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芦盐场Changlu yanchang
我国海盐产量最大的盐场,主要分布于河北省和天津市的渤海沿岸,其中以塘沽盐场规模最大,年产盐119万吨。长芦盐场南起黄骅,北到山海关南,包括塘沽、汉沽、大沽、南堡、大清河等盐田在内,全长370公里,共有盐田230多万亩,年产海盐300多万吨,产量占全国海盐总产量的四分之一。长芦盐区的开发历史悠久。远在明朝时期,在沧县长芦镇就设置了管理盐课的转运使,统辖河北全境的海盐生产。到清代,虽然将这一机构转移至天津,但是袭用旧名,一直称长芦盐区。这里海滩宽广,泥沙布底,有利于开辟盐田;风多雨少,日照充足,蒸发旺盛,有利于海水浓缩;这里盐民善于利用湿度、温度、风速等有利气象要素,具有丰富的晒制海盐经验。上述这些条件,都为该盐场大规模发展制盐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长芦盐场所产之盐,数量大,质量好,颗粒均匀,色泽洁白,中外驰名。
分布在渤海西岸。元至元二十二年(1266),在沿渤海西岸设盐场22处:利国、利民、海丰、阜民、阜财、益民、润国、海阜、海盈、海润、严镇、富国、兴国、厚财、丰财、三岔沽、芦台、越支、石碑、济民、惠民、富民。明洪武二年(1369),增归化场。隆庆三年(1569),三岔沽、海阜、润国、益民场分别并入丰财、海丰、阜民、阜财场,共盐场19处。清康熙十八年(1679)合并为16场。雍正十年(1732)、道光十二年(1832)及以后均有裁并。迄1925年,仅剩丰财、芦台两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