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锡伯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锡伯族Xibozu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17.29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辽宁、新疆、吉林、黑龙江、北京等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锡伯族的主要聚居区,也是中国惟一的锡伯族自治县。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锡伯文是新疆锡伯族当前使用的文字,是在满文的基础上改革而成。“贝伦”是锡伯族的传统舞蹈。锡伯族民间体育活动有射箭、摔跤、赛马、叼羊、游泳、狩猎、角力、打螃蟹、踢熊头、打瓦、滑冰、嘎拉哈等。 锡伯族xībóz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辽宁和黑龙江等地。 锡伯族xībózú〈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新疆和辽宁。 锡伯族少数民族之一。自称“锡伯”,亦作席伯、席北、史伯、实伯等,皆同音异译。主要分布于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人口83,629人(1982)。使用锡伯语和锡伯文,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由于历史原因,新疆锡伯族仍保持本民族语言和习俗,而东北锡伯族的语文、习俗与当地汉族、满族基本相同。其族源有不同说法:一说源于鲜卑,锡伯即“鲜卑”的音转;一说与满族同源,为女真后裔;一说源出室韦,系通古斯族系部落形成。原居今嫩江支流札赉托罗河(绰尔河)一带。主要从事畜牧业和渔猎。明清之际附属于科尔沁蒙古,并随同归附后金。康熙三十一年(1692),清朝将锡伯从科尔沁蒙古中拨出、编入满洲八旗,分派于齐齐哈尔、伯都纳、吉林乌拉等地驻防。后来又分迁到盛京、北京、归化城以及山东德州等地,以充实当地的八旗兵力。乾隆年间,又从盛京等地抽调锡伯官兵一千名,携带家属西迁新疆伊犁,驻防屯垦。长期来,锡伯族人民为开发和保卫边疆、维护祖国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辛亥革命后,东北地区的锡伯族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入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1954年在新疆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锡伯族❶我国少数民族之一。锡伯族在历史文献中曾分别被称为须卜、犀比、悉比、失比、师比、鲜卑、西卑、室韦、失韦、斜婆、西伯、史伯、洗白、失必尔、西北、席百、席北、锡北、席伯、锡窝等,到明末清初,才统一为“锡伯”。“锡伯”是锡伯族的自称,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说“锡伯”是瑞兽或带钩—即束在腰间皮带上的钩;一说“锡伯”是地名。锡伯族的祖先拓跋鲜卑早在东汉以前就活动在大兴安岭北段,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第二次分裂后,拓跋鲜卑自大兴安岭南迁到呼伦贝尔地区。至东汉末年,到达五原郡境内。北魏登国元年(386),拓跋鲜卑的大部分进入中原,建立北魏封建政权,而另一部分则以“室韦”为称号。唐朝时绰尔河流域的锡伯族归属于唐。辽代,锡伯族先祖在契丹的统治下。辽亡金兴,锡伯族先祖又处在女真统治之下。元代锡伯族被蒙古族统治。元、明、清初,处在蒙古兀良哈三卫中的福余卫的统辖之下。乾隆二十九年(1764),清政府为了加强新疆伊犁地区的防务,从盛京(今沈阳)抽调锡伯官兵连同家属四千余名迁移到新疆伊犁一带组编成“锡伯营”。移居新疆的锡伯族在总管图伯特的领导下,于嘉庆七年至十三年(1802—1808)修成长达80多千米的“察布查尔渠”,垦荒造田,驻守边防。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文字是在满文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除通用锡伯语文外,许多人还兼通汉、维吾尔、哈萨克语文,还有一些人兼通满语。建国前,居民曾信仰多神,还有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的,但主要是祭祀祖先。生产活动方面,以农业为主,兼营养殖业,也从事渔猎。饮食以小麦为主,大米、玉米次之。察布查尔索有“箭乡”之称。主要节日有“春节”和“西迁节”(四月十八日)。建国后,于1954年3月25日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50年来,自治县的各项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事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的锡伯族有34566人。分布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霍城、巩留、伊宁、乌鲁木齐等县市。 锡伯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伊宁市、乌鲁木齐市和东北三省。人口为17万多人(1990年)。祖居地在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是最初的摇篮,后迁至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从事渔猎生活。汉文史籍中的“犀毗”、“师比”、“鲜比”、“矢比”、“席百”等,可看作是“锡伯”在不同时期音译的不同写法。多数人自以为是“鲜卑”(详见该条)人后裔,清初被编入八旗。1764年清政府从盛京(今沈阳)征调1016人,连同家属3000余人开赴新疆屯戍,形成分居东北与西北的状况。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民族文字。以农业为主业,农闲时喜欢捕鱼打猎。信仰多神,也有信奉萨满教和喇嘛教的。多射箭能手,为国家队输送过不少优秀射箭运动员。锡伯族善于学习,有不少翻译人才,享“翻译民族”美誉。 锡伯族自称“锡伯”, 意为“瑞兽”或“带钩”。史称“须卜”、“室韦”、“失比”、“西楚”、“席伯”、“席北”、“史伯”, 皆“鲜卑”音转。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新疆。83,629人(1982)。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是鲜卑后裔,系东胡一支;一说源出室韦后裔,乃通古斯族系不同部落形成;一说与满族同源,均女真后裔。初居今呼伦贝尔盟海拉尔东南绰尔河流域,十七世纪中迁墨尔根(今嫩江)、齐齐哈尔、扶余等地,继迁沈阳一带。十七世纪末,全部被编入满洲八旗。十八世纪中, 清平定新疆准噶尔部和大小和卓之乱后,自东北陆续调兵驻防。乾隆二十九年(1764),调锡伯官兵,偕同眷属三千余人,远戍新疆, 在伊犁河南驻防兴屯。原系打牲部落,以狩猎游牧为主,精于骑射。南迁后逐渐转向农业。及至西迁新疆,开察布查尔渠等垦荒,卓有成绩。同时驻守卡伦,换防台站, 肩负守边重任。操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使用锡伯文。由于历史原因,东北锡伯族的语文、习俗和当地汉族、满族基本相同。新疆锡伯族则仍保持自己的语文和习俗等方面较多的特点, 并兼通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曾用锡伯文编译出版许多读物。多信萨满教、喇嘛教。解放后, 建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骑马射箭为重要民族传统体育。 锡伯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还有一部分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伊宁、乌鲁木齐等3县、市。人口为188460人(2000),其中男98373人,女90087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272人,大学本科5294人,大学专科9161人,中专8729人,高中19635人,初中71273人,小学54790人,扫盲班247人,未上过学4462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7274人,采掘业88人,制造业1012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0人,建筑业155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24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347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639人,金融、保险业125人,房地产业19人,社会服务业251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73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498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47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491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80人,专业技术人员1085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84人,商业、服务业人员901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7241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1283人。锡伯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18世纪中叶部分锡伯族人自东北迁至新疆后,在满语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语言;文字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形成的。锡伯族的家庭多为三代同堂,也有多至五六代的。男孩长到五六岁时就开始学习骑马、射箭。早期的锡伯族人民世代以狩猎、捕鱼为业,察布查尔锡伯族以种水稻为主,经营农业,牧业也比较发达。 锡伯族 锡伯族锡伯族人口近20万。锡伯族人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还有一部分人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及周边地区。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锡伯族人使用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居住在东北的锡伯族人使用汉语。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大多数锡伯族人通用汉文。锡伯族人曾信仰萨满教、喇嘛教,现多已不信教。 ☚ 满族歌舞 辽南影调戏 ☛ 锡伯族 锡伯族新疆现有锡伯族3.6万人,部分聚居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县、巩留县。大多是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由中国东北沈阳地区征调来疆驻防的锡伯族官兵后裔。 ☚ 柯尔克孜族 塔吉克族 ☛ 锡伯族 062 锡伯族中国少数民族。史称“须卜”、“席伯”、“西伯”、“史伯”、“席北”等。人口172847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新疆、辽宁、吉林等省区。始居今呼伦贝尔盟以南一带。十七世纪中迁今嫩江、齐齐哈尔、吉林扶余等地。末叶被编入满洲八旗。乾隆二十九年(1764),三千余锡伯官兵及眷属被遣驻新疆伊犁。主要从事农业。语言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多信萨满教、喇嘛教。1954年新疆成立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 仡佬族 阿昌族 ☛ 锡伯族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另一部分居住在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塔城等地。人口83629人(1982年)。东北地区锡伯族通用汉语文和蒙古语文;新疆锡伯族使用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使用锡伯文。源于古代鲜卑。以农牧业为主,信奉萨满教、喇嘛教。筑城而居。饮食以米、麦为主,忌食狗肉。节日略同于汉、满族。擅长骑马、射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人口增长较快。 锡伯族 锡伯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新疆等地。族源说法不一,有鲜卑后裔、室韦后裔、女真后裔说。83,629人 (1982年)。17世纪以前,居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和东北松花江、嫩江一带。从17世纪末起陆续被清政府编入八旗,披甲为兵,派驻东北三省及关内各地。原系打牲部落,以狩猎游牧为主,精于骑射,南迁后逐渐转向农业。操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使用锡伯文。由于历史原因,东北锡伯族的语言、习俗和当地汉族、满族基本相同。新疆锡伯族则保持自己语言习俗的较多特点。多信萨满教、喇嘛教。解放前处于封建社会。解放后,在新疆建立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射箭、赛马、摔跤、打秋千是主要娱乐活动。节日与汉、满族大体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 锡克人 锡达莫人 ☛ 锡伯族 锡伯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锡伯族总人口达172847人。主要分布在辽宁、新疆、吉林、黑龙江、北京等省市自治区。新疆的主要分布在察布查尔、霍城、巩留、塔城、伊宁、乌鲁木齐等县市。其中伊犁地区为28929人。锡伯族的分布状况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新疆锡伯族的主要聚居地区,也是全国唯一的锡伯族自治县。此外,乡镇一级的锡伯族自治地区有:伊犁地区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辽宁沈阳市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辽宁沈阳市新城子区黄家锡伯族乡。 ☚ 卡尔万夏 锡伯语 ☛ 锡伯族xi bo zuXibo nationality 锡伯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省区。人口172847人(1990)。“锡伯”为本族自称。词义一说为“瑞兽”,或“带钩”;一说是地名。族源说法不一:一说为鲜卑后裔,出自东胡系;一说源于室韦,为通古斯族不同部落结合而成;一说为女真后裔,与满族同源。目前多力主第一说,以室韦、须卜、犀纰、席伯、西伯、失比、喜伯、师比、席北、史伯、西僰皆鲜卑音转。据载,其先世初居大兴安岭鲜卑山一带,魏晋南北朝时因战乱影响,众渐南移,其中一部分仍析居嫩江、绰尔河、松花江流域一带。明代隶于蒙古科尔沁部。17世纪中叶以前,相继居住于墨尔根(今嫩江)、齐齐哈尔和伯都讷(今吉林扶余市)等地。满族兴起后,部众被编入满洲八旗,发往东北三省及北京等地驻防。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平定准噶尔及大小和卓木之乱、统一西北地区时,为巩固西北边防,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遣其兵1000人,合眷属共4000余人,自盛京徙居伊犁,编成7牛录,称为锡伯营。其人原为打牲部落,主要从事狩猎和游牧,西迁后逐步转向农业。为发展生产,嘉庆七年(1802),营总管图默特在广大兵民支持下,主持开凿总布察尔大渠,引伊犁河水灌田,为新疆的农业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19世纪20年代,张格尔发动反清叛乱,该营官民,与新疆各族人民密切配合,予叛军以沉重打击。在喀尔铁盖山战斗中还生擒 张格尔。六十至七十年代,沙俄扩张主义势力和阿古柏侵入新疆时,曾多次协同清军,英勇奋战,为收复伊犁和南疆立下战功。1944年,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爆发,察布查尔锡伯族人民组织骑兵,连积极参加斗争,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和迎接新疆和平解放而努力。居住于东北的锡伯族人,在反对日本侵略者及反封建的斗争中,也屡建殊勋。1946年和1949年,两地锡伯人分别获得解放。新疆锡伯族因居住集中,仍操锡伯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有以满文为基础创制的民族文字。东北地区的锡伯族原通用满文,后改用汉文。多信仰萨满教、喇嘛教。解放后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在新疆原宁西县建立察布查尔自治县,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