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长期停滞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长期停滞论Secular-Stagnation Thesis

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汉森在凯恩斯学说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长期停滞论”,用以解释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增多和投资减少等现象。这种理论认为成熟经济高速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因素,同样可能导致总需求达不到充分就业所必需的水平,所以发达国家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足,不仅是周期性问题,而且是这种经济的特点。以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为例,处于经济成熟时期的美国,人口增长缓慢,边疆开拓停止,技术发明使资本使用得到节省,但也因此造成投资机会日益减少,失业的长期趋势不断发展,导致经济停滞的出现。

长期停滞论Secular Stagnation Theory

解释发达国家经济长期停滞现象的一种经济理论,由美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汉森系统论述。凯恩斯在 《通论》 中指出,由于长期以来储蓄率的提高、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以及资本积累所造成的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一个以有效需求不足为特征的经济之中,并造成大量失业的存在。汉森在《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1941)一书中则进一步指出,从产业革命到本世纪初,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新领土的开拓等造成了强大的投资诱因,使得各国实现了生产的迅速增进; 然而到20世纪20年代后,过去的投资诱因逐渐削弱,经济亦进入了长期停滞的阶段。为了克服这种状态,需借助于政府强有力的作用,利用政府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和经济的稳定发展。汉森的看法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赞同,但也有不少反对意见,如熊彼特就曾指出,技术创新能够推动经济的不断发展。

长期停滞论Secular-stagnation Theory

亦称“经济成熟论”、“过度成熟论”。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将进入长期停滞衰落阶段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哈维·汉森于1939年提出。认为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时期。进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阻碍了对产品需求的增长,新领土开拓完毕等原因,投资机会日趋枯竭,私人投资极大衰落,这就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停滞衰退、慢性失业大量存在的长期趋势。主张大力加强公共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长期停滞论

解释发达国家经济长期停滞现象的一种经济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Hansen, Alvin Harvey,1887—1975)系统论述。1936年,凯恩斯(Keynes, John Maynard,1883—1946)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提出了一种国家干预的经济学说,认为导致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因此须依赖国家的需求管理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凯恩斯指出: 由于长期以来储蓄率的提高、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以及资本积累所造成的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一个以有效需求不足为特征的经济之中,并造成大量失业。汉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英、美等发达国家所存在的有效需求不足并不仅仅是一种周期性的经济问题,而是它们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重要特点。1941年汉森在《财政政策和经济周期》一书中指出: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新领土的开拓等造成了强大的投资诱因,使得各国实现了生产的迅速增长;然而到20世纪20年代后,过去的投资诱因逐渐削弱,经济亦进入了长期停滞的阶段。为了克服这种状态,须借助于政府强有力的作用,利用政府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长期停滞论

长期停滞论Secular-Stagnation Thesis

又称“成熟经济论”。认为资本主义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后造成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领土开发条件逐步减少使其进入了长期停滞阶段的理论。该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汉森 (Alvin Hansen,1887~1975年) 在凯恩斯 (John M. Keynes) 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凯恩斯在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中指出,由于储蓄率的提高、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以及大量资本积累造成的资本边际效率的下降,使得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大量失业的状态。汉森进一步提出了长期停滞的理论。
汉森认为,从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期的100多年,是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投资的诱因十分强大,主要是技术进步、人口增长和新领土的开拓等因素在发生作用。但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到了 “过渡成熟” 的阶段,此后就出现了一个长期停滞的阶段。这是因为诱发投资增加的因素减弱,例如,人口增长速度减缓,边疆开拓停止,公司储蓄猛增,以及技术创新而使资本的使用得到节省,使资本物大量积压等。所以在30年代,美国的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失业长期存在。
汉森的长期停滞论把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所造成的30年代的严重萧条归因于人口、领土、技术等因素显然是为国家干预经济制造根据。他认为决定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投资,当投资诱因减弱而造成长期停滞的局面时不是用自动调节的教条所能解决的,只有依靠政府的大力干预,刺激经济的发展。他把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就业法案称为 “经济计划的大宪章”。因为这个法案把维持高度就业作为联邦政府的重大职责。他认为要实现这项职责,主要应该利用财政政策。财政政策必须作为一种平复私人经济的周期波动的调节工具。为此,政府在确定预算时,不能把平衡财政收支作为准则,而要按照私人支出 (消费与投资) 的数量来安排政府的预算。要使私人支出与政府支出的总额保持在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来保证经济的稳定。
为此,汉森建议美国政府采取所谓补偿性的财政政策,即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通过扩大财政开支,降低税率,以增加社会总需求量,有意识造成财政亏损; 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要收缩财政开支,提高税率,缩小社会总需求,造成财政盈余。汉森认为,通过政府在两个时期的财政盈亏相互补偿,就能达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目的。为此,他竭力鼓吹赤字预算,发行公债和实行通货膨胀,刺激私人投资,提高社会总需求。
汉森在1941年提出的这种补偿性财政政策成为战后美国历届政府财政政策的依据。但在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和物价上涨往往同时并发,汉森的补偿性财政政策也就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
西方经济学界对 “长期停滞论” 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汉森所分析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的大萧条实际上不过是一次深刻的周期性收缩,但这次收缩却迎来了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即使最成熟的工业国家也不例外; 有人则赞同这一理论,并将60年代初期美国出现的高失业率看作是长期停滞论的有力证明。其实,这一理论没有从资本主义本身的矛盾来分析,只是从外部寻找原因,因而是根本错误的。

☚ 零增长率理论   增长极限论 ☛
000004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2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