经》词语、名物、典故、章句的著作,以及可以作为它们重点补充的几篇专论,在训诂上,首先是把《诗经》看作是文学作品。他运用训诂学的方法进行的考释,是为了使人们正确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诗中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法。这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诗经》训诂学是次重大的发展。另外,闻一多在阐释篇意或词义时,常佐之以民俗学的知识,用以民间风俗、神话、歌谣、传说等为研究对象的民俗学方法来考证有关周代社会生活习俗、宗教形态、神话传统、民间歌谣的资料,来与《诗经》中的这些篇章相互印证,从而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如对《大雅·生民》中“履帝武敏歆”的考释(见《姜嫄履大人迹考》)和对《周南·芣苢》中的“芣苢”的训解(见《匡斋尺牍》)皆是。 ☚ 朱自清 游国恩 ☛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笔名一多。湖北浠水人。1913年考入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先后任教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生平著述收入《闻一多全集》中,《唐诗杂论》、《全唐诗人小传》、《唐诗大系》即其中三种。 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对于宫体诗作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功绩是无从估计的,神秘而又亲切,如梦境的语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的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首宫体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孽,向后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对于初唐四杰的功绩,作者的看法是,四杰在“诗歌还处于贫乏的时代,负起了唐诗开创的时代使命”,他们分成两组进击,一组成为宫体诗的改造者,另一组把应制体的五言长律改为五言八句的定型五言律诗。在此,闻一多还把刘、张、沈、宋也分别划分到这两组中去,突破传统的“四杰”概念。 《杂论》中,闻一多在分析孟浩然诗风清淡的原因时指出,“诗人是生活在开元全盛日”他既没有避乱弃世的必要,只是为一个浪漫的理想而隐居,也就没有“巢由与伊皋和江湖与魏阙”的内心矛盾。感情纠葛既少,诗自然写得清淡,“淡到看不见诗了”,说明诗人独到的清淡诗境,是受惠于时代之赐。对于贾岛作者认为他继“初唐的华贵、盛唐的壮丽,以及最近十才子的秀媚”之后,开创了“一个新天地”,还进一步指出“贾岛毕竟不单是晚唐五代的贾岛,而是唐以后各时代共同的贾岛”。对于大历十才子,作者认为“十才子乃是分担时代忧患的一群诗人,一群作风相似而又表现了这个时代特点的诗人。就诗的立场说,这批人最可敬,贡献也最大”。 闻一多 209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家骅,后改为多、一多、亦多,字友三。湖北浠水人。自幼爱好诗歌美术。少年时曾在武汉上学。1913年入清华大学。“五四”时曾为该校学生代表,并于此时开始写白话诗。1922年去美国留学,学习美术,兼及诗歌。次年出版前期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专校长,并加入“新月社”和国家主义派的“大江社”。1928年参与编辑《新月》杂志和《诗刊》,曾去武汉、南京从事教学和文化活动,同年出版诗集《死水》。1932年回清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抗战爆发后,到北大、清华和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昆明的西南联大执教。日寇投降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等职。1946年7月,他于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遇害后发表了痛斥国民党法西斯专制统治的演讲,不久遭暗杀。他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新格律诗派的主要倡导者。开明书店1948年即出版过 《闻一多全集》。 ☚ 瞿秋白 老舍 ☛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Wen Yiduo名亦多,字友三,号友山。著名的学者、诗人、民主战士。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出国赴美留学, 专攻绘画, 同时研究文学、戏剧。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至1937年,先后在上海政治大学、南京中央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和清华大学教书, 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化。1937年北京沦陷, 随学校到长沙, 又从长沙到昆明。1938年, 由北大、清华、南开组成的长沙临大,改为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在中文系任教,主讲中国古代诗歌和文学史。1945年,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民盟支部宣传委员兼 《民主》周刊社社长。抗日战争期间, 由于目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反动,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运动影响下, 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利用讲坛、报刊,揭露和抨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黑暗统治。如针对蒋介石的 《中国之命运》, 发表了 《复古的空气》; 针对国民党的投降主义,发表了《人民的诗人——屈原》;针对国民党报刊欺骗人民的行径,发表了《愈战愈强》等。1946年7月11日, 民盟负责人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后, 于15日发表了著名的 《最后一次讲演》, 斥骂国民党反动派。当天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 李公朴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Wen Yiduo现代诗人,文史研究家。原名亦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一个书香大家族。 闻一多5岁入私塾,从小喜读古典诗词,尤好美术。1921年考取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开始创作旧体诗文。1922年去美国学习绘画和文学,并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美国近代诗歌。此间开始大量创作新诗。1923年9月出版了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致力于新诗格律化的理论探讨,在其论文《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新诗“三美”的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1928年1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死水》,这是他的主要代表作。1928年以后,闻一多先后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等校教书并从事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的研究工作,先后写下《神话与诗》、《楚辞补校》等重要学术性论著。1943年以后,闻一多积极参加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争取民主自由的进步斗争,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于昆明。 闻一多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重要诗人,是有创见的文史学者,是英雄无畏的民主战士。他的诗作、学识、人格,都在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主要著述收在1948年开明书店出版的《闻一多合集》中。现有《闻一多全集》行世。 闻一多的诗歌《静夜》、讲演稿《最后一次讲演》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静夜》写于1926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这首诗正反映了诗人这种忧伤时事、不惜摒弃个人优适生活的高尚情操和投身革命斗争的愿望。《最后一次讲演》写于1946年7月,它针对国民党反动派暗杀爱国志士李公朴的血腥罪行以及特务们散布的流言蜚语,义正辞严、针锋相对地加以驳斥。闻一多高度赞扬了李公朴的献身精神,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英勇无畏。全文感情强烈,语言简短有力,极富感染力和战斗性。 ☚ 周作人 徐志摩 ☛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Wenyiduo现代诗人、文史学者。名亦多,字友三,号友山,后改名一多,湖北浠水人,出身于书香门第,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五四”时期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1920年7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此后开始致力于新诗创作。1922年留学美国, 1925年回国, 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1927年起在南京、武汉、青岛等地任教, 1932年回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时任西南联大教授。并从事中国的文化遗产研究,著有《楚辞校补》、《唐诗杂论》、《神话与诗》等专著,得到学术界的称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中央执行委员,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大会上讲演, 怒斥国民党反动派,当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的代表作是诗集《红烛》(1923)和《死水》(1928),这些诗作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感情炽热深沉,想象丰富神奇,韵律和谐,结构严谨,具有沉郁奇丽的特点。形式多为自由体,前期的作品表现了唯美的倾向和秾丽的风格, 对我国新诗格律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闻一多关于诗歌理论的论著有《诗的格律》、《律诗底研究》,在理论上为新诗发展探索一条艺术途径。他的诗影响了不少后人。闻一多的著作收入《闻一多全集》 (4册8集, 开明书店1948年版)。 ☚ 茅盾 李广田 ☛ 闻一多 闻一多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生于1899年,卒于1946年。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闻一多于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在学习期间便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活动,并曾担任 《清华周刊》、《清华学报》的编辑。“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闻一多积极投入其间,并开始新诗的创作。1922年,闻一多大学毕业以后赴美国留学,曾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科罗拉多大学学习美术,同时钻研外国文学。1923年,闻一多在国内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诗集一经问世,便立刻引起国内诗坛的轰动。1925年,闻 一多回国以后,创作了爱国诗歌《长城下的哀歌》、《我是中国人》、《洗衣歌》等。这期间他担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与徐志摩等人一起在 《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诗周刊”,举行读诗会,提倡诗朗诵。1927年,闻一多应邀去武汉,担任革命军总政治部艺术股股长。同年秋天,闻一多来到南京,担任中央大学外语系主任。1928年,闻一多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诗集《死水》。同年3月,与徐志摩等人一起筹办 《新月杂志》,并加入新月派。从1928年开始,闻一多转向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同年秋天,出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1930年,出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1932年,闻一多来到北京,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这期间他先后发表了 《诗经新义》、《乐府诗笺》、《楚辞校补》、《唐诗杂论》等一系列论文与著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闻 一多随校南迁,曾先后担任长沙临大和西南联大教授,并撰写了大量的斥责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文章,揭露国民党的腐败和黑暗统治。1944年,闻一多加入民主同盟,并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民盟云南省支部宣传委员兼 《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参加追悼李公朴大会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投身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成为一位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他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与学术著作。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诗人和学者,为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 金近 洪深 ☛ 闻一多1899—1946诗人。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早年留学美国,受西方唯美主义影响很大。曾加入清华文学社和新月社。著有新诗集《红烛》和《死水》。提出著名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诗歌理论,并在创作中以音调铿锵、色彩丰富、形式严整的诗作实践了自己的理论。抗日战争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学术建树卓著。后因反对国民党腐败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闻一多1899—19461943年后,积极参加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战结束后,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遗著有《闻一多全集》。参见“文学”中的“闻一多”。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民主战士。名亦多,字友三,号友山。湖北浠水县人。出生在“世望家族,书香门第”。1912年冬,闻一多考取北京清华学校,曾任《清华周报》编辑,发表旧体诗文多篇。“五四”运动中,他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担任过学生会秘书。1922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文学和戏剧。1922年与梁实秋合著《冬夜草评篇》。1923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红烛》。1928年1月又出版了在当时的诗坛颇有影响的诗集《死水》。《红烛》、《死水》是他的代表作。1928年3月,闻一多参加了新月社,编辑《新月》杂志和《诗刊》,发表长诗《奇迹》。1932年秋后,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究。抗日战争爆发后,到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2月,他参加临时大学生的“湘黔滇旅行团”,步行3500华里到达昆明,沿途看到的悲惨情景,对他思想的进步颇有影响。1938年5月“临大”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任教授。这期间,他不仅研究了《诗经》、《楚辞》、《乐府》和《神话》,还研究了文学的起源,发展及文化人类学。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广泛,立说新颖翔实,贡献很大。著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古典新义》等专著。1942年3月出版的《楚辞校补》,是他10年研究的结晶,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赞誉。1943年后,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暗现实下,开始学习新哲学,向革命队伍靠拢。短短的时间里,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云南总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经常参加进步集会和游行。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云南大学举行的李公朴追悼会上怒斥国民党反动派,当晚即被国民党特务暗杀。闻一多作为一个爱国诗人和民主战士,其诗具有极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 ☚ 瞿秋白 俞平伯 ☛ 闻一多 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杰出的民主斗士,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原名亦多,字友三,友山,湖北省绵水县人。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当选为 《清华周刊》 总编辑,兼任 《清华学报》 编辑。1922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绘画,返国,到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1926年夏应邀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1927年到南京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0月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开始系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到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清华大学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国立临时大学,任临时大学教授,12月,参加学生和教授组成的“湘黔滇旅行团”,徒步入滇。1941年任西南联大国文部主任。1940年,与华岗、吴晗、楚图南等十多位教授一起参加西南学术研究会。 1944年他正式参加了民主同盟,他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有了新起点,不再是个人的自发行动,而开始通过民盟的组织形式按照共产党的指示办事,于第二年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并任民盟云南省支部宣传兼 《民主周刊》 社社长。1946年7月15日,他不顾特务盯梢,断然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并愤然演讲,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当天被特务暗害,终年仅47岁。 闻一多教授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辛勤服务了20余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提出过不少很有见识的主张。对当时清华美国化教育进行了大胆否定,并高呼“东方的文明啊,盍归乎来!”表现了对祖国文化深沉的热爱。他主张,大学教授讲课,应建立在自己独立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因此他呼吁大学应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并认为这是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学生,他主张要学得活,他平时对那些考试时喜欢死背教师讲义的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即使你都背了出来,也只按及格处理; 对那些能独立思考,有所发挥的学生,即使答得并不完全,也以高分鼓励。这在当时旧教育中,是不多见的。他的著作主要有 《闻一多全集》 留存于世。 ☚ 朱自清 严济慈 ☛ 闻一多 闻一多闻一多 (1899—1946),杰出的民主斗士,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原名亦多,字友三,友山,湖北省绵水县人。1912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当选为 《清华周刊》总编辑,兼任 《清华学报》编辑。1922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绘画,返国,到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1926年夏应邀到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任教。1927年到南京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10月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从此,开始系统研究中国古典文学。1930年任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1932年到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清华大学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在长沙组成国立临时大学,任临时大学教授,12月,参加学生和教授组成的 “湘黔滇旅行团”,徒步入滇。1941年任西南联大国文部主任。1940年,与华岗、吴晗、楚图南等十多位教授一起参加西南学术研究会。 1944年他正式参加了民主同盟,他所从事的政治活动有了新起点,不再是个人的自发行动,而开始通过民盟的组织形式按照共产党的指示办事,于第二年被选为民盟中央执行委员,并任民盟云南省支部宣传兼 《民主周刊》社社长。1946年7月15日,他不顾特务盯梢,断然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并愤然演讲,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当天被特务暗害,终年仅47岁。 闻一多教授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辛勤服务了20余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提出过不少很有见识的主张。对当时清华美国化教育进行了大胆否定,并高呼 “东方的文明啊,盍归乎来!”表现了对祖国文化深沉的热爱。他主张,大学教授讲课,应建立在自己独立的科学研究基础上。因此他呼吁大学应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并认为这是提高教师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学生,他主张要学得活,他平时对那些考试时喜欢死背教师讲义的学生,要求极为严格,即使你都背了出来,也只按及格处理; 对那些能独立思考,有所发挥的学生,即使答得并不完全,也以高分鼓励。这在当时旧教育中,是不多见的。他的著作主要有 《闻一多全集》留存于世。 ☚ 朱自清 严济慈 ☛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原名亦多、家骅。生于湖北浠水一“世望家族”。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后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同时开始发表新诗和探索新诗理论。1922年赴美留学,次年出版第1部诗集《红烛》,抒写对祖国的深沉思念和对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1925年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倡导新格律诗,主张诗歌应有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1928年出版的第2部诗集《死水》,诅咒“死水”般腐臭丑恶的现实,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艺术上句式整齐,画面色彩浓重,音韵格律和谐,创造了一种深邃渺远的意境与雄劲凝重的风格。此时还写有《〈女神〉之时代精神》等一系列诗歌理论与评论文章,为我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28年后主要在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执教,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撰有多种学术价值极高的专著。“皖南事变”后积极参加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不幸于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 老舍 冰心 ☛ 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现代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闻家骅,字友三,号友山,后改名多,笔名一多、亦多,湖北省浠水人。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2年赴美留学,主要学习美术,同时研究文学和戏剧。1923年在国内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5年回国,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1927年应邀去武汉任革命军政治部艺术股股长,同年秋,任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1928年3月与徐志摩、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月刊。同年出版诗集《死水》。后主要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1930年6月,青岛大学成立,闻一多应聘任该校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负责教授名著选读、文学史、唐诗、英国诗歌等课程。其间写了长诗《奇迹》、散文《青岛》,并着手研究杜甫。1932年夏,到清华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随校南迁,在西南“联大”任教八年。其间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运动,同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不妥协的斗争。1946年7月 11 日,中国民主同盟负责人李公朴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15日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愤怒指责、痛骂反动派,当晚被国民党特务杀害。1948年,他的著作由朱自清等人编成《闻一多全集》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联书店等出版社先后出版了《闻一多选集》、《闻一多诗文选集》、《闻一多全集》、《天问疏注》、《闻一多青少年时代诗文集》等。 ☚ 施朝幹 闾丘冲 ☛ 闻一多1899~1946Wen Yiduocontemporary poet and scholar,his original name was Wen Jiahua.Works: Complete Collection of Wen Yiduo,etc.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后名一多,字友三,亦友山。湖北浠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9月回国后,先后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上海吴淞国立政治大学训导、南京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外文系主任、国立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武昌艺专校董、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长沙临时大学中文系教授(后迁昆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等职。1944年暑假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民盟云南支部委员兼《民主周刊》编委、民盟中央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等职。1946年6月发起成立“各界争取和平反对内战委员会”。7月15日参加李公朴追悼大会后在昆明西南联大教职员宿舍门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