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岗子遗址青铜时代,位于吉林扶余县伯都乡伯都屯西北3公里处的第二松花江支流马场沟子河南岸。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74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组织的考古调查组,对遗址进行了试掘。从试掘的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表明,长岗子遗址是被辽金时代地层压着的一种比较单纯的汉书二期文化类型的古代文化遗存。遗址的陶器,以泥质红褐陶为最多,器形有鬲、鼎、罐、钵、碗、杯、舟形器、器盖、支座等。就中以鬲、鼎、罐、钵、碗为主,壶、杯次之。纹饰以绳纹和各种压印纹为主,刻划纹和锥刺纹少见,而篦点纹、绳纹多饰在器身和器足;压印纹多饰在器物的唇部和口沿下部。泥质红衣陶数量较多,陶质与泥质红褐陶相同,唯饰红彩,不见其它纹饰。器形有壶、罐、盆、钵、碗、杯等。类砂红褐陶仅见于罐和鼎。器耳多桥状、环状,不见其它形制的。制法多手制,系用泥条盘筑法,大型器物分段制成后,再结合成器,小型器物则手捏而成。陶土未经淘洗,火候不高,不甚坚实。此外还见有陶制的生产工具,如陶纺轮,有扁圆形、算盘珠形、馒道形以及球形等。网坠亦有陶质的,上饰有交叉凹槽,底部有一道深凹槽,还见有一定数量的陶质儿童玩具,如鸡、猪、马一类泥塑及仿实用器皿制成的鼎、杯一类小陶器。儿童玩具的出现,生动地告诉我们当时经济状况和意识形态的一个侧面,说明当时人们普遍饲养猪、马、鸡等家畜家禽,生活用鼎、杯生活用具。过着安逸的定居生活。长岗子遗址属于汉书二期文化类型,其年代约当于战国至汉。学术界大部分认为长岗子遗址是夫余先世文化遗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