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锡伯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锡伯族Xibo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17.29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辽宁、新疆、吉林、黑龙江、北京等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中国惟一的锡伯族自治县。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锡伯文是新疆锡伯族当前使用的文字,是在满文的基础上改革而成。“贝伦”是锡伯族的传统舞蹈。锡伯族民间体育活动有射箭、摔跤、赛马、叼羊、游泳、狩猎、角力、打螃蟹、踢熊头、打瓦、滑冰、嘎拉哈等。
❶射箭。有普通箭、响箭(能发出声音)之分。每年在迁移节和正月间举行射箭比赛。响箭用牛骨制成,射出时发出哨音。比赛以累计中靶圈数定胜负。黑龙江双城的锡伯族儿童,经常进行射箭杆游戏,这种游戏保留了锡伯族射箭的痕迹。
❷角力。参赛者搬一块大石头或石磙,或者抬牛车、搬粮袋较力。
❸踢熊头。“熊头”是由熊的膀胱、皮革缝成的球套。踢熊头比赛都是在冬季,以熊头踢得最高者为优胜。分“鲤鱼打挺”式、“浪子翻身”式、“倒踢紫金冠”式等花式。

锡伯族xībó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辽宁和黑龙江等地。

锡伯族xībó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新疆和辽宁。

锡伯族

少数民族之一。自称“锡伯”,亦作席伯、席北、史伯、实伯等,皆同音异译。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人口83,629人(1982)。使用锡伯语和锡伯文,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由于历史原因,新疆锡伯族仍保持本民族语言和习俗,而东北锡伯族的语文、习俗与当地汉族、满族基本相同。其族源有不同说法:一说源于鲜卑,锡伯即“鲜卑”的音转;一说与满族同源,为女真后裔;一说源出室韦,系通古斯族系部落形成。原居今嫩江支流札赉托罗河(绰尔河)一带。主要从事畜牧业和渔猎。明清之际附属于科尔沁蒙古,并随同归附后金。康熙三十一年(1692),清朝将锡伯从科尔沁蒙古中拨出、编入满洲八旗,分派于齐齐哈尔、伯都纳、吉林乌拉等地驻防。后来又分迁到盛京、北京、归化城以及山东德州等地,以充实当地的八旗兵力。乾隆年间,又从盛京等地抽调锡伯官兵一千名,携带家属西迁新疆伊犁,驻防屯垦。长期来,锡伯族人民为开发和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辛亥革命后,东北地区的锡伯族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入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1954年在新疆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锡伯族

❶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锡伯族在历史文献中曾分别被称为须卜、犀比、悉比、失比、师比、鲜卑、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失必尔、西北、席百、席北、锡北、席伯、锡窝等,到明末清初,才统一为“锡伯”。“锡伯”是锡伯族的自称,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说“锡伯”是瑞兽或带钩—即束在腰间皮带上的钩;一说“锡伯”是地名。锡伯族的祖先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第二次分裂后,拓跋鲜卑自大兴安岭南迁到呼伦贝尔地区。至东汉末年,到达五原郡境内。北魏登国元年(386),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封建政权,而另一部分则以“室韦”为称号。唐朝时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归属于唐。辽代,锡伯族先祖在契丹的统治下。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女真统治之下。元代锡伯族被蒙古族统治。元、明、清初,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为了加强新疆伊犁地区的防务,从盛京(今沈阳)抽调锡伯官兵连同家属四千余名迁移到新疆伊犁一带组编成“锡伯营”。移居新疆的锡伯族在总管图伯特的领导下,于嘉庆七年至十三年(1802—1808)修成长达80多千米的“察布查尔渠”,垦荒造田,驻守边防。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文字是在满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除通用锡伯语文外,许多人还兼通汉、维吾尔、哈萨克语文,还有一些人兼通满语。建国前,居民曾信仰多神,还有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的,但主要是祭祀祖先。生产活动方面,以农业为主,兼营养殖业,也从事渔猎。饮食以小麦为主,大米、玉米次之。察布查尔索有“箭乡”之称。主要节日有“春节”和“西迁节”(四月十八日)。建国后,于1954年3月25日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50年来,自治县的各项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的锡伯族有34566人。分布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巩留、伊宁、乌鲁木齐等县市。
❷中国新疆民族民俗知识丛书。佟克力著。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本书叙述和介绍了新疆锡伯族的历史源流、社会变迁、文化生活和风俗民情。

锡伯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伊宁市、乌鲁木齐市和东北三省。人口为17万多人(1990年)。祖居地在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是最初的摇篮,后迁至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从事渔猎生活。汉文史籍中的“犀毗”、“师比”、“鲜比”、“矢比”、“席百”等,可看作是“锡伯”在不同时期音译的不同写法。多数人自以为是“鲜卑”(详见该条)人后裔,清初被编入八旗。1764年清政府从盛京(今沈阳)征调1016人,连同家属3000余人开赴新疆屯戍,形成分居东北与西北的状况。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民族文字。以农业为主业,农闲时喜欢捕鱼打猎。信仰多神,也有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的。多射箭能手,为国家队输送过不少优秀射箭运动员。锡伯族善于学习,有不少翻译人才,享“翻译民族”美誉。

锡伯族

自称“锡伯”, 意为“瑞兽”或“带钩”。史称“须卜”、“室韦”、“失比”、“西楚”、“席伯”、“席北”、“史伯”, 皆“鲜卑”音转。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新疆。83,629人(1982)。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鲜卑后裔,系东胡一支;一说源出室韦后裔,乃通古斯族系不同部落形成;一说与满族同源,均女真后裔。初居今呼伦贝尔盟海拉尔东南绰尔河流域,十七世纪中迁墨尔根(今嫩江)、齐齐哈尔、扶余等地,继迁沈阳一带。十七世纪末,全部被编入满洲八旗。十八世纪中, 清平定新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之乱后,自东北陆续调兵驻防。乾隆二十九年(1764),调锡伯官兵,偕同眷属三千余人,远戍新疆, 在伊犁河南驻防兴屯。原系打牲部落,以狩猎游牧为主,精于骑射。南迁后逐渐转向农业。及至西迁新疆,开察布查尔渠等垦荒,卓有成绩。同时驻守卡伦,换防台站, 肩负守边重任。操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使用锡伯文。由于历史原因,东北锡伯族的语文、习俗和当地汉族、满族基本相同。新疆锡伯族则仍保持自己的语文和习俗等方面较多的特点, 并兼通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曾用锡伯文编译出版许多读物。多信萨满教、喇嘛教。解放后, 建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骑马射箭为重要民族传统体育。

锡伯族

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还有一部分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伊宁、乌鲁木齐等3县、市。人口为188460人(2000),其中男98373人,女90087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272人,大学本科5294人,大学专科9161人,中专8729人,高中19635人,初中71273人,小学54790人,扫盲班247人,未上过学4462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7274人,采掘业88人,制造业1012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0人,建筑业155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24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347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639人,金融、保险业125人,房地产业19人,社会服务业251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73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498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47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491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80人,专业技术人员1085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84人,商业、服务业人员901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241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283人。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18世纪中叶部分锡伯族人自东北迁至新疆后,在满语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语言;文字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形成的。锡伯族的家庭多为三代同堂,也有多至五六代的。男孩长到五六岁时就开始学习骑马、射箭。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布查尔锡伯族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锡伯族

锡伯族

锡伯族人口近20万。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还有一部分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周边地区。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人使用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人使用汉语。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大多数锡伯族人通用汉文。锡伯族人曾信仰萨满教、喇嘛教,现多已不信教。
锡伯族人自称“锡伯”,汉文则有多种译音和写法,如“犀毗”、“师比”、“鲜卑”、“矢比”、“席百”、“ 席吐”、“锡伯”等。锡伯族人自认是中国古代北方鲜卑人的后裔,最初游牧于大兴安岭的东麓,4世纪前后南迁至黄河流域建立政权,后来融入汉族。少数仍然居住在东北嫩江、松花江、绰尔河流域的鲜卑人繁衍下来,成为今天的锡伯族人。1764年,有1016名锡伯族人被征调到新疆伊犁地区屯垦戍边,随军家属2000余人,现在新疆的锡伯族人便是他们的后代。锡伯族人世代以狩猎、捕鱼为生。西迁的锡伯族人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牧业。西迁的锡伯族人为保卫祖国,开发建设伊犁河谷,做出了贡献。

☚ 满族歌舞   辽南影调戏 ☛

锡伯族

锡伯族

新疆现有锡伯族3.6万人,部分聚居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巩留县。大多是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由中国东北沈阳地区征调来疆驻防的锡伯族官兵后裔。
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维吾尔、哈萨克语。锡伯文是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妇女喜穿旗袍,男子穿对襟短衫。当代新疆的锡伯族男子喜欢穿制服、西服,妇女爱穿连衣裙。
锡伯族以面、米为主食,喜喝奶茶、食酥油、奶油等乳制品,忌食驴、马、狗肉。秋天喜欢用圆白菜、韭菜、胡萝卜、芹菜和辣椒等腌制咸菜,名叫花花菜,备冬春两季食用。
锡伯族妇女擅长剪纸和纸糊。射箭是锡伯族人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是锡伯族西迁与父母兄弟姐妹分别的纪念日,锡伯族人聚众到野外开展娱乐活动,已成为锡伯族人民独特的民族节日。锡伯族人也过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

☚ 柯尔克孜族   塔吉克族 ☛
锡伯族

062 锡伯族

中国少数民族。史称“须卜”、“席伯”、“西伯”、“史伯”、“席北”等。人口172847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等省区。始居今呼伦贝尔盟以南一带。十七世纪中迁今嫩江、齐齐哈尔、吉林扶余等地。末叶被编入满洲八旗。乾隆二十九年(1764),三千余锡伯官兵及眷属被遣驻新疆伊犁。主要从事农业。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多信萨满教、喇嘛教。1954年新疆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 仡佬族   阿昌族 ☛

锡伯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另一部分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塔城等地。人口83629人(1982年)。东北地区锡伯族通用汉语文和蒙古语文;新疆锡伯族使用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使用锡伯文。源于古代鲜卑。以农牧业为主,信奉萨满教、喇嘛教。筑城而居。饮食以米、麦为主,忌食狗肉。节日略同于汉、满族。擅长骑马、射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口增长较快。

锡伯族

锡伯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新疆等地。族源说法不一,有鲜卑后裔、室韦后裔、女真后裔说。83,629人 (1982年)。17世纪以前,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和东北松花江、嫩江一带。从17世纪末起陆续被清政府编入八旗,披甲为兵,派驻东北三省及关内各地。原系打牲部落,以狩猎游牧为主,精于骑射,南迁后逐渐转向农业。操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使用锡伯文。由于历史原因,东北锡伯族的语言、习俗和当地汉族、满族基本相同。新疆锡伯族则保持自己语言习俗的较多特点。多信萨满教、喇嘛教。解放前处于封建社会。解放后,在新疆建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射箭、赛马、摔跤、打秋千是主要娱乐活动。节日与汉、满族大体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 锡克人   锡达莫人 ☛
锡伯族

锡伯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锡伯族总人口达172847人。主要分布在辽宁、新疆、吉林、黑龙江、北京等省市自治区。新疆的主要分布在察布查尔、霍城、巩留、塔城、伊宁、乌鲁木齐等县市。其中伊犁地区为28929人。锡伯族的分布状况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新疆锡伯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也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此外,乡镇一级的锡伯族自治地区有:伊犁地区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辽宁沈阳市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辽宁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锡伯族乡。
“锡伯”为本民族自称。口语称Si-we,书面语称Sibe。历史上有“须卜”、“室韦”、“失比”、“西伯”、“席伯”、“席北”、“史伯”、“锡窝”等不同译音,皆为Siwe之同音异写。“锡伯”之称,至明末清初才定型。锡伯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其祖先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便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以“嘎善洞”为中心的地带。他们“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公元48年,匈奴第二次分裂后,拓跋鲜卑自大兴安岭南迁到呼伦贝尔地区。此后又继续南迁,到东汉末年,到达五原郡境内。公元386年,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封建政权;而另一部分则以“室韦”为称号,于北魏初年开始在嫩江左岸的绰尔河、洮儿河等河流域活动。唐朝时期,绰尔河等河流域的锡伯族归属于唐。唐政府曾在此处设立都督府以辖之。当高丽势力向东北扩张时,部分锡伯族先祖被征入唐军,与薛仁贵军一起到扶余、前郭一带与高丽军作战,为东北的统一作出了贡献。辽代,锡伯族先祖处在契丹统治之下。多数人在绰尔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了女真统治之下,多数人仍在泰州等地从事农业生产。元代,锡伯族开始被蒙古族统治。元明、清初,绰尔河流域是蒙古族游牧地和屯垦重地。而此时,锡伯族仍活动于该地,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
公元1593年(明万历二十一年),锡伯族出兵随科尔沁、叶赫、哈达、乌拉、卦尔察等组成九部联军(3万人马),在古勒山攻打努尔哈赤而兵败。此战前后,就有一部分锡伯部落的贵族慑于努尔哈赤的威力,带着本部落民归属了满洲,加入了满洲籍。公元1636—1648年(崇德元年至顺治五年),锡伯军民同科尔沁蒙古一起被清政府编入旗兵之内,成为蒙古八旗的一部分。1692年(康熙三十一年),科尔沁蒙古王公、台吉等,将所属锡伯、卦尔察、达斡尔等14458丁进献,从此,锡伯族基本上摆脱了科尔沁蒙古的直接控制,而归属了满洲,并被编入满洲八旗兵内,移防黑龙江、吉林各地。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的防务,从盛京将军所属的盛京、开原、辽阳、义州、金州、兴京、牛庄、抚顺等15处,抽调锡伯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四千余名迁移到新疆伊犁一带屯垦戍边。从此,锡伯族形成了东西分居、小聚居大分散的局面。
新疆的锡伯族具有悠久的革命斗争历史。锡伯族奉命西迁后,同新疆各族人民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者,反对国内的分裂势力,为祖国的安定和统一做出了不朽的贡献。19世纪20年代,匿居浩罕的大和卓波罗尼都之孙张格尔在浩罕的支持和英帝国主义的参与下,进犯新疆南部,戕害无辜的群众。锡伯营总管额尔固伦,奉伊犁将军的命令率领锡伯、索伦营的锡伯子弟690余名,奔赴南疆,配合清军剿匪,立下了汗马之功。锡伯马甲讷松阿、舒兴阿等在喀尔铁盖山活捉了张格尔。
1830年8月,玉素甫和卓(张格尔之兄)在浩罕的挟持下进围喀什噶尔、英吉沙尔。锡伯营总管额尔固伦又一次率领锡伯营官兵同清其他营官兵一起出征南疆,在维吾尔人民的共同配合下,英勇奋战。至12月,先后克复英吉沙尔和喀什噶尔两城。玉素甫和卓仓皇逃走。
1864年(同治三年)全疆爆发了农民起义,革命沉重打击了清朝在新疆的统治,然而革命的胜利果实却被封建主、宗教上层所纂夺,以迈孜木杂特为首的封建主乘机在伊犁建立了“苏丹汗国”,对各族人民进行血腥统治,锡伯族人民也遭到空前浩劫。锡伯族人民对他们分裂祖国统一的活动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且,当清军西征围剿阿古柏时,除官兵浴血奋战外,几年内陆续把各牛录公仓储存的960万斤粮食送到惠远城,大力支援伊犁河北军民的反抗斗争。
1871年(同治十年),沙俄出兵侵占伊犁,对伊犁各族人民进行殖民统治。他们强行废除伊犁地区原有的行政建置,而将沙俄在哈萨克及中亚地区的殖民制度强加给伊犁人民。他们在伊犁地区派驻少校一名,作为最高殖民长官。在固尔扎城(今伊宁市)、博罗布噶苏(今伊宁市东北)、海努克回房(今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海努克乡)、绥定城等分置俄官四名,管理民众,沙俄肆无忌惮地将我国的伊犁划属于沙俄土耳其斯坦总督所管辖的斜米列契省。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永远霸占我国伊犁,沙俄擅自安俄台,严密把守,并时常向各族人民逼索银物,索要户口册籍,逼迫当地驻防各营官兵及各族人民降服俄国。他们的这种逼降活动遭到各营军民的坚决反对。锡伯营军民同沙俄做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总管喀尔莽阿坚决站在各族人民一边,维护中国人民的利益,“俄国屡次交办之事,拒不遵办”,并且将伊犁情形禀告伊犁将军;锡伯营防御吉尔噶布、委官德本泰因反抗沙俄的殖民统治而被沙俄官兵鞭打。当时他们的抗俄行动极大地鼓舞了锡伯营军民的斗志,他们表示“同心能死,不降外夷”,给侵略者以应有的痛击。喀尔莽阿被沙俄当局押解出伊犁,到塔城后又奉荣全、金顺之命与察哈尔、锡伯营军民在博尔塔拉、车排子等地兴修水利,开荒造田,屯积军粮,为驱逐阿古柏势力和收回被沙俄殖民统治的伊犁做好了物质准备。
1912年伊犁爆发革命党人领导的起义。革命党人将原来的锡伯、索伦、察哈尔、额鲁特四营组成国民革命军,在杨赞绪亲自领导下,开赴乌苏、精河一带,阻击前来镇压起义的袁大化军队。锡伯营派出的两千名子弟中就有一百余人为拥护共和、反对帝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4年新疆三区革命爆发,当革命斗争发展到高潮的时候,伊犁、塔城等地的锡伯族知识分子、青年、农民纷纷参加了新建的三区民族军。察布查尔(原锡伯营)有150名锡伯族青壮年和知识分子组成了一个“锡伯族独立骑兵连”;塔城和霍城伊车嘎善乡的锡伯族各组成一个排。这一支队伍仅仅经过四五个月的训练,就投入了非常激烈的战斗。1945年5月,在有名的永集湖、八家户、精河三大战役中,“锡伯族独立骑兵连”配合兄弟部队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进攻,出色地完成了狙击任务,并且乘胜追击,直抵玛纳斯河。由于这次的狙击战是决定三区革命成败的重大战役,国民党使用了几倍于民族军的兵力,决心直捣伊犁大本营。而锡伯族独立骑兵连,誓死坚守阵地,半步也不退让,并坚持到援军到达,因而荣获了“英雄连”的称号。有34名锡伯族青年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在东北,辛亥革命后,沙俄仍霸占大小兴安岭地区。由于中东铁路的通车和黑龙江沿岸汽船的通航,沙俄在沿线沿江地区大肆掠夺矿产、木材、皮革,还驻有军队,设置警察,无恶不作。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时间,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人民同各族人民一起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展开了顽强的斗争。1927年,延边海关奉命对日商收二五附加税(即在原定税额上每100元再加收25元),但日本领事馆却指使日本商人抗拒不交,纵容他们捣毁了海关仓库,抢劫海关的财物。因而激起了延边人民的公愤,广大群众涌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东北地区的锡伯族人民也积极参加了这一斗争。此后,在反对军阀张作霖以吉林省五条铁路路权作抵向日本借款的斗争中,锡伯族的爱国知识分子关俊彦等和各族爱国人士一起组织了工农商学各界联合会,与封建军阀出卖主权的卖国行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也有自己的文字,是将满文稍加改革后而成。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北锡伯族的语言、习俗和当地汉族基本相同,而新疆的锡伯族则仍保持着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并兼通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等。
锡伯族的服饰,在元代以前,保持了其祖先拓跋鲜卑的服饰特点。到元代,吸收了蒙古族的服饰特点。有清一代,又吸收了满族的服饰特点。目前,新疆的锡伯族,多与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族杂居,所以,基本上接受了汉族的服饰特点,老年一代保持着自清代沿袭的服饰特点。
锡伯族是以粮食为主食的民族。新疆的多以小麦为主,大米、玉米次之。东北的以水稻为主,小麦、荞麦、玉米次之。锡伯族的饮食种类较丰富,面食有发面饼(俗称“锡伯大饼”)、死面饼(千层饼)、锅盔、馒头、面条、拉面等。馅食有包子、饺子、韭菜合子、肉馅饼等。米食有大米干饭、抓饭、大米(或小米)稀饭(分三种:一为清水煮,二为肉汤煮,三为牛奶稀饭)。肉以牛、羊肉为主,兼食猪、鸡、鸭、鹅肉。蔬菜有韭菜、芹菜、西红柿、茄子、土豆、白菜、青萝卜、黄萝卜、卷心菜、豇豆、刀豆、香菜等。
锡伯族的居住形式,基本上延续了清朝时期的八旗制村寨形式,八个牛录即为八个嘎善(锡伯语村庄、故乡)。一个嘎善住二三百户不等。过去,每个嘎善都有自己的城墙。锡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面积有的三四亩,有的七八亩地。庭院都呈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围墙围成,并分为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多种水果树,后院种蔬菜、粮食作物和花卉。锡伯族的住房,古代有帐篷、草房、马架子、地窝子等。近代有平房和人字形大屋顶房。现代多盖“来兰皮”房和砖木结构房屋。
锡伯族的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数个家庭组成一个家族,锡伯族称乌克孙;数个乌克孙组成一个莫昆;数个莫昆又组成一个哈拉,即姓。目前,新疆锡伯族中有三十余个哈拉。家庭多为三代同堂。过去,每个家族或莫昆均有自己的家谱,上面记录着每个哈拉、每个莫昆或每个家族的承袭情况。
锡伯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妇随夫居的典型的父权制婚姻形态。过去,个别富有人家,有因妻子不育而纳妾的现象。解放前锡伯族主要是在本民族范围内通婚,特别禁止妇女外嫁其他民族,但允许男子娶其他民族妇女为妻。本民族内同姓不婚,联姻讲究门当户对。姨表、舅表、姑表兄妹均可通婚。通婚也讲究辈份,一般辈份不同的男女不能结婚。锡伯族还有过领童养媳和招赘婿的习俗。童养媳从小便养在婆家,主要是因为自家生活贫困,或者母亲早丧无人抚养等,俟长到结婚年龄时合房,结成夫妻。新中国成立后这一现象已绝迹。招赘婿,多因无子或儿子幼小家里需要劳动力扶持,也有因男方贫穷拿不出彩礼,便在女方家里劳动三至五年,期满可领自己的妻小脱离岳父母,另立门户。所生子女随父姓。如女方父母无子嗣,赘婿对他们有养老送终的义务和继承财产的权力。
锡伯族实行土葬,此外,还有在特殊情况下实行火葬和天葬的习惯。每个哈拉都有一片固定的茔地。一般选村外坡地或干燥的高处。

☚ 卡尔万夏   锡伯语 ☛

锡伯族xi bo zu

Xibo nationality

锡伯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人口172847人(1990)。“锡伯”为本族自称。词义一说为“瑞兽”,或“带钩”;一说是地名。族源说法不一:一说为鲜卑后裔,出自东胡系;一说源于室韦,为通古斯族不同部落结合而成;一说为女真后裔,与满族同源。目前多力主第一说,以室韦、须卜、犀纰、席伯、西伯、失比、喜伯、师比、席北、史伯、西僰皆鲜卑音转。据载,其先世初居大兴安岭鲜卑山一带,魏晋南北朝时因战乱影响,众渐南移,其中一部分仍析居嫩江、绰尔河、松花江流域一带。明代隶于蒙古科尔沁部。17世纪中叶以前,相继居住于墨尔根(今嫩江)、齐齐哈尔和伯都讷(今吉林扶余市)等地。满族兴起后,部众被编入满洲八旗,发往东北三省及北京等地驻防。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木之乱、统一西北地区时,为巩固西北边防,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遣其兵1000人,合眷属共4000余人,自盛京徙居伊犁,编成7牛录,称为锡伯营。其人原为打牲部落,主要从事狩猎和游牧,西迁后逐步转向农业。为发展生产,嘉庆七年(1802),营总管图默特在广大兵民支持下,主持开凿总布察尔大渠,引伊犁河水灌田,为新疆的农业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19世纪20年代,张格尔发动反清叛乱,该营官民,与新疆各族人民密切配合,予叛军以沉重打击。在喀尔铁盖山战斗中还生擒 张格尔。六十至七十年代,沙俄扩张主义势力和阿古柏侵入新疆时,曾多次协同清军,英勇奋战,为收复伊犁和南疆立下战功。1944年,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爆发,察布查尔锡伯族人民组织骑兵,连积极参加斗争,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迎接新疆和平解放而努力。居住于东北的锡伯族人,在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反封建的斗争中,也屡建殊勋。1946年和1949年,两地锡伯人分别获得解放。新疆锡伯族因居住集中,仍操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以满文为基础创制的民族文字。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原通用满文,后改用汉文。多信仰萨满教、喇嘛教。解放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新疆原宁西县建立察布查尔自治县,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