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锄耕农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锄耕农业hoe culture

原始农业后期继刀耕农业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生产形态。
锄耕与刀耕有很多不同。刀耕的主要生产工具是刀斧和木棒、竹竿。木棒竹竿只作开穴点种之用,不是为了翻土。锄耕阶段则是出现了耒耜、锄一类用以翻土的工具。刀耕的技术重点在砍烧林木,锄耕则是由林木砍烧转移到土地加工。刀耕因为年年要换地种植,其耕作制被称为生荒耕作制,而锄耕借助于翻转土壤,改善条件,可以连续种植若干年后再行抛荒,在耕作制上属于熟荒耕作制。生荒制是必须等待土地还林后才能再利用,熟荒制则是通过休闲恢复土壤肥力即可再利用。因此,生荒制下的原始种植者过的是频繁的迁徙生活,而在锄耕的熟荒制下人们可以相对地定居下来,逐步向居民聚落过渡。
锄耕农业使土地的利用率提高,播种面积加大,谷物生产总量增多。出现了贮藏粮食的要求,加之定居生活需要贮水、酒等容器,于是出现制陶工艺。定居的种植业又促进了经济作物的开发和利用。栽培大麻之类获得发展。黄河流域的裴李岗及仰韶文化各期遗址中出土了纺轮、骨针等原始纺织工具。半坡遗址出土有大量陶制纺缚,表明已掌握纱线纺织技术。长江以南的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及更早的河姆渡遗址中都有纺缚等原始纺织工具出土。河北正定南阳庄发现两件陶蚕蛹,距今5400年左右;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一批丝织品有绢片、丝带和丝线,表明新石器晚期已有养蚕业。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促使种植业的收成变得稳定可靠。个人的每年粮食生产量供应自己以外还有多余。人们对采猎的依赖程度也慢慢下降。过去长期的狩猎促使可以猎获的动物数减少,而种植业即使发展也仍不能提供动物蛋白质。于是动物的驯化饲养得到鼓励,而种植业的发展恰好有条件为饲养家畜提供饲料。但是采集和狩猎在锄耕阶段仍是重要的补充经济。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出土有石器、木器的锄耕(耜耕)工具,有粟、稻的粮食贮藏;粮食加工工具有磨盘、磨棒和杵臼等;都有猪、牛、犬、羊等的家畜遗骸以及聚居的村落。同时又有不少来自采集和渔猎的植物果实种子和野生动物和鱼类的残骨等。都是进入锄耕时期的证明。

锄耕农业

锄耕农业

主要使用锄、铲等翻土工具,对土地利用,与刀耕火种不翻动土地有很大区别,实行连种耕作制是一大进步。壮族聚居的桂西、桂南出土大量的大石铲,如扶绥中东遗址中出土二百余种石器,全部是各种形制的石铲,通体磨光,形制规整,梭角分明,有平肩与斜肩两种,十分精致。这些劳动工具与锄耕农业有密切关系。

☚ 刀耕农业   撂荒农作制 ☛
锄耕农业

锄耕农业

原始农业的一个发展阶段。以使用木质的或加上石、骨、蚌质的刃片的锄、铲类翻土工具为其特征。学者们曾将“锄耕农业”和“刀耕火种农业”等同起来。据中外民族志的研究,在使用上述翻土工具以前,原始农业经历过不懂得也不需要翻土的时代。过去所说的“锄耕农业”应分作两个阶段。一是刀耕阶段。人们利用石斧和尖头木棒,实行生荒耕作制;在经济生活中,种植业的主导地位尚未确立,采集和狩猎仍占很大比重; 人们过着不定居的生活。或称为“火耕农业”。二是锄耕阶段。已经使用耒、耜、锄、铲等翻土工具,生产技术的重点逐渐由林木砍伐转到土地加工,实行连续种植若干年然后抛荒的熟荒耕作制;经济生活中种植业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畜牧业获得相应的发展;人们过着比较长久的定居生活。这一阶段也有人称为“耜耕农业”。近期的许多学术论著中,是在后一阶段的意义上使用“锄耕农业”这一概念的。中国中原地区自裴李岗文化以后,长江流域自河姆渡文化以后,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

☚ 刀耕火种   传统农业 ☛
0000010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