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门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 ![]() ![]() 门牌ménpái钉在大门外面标明街巷名称和宅院号码的牌子。 门牌mén pái钉在大门上的小牌子,上面标明地区或街道名称和房子号码等。1909年《图画日报》第四号:“门面宽敞,有洋房十幢之多,门牌汉口路宿字一百零七、一百零八号,电话二千一百零七号,电报局挂号五六七三。”1909年《澳门界务交涉资料·转呈香山邑绅禀》:“澳门自被葡人占居,虽有围墙为界,而野心未已,其始占望厦、龙田村两处,遍钉门牌,居民不服,旋钉旋毁,数十年来欲未大逞。” 匾额 匾额匾(牌匾) 榜(榜额;~书) 额(牌额) 题牌 另见:门 题写 文字2 赞扬 牌子 对联 ☚ 牌子 对联 ☛ 门牌 门牌清代用保甲法编制户口,维持治安,防止人民反抗,乾隆时更加严厉。不论城乡,每十户为一牌,立一牌头;十牌为一甲,立一甲长:十甲为一保,立一保正。其户籍曰保甲册,其基本在于门牌。每户给印信纸牌一张,上写户主姓名,丁男口数,出外注明所往,入则注其所来,月底令保正出具无事甘结,报官备查。门牌揭于每户门上,以便勾稽人口动静。又:清政府还下令全国城乡的店房、寺院,设立册籍,记录往来客商。又责成地主、窑主、厂主对所属佃户、佃工严加 “管束”,或附于牌甲之末,或附于本户之下,如有反抗事件发生,一并连坐治罪。在各少数民族地区,已归流者按户编为保甲,未归流者由土司、头人、峒长“约束”,其他如回民由礼拜寺、蒙族人民由各旗扎萨克“约束”。并严格监视各族人民之间的往来,不许少数民族 “窝藏” 汉人,甚至汉族商人不得在少数民族的村寨内留宿。清政府利用这些制度和法令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控制。 ☚ 摊丁入亩 其他 ☛ 门牌 门牌亦称“良民牌”。太平天国发给居民的户口证。1853年6月或7月始行于天京(今江苏省南京市)。后,经北王韦昌辉倡议, 实行于所有辖区。太平军每占一地, 便设置乡官, 编造户册,发给每户门牌一张,令其贴于门首。旨在稽查户籍, 征收粮税, 并以示效顺天朝。门牌上填明主管官、各级乡官、里居、户主姓名、年龄及全家三代男妇老幼等。今发现最早之良民牌, 系1854年安徽省桐城县羔军涧中军后一营朱浣增门牌。上有手书“太平天国良民牌”字样。另发现有木刻印刷之“门牌”。该制度之实施,有利于筹集军需及安定社会秩序。 ☚ 户口册 良民牌 ☛ 门牌house-number plat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