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闺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闺怨

闺怨

唐诗篇名。七绝。王昌龄作。见《全唐诗》卷一四三。此诗写闺中少妇和丈夫离别后的怨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以狡狯之笔,逆题面而写,为下蓄势,可谓匠心别具。第三句由境生情,是为转折。末句以一“悔”字点破离恨,因由前铺垫宛折而至,愈显其怨之深。全诗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细致真切,用笔含蓄灵动,为七绝神品,闺怨佳作。明胡应麟称此诗“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弦,一唱三叹。”(《诗薮》内编卷六)清黄叔灿评该诗云:“曰‘不知愁’,曰‘忽见’,曰‘悔教’,少妇心情,无端感触,景物撩人,描绘毕现,此天然笔墨。”(《唐诗笺注》卷八)

☚ 长信秋词五首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

闺怨

 

 流苏空系合欢床,夫婿长征妾断肠。
 留得当时临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


 闺思离愁,是古代爱情诗最常见的题材。作为以女方口吻来表现的相思离别之情,常是寄对方以殷切的怀想,抒发自己镂心刻骨的思念与孤独难忍的悲哀。这类诗,内容大体相同,表现形态则各异。如沈如筠《闺怨》:“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是借月光以慰亲人;张仲素《春闺思》:“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写寄梦怀人;白居易《闺妇》:“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写因思深愁浓而人也懒散消瘦,等等。董以宁这首闺怨诗,选择了另一个观察点着笔,写得意婉情深。
 “流苏空系合欢床,夫婿长征妾断肠”两句,写思妇的哀怨。流苏,下垂的繐子,是装饰品。合欢床,指夫妇结婚用的床。丈夫出征,经年不归,望着悬挂着百宝流苏刻有合欢图案的空床,对于年轻妇女来说,最容易牵动对丈夫的怀想。空床独守,孤衾只影,对于寂寞孤单的凄凉,又有特别的敏锐。正如韩偓《春闺》诗云:“长吁解罗带,怯见上空床。”同一个“空”字,包含着思妇多少哀怨和愁恨。由此而引起的“妾断肠”,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后两句,作者转换一个观察点,将笔触集中到思妇日常生活最有典型意义的情节中,含蓄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当时夫妻挥手痛别,泪湿衣裳。至今泪痕犹在,不忍洗掉,是去不掉对丈夫的深深怀念。这一件非同寻常的衣裳,是夫妻情深的明证;睹物怀人,它又成了女主人公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留得当年临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这确是一种出新的写法,作者善于观察生活,通过客观地描写人物“不忍浣衣”这一行动,便将女主人公的真情痴想,和盘托出,足见作者捕捉素材的灵巧与构思的新颖。下一“忍”字,说明它是夸张的虚拟,却无损于这一精巧的形象思维。在感情上,三四两句作一转折,深深的凄怨化作了诚挚的怀念。短短的四句诗,情意委婉,深曲有致,耐人寻味。

古典文学作品《闺怨》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2〕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3〕
 
 〔1〕王昌龄是盛唐边塞诗名家,又是闺怨诗的圣手。闺怨诗是以描写闺中妇女怀人的哀愁为题材的一类诗。《闺怨》是王昌龄所写这类诗的代表作。
 〔2〕凝妆:精心梳妆。翠楼:精致华美的楼阁。
 〔3〕“忽见”二句:陌头,这里泛指路边。觅封侯,汉制无军功不得封侯,这里即指从军出征。
 
 这首七绝描写一位天真的少妇在初春季节登楼远眺时突发的心理变化,语言平易浅显,但内涵相当丰富。《唐诗三百首详析》说:“不说别而别情自见,不言愁而愁思倍增。”总起来看,王昌龄的七绝都具有不事雕琢、质朴明快、自然宛转、而意境自现、涵蕴深厚的特点。

古诗《闺怨》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闺怨

 


 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闺怨”在唐朝即已佳作林立,名句迭出,出现了不少很难逾越的高峰。其中常用来寄托情感的景物,植物是杨柳,动物是子规 (杜鹃) 。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无名氏 《杂诗》 “等是有家归不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周在 《闺怨》 ,很显然是从这些名作蜕化而出又自立新意的作品。
 其新,首先在构思。王昌龄 《闺怨》 是唐人本色作品。其构思的一般性是情景交融,是第三人称的视点。其构思的特殊性是一种 “反拨式”设计,以景物的美好,映衬触发家庭生活的空虚,内心感情的觉醒。周在 《闺怨》也是以第三人称为视点,却不采用情景交融的单线深入方法,而是用高视点,调动两地景物,用“对比法”起兴。从闺中人在美好春色中活动开始,一方面将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两句浓缩为一句,一方面又接以所思之人处的景物描写,形成强烈反差,是 “暗示性”设计,出了新。
 王昌龄 《闺怨》结构层次是由事入景再由景入情,再深入内心的步步深入。其立意,落实在自身,怨却深达社会。周在却在作了对开头的景物情事强烈对比后,转向深层的思索。“人人尽说江南好” ,为什么 “万里长征人未还?”为什么 “却是有家归未得”? 当然,自唐以来对这问题已有较为明确答案,“武皇开边意未已”,“燕然未勒归无计”。周在却说是未闻子规依归的声音,是翻用“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已听到的伤感,而变更了无名氏怨恨身不由己,王昌龄悔恨劝觅封侯的情思,改变为怨子规未能尽职,致使家人未归,说得含蓄而又巧妙。既回避了指责统治者“武皇开边意未已”的政治问题,也回避了指责“夫婿觅封侯”的家庭观念, 又表达出了热切的思念和相互的信任。沈德潜评说: “不咎征人不返,而归怨于子规,寄情一何微婉。”正是指的这两句曲折、含蓄的表达,所谓无限感慨都在虚处,这又是新。结构新,立意新。
 当然,这种新虽增加了作品的回味,却也令人感到曲折太多,流畅不够,这又正是唐以后文人诗追求创新中的缺点。

古代文学作品《闺怨》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闺怨》

《闺怨》

诗歌篇名。唐王昌龄作。明唐汝询《唐诗解》:“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词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虫鸣思觏;南国之正音;萱草痗心,东迁之变调。闺中之作,近体之《二南》欤?”清黄牧村《唐诗笺注》:“曰‘不知愁’,曰‘忽见’,曰‘悔教’,少妇心情,无端感触,景物撩人,描绘毕现,此天然笔墨。‘春日凝妆’,艳矣,偶上‘翠楼’,‘陌头’遥望,‘闺中’身份自好。”今人李长路《全唐绝句选释》:“主旨是‘悔教夫婿觅封侯’,悔即是怨。作者另一首(《青楼曲》)则是喜见夫婿回朝初拜侯,是羡、是盼,素服淡装(红妆缦绾)登楼眺望。初拜侯与觅封侯相对照,一是在朝贵妇,一是在野少妇,朝野贵贱各自悬殊。闺中少妇凝妆与青楼红妆缦绾,即乡野少妇盛妆与朝中贵妇淡妆。少妇同,夫婿封侯同,而反映则异。无意初拜侯而得侯位,有心觅封侯而伤远别。乡妇一见杨柳色,却不要丈夫存心去觅取那个芳什子。淡装表示无意间,浓妆表示有心情,从不知愁到知愁,从杨柳色引出变化来,作者是能得其要领的。”今人刘家传说:“一个封建社会的妇女,总是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丈夫的立功成名上面。这个少妇也是从这一希望出发,劝夫外出追求功名的。但是青春易逝,离恨难禁,却又不能责怪丈夫无情。在这个‘悔’字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是很复杂的:既有对少年夫妻恩爱被隔断的不满,又有无法自解的内疚,还有所醒悟:‘觅封侯’是铸成错误的根子。所有这些内心活动,都是‘闺怨’的注脚。这首诗通过少妇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在盛唐时期的一个颇为普遍的现实问题。那就是由于当时边疆多事,许多有志之士都想到边疆建立功业,有的成了名,有的却失意了”(《唐诗探胜》)。此诗极为细致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春光明媚的日子,丈夫远征异地,她却浓妆艳抹,登楼赏景;忽见杨柳又绿,顿生离别之情,进而想到青春难久,封侯何益。善于抓住典型画面,表现刹那间的感情变化,引人遐思,耐人寻味,是此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历代诗词精品之《闺怨》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宫怨反映宫廷女性的哀怨,是一个专题。闺怨则反映社会各阶层妇女的怨情,是又一个专题。盖封建时代妇女活动范围限于家庭,所谓足不出户,富家妇女连家务活也不做,精神也就特别空虚,因此她们把夫妻间的团聚看得很重,然而由于生活的原因,却以不能如愿的时候居多,此闺怨所由作也。
 王昌龄这首闺怨写得相当别致相当深刻,为众多同类之作不及。写“闺怨”,却先说“不知愁”。刻意求深的读者往往不得其解,或曰为礼教所囿不便流露愁情,这种说法不合唐代实际,也不合诗意;或曰“少年不识愁滋味”,但这是少妇,不是少年(男性);或曰诗中少妇是半憨的,所以不知愁,但写半憨的少妇没有普遍意义,又与诗意不合。其实“不知愁”就是“不知愁”,盖以从军为荣,盛唐社会风气如此,“功名只向马上取”,“觅封侯”不但是少年的愿望,亦必合于少妇的幻想。少年壮志不言愁,和闺中少妇不知愁,是完全可能的事。
 首句说罢“不知愁”,次句具体说明她是怎样的“不知愁”。在一个春天的早上,她打扮得济济楚楚,款步登楼,既为赏景,也未尝没有几分风流自赏的意味。“凝妆”即严妆、浓妆,知愁者断不如此——“自伯之东,首如飞蓬;非无膏沐,谁适为容?”
 第三句是全诗转折的关纽,当少妇登楼观望街景时,发现最醒目的却是街头青青的柳色,一刹那间情绪就发生了变化。“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可作为“春色”的代称,然其形象的暗示性却要大得多,它既可以使人联想到青春年华、也可以使人联想到好景不长(“蒲柳之姿,未老先衰”)、还可以使人联想到折柳送别和《折杨柳曲》而引起伤离,这些联想都可以通往远方引起对夫婿的思念。从而使少妇产生了一个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的悔恨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少妇情绪的变化在刹那间发生,看起来是突变,其实也有个渐进过程——就在少妇表面“不知愁”的当儿,她的潜意识中未尝没有惆怅和孤独的情绪在滋长,当其遇到一定外部条件(如“杨柳色”)的刺激,就会发生突变。所以“忽见”两字是大转折,“悔教”二字是现有的心情,而别后思念、平日希望等等矛盾的心理状态,也都包含在其中了。
 这篇七绝截取一个生活断面,抓住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予以集中描写,使读者从偶然见到必然,由突变联想到渐进,不但表现了诗人对笔下人物心理变化的准确把握,同时在艺术上也做到了以小见大。

古代爱情诗词《》闺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闺怨

 

 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
 应是子规啼不到,故乡虽好不思归?


 本诗选自 《明诗别裁》 ,是一首七言绝句。闺,指妇女内室;闺怨,指少妇在闺房中的哀怨之情。
 它写的是少妇在闺房中对远离故乡的丈夫的思念,表达了她切盼郎归而郎未归的幽怨心情。
 “江南二月试罗衣”,起句平直,指明地点时间。江南的二月,春色怡人,闺秀们穿上轻薄的纱衣(罗衣:质地稀疏的丝织衣),分享春天带来的欢乐。然而,此时的少妇心中另有所思:“春尽燕山雪尚飞。”承句自然,用“雪尚飞”和“试罗衣”加以对照,虽同属“春尽”,但一处是繁花似锦,一处却是冬雪寒景,由此把对丈夫的关心和思念之情,倾吐无遗。同时,也为丈夫应早归作了暗示。应早归而未归,自然要有所怨。于是笔锋一转,别开意境:不咎爱郎,而怨子规。“应是子规啼不到”,这许是子规没有鸣叫到燕山的缘故吧? 不然,怎么“家乡虽好不思归? ”(虽:即使)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含情,古人多用此鸟啼叫寄寓情思。王维《送杨长史赴果州》诗:“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少妇的思夫之情,想借子规啼鸣加以传递,然而飞雪的燕山,哪里会听到子规的啼声呢?明知“应是子规啼不到”,却偏要郎闻杜鹃鸣,这种真挚而深沉的哀怨之情,表现得是何等的委婉而含蓄呀! 家乡既然这样美好,为什么丈夫“不思归”呢?难道是子规啼不到的原因? 还是别有它故? 这里留给读者一个思考的天地:从“江南二月”、“故乡虽好”同“不思归”的反衬中,我们可以得知:丈夫不思归是因有戍守边塞的“公务”在身,是战争使他们夫妻分离,天各一方;是战乱破坏了无数美满的家庭,带给这闺中女子的别情愁绪! 这难道不是此诗更深一层的含意所在吗?
 唐诗人王昌龄也写过类似的《闺怨》,其中“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两句,触景生情,悔不当初送郎从军求取功名,表现了一种“反战”情绪。尽管这两首诗的主题相似,但他们的艺术风格迥然不同。周诗明白晓畅,直抒胸臆,而王诗则有景有情,先蓄后发。
 诚如清代学者朱彝尊评周在诗云:“善卿诗独摅(shu)胸臆,不事规庑。正如繁音迭奏,忽聆于蔫曲,纵无妙理,具足清机。”(见《明诗综》)
 一般的闺怨诗,往往借景抒情,表现缠绵的情思。如明代女诗人孟淑卿写的《春归》:“落尽棠梨水拍堤,萋萋芳草望中迷。无情最是枝头鸟,不管人愁只管啼。”(棠梨:俗称野梨,果小,春开白花)这种春怨之情,向何处宣泄? 只有责怪枝头啼鸟最无情了(亦属妙笔),这同周诗《闺怨》中,责怪子规,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艺术表现上,《春怨》开头极写景物,加以渲染;而《闺怨》则笔法平直意境宏阔,既点江南,又指“塞北”,地处遥远,气候迥异,思情难抒,落笔子规,寻找具有典型意义的具体而细微之物,表达怨情,迭宕有致,开阖相宜。这是值得我们很好借鉴的。
 袁枚《随园诗话》说:“诗虽奇伟,而不能揉磨入细,未免粗才。诗虽幽俊,而不能展拓开张,终窘边幅。”而这首小诗,恰恰有其长而无其短,因此,很值得我们细细体味,领略艺术的精美之处。

古诗《闺怨》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闺怨

 


 看花无语泪如倾, 多少春风怨别情。
 不识玉门关外路,昨夜梦中到边城。


 这首小诗,抒写了一个闺中少妇对长期戍边在外的丈夫的刻骨思念,情深意切,读来颇为感人。
 诗的前两句,紧切诗题,点明 “闺怨”。“看花无语泪如倾”一句,感染力极强,它像是一个电影镜头,在读者的面前展现了一个默默流泪、对花伤情的年轻少妇形象。“无语”二字,极为含蓄,耐人寻味。“无语”一是无人与语,说明少妇闺中幽居的孤独和寂寞,二是无法与语,夫妻分离,内心极为痛苦,可这样的感情,对于一个处于封建社会的少妇来说,又怎好启齿,怎能启齿对人言说呢?少妇长期幽居,寂寥的时光是难挨的,百无聊赖之际,看到屋外的花儿开放,便走向前去观赏,藉以排遣内心的痛苦。可是看着看着,各种复杂的联想却涌上心头,也许她由面前这盛开的花朵想到了自己的妙龄青春,花儿盛开的时间是短暂的,自己的妙龄青春也是一闪即逝,这短暂的青春本应该在欢乐中度过,谁料却独守空房,经受别离之苦;如果丈夫在自己的身边,夫妻二人共同欣赏这春天美景,该是多么幸福,可丈夫却戍边在外,久久不归……这一切复杂的内心活动,作者只以 “无语”二字概括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想象的余地。如果说少妇的对花无语还只是一种感情的自我控制,那么“泪如倾”三字则把少妇的痛苦向读者昭示出来,“倾”字用得很有分量,表现力很强。
 “多少春风怨别情”,这一句在诗意上紧承上句,同时也点明了“闺怨”的诗题。少妇看花,泪如雨下,自然有无限忧怨和痛苦,那么,这种忧怨和痛苦到底是因何而起呢?读者读完头一句,还不十分清楚,而在这一句中,作者则点明了,是“怨别”。“多少春风”四字喻怨别之情,十分形象。怨别之情是无形的,作者用 “春风”作比,一方面把“怨别情”形象化了,另一方面,也渲染出怨情之深,也许每次春风吹起,少妇都在想自己的丈夫该回来了,可是一年又一年,多少次春风吹起,却仍未见丈夫的归影。
 这两句从因果关系上看,“怨别”是因,“泪如倾”是果,但作者在写法上先写果而后写因,使诗意波澜起伏,曲折生姿,避免了一泻无余之弊。
 诗的后两句又别开一生面,在诗意上有一波渐平,一波又起之致。前两句点明了少妇的“怨别”,同时也渲染了怨情之深,诗意到这里似已山穷水尽了,但是接下来却又起一个波澜。“不识玉门关外路,昨夜梦中到边城” ,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北小方盘城,那里是唐王朝的边塞,与内地相隔千里,对于长期幽居闺中的少妇来说,那么遥远的地方当然是陌生的,可是她虽然不认识玉门关外的道路,昨夜却梦见自己到了玉门关外和丈夫相会。作者通过少妇的讶怪,把少妇对丈夫强烈的思念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这样一个戏剧性的情节,也使诗意充满了情趣。
 这首小诗语言平易、通俗易懂,但平易却不流于浅露,通俗而不伤于直白。袁枚在《随园诗话》 中曾说过“凡作人贵直,而作文贵曲” ,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曲折有致。这首诗确实达到了曲折多致、波澜生姿的艺术效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古代爱情诗词《》闺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妇女们往往比男性感受到更多的感情上的压抑,生活上的不自由。尤其是那些深宅大院里的上层妇女,更是规行矩步,战战兢兢,不敢越礼教雷池一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就因为有那么一块“心病”,而受到贾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嫌弃吗? 因此对青春的爱恋、对爱情的向往,只能是她们压在心底的秘密,或者是虽然有所意识,却从不愿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对美好天性的长期抑制、扭曲的结果,连她们自己也好象麻木不仁了,好象也单纯得象小孩子一样了。其实这只是一座运行着地火的火山,一旦爆发,长年积郁的感情的熔浆,将更加炽热、更加炙人。
 王昌龄的《闺怨》,正是准确地把握了这样一位少妇的心理状态,并以她的心理活动的流程来结构全篇。以致在众多的“闺怨”诗中,卓然不群,倍受青睐。
 诗的第一句点明“闺中少妇不曾愁”,接着用“春日凝妆上翠楼”来对第一句作具体、形象的说明。凝妆,盛妆打扮;翠楼,青楼,古代显贵人家的楼房多漆成青色。从这两句来看,这是一位生长在富贵、但又是禁锢式的环境中的年轻妇女。她的活动天地是那么狭小,感情的世界似乎也是那么狭小。但这仅仅是诗的上半部分。
 当少妇浓妆艳抹,满腔喜悦地登楼之后,她的情绪产生了突变。“忽见陌头杨柳色”,忽见,是不期而遇、不经意间见到的意思。这是全诗重要的转捩点,扑入眼帘的青青杨柳,触动了她心中的敏感区,使她从迷梦中警醒过来。春光易逝,韶华难驻的感叹,折柳赠别,别后怨旷的种种情景,刹那间都涌上心头。这种刺激来得太突然了,精神上的防线崩溃了,感情的地火迸射而出了:“悔教夫婿觅封侯! ”当初真应该挽留他,不要去猎取功名,以致辜负了彼此的青春,牺牲了家庭的幸福。
 沈德潜《唐诗别裁》称王昌龄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读这首《闺怨》,也很有同感。诗题为“闺怨”,但一、二句非但不写怨,反而正面表现少妇因春光到来的喜悦。这似乎有悖于题旨,出人意料之外,其实,这恰恰是为反跌出后面的“悔”蓄势。前面越是充分地刻画少妇不知愁的心理,那么她因杨柳而触动的对青春的珍惜,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对夫婿久出不归的幽怨,才会更加强烈,更加感人。

古代爱情诗词《》闺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闺怨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自从秦皇汉武一统天下以来,北陲南疆,烽火狼烟可是始终未断。诗人们的笔底,固然不乏𪭹金伐鼓、旌旗逶迤的豪迈,但也少不了铁衣远戍、玉箸悲啼的哀怨。初唐诗人沈如筠的《闺怨》正是诉说了一个少妇空闺寂寞、思念征夫的不尽忧愁和她那缠绵深挚的爱情。
 她是一个远戍南疆的征人之妻,作品末句“流照伏波营”透出了个中消息。“伏波”指的是东汉马援,他曾任伏波将军,南征交趾(今广东、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地方)。唐人写诗惯用汉时事,因此这里用“伏波营”指代南疆军营。丈夫远戍南疆,多年未归;妻子独守空闺,饱尝寂寞相思之苦。在一个素月孤悬的秋夜,她辗转难眠,多想给远方的丈夫寄去一封书信,诉说自己的不尽情思啊!可是,时已深秋,南去的大雁早已飞完了最后一只,再也无法传书了。“雁尽”二字,使用雁足传书的典故,既表达了思妇的心情,又暗指了季节时令,更给作品笼上一层萧瑟凄凉的感伤色彩,十分贴切灵活,蕴藉风雅。“尽”字又刻画出思妇天天望断飞鸿,度日如年的心境,可谓一字传神。“书难寄”的“难”字,更表达出思妇一腔愁思无处倾诉的隐恨。
 寄书既难,相见更难,心灰意冷中她只好寄希望于梦中能与丈夫相会。这已是无可奈何的排遣了,可是连这一点也成了奢望。由于“愁多”,连梦也不成。“愁多”表明其忧愁已是日积月累、郁结难申;“梦不成”则形象地刻画出她辗转反侧、忧思难寐的凄凉情景。
 漫漫秋夜,只是天空一轮孤月,大地一片清光。这孤月清光,常给她无穷的遐想。月亮之“孤”,正是她自己孤独处境的写照,这是一层意思;月虽孤,光虽冷,毕竟还能南北普照、千里相共,而人呢? 却比月亮更孤! 这是更深一层意思。因此,她只好“寄愁心与明月”,希望能随着孤月的清光,跨越万里关山,看望远戍的亲人。这最后两句虽袭用曹植《杂诗》“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诗意,却更具情味。在思妇的遐想中,寄托了她对丈夫深沉的思念和真挚的爱情,充满浪漫的情调和凄凉的色彩,十分深切动人。
 这首诗寥寥四句二十字,却写得曲折细腻,一往情深。开头一句,写传书无雁,有情难诉;第二句写愁多难寐,欲梦不成,意思进了一层;第三、四句借月光解愁,由现实情景转为不能实现的幻想,意思又更进一层。三个层次步步深入递进,把思妇的一腔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很能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
 作品把握“雁尽”、“孤月”与愁思的感情联系,在笼罩全诗的凄凉悲切的抒情气氛中刻画主人公深情多愁的性格。同一题材,王昌龄也有一首《闺怨》诗:“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该作以明朗的色调,写思妇在大好春光中触景顿生的忧愁,景与情构成色调反差,并从中表现主人公开朗活泼而多情善感的鲜明个性。二诗相比,各有韵味,各具魅力。

古诗《闺怨》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就形式而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以七言诗见长。就内容而言,极擅长于写宫闺妇女的生活,尤其是这些女性的心境及其微妙细腻的情感活动,生动传神而委婉动人。《闺怨》 这首小诗,堪称兼具以上两个特点的佳作。
 题曰“闺怨”,而首句却宕开一篇,径言“闺中少妇不知愁”,落笔即见笔底波澜,出奇不凡。为以下写愁写怨、展现其情感变化、心理活动作了反笔铺垫。而“不知愁”也极为恰切地概括了她的心理状态,不失天真烂漫、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而且也与其“少妇”身份、生活条件暗相关合,十分贴切。含蓄传神而风韵动人。第二句“春日凝妆上翠楼”则是紧承前句,借环境景物对其“不知愁”的心态再作烘染,借其行动对其“不知愁”的心理做具体展现。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自是人们心情最为豁旷欣悦之际,具有爱美天性的青春少妇尤其如此。“凝妆” 、“翠楼”一方面透露了她生活条件的优越,而另一方面,精心梳妆、刻意打扮,然后登楼骋目、欣赏春色的一系列举动无不袒露着她那“不知愁”的内心世界及对眼前生活的惬意与满足。其情感世界真如一泓清水,透彻明亮,如一弯新月,清光媚人。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因景移情,突作急转,切入诗题。“忽见”,并非单指忽然看见,也包括了倏忽之间触景生情而产生了新的联想和感受。自然界浓郁的春色春情在严妆少妇那平静欣悦的内心激起了层层涟漪。陌头,即路边。陌头杨柳,本属寻常景物,而今却激起了这位少妇心灵的强烈震颤。可见,此时此际的陌头杨柳又扮演着非同寻常的角色。杨柳在人们心目中历来被视作多情之物,缕缕柳丝也象征着系结友谊情爱的纽带。柳音谐“留”,故亦做为珍贵的赠别之物,民间久有折柳赠别之俗。面对明丽醉人的春色,摇曳多姿的杨柳,这位身单影只、美丽的青春少妇怎能经得起这般撩拨,怎能不勾起她那强被压抑、沉睡心底的感情,引起春心的剧烈骚动、蓦然觉醒。突然感受到了眼前生活的缺憾。于是,那凝聚着怅恨幽怨之情的“悔教夫妇觅封侯”的想法,如遏止不住的山泉,喷涌而出,震撼心灵。当时,在盛唐时代精神的激励之下,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不仅成为男儿们的狂热追求,而此风也及于闺中。从句中 “教”字可知,当初丈夫怀着 “觅封侯”的志向身赴沙场是得到这位少妇的支持和怂恿的。但长期的青春无伴,空闺寂冷无疑使她感受到了代价的沉重和与日俱增的难挨的痛苦。那个以 “觅封侯”的愿望苦苦砌就的堤坝也受到越来越强烈的情感浪涛的冲击而岌岌可危。而今,陌头杨柳、春光春情以神奇的魔力所唤起的复杂感受,终于使她心灵的天平重新倾斜,也以千钧之力终于冲垮了那由 “封侯”愿望筑起的堤坝。由 “教”而 “悔”,由“不知愁”而到满腹的幽怨怅恨,正是诗人对其微妙的心灵历程的生动展现。怨悔之中,极为深刻地揭示了她经过痛苦的心灵搏斗,摒除世俗欲念之后对无价韶华的珍视,对幸福美满的爱情生活的渴求向往,也让读者看到了那拂拭得晶莹透亮的滚烫的爱心,这也无疑是对爱的力量的讴歌赞颂。
 这首短诗巧妙地抓住了自然景物之美对人的心灵的撞击与感应,以及在此特定环境之下一位独守空闺的青春少妇的心理变化,表现了她那难以遏止的爱的渴求,冲破世俗桎梏的青春的觉醒。既是春的颂歌,也是爱的礼赞,曲折微妙而耐人品味,体现着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古代爱情诗词《》闺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闺怨

 

 晓河没高栋,斜月半空庭。
 窗中度落叶,帘外隔飞萤。
 含悲下翠帐,掩涕闭金屏。
 昔期今未返,春草寒复青。
 思君无转易,何异北辰星!


 本诗是写闺中思妇思念远行在外的丈夫。
 诗的第一、二两联四句是写景。“晓河”指凌晨的银河;“高栋”即思妇所居之高楼;“度”、飘过;“飞萤”即萤火虫。这两联是写,凌晨,银河在高楼上空消失了,西斜的月亮的光辉照着空洞庭院的一部分(另一部分被高楼的暗影所遮)。窗外落叶飘零,竹帘外还间或有几只萤火虫在飞来飞去。以上四句是描写思妇闺房周围的景物,诗人通过写消失的银河,斜月的光辉,飘零的落叶以及点点的流萤,这些特定的景物,构成一幅秋天凌晨的苍凉萧瑟的景象,读之给人以悲凉凄寂之感。这就给闺中思妇的出场渲染了一个凄凉的环境。
 第三联“含悲下翠帐,掩涕闭金屏。”抒情主人公思妇出场了,她满面泪痕,从镶有翡翠的床帐上下来,又抹抹眼泪把嵌金的屏风折叠起来。从“翠帐”、“金屏”等词语,可以看出,这个思妇是位贵妇人,她住的地方虽非“藏娇”的“金屋”,但也是饰金嵌翠的华丽住宅,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华丽的装饰,精美的食品,却填补不了精神的空虚。由于丈夫远出在外,抛下她一个人独宿闺房,使她产生无限的相思之苦,她“含悲”,她“掩涕”,她可能是一夜未曾入睡;也可能在梦中见到了自己的丈夫,一晌贪欢,醒来却又回到单栖独处的现实,眼前又是落叶、流萤,这怎能不使她感到万分惆怅,极度悲伤呢?
 第四联“昔期今未返,春草寒复青。”这是写思妇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说是自言自语的诉肺腑,她想,从前丈夫临别时,曾与她约定归来的日期,可现在约期已过,丈夫还未归来,真可说是“佳期期未归”,这样,岁月如流,春草由青转为枯萎,又由枯萎转青,表明丈夫“离别家乡岁月多”了。这里又是用《楚辞·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曲折地表达思妇的悲伤而又抱怨的情绪。她怨的是丈夫没有践约按期归来,她怨的是丈夫离家太久了。
 最后一联“思君无转易,何异北辰星。”这是思妇向远行在外的丈夫表明自己的心迹。她说,我思念你的心是坚定不移的,和北辰星一样。“北辰星”即北极星,北极星总是处在一个地方永不移动。思妇把自己始终不渝思念丈夫的心情比作北辰星,非常恰切。南朝民歌《子夜歌》写女子向情人发誓也有“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之句,可见古代有许多妇女是以北辰星为喻来向所爱的人表明自己的心迹的。这两句诗是表明思妇永远想着丈夫,地老天荒,海枯石烂永不变心。读着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思妇收泪敛容,面向北方,郑重地盟誓。她虽然悲伤痛苦,也有些怨气,但她还是表示要坚定地等下去,一直等到丈夫归来。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有其独到之处的。首先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如第一、二两联,所写的斜月,落叶,流萤,这些萧条凄凉的景物,都蕴含着悲伤凄切的感情,这对满腹相思的思妇的悲怨之情,起着映衬作用,这是以哀景写哀情。再如第四联中“春草寒复青”一句,是写由春到冬又由冬到春的变化中的野草,但这景中却饱含着思妇对丈夫“相去日以远”的无限思念和哀怨情绪。可以说这首诗中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状景必幽,吐情能尽。”(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这些景语,虽未说“悲”、“怨”,而悲、怨之情自在其中。其次,这首诗有的句子对仗工整。如第一、二、三联均对仗精工,而且第二、三、五联还基本上是平仄相对,符合五言律诗的声律要求(当然,这首诗不是五言律诗),读来声韵和谐,诚如清人沈德潜所云:“水部(指何逊)名句极多,然渐入近体。”(《古诗源》卷十三)

《闺怨》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闺:女子卧室。闺怨:闺中女子的哀怨之情。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外战争频繁,出征边塞希冀立功封侯成为时代风尚,于是闺中怨妇遂增多。诗中写一天真“不知愁”的少妇,在盛妆后登览春光的一刹那间,触景生情,引起感情的波动和心理的变化。前二句笔调轻快,实为蓄势,第三句顿作转折,末句点出主题。波澜横生,意味深长。
 【注释】
 ①凝妆:盛妆。②翠楼:华美的楼台。③陌(mo)头:路边。④悔教:悔使。夫婿:丈夫。觅封侯:寻找封侯道路而从军。

王昌龄《闺怨》(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闺怨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昌龄
←上一篇:春宫怨 下一篇:塞下曲四首(其一) →
诗词简介:
 王昌龄的这首诗妙在正题反作。写“闺怨”从“不知愁”落笔,因而显得新颖别致。另一方面,“不知愁”也确实是闺中少妇的真实写照。闺中少妇尚是一个天真烂漫,年幼无知的女孩子。新婚不久,丈夫即远出征戍。她涉世未深,更没有品尝过离别的痛苦,因而每日里仍然是欢欢乐乐的过日子。春天来了,她盛妆打扮一番,登上翠楼。忽然,她看到楼下路边的杨柳绽出了新绿,心中一动,怀春及伤春之情油然升起。面对大好的春色,她感到寂寞和伤心,因而万分后悔让丈夫外出从军。自然,从军有杀敌立功得以封侯的机会,然而,这飘渺的目标毕竟难以补偿眼前的痛苦和损失。闺中少妇真正陷入无边的愁怨之中。

 从不知愁写起,一波三折,最后以“悔”而结束。如此曲折的情节,如此曲折、复杂而又微妙的思想情绪,能在四句小诗中表现出来,确实难能可贵。《闺怨》是委婉含蓄的,又是生动活泼的。它的艺术魅力来自诗人别开生面的构思和曲折细腻的笔触。“闺怨”是一个被人写烂了的主题,但诗人却以此写出了新鲜独到的内容,创造了焕然一新的意境。于是诗中的人、事、景、情都现出了新的光彩。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 ɡuī yuàn 》 
    《 闺 怨 》 
    .[ tánɡ ]. wánɡ chānɡ línɡ 
    .[ 唐 ]. 王 昌 龄 
    ɡuī zhōnɡ shǎo fù bù zhī chóu , chūn rì nínɡ zhuānɡ shànɡ cuì lóu 。 
    闺 中 少 妇 不 知 愁 , 春 日 凝 妆 上 翠 楼 。 
    hū jiàn mò tóu yánɡ liǔ sè , huǐ jiāo fū xù mì fēnɡ hóu 。 
    忽 见 陌 头 杨 柳 色 , 悔 教 夫 婿 觅 封 侯 。 
     
  • 《閨怨》
    .[唐].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闺中少妇不知愁,闺中的少妇哪里知道忧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春日里精心打扮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蓦然看到路旁依依的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悔不该让夫婿从军觅封侯。
  • ①凝妆:盛妆。言讲究打扮。翠楼:青楼,华美的楼阁。
     
    ②陌头:路旁。杨 柳色:《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此言见“柳色”思边戍之良人。古 有“折柳赠别”之俗,“柳”谐“留”音,有留恋、挽留之意。
     
    ③觅封侯:言立功异域,得封 侯爵。
     
  • 唐诗篇名。七绝。王昌龄作。见《全唐诗》卷一四三。此诗写闺中少妇和丈夫离别后的怨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前两句以狡狯之笔,逆题面而写,为下蓄势,可谓匠心别具。第三句由境生情,是为转折。末句以一“悔”字点破离恨,因由前铺垫宛折而至,愈显其怨之深。全诗刻画人物心理变化细致真切,用笔含蓄灵动,为七绝神品,闺怨佳作。明胡应麟称此诗“优柔婉丽,意味无穷,风骨内含,精芒外隐,如清庙朱弦,一唱三叹。”(《诗薮》内编卷六)清黄叔灿评该诗云:“曰‘不知愁’,曰‘忽见’,曰‘悔教’,少妇心情,无端感触,景物撩人,描绘毕现,此天然笔墨。”(《唐诗笺注》卷八)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唐代的闺怨诗,写闺中女子对丈夫的怀恋、思念之情的居多。王昌龄是唐代写闺怨诗的能手,他善于用七言绝句细腻地描写闺中女子在特定情景下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的变化。这首《闺怨》便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
     
     诗人的本意是写闺中少妇的愁绪和怨情,可他却“欲擒故纵”,用曲笔从 “不知愁” 写起。诗一开头,便活脱脱地描绘出一位“不识愁滋味”的年轻女子的生动形象:一个春日的清晨,一位浓妆艳抹、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少妇,满怀兴致地款款登上翠楼,去领略春日的胜景。她或许想眺望那漠漠平林,或许想谛听那花间鸟语,总之,她不愿辜负这良辰美景。诗的题目是“闺怨”,可是在诗的前两句中,诗的情调轻快、活泼,看不出那位少妇有一点愁绪和怨情。这似乎是不关题旨,但这正是诗人匠心之所在。愈是写少妇的天真、单纯、不识愁滋味,就愈能与后面的怨情、后悔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能突出闺怨之情的悱恻、幽深。
     
     诗的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诗人写少妇登楼望远之所见,却以“忽见”二字巧妙地将笔锋一转,全诗的情调也随之陡然一变。她看到了什么?并非什么新奇之景,却是大路两旁平平常常的杨柳树,可正是这刚刚被春风染绿的青青杨柳,却引起少妇那缠绵的情思。看到这柳色,她或许感到春光荏苒,青春易逝;看到这柳色,她或许正想起当年丈夫离家从军时的情景,那日十里长亭送别,自己不正是折下一枝杨柳,赠给远别的亲人了吗?如今看到这柳色又绿,怎会不产生思念、幽怨之情呢?
     
    杨载在谈绝句作法时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诗法家数》)在这首诗里,诗人于第三句转折,少妇的心理变化被细致地刻画出来,因而,第四句写少妇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在情理之中。“觅封侯”的丈夫为了功名离家而去,只留下闺中少妇空守寂寞寒窗。春日来临,夫妻本应趁这大好时光,共享室家之乐,可如今这翠楼之上只有她一人,空对杨柳,独倚栏干,她怎能不后悔?怎能不忧愁呢?此情此境,正是所谓“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李璟《摊破浣溪沙》)
     
    这首诗从少妇的“不知愁”写到她愁绪满怀,以“忽见”二字转折,以一个“悔”字点破,写出了藏在少妇心灵深处的怨情,的确是“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沈德潜《唐诗别裁》)。可见,前人称此诗为“绝句中的极品”、推之为闺怨诗中的“第一”,皆非溢美之辞。
     
     
  •  
     这首诗从一个少妇春日登楼,触景生情的心理变化表现了爱情与功名的矛盾, 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盛唐时,从军征战,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已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就连闺中女子也多盼望自己的丈夫能够立功边塞,挂勋受赏。王昌龄另一首诗就曾道:“驰道杨花满御沟,红妆漫绾上青楼。金章紫绶千余骑,夫婿朝回初拜侯”(《青楼曲》其一),写出了女子对丈夫立功封侯的喜悦之情。这一首诗名为 《闺怨》,它一开始却写道 “闺中少妇不曾愁”,就是说明这位少妇和其他女子一样,她热望丈夫在边庭建立勋业,封王封侯, 因此她并不为夫妻离别而伤忧,她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所以在春和日丽的大好时光,她梳洗打扮,快乐地登楼赏春。这前两句的基调是欢快的,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但是诗从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起,情调陡转。少妇观赏着春景,似乎无意间猛地发现了路边杨柳葱绿,那一片绿茫茫、雾朦胧的景色,竟使她忽地意识到美景良辰,大好春光,她自己竟是孤身一人。自丈夫离别之后, 自己一人孤独地度过了多少时光? 自然的美景,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可是人生青春却是失而不回,在她心中油然萌生出一种惆怅、懊恼的情绪。少妇仿佛体味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滋味,她咀嚼着,渐渐她明确地意识到了,她是在强烈地思念着丈夫,她在渴望着爱情,她盼望着过一种和平宁静的生活。这种情绪就直逼出诗的最后一句:“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真悔啊,她这时才想到真不该叫丈夫去征战,去寻求什么侯爵功名。她自怨自艾,望着大好春景,陌头杨柳陷入了无边的沉思——诗到此也就点明了 《闺怨》之题。
     
    这首诗抓住少妇生活中一个登楼赏春的细节,细致描摹了少妇的心理变化,揭示了人心厌战的重大主题。在写作手法上作者采用了背面敷粉的方法,欲写少妇之怨,先写少妇不曾愁,以不曾愁反衬登楼观景之后所产生的一种无从叙说的怨悔,更表现出少妇的天真烂漫,显现出她一旦怨悔,就难以排解,愁闷不已,成为了生活中永久的遗憾。“忽见陌头杨柳色”一句承上启下,转接极其巧妙。“忽见”一词似是顺手拈来,实则此乃全诗情感转换的关键。正因为“忽见”才使少妇产生出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情绪,表面看这首诗全似叙事,实际上这首诗正是缘情而发,全诗字字含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作,能够捕捉到一个少妇生活细节中的心理变化,加以细致形象地描摹, 也正体现了作者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封建道德观念的束缚,妇女们往往比男性感受到更多的感情上的压抑,生活上的不自由。尤其是那些深宅大院里的上层妇女,更是规行矩步,战战兢兢,不敢越礼教雷池一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不就因为有那么一块“心病”,而受到贾母为代表的封建家长的嫌弃吗? 因此对青春的爱恋、对爱情的向往,只能是她们压在心底的秘密,或者是虽然有所意识,却从不愿去认真思考的问题。对美好天性的长期抑制、扭曲的结果,连她们自己也好象麻木不仁了,好象也单纯得象小孩子一样了。其实这只是一座运行着地火的火山,一旦爆发,长年积郁的感情的熔浆,将更加炽热、更加炙人。
     
    王昌龄的《闺怨》,正是准确地把握了这样一位少妇的心理状态,并以她的心理活动的流程来结构全篇。以致在众多的“闺怨”诗中,卓然不群,倍受青睐。
     
    诗的第一句点明“闺中少妇不曾愁”,接着用“春日凝妆上翠楼”来对第一句作具体、形象的说明。凝妆,盛妆打扮;翠楼,青楼,古代显贵人家的楼房多漆成青色。从这两句来看,这是一位生长在富贵、但又是禁锢式的环境中的年轻妇女。她的活动天地是那么狭小,感情的世界似乎也是那么狭小。但这仅仅是诗的上半部分。
     
     当少妇浓妆艳抹,满腔喜悦地登楼之后,她的情绪产生了突变。“忽见陌头杨柳色”,忽见,是不期而遇、不经意间见到的意思。这是全诗重要的转捩点,扑入眼帘的青青杨柳,触动了她心中的敏感区,使她从迷梦中警醒过来。春光易逝,韶华难驻的感叹,折柳赠别,别后怨旷的种种情景,刹那间都涌上心头。这种刺激来得太突然了,精神上的防线崩溃了,感情的地火迸射而出了:“悔教夫婿觅封侯! ”当初真应该挽留他,不要去猎取功名,以致辜负了彼此的青春,牺牲了家庭的幸福。
     
     沈德潜《唐诗别裁》称王昌龄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读这首《闺怨》,也很有同感。诗题为“闺怨”,但一、二句非但不写怨,反而正面表现少妇因春光到来的喜悦。这似乎有悖于题旨,出人意料之外,其实,这恰恰是为反跌出后面的“悔”蓄势。前面越是充分地刻画少妇不知愁的心理,那么她因杨柳而触动的对青春的珍惜,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对夫婿久出不归的幽怨,才会更加强烈,更加感人。
     


哀怨

哀怨

怨(悱怨;凄怨;凄怨) 惋恻 凄惋
哀痛怨恨:恫怨
哀怨之情:情怨
少女的哀怨之情:闺怨
女子因失宠而产生的哀怨:白华之怨
相思哀怨:思怨
哀怨感人:怨感
极度地哀怨:恸恨
哀怨的样子:怨怨哀哀
(悲伤而含怨恨:哀怨)

☚ 愁怨   悲怨 ☛

闺怨gui yuan

【文学】boudoir repinings (a favourite subject in ci poetry)

《闺怨》gui yuan

Plaint in the Boudoir→王昌龄 (Wang Changl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5:2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