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里的“梨花”台湾学者《长恨歌》里的“梨花” 台湾学者王润华说,细读《长恨歌》,可以发现“梨花”一语有多种内涵,而且它与全诗连环钩结,成了有机的组成因素。 诗的前半篇,以美丽的“芙蓉”或明或暗地指杨贵妃的美貌(“芙蓉帐暖度春宵”、“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后半篇,自“临邛道士鸿都客”以下,转写灵界之事。唐玄宗为寻杨贵妃,上天入地,终于在蓬莱仙境找到了她。起初见她只是“雪肤花貌”,但未明说是什么花。最后才点出她像“梨花”:“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由“芙蓉”转为“梨花”,含蕴丰富。唐玄宗是个“重色”之人,所以他观贵妃是“芙蓉如面”——他的欲海上的一朵芙蓉。但在道士眼中,她却是品位不高的“梨花”(《花经》说它是“五品五命”,《瓶花谱》给予它“四品六命”),因为它实乃一朵倾国之花,必然要结出亡国之实。再看花的颜色。芙蓉即莲花,或红或白。陈鸿的《长恨歌传》写太真披戴无不是红色,这红色才与她得意时金碧辉煌的世界(如“温泉水滑洗凝脂”、“云鬓花颜金步摇”、“金屋妆成娇待夜”、“翠翘金雀玉搔头”)相称。后半篇花色转白,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里的白,表面写贵妃肤色,与“雪肤花貌”相照应,实际暗示贵妃神色惨白,反映她乐极生悲的下场。白氏另一首诗《江岸梨花》以“梨花”比喻年轻寡妇,也同样传达寂寞哀怨之情。此外,“梨花”还可令人联想到梨园。杨玉环善歌舞,晓音律,曾帮助玄宗创建梨园,她本人曾为梨园子弟,自然也是朵“梨园之花”。据传说,这朵“梨园之花”终于被缢死在一个佛堂前的梨树之下。 《长恨歌》事件繁杂,但由于“梨花”一语多义,发挥了“分身之术”,担任起繁重的叙述任务。“我们可以看出,‘梨花’这一意象不但告诉了我们贵妃的面貌形象,而且也借了其他‘梨园之花’之意象,告诉我们贵妃和玄宗的恩爱和沉迷色欲之重大事件,也唤起许多小事件,如贵妃曾被度为女道士,池中安禄山送的白玉石莲花等等。”而且,“梨花”会结出苦果,提及它便有谴责的味道;它还引发苍白的形象,她的孤寂无援,又散发着哀怜的气息。这说明“梨花”意象与全诗的主题和语调无不相合。(参见《我看<;长恨歌>;的“梨花”》,载于作者所著《中西文学关系研究》,台北,1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