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门巴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门巴族Menba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7498人(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门隅(雅鲁藏布江下游地区),部分散居在墨脱和林芝县。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门巴族无文字,通用藏文和藏历。门巴族以荞麦、青稞、鸡爪谷、大米、玉米为主食,喜食鸡爪面做的粥糊、糌粑、酥油茶、奶渣等,在薄青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是门巴族人最喜欢吃的食物。门巴族男、女均爱饮青稞酒、吸鼻烟。门巴族舞蹈由民间舞蹈和宗教舞蹈演变而来。演员都要带上假面具,身上披着不同的动物服饰。舞蹈中跳和唱不同时进行。跳以锣、钹伴奏。狩猎在门巴族人生活中有重要地位,既是生产活动,又是娱乐和体育活动。门巴族人狩猎时主要用弩箭、火枪射击和竹桩、陷阱等方法进行。一年中有2个比较集中的狩猎期:夏季猎獐子;冬季猎野牛、岩羊、野猪、虎等。 门巴族ménbā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 门巴族ménbā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 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门巴”是藏族人民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居住门隅地区的人)。1990年人口有7 475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以及墨脱、林芝、错那等边境县。使用的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因经济、文化、宗教等与藏族有着长期的联系,多通晓藏语,通用藏文。多信仰喇嘛教。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处于封建农奴制社会,生产力水平很低,农业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人民生活十分贫穷。1959年民主改革后,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经济和文化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门巴”原系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住在门隅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此名。人口7475人。主要聚居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错那县及林芝、察隅等县。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与藏族有着密切联系。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大都通晓、通用藏语藏文。经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狩猎和采集,农作物主要有水稻、荞麦、青稞、玉米、鸡爪谷等。服饰以藏式氆氇长袍为主,装饰品较多,妇女外出时还喜背披羊皮或小牛皮。住房多为石墙、木顶或竹、草顶的两三层小楼,上层住人,下层关放牲畜。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墨脱地区部分人信仰本教。民间文学十分丰富,尤其擅长诗歌的创作。 门巴族多数自称“门巴”,部分自称“主巴”。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门隅地区,部分分布在珞渝地区的墨脱、梅楚卡、巴加西仁和更仁一带,另有少数散居在林芝排龙山区。1982年实行人口普查的地区,有6,248人。唐代受吐蕃政权管辖,在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与藏族有长期的联系。解放前属封建农奴制经济,受藏族僧俗领主统治。差赋、乌拉繁重。部分地区尚存有原始农村公社制残余。操门巴语,有多种方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部分人通晓藏语。无文字,通用藏文。信仰喇嘛教属格鲁派(门隅)和宁玛派(墨脱等地),部分居民兼信本教。婚姻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亦有一妻多夫和一夫多妻的。多禁忌。喜歌舞。民间文学丰富,有萨玛、东三巴等民歌形式。生产以农业为主,产玉米、稻、荞麦、辣椒、香蕉等粮食和经济作物。兼营林、牧和采集业。善制木碗和竹器。衣服多用红色氆氇缝制。嗜酒和辣椒。住石砌碉房或竹木楼房。解放后,门隅北部错那县勒布区、墨脱县和林芝县的门巴族聚居区发生了巨大变化。1959年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政权。1968年完成民主改革,开展合作化运动。大部分地区修筑了公路、马道,架起钢索吊桥。有了学校、医院和卫生所。涌现出一批本民族的大学生和各种专业技术人材。 门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以及黑脱、错那、降子等3县。人口为8923人(2000),其中男4428人,女4495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4人,大学本科28人,大学专科88人,中专199人,高中106人,初中143人,小学2381人,扫盲班376人,未上过学4000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370人,制造业3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人,建筑业4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5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9人,金融、保险业3人,社会服务业2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8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3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31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7人,专业技术人员30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8人,商业、服务业人员17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367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0人。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林业和狩猎。解放前,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十分贫困。1959年民主改革后,经济和文化获得了一定的发展。门巴族人民的食物以大米、玉米、荞麦、鸡爪谷等4种为主。普遍信仰喇嘛教。人死后多用水葬和土葬,也用火葬和天葬。 门巴族 门巴族门巴族人口为7475人。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门隅地区,少数聚居在墨脱地区。使用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由于生活于西藏地区,和藏族人交往密切,所以多通藏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藏文。门巴族人普遍信仰喇嘛教,少数人信仰原始宗教。 ☚ 珞巴族 藏族服饰 ☛ 门巴族 078 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7475人(1990年)。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门隅地区,部分分布在珞渝地区的墨脱、梅楚卡、巴加西仁和更仁一带,另有少数散居在林芝排龙山区。有本民族语言,大多兼通藏语,使用藏文。在经济、文化和宗教等方面与藏族有长期的联系,受藏族僧俗领主统治。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林业。部分地区尚存有原始农村公社制残余。农业处于刀耕火种状态。普遍信仰喇嘛教,部分居民兼信本教。通用藏历。1959年废除封建农奴制度,1968年完成民主改革。 ☚ 赫哲族 珞巴族 ☛ 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藏门隅地区。人口6248人(1982年)。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通用藏语文。先祖属吐蕃王朝臣民,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小麦、甘蔗等。信奉喇嘛教和原始宗教,男女穿红氆氇袍。男子戴褐顶黄边“拔耳”,前沿有缺的帽子。主食大米、玉米、荞麦,喜吃酥油、糌粑等。西藏和平解放后,生产、生活逐渐改善。 门巴族 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门隅地区。少数居住于墨脱、林芝、错那等县。1982年实行人口普查的地区,有6,248人。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半数以上人口懂藏语,通用藏文。解放前属封建农奴制经济,受藏族僧俗领主统治。信仰喇嘛教,属格鲁派 (门隅) 和宁玛派 (墨脱等地),部分居民兼信本教。生产以农业为主,产玉米、稻、荞麦、辣椒、香蕉等粮食和经济作物; 兼营林、牧和采集业。善制木碗和竹器。衣服多用红色氆氇缝制。1959年废除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政权。1968年完成民主改革,开展合作化运动。多禁忌,喜歌舞。民间文学丰富,有萨玛、东三巴等民歌形式。藏历元旦是最重要的节日。 ☚ 大和民族 也门人 ☛ 门巴族men ba zuMoinba nationality 门巴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多数自称“门巴”,另有“主巴”、“勒波”、“学增”、“达巴”、“舍杜本”等带地域概念的称呼。该族源于古门隅土著居民立、丘、皮修木、那木修等众多部落及叶邦人、荣普人、布热白人、莫巴陇巴人与一些南迁藏族等民族长期融合形成。主要分布西藏东南部※门隅地区,部分分布在珞渝地区的墨脱、梅楚卡一带,少数散居在林芝东久山区。人口约4万人(1978),1990年实施人口普查的地区,有7475人。七世纪时即属吐蕃政权管辖。九世纪初至十六世纪中臧玛王子(即赤德松赞王的长子)之后裔曾被各地臣民迎请为首领,先后建筑了拉乌康巴、桑隆巴堆冬卡、平卡扎西岗、德让、夏打陇梅惹萨顶等20余个王堡,统治门隅各地。同藏族有着悠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联系。解放前属封建农奴制经济,受藏族三大领主统治。差赋、乌拉繁重,部分地区保留原始农村公社制残余。操门巴语,有多种方言,属汉藏语系缅语族。部分人通晓藏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信藏传佛教(格鲁派和宁玛派),部分人兼信本教。多禁忌。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为主,并兼有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的家庭。善歌舞。民间文学丰富,有萨玛、嘎鲁、东三巴等民歌形式。生产以农业为主,产玉米、稻谷、龙爪稷、青稞、小麦、荞麦、高粱、辣椒、豆类、油菜、甘蔗、香蕉、桔子、桃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兼营林、牧和采集业。擅长竹藤篾编织、纺织及制木碗、石锅、造纸。衣服多用自织红黑色氆氇或棉麻土布缝制。嗜酒和辣椒。居石砌碉房与干栏式木竹结构楼房。解放后,错那县、墨脱县和林芝县门巴族聚居区发生了巨大变化。1959年废除农奴制,建立人民政权。六十年代末完成民主改革,各项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大部分地区修筑了公路或马道,架设了水泥桥或铁索吊桥。建了水电站。有了学校、医院或卫生所、商业网点和金融机构。涌现了一批大学生和各类专业人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