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间色裙”。以两种以上颜色的布条互相间隔而制成的女裙。始于晋十六国时期。至唐初时大为流行,多用于年轻妇女。间色的布条较前期为窄,颜色以两色为主,常见的有红绿、红黄及红蓝等。《旧唐书·高宗本纪》:“其异色绫锦,并花间裙衣等,糜费既广,俱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岂不知更有靡丽服饰,务遵节俭也。”
间裙
为古代裙的一种。古代裙多为单色,不免使人感觉单调,所以,古代妇女们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颜色的面料相拼接,而形成色彩相间的裙子,有红绿、红黄或红蓝等颜色相搭配的裙子,这种裙子色彩鲜艳、活泼,搭配效果另有一悉情趣,后来称这种裙子为“间裙”或“间色裙”。间裙的基本款式如同长裙,裙摆较宽、长至脚面,其色彩明快,对比强烈。《旧唐书·高守本纪》中载:“其异色绫锦,并花间裙衣等,糜费既广,俱害女工。天后,我之匹敌,常著七破间裙。”其中所说的“破”,是指间色衣裙上的每一道颜色形成的狭条,一件裙子若以六种颜色相拼,则称六破,若以七种颜色相拼,则称为七破。甘肃酒泉丁家闸十六国时期的古墓壁画、陕西源焦村李寿墓壁画、陕西西安羊头镇唐李爽墓壁画以及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中所描绘的妇女裙式就是这类间裙,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女俑也着这种间裙,可见唐代间裙盛行,流行面很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