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闲情赋并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闲情赋并序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蔗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瓌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
 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
 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
 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
 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搴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
 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
 瞬美目从流盼,含言笑而不分。
 曲调将半,景落西轩;
 悲商叩林(11),白云依山;
 仰睇天路,俯促鸣弦;
 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
 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12);
 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
 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13)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
 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
 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
 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14),安弱体于三秋;
 悲文茵之代御(15),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
 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
 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
 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16);
 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
 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
 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
 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
 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17)
 
 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18)
 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
 傥行行之有觌,交欣惧于中襟(19);
 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20)
 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
 步徒倚以忘趣(21),色惨凄而矜颜(22)
 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
 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
 鸟凄声以孤归,曾索偶而不还;
 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
 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飖而不安;
 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昂盈轩(23),北风凄凄,
 惘惘不寐,众念徘徊。
 起摄带以伺晨,繁霜灿于素阶;
 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
 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
 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
 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
 徒勤思以自悲,终阻山而带河。
 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24);
 尤蔓草之为会(25),涌邵南之余歌(26);
 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27)

 
 这篇 《闲情赋》 ,大约是陶渊明年轻时的作品,此时正值诗人善于 “钟情”的年华。在抒情赋里,他写自己对一个品貌出众美人的爱慕、追求到最后失败退却,和由此所引起的复杂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感情十分热烈、真挚。诗人丰富的想象,娴熟的笔法,惊人的创造力,为我们展开了感情王国里又一新的领域。
 全赋122句,第一段开头用赞叹的语气,简略地述写美人的仪容、品德之美,写她可与佩玉比洁,同幽兰争芳,而且心境淡远,怀抱着凌云般的雅志;美人叹息时光如流水,为什么人生长勤,欢少愁多。接着写美人鼓瑟时的端庄秀雅神韵及音色之美,只见她弹瑟的手指在跳动,牵动雪白的衣袖轻摇飘动,美目流盼,似笑似言,神态动人。不知不觉中,日影已经落在西边的窗户上。那弹出的曲调,竟然如同秋风在林中穿行,白云在山间飘动,产生出乐声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使美人更显得妩媚多姿,安闲美妙。到此,一幅美人弹瑟图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一切,深深打动了作者,他想和这个女子促膝交谈,又想亲自去结誓求爱,却怕犯了礼法。请求别人说合吧,又担心有什么闪失,让别人占了先。这么思前想后,惶惑不安,没有片刻间的宁静。单从第一段看,陶渊明在表述技巧和内容的深度上已超出前人很远了。在赋的序里,已经说得明白,张衡、蔡邕之后,作者之前,以此类题材为赋的作品已为数不少,虽然那些作品反映了市俗生活,是前代所没有的现象,但一般叙写简单、概念化,缺乏情景交融的具体形象,有失细腻,欠之委婉。而这篇赋则打破了前人的格式,将这类题材的叙述推到了最高处。第一段中他写女子引人喜爱,并不停留到描叙她的外形美上,而注重写女子的品格和内心美上。外表美,不是静止式的,而是反映在弹瑟时的神态动作上,美的音色和境界,秀雅安闲和庄重,陪衬上大自然的灵气,曲折地表现出女子的雅志情操。这样的女子,作者自然会为之倾倒,“愿接膝以交言”,“魂须臾而九迁”了。
 第二段,作者铺排了自己十个愿望,十个悲怨,一连串的幻想,全是围绕同女子肌肤相亲的物件铺展,热烈地宣泄自己的爱慕之心。作者幻想自己变化为这个女子的衣领,能够承受其余芳; 幻想自己变化成她的裙带,束住她的腰身; 幻想变化成她的发油、青黛、床席、鞋子、影子、竹扇、蜡烛、鸣琴,和她形影相随。但是又悲怨地设想,这些物件都会有时间离开女子的身边,不能始终如一地在一起。一愿一怨,十愿十不如意。设想愈细,悲怨之气愈重,思恋愈苦,反映爱情心理愈细腻复杂,这真是曲肠百转,极尽曲折委婉缠绵之能事。从常理看,这些愿望和设想,本属荒唐的念头,是不可能成为事实的,诗人展现这些不可能出现的事物,正好反映出自己愿望的强烈。用这样抒情的方法叙写细腻、深沉委婉曲折的心理,是以前同类题材的赋所没有能做得到的。这一段文字铺排整齐、设想真切、离奇大胆,虽属荒诞,却显得实际可见,生活情趣盎然。
 第三段写他感到愿望无法成为现实,徘徊犹豫,内心矛盾重重,最后还是决定退却了。他满怀忧伤,又抱着一线希望,先到南林中徘徊,期望能够在林中相见,这时他欣喜和惧怕的情绪矛盾地交织在一起,可还是“竟寂寞而无见”,毫无希望了。于是从原路返回,望着夕阳不断叹息,兴味索然。猛然他发现鸟兽也在孤独中求偶的时候,思想上又掀起感情的波浪,要“思宵梦以从之”,在梦中跟随她,但是神思恍忽无法入睡成梦。在他听到清哀的笛声,看到行云,感情又波动起来,他推想美人就在那里,他托行云传递自己的情思,然而“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 ,希冀最终彻底破灭了,只好用礼义来安慰自己的心绪。希望和恐惧、欲望与怯懦,无法排遣的矛盾行状,被诗人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又大量叙写林木、鸟兽、浓霜、行云……用景物来烘托相思人多变起伏的感情变化,达到了 “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高超境界。
 这篇赋艺术上很成熟,想象丰富,善用比兴法,语言质朴、精炼,一扫汉赋堆砌辞藻典故的毛病。尤其是通过对平凡事物和具体形象的描述,不发空洞议论来表达深刻思想感情的手法,对后世小说中爱情描写的笔法影响很大。同时,这篇赋代表了陶渊明思想风格的另外一个方面,他不但是一个“浑身是静穆”之气的诗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热情的诗人。鲁迅对他的评价是很中肯的,说他“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竟想摇身一变,化为 ‘啊呀呀,我的爱人呀’ 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 ‘止于礼义’ ,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 (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 (六) 》 )

《闲情赋并序》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闲情赋并序》

陶渊明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1),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2)。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8)。缀文之士,奕代继作; 并因触类,广其辞义(4)。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5); 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6)

夫何瓌逸之令姿(7),独旷世以秀群(8); 表倾城之艳色(9),期有德于传闻(10)。佩鸣玉以比洁(11),齐幽兰以争芬(12); 淡柔情于俗内(13),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14); 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15)。褰朱帏而正坐(16),汎清瑟以自欣(17)。送纤指之余好(18),攘皓袖之缤纷(19); 瞬美目以流盼(20),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21)。悲商叩林(22),白云依山。仰睇天路(23),俯促鸣弦; 神仪妩媚(24),举止详妍(25)

激清音以感余(26),愿接膝以交言(27)。欲自往以结誓(28),惧冒礼之为諐(29);待凤鸟以致辞(30),恐他人之我先(31)。意惶惑而靡宁(32),魂须臾而九迁(33)。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34),束窈窕之纤身; 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35),刷玄鬓于颓肩(36); 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37)。愿在眉而为黛(38),随瞻视以闲扬(39);悲脂粉之尚鲜(40),或取毁于华妆(41)。愿在莞而为席(42),安弱体于三秋; 悲文茵之代御(43),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44),附素足以周旋(45);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 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46);悲扶桑之舒光(47),奄灭景而藏明(48)。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飙于柔握(49); 悲白露之晨零(50),顾襟袖以缅邈(51)。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 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52),徒契契以苦心(53)。拥劳情而罔诉(54),步容与于南林(55)。栖木兰之遗露(56),翳青松之余阴; 傥行行之有觌(57),交欣惧于中襟(58)。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59)。敛轻裾以复路(60),瞻夕阳而流叹; 步徙倚以忘趣(61),色惨惨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62),气凄凄而就寒; 日负影以偕没(63),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64); 悼当年之晚暮(65),恨兹岁之欲殚(66)。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飘而不安; 若凭舟之失棹(67),譬缘崖而无攀。 于时毕昴盈轩(68), 北风凄凄,不寐(69),众念徘徊(70)。起摄带以伺晨(71),繁霜粲于素阶(72)。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73); 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74)。意夫人之在兹(75),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76)。徒勤思以自悲(77),终阻山而带河; 迎清风以祛累(78),寄弱志于归波(79)。尤《蔓草》之为会(80),诵《邵南》之余歌(81),坦万虑以存诚(82),憩遥情于八遐(83)

〔注释〕(1)张衡: 东汉文学家、科学家。蔡邕:东汉末文学家。(2)检:收敛。逸辞: 放逸之辞。澹泊: 恬淡。荡: 摇荡。闲正: 闲,防止。正,正道。(3)流宕: 流荡。谅: 诚。讽谏: 婉言劝阻。(4)缀文之士:作家。奕代: 一代接一代。因:因循。(5)染翰: 以笔濡墨。(6)庶不:希望不这样。谬: 违背。作者: 指前面说的张衡等人。(7)夫何: 发语辞。瓌逸: 奇妙突出。(8)旷世: 绝代。秀群: 超群。(9)倾城:指美貌的女子。(10)期: 期望。有德: 有德行的人。(11)鸣玉:指美玉。(12)齐:佩戴。(13)俗: 世俗。(14)长勤: 总是有许多艰辛勤苦。(15)殷:多。(16)褰: 同“搴” ,打开。朱帏: 红色帏幕。(17)汎: 弹奏。自欣: 自娱。(18)余好: 美好。(19)攘: 错乱。皓: 白色。(20)盼: 张望。(21)景: 同“影” 。景落: 太阳落下去。轩: 窗户。(22)悲商:商为五音之一,其声悲凄。形容秋风的声音。(23)仰睇: 仰视。天路:天上的路。(24)神仪: 神态仪表。(25)详妍: 妩媚。(26)激: 激发。清:清越。(27)接膝: 促膝。(28)结誓: 结缔誓约。(29)冒礼:冒犯礼教。諐(qian): 同“愆”,过错。(30)凤鸟: 语出《离骚》,“凤凰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指凤凰传话。(31)我先:在我之先。(32)靡:不,无。(33)九迁: 屡迁。(34)裳: 裙。(35)泽: 液。(36)颓肩:削肩。(37)枯煎: 枯竭。(38)黛: 青黑色颜料,古代妇女用以画眉。(39)瞻视: 向下看。闲扬: 娴雅清扬。(40)鲜:新。(41)取毁: 卸妆。(42)莞(guan): 用蒲草编织的席子。(43)文茵: 有文彩的皮褥。御: 用。(44)履: 鞋。(45)素足: 白色的脚。(46)楹:房屋柱子,泛指房屋。(47)扶桑: 传说中日出之地,指太阳。(48)奄:覆盖。(49)凄飙: 凉风。(50)晨零: 早落。(51)缅邈: 柔弱的样子。(52)考:核定。(53)契契: 契阔,辛苦的样子。(54)劳情: 忧郁之情。罔诉:无处诉说。(55)容与: 徘徊。(56)栖: 栖息。(57)傥: 同“倘”。行行:徘徊不前。觌(di): 相见。(58)欣惧: 欢欣和恐惧。(59)悁想:忧思。(60)轻裾: 轻轻的衣襟。复路: 往回走。(61)趣:即“趋”。(62)燮燮: 落叶之声。(63)日负影: 太阳连同它的影子。(64)索偶:求配偶。(65)当年: 壮年。(66)兹岁: 壮年的岁月。殚: 尽。(67)凭舟:坐在船上。棹: 船桨。 (68)毕、 昴(mao):皆星名。盈: 满。轩: 窗。 (69): 神情不安。(70)众念徘徊: 思念众多而难以排遣。 (71)伺晨: 等待天亮。(72)素阶: 白色的台阶。(73)流远:从远处传来。(74)藏: 内脏。藏摧: 心情受到冲击。(75)人: 指美人。(76)奄冉:迁延。(77)勤思: 苦思。(78)祛(qu)累: 消除累赘。(79)归波: 回波。(80)尤:错误。《蔓草》: 《诗经·郑风》有《野有蔓草》篇,写男女相遇。(81)《邵南》: 即《召南》,十五国风之一。(82)坦:平息。(83)憩:休息。八遐:八方。

〔鉴赏〕陶渊明的《闲情赋》,历来对它褒贬不一,萧统说陶氏“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而东坡却比之于屈原、宋玉。后世的评议也大都不是赞同苏轼而有所发挥,便是倾向昭明而加以引申。其实二者的争论焦点就在于它有无寄托。在他们看来,如果没有寄托而单纯谈情说爱,则“正人不宜作艳诗”,便应加以否定; 如果实有所讽,就应刮目相待,予以肯定。二者的立足点都没有离开“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观念。“五四”以后,封建主义受到了批判,《闲情赋》自然得到了肯定。但是,它究竟有无寄托的问题却并未解决。因此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我们认为,这从它的序言,已可见端倪。古代诗文前的小序,常用以说明该篇写作的因由、动机、目的。因而也往往是我们探索全文的主旨的锁钥。从小序看,《闲情赋》当然是有寄托的,不仅有所讽谏,而且其思想比前人更加深刻。那末,是否可能所言并非真意呢?不会的。陶渊明秉性刚直而生当乱世,故激愤之情在诗文中时时有所流露,但为保全自己,也往往掩盖真情,故作恬静。所以龚自珍说:“莫信诗人真平淡,三分梁甫七分骚。”他的辞赋的小序言不由衷之处也是有的。如《归去来辞》的小序中说: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显然就是遁词。因为正文不仅只字未提及奔丧时的哀思,反而充满了摆脱公务后的喜悦便是一例。但从他一贯思想看,只可能实有所讽而佯称无所寄托,决不会将游戏之作说成有所“讽谏”,以招人猜疑,自贻祸患。把握了这一点,再品味其正文,便不难体会到它确实言之有物,具有深意,而赞赏其巧妙的构思。

正文共分三大段。第一段首先描写了一位外貌艳丽,品德高尚,内心世界丰富而举止优美的女子。她引起了作者的极度爱慕,渴望与她结为终身伴侣,永不分离。但怎样才能达到目的,他却感到为难,自往结誓吧,不妥; 请人致辞吧,也不妥。因而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这是第一段。接着,通过一系列离奇的幻想,以表达作者与她朝夕相依的愿望。他一口气陈述了十种设想,希望自己变成她的衣领、腰带、发膏、眉黛、床席、丝履、影子、蜡烛、扇子、鸣琴,但每提出一种设想,立即想到它并不能达到长在一起永不分开的目的,因而引起自己的感伤,加以否定,再作另一种设想。设想一个又一个地被否定,失望和愁闷之情也愈来愈强烈。这是第二段。因为赋中是以“愿”字来代表希望的,所以人们称之为“十愿”。这“十愿”由于构思的新奇,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最后一段是叙自己希望破灭后的悲哀。它又分三个层次,首先说由于“所愿必违(背离本意)”,徒费苦心,因而带着申诉无门的满怀愁思在南林漫步,开始还“欣惧”各半,冀有所遇,而终无所见,希望完全破灭。接着写回家途中,夜幕降临,感慨万千,草木凋零,寒气袭人,一路上但见孤鸟独兽,更加使人触景伤怀。最后写自己夜深难眠,只得披衣而起,等待天明。这时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由优美柔和而逐渐嘹亮凄怆,这情调使他怀疑那位美人就在这里,想托行云致意,行云却默然飘走。于是他意识到,想如愿以偿是不可能的。于是也就达观起来,沐浴清风以消除疲劳,把愁思付之流水。平息万念,而保持自己的诚意,将情志寓于遥远的他乡。

《闲情赋》的文句浅显而寓意深刻,难于领会。要破解它,关键是要弄清他所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形象。如照萧统的理解,则仅是一般的美女,对她如此一见钟情,神魂颠倒,那当然不过是好色的表现,所以称之为“白璧微瑕”。然而,陶渊明心目中的美人,却不仅仅是“倾城之艳色” ,而且“有德于传闻”。她可与鸣玉比洁,共幽兰齐芳。在整个描写中,作者对她容貌之美着墨不多,却致力于刻画她的内心之美,才资之美和神态之美。只要细加考察,便会发觉这位美人的思想情操,和陶渊明自己的志趣是如此地合拍,简直可以合二为一。如: “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二句,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的五柳先生何等相似?所谓“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与“世短意恒多”(《九日闲居》)、“卫生每苦拙”(《形影神》)的思想岂非如出一辙?萧统《陶渊明传》说: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自己不善琴瑟而又如此思慕它,无怪乎他心目中的美人要精解音律,并能以之尽情地表露自己心声的了。总之,《闲情赋》中的女子,实质上是陶渊明理想的化身,《闲情赋》中的十愿,是陶渊明对理想执著追求的形象描绘。

《闲情赋》的另一个问题是对文章末尾“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余歌”二句的理解。有人认为它表明了作者认为自己想如同《野有蔓草》诗中男女自由结合是错误的,应当恪守礼法。也就是表示对前面流露的奔放感情的自我否定,提醒自己要加以防闲之意。然而这看法是值得推敲的。萧统说: “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可见,他并不认为它是与前文的“劝”相对立的“讽”。从文章看,确实也并无自我批评之意。该赋的结尾,虽要平息“万虑”,却仍要保留这片爱慕之诚,而让它遥寄于“八遐”。从这一点说,萧统的理解是对的。那么,这两句究竟作何理解?《毛诗》在《野有蔓草》和《召南》第一篇《鹊巢》的小序中是这样写的: “《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 “《鹊巢》,夫人之德也。国君积行累功, 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 德如鸤鸠,乃可以配焉。”《毛诗》是魏晋时对《诗经》的权威解释,陶渊明自然是熟悉的。所以这两句很可能是援用了《毛诗》的解释,可以理解为: 怨尤国君之恩泽不能下达,人民备受战争之祸,男女婚配失时,迫使他仍想不期而会, 向往国君能积累功德, 以匹配“德如鸤鸠”的夫人。 或者还可进一步理解为憧憬着贤臣能事明君,生活于政治清明的太平世界。这一愿望是不可能马上实现的,所以只能勉励自己平息种种胡思乱想而保留自己的信念,把希望寄托于遥远的将来。这样,才和前人把陶氏比之屈、宋,将《闲情》目为《离骚》相吻合而“有助于讽谏”。

陶渊明是一位具备多种风格的作家,能诗善赋,散文也写得很好,而这篇赋尤有特色。“白璧微瑕者,惟在《闲情》一赋”的评语,如果抛开他批评的意思,那么,它倒说明了《闲情赋》在陶氏作品(诗文)中的独特性。这篇赋确实是很有特色的。首先,他模拟《定情赋》《静情赋》的写法,而赋予新的主题思想。这一手法,颇似曹植拟《陌上桑》而写《美女篇》。但思想更加含蓄,并在小序中用“并因触类,广其辞义”点出,以启发人们去探索。其次,他继承了前人的技巧手法,调动了多种手段组织成篇,而又使之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如第一段中所描摹的美女,其实是自己理想的化身,手法似曹植,却更加精细。而“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 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等句,显然是学习《离骚》。至于著名的“十愿”,宋姚宽《西溪丛话》指出,“乃出张衡《同声歌》,云: ‘邂逅承际会,偶得充后房。情好新交接,飏慄若探汤。愿思为莞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并加以发展。最后一段叙失望回家,长夜难眠之情,又使我们想到王粲的《登楼赋》。但是,他虽吸取众家之长,其风格却既非班张,也非曹王,而完全是诗人的自我。清代陈沆说: “《闲情赋》,渊明之拟《骚》。从来拟《骚》之作,见于《楚辞集注》者,无非灵均之重诒,独渊明此赋,比兴虽同,而无一语之似,真得拟古之神。”这一评语,确实深刻地说明了陶渊明在继承和创新两方面的卓越成就。

字数:5701
张瑗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521-527页.
闲情赋并序

闲情赋并序

陶渊明


[原文]
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
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褰(qian)朱帏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纤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缤纷;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曲调将半,景落西轩;悲商叩林,白云依山。仰睇天路,俯促鸣弦。神仪妩媚,举止详妍。
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guan)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yan)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襟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
考所愿而必违,徒契阔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荫;傥行行之有觌(di),交欣惧于中襟。竟寂寞而无见,独悁想以空寻。敛轻裾以复路,瞻夕阳而流叹。步徙倚以忘趣,色惨凄而矜颜。叶燮燮以去条,气凄凄而就寒;日负影以偕没,月媚景于云端;鸟凄声以孤归,兽索偶而不还。悼当年之晚暮,恨兹岁之欲殚(dan);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飖而不安。若凭舟之失棹,譬缘崖而无攀。于时毕昴盈轩,北风凄凄,㤯㤯不寐,众念徘徊。起摄带以伺晨,繁霜粲于素阶。鸡敛翅而未鸣,笛流远以清哀;始妙密以闲和,终寥亮而藏摧。意夫人之在兹,托行云以送怀。行云逝而无语,时奄冉而就过。徒勤思以自悲,终阻山而滞河。迎清风以祛(qu)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
〔译文〕
当初,张衡写《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的时候,收敛放荡的文辞而崇尚恬淡寡欲,开始虽说放荡情思,而最后终究归于雅正。用来抑制放荡的邪念,必定有益于委婉的劝告。历代文人不断有续作出现,都是因为心思相同颇有感受,意欲扩展其辞义。我的田园生活多有闲暇,就提笔写了一篇。虽然文辞不甚高妙,然而不至于违背前辈作者的意图吧?
美丽的姿容多么瑰奇,绝代仅有,超群出众。表现出“一顾倾人城”的丽色,希望美好的名声传闻于世。她的心地纯洁,可与佩戴的鸣玉相比,她的品德优秀,可与身戴幽兰争芬。对世俗的柔情很淡薄,而志趣高雅,如临浮云。晨曦化作夕阳,时光易逝令人生悲;而人生在世充满艰辛,不能不有无穷的感慨。谁都有生命的终点,为什么欢乐极少而愁苦甚多?她拉开朱红的帏幕,端坐鸣瑟,纵情弹奏,聊以自娱。奏瑟的手指灵活富于变化,撩起洁白衣袖缤纷交错。她的美目顾盼流转,微笑着似乎轻声说着什么。曲子弹奏了一半,日影照着西窗;秋风在林中回荡,白云依山而飞。仰视天边的景物,俯身急弹琴弦。她神情妩媚,举止优雅。
我为那清越的琴声所感动,希望与之促膝相谈。真想前去订立相爱的盟约,又担心冒犯礼教而造成过错。如请凤凰为媒传达我的心声,又恐怕要落在别人的后面。我为此心思不宁,魂神不安。我愿化作美人衣服上的领子,承受她头上的余香;可悲的是她要夜里解衣,所以怨恨秋夜过于漫长。我愿化作美人系裙的带子,缠绕着苗条的腰身,可叹的是随着凉热的变化,她有时脱下旧的换上新的。我愿化作美人护发的油膏,润泽她那披肩的黑发。可悲的是要经常洗发,随着清水流失而枯焦。我愿化作美人画眉的颜料,随着眉目顾视而悠闲扬起;可悲的是追求鲜艳的脂粉,改扮更华丽的妆饰而遭毁弃。我愿化作那一领莞席,使美人在秋季安卧上面;可悲的是冬天要用文茵替代,经过一年才能再用。我愿化作美人穿的丝鞋,附着玉足四处周游;可悲的是行止有节,被丢弃在床前。我愿化作美人白天的影子,常跟随她任去各地,可悲的是高树投下重重的暗影,有时不能形影不离。我愿化作夜晚的明烛,在室内照亮美人的玉容;可悲的是太阳放出光芒,淹灭了微弱的烛光。我愿化作美人手中的竹扇,纤手摇动带来凉爽的清风;可悲的是秋霜早降,顾视衣袖而远远离开。我愿化作一株梧桐,成为美人膝上的鸣琴;可悲的是乐极生哀,终究要推开琴而停止演奏。
仔细考虑,我的种种意愿必定难以实现,只是徒劳地用了一番苦心。心怀忧愁而无处诉述,漫步在南林中。栖息于带露的木兰树下,在青松的浓荫里走来走去,或许会见到她吧?欣喜和恐惧交织于心中。最终还是未见美人,叫人顿生寂寞;独自忧闷地白白追寻。敛起衣襟往回走,远望夕阳不住地叹息。徘徊不前而忘了走路,脸色沮丧而凄惨。树叶纷纷从枝头落下,冷气增多天气变得凄寒。太阳连同光影一起隐没,月亮在云端显现出明媚的景象。失伴的鸟儿凄厉地叫着,飞回鸟巢,寻偶的野兽到处奔跑,不知回还。悲叹的是盛年已过,不知不觉又到了年终。想念美人,欲随梦把她寻求,可是神情恍惚不得安宁。好似坐在失掉双桨的船上,又像面对悬崖而无法攀援。此时,满天星斗临窗,阴冷的北风不停吹着,思前想后夜不能寐,思绪杂乱萦绕不绝。起身束带以迎接天明,明亮的严霜铺盖着台阶。雄鸡尚未报晓,笛声从远处缓缓飘来。起初是闲雅冲和,最后变为激越悲伤。想像那美人在此,我请行云传达我的相思之意。行云一去不返没有消息,时光就这样悄然逝去。空自苦念以自寻悲愁,终究被山河无情地阻隔。迎着清风,驱逐思念的苦恼;将懦弱的情思付之远去的水波。我不赞成像《野有蔓草》那种非礼的男女结合,而吟咏《召南》中那些遗歌。平息纷乱的思虑,保持一片诚心,将深情寄托于遥远的地方。
[评介]
《闲情赋》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是一篇奇文。它充满了对美人的一往情深的爱恋和思慕,这居然出自“种豆南山下”的隐士陶渊明之手,许多人为之惊诧,疑惑不解。先是萧统发表了完全否定性的高论,他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风一’者,卒无风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继之,苏轼对萧统来了个否定之否定,他在《东坡题跋·题<文选>》中说:“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明清时有些人认为《闲情赋》有深远寄托,刘光《陶渊明<闲情赋>注》说:“身处乱世,甘于贫贱,宗国之覆既不忍见,而又无如之何,故托为闲情。其所赋之词以为学人之求道也可,以为忠臣之恋主也可,即以为自悲身世以思圣帝明王也亦无不可。”而逯钦立先生在其校注的《陶渊明集》中更明确提出:“赋作于彭泽致仕以后,以追求爱情的失败表达政治理想的幻灭。”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闲情赋》呢?这是摆在我们今天读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难题。
《闲情赋》序曰:“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淡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之邪心,谅有助于讽谏。缀文之士,奕代继作,并因触类,广其辞义。余园闾多暇,复染翰为之。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在这小序里,陶渊明讲明了写作缘起和目的。他的《闲情赋》是仿照张衡的《定情赋》和蔡邕的《静情赋》的。而张、蔡的赋,还有陈琳《止欲赋》,都写的是见到一位美人,思念不已,胡思乱想一通之后,便停止追求(停止的原因各不相同)。陶赋亦如此,这美人有“倾城之艳色”,有高于云天的“雅志”,还精通音乐,擅长鼓瑟。她对作者又是多情的:“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遇到这样一位美人,作者“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愆。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于是引出一番苦苦的相思。但,为了恪守礼教,他“迎清风以祛累,寄弱志于归波。尤蔓草之为会,诵邵南之余歌。坦万虑以存诚,憩遥情于八遐。”终于停止追求。此即序中所谓“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虽文妙不足,庶不谬作者之意乎?”赋题曰“闲情”,闲者,防闲也。“显是《易》‘闲邪存诚’之‘闲’,绝非《大学》‘閒居为不善’之‘閒’。”(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一四五则)因此,认定《闲情赋》为另有寄托,所谓“表达政治理想的幻灭”云云,皆属不确。揭示《闲情赋》的中心意旨,只能从研究其序和赋本身入手,而不能无视赋序的客观存在,节外生枝地做出某种解释。鲁迅先生曾指出:陶渊明“有时很摩登,‘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竟想摇身一变,化为‘阿呀呀,我的爱人呀’的鞋子,虽然后来自说因为‘止于礼义’,未能进攻到底,但那些胡思乱想的自白,究竟是大胆的。”(《题未定草》)鲁迅在《集外集·选本》中还说:“即以《文选》为例罢,……不收陶潜《闲情赋》,掩去了他也是一个既取民间《子夜歌》意,而又拒以圣道的迂士。”在鲁迅先生看来,《闲情赋》像《子夜歌》一样大胆地抒写着对情人的爱恋和思慕,只是它未如《子夜歌》那样毫无遮拦,而是“发乎情,止于礼义”而已。这样看待《闲情赋》,是合乎作品实际的。
这篇赋最精彩的部分是铺叙愿与美人共处而不可长久的一段。“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木而为桐,作膝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辍音。”以一连串的“十愿”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一种真挚动人的眷恋之情。这种“愿……悲……”的抒情方式,虽在前人赋中已出现过,如张衡《定情赋》:“思在面而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蔡邕《静情赋》:“思在口而为簧,鸣哀声独不敢聆”,然而,“张蔡之作,仅其端倪,(陶)潜乃笔墨酣饱矣。”(钱钟书《管锥编》第四册1223页)显示出后来居上的艺术创新意识。值得玩味的是,“愿”而后“悲”,十愿适成十悲,愿化为所钟爱美人的衣领、腰带、发膏、眉黛、莞席、丝履、身影、蜡烛、竹扇、鸣琴,希冀永远和她在一起,然而“衣领”等物终有离体之时,于是真诚的“愿”化作深巨的“悲”,即禅家所谓“下转语”也。唯其有此“下转语”,才将抒情主人公的痴情和悲怆毕现无遗,产生了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陶渊明之后,许多诗人写过很多“愿作郎马鞭”、“愿化芳磁供茗饮”之类的诗句,西方诗歌和小说中也有愿为意中人口边之笛等描写,但它们都未“下转语”,所以不及《闲情赋》的有深度,有立体感。
《闲情赋》以“瞬美目以流盼,含言笑而不分”两句,写美人的顾盼生情,极其传神。《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又《诗经·卫风·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陶赋融而会之,已见兼收并蓄的气概,又在“言”“笑”分明的成句之上开拓出“言笑不分”的新境界,将美人“美目流盼”的风采,“含笑不分”的情态,刻画得维妙维肖,跃然纸上,更加显示出推陈出新的审美追求。陈沆《诗比兴笺》说:“晋无文,惟渊明《闲情》一赋而已。”语虽夸张,却不无道理。
☚ 江赋   雪赋 ☛
0000006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2:3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