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流域荒山治理中的乔、灌、草结合措施
在治理长江流域荒山时,充分考虑乔、灌、草的生物学特性、所处层次以及相互间适应能力和依存关系,在宜林宜草地段,合理搭配种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使之在空间上立体配置,充分吸收利用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养分,迅速增加覆盖,增加水土保持林的层次,使水土保持林群落更趋于稳定,更大限度地蓄水保土,改善生态环境条件,而且也为地区森林的多种经营提供条件。在实践中,多是草、灌先行,乔、灌、草相结合,已有许多范例。如江西省兴国县、赣县等水土流失严重的花岗岩风化壳上便是先种草、灌如芭茅、葛藤、胡枝子,后种乔木如麻栎、马尾松。草、灌能迅速覆盖地表,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立地条件,然后麻栎、马尾松等先锋树种才能立地存活。长江上游重点治理区首批治理县中有采用蓝桉、黑荆混交,同时保护下层灌草的方法,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