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锁骨骨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锁骨骨折

病名。即以锁骨局部肿胀、疼痛、压痛较为明显,患肩下垂为主要表现的锁骨的骨折。

锁骨骨折fracture of clavicle

系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多因跌倒时手掌着地上肢伸直,作用力自手向上传导遇阻而引起中1/3处骨折;亦可由外力直接打击而致。完全折断后因肌肉牵拉,近骨折段向上、向后移位,远骨折段向下、向前、向内侧移位,有的断端重叠;由于严重打击断端可刺伤软组织或造成气胸等。X线检查可确诊。治疗:如开放性骨折,先处理创伤、闭合伤口、固定骨折;如非开放性骨折,则可直接用“8”字形绷带固定、牵引,中后期加强功能锻炼。

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

骨折中,锁骨骨折较常见,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壮年。多由于间接暴力造成,直接暴力造成的较少见。幼儿多为横断或青枝型,骨折部向上成角呈弩弓状。少年或青壮年、老年多为横断型,偶有斜面型。粉碎型较少见。由于锁骨内侧半段前凸,外侧半段后凸,其交接处的中1/3部最易发生骨折。近侧骨折端因受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而向上、后方移位,远侧断端因肢体与肌肉牵拉向下前内方移位。锁骨外1/3段骨折少见,常因直接暴力引起。多无移位,如喙锁韧带断裂则可移位。锁骨内1/3段骨折甚少,很少移位。锁骨骨折患者有特殊姿势,常以健侧手托住患侧上肢。为减轻患侧胸锁乳突肌的痉挛,病人常将头偏向患侧,患肩向内、下、前倾斜。X线摄片后可确定诊断。合并症较少见,碎片骨折,骨折片向下、内移位,严重时可压迫甚至刺破血管、神经、肺尖,碎片若向上、外移位,可穿破皮肤造成开放骨折。
治疗以闭合复位、外固定、早期功能活动为主,常用方法有:
❶三角巾悬吊或“8”字绷带固定法: 适于幼儿青枝骨折或不全骨折,悬吊固定1~2周。对有移位骨折,可用“8”字绷带固定2~3周。
❷石膏绷带固定:适于青壮年、移位严重,有畸形者,手法整复。然后用石膏绷带“ 8”字形固定3~4周。
❸手法整复双圈固定法:手法复位,将垫圈紧压骨折近端,外加胶布固定,将备好的固定棉圈套在两侧肩部,用两条短布带在背后扎住,胸前用长布缚住两圈前侧,利用肩部下垂之力和棉圈在腋下的杠杆作用维持骨折对位。以上各法如病人两手及前臂有麻木感,桡动脉摸不到时,表示石膏或布带过紧有压迫血管、神经现象,应适当放松至解除症状为止。
❹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 适用开放骨折或合并血管神经压迫症状及骨折不愈合者。用髓内针或钢板螺丝钉固定,有骨质缺损者应同时植骨。
不论采用何种非手术治疗法,骨折不愈合者较少,但保持解剖对位很不容易,虽有些畸形愈合,一般不影响功能。

☚ 矫形鞋   胸锁关节脱位 ☛

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

锁骨是支持肩胛带与躯干的唯一骨性支架,骨干较细,位置浅表,容易发生骨折,儿童多见。锁骨骨折由直接暴力或跌交时手或肘部撑地,暴力向上传导引起。幼儿锁骨骨折多为青枝型,骨折处常向上成角。年龄较大儿童,骨折多为横断型,偶呈斜骨折。移位与肌肉收缩有关。胸锁乳突肌收缩将锁骨近侧断端拉向上方; 远侧断端因三角肌和斜方肌收缩,及上肢重量的牵拉每向下移位。
锁骨位置浅表,骨折容易诊断。但幼儿锁骨骨折后不能自述症状,皮下脂肪丰富,局部畸形不明显,易被忽视。观察患儿有无特殊姿态;为减少患侧的肌肉牵拉,头部常向患侧倾斜、下颌扭向健侧。患侧上肢常用健侧托扶,不敢活动。穿衣伸袖或以双手托抱患儿腋下时,患儿啼哭。治疗青枝骨折,将患肢用三角巾悬吊1~2周即可。骨折有移位者手法整复,用“8”字形绷带固定2~3周。外固定后宜平卧。应注意患侧上肢血运及神经症状。若血运受阻,应松动外固定。

☚ 小儿骨折特殊类型   锁骨内侧骨骺分离 ☛

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又名缺盆骨损折、锁子骨断伤、井栏骨折断。《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云:“锁子骨,经名柱骨,横卧于肩前缺盆之外,其两端外接肩解。”锁骨是具有两个弯曲的长骨,为肩胛带与躯干间的唯一骨性联系。锁骨较细、部位表浅,易受暴力而发生骨折。锁骨中1/3是两个弯曲的交接处,且无肌肉保护,容易发生骨折。
锁骨骨折多发生于幼儿,成人次之。跌仆时,肩部外侧或手掌、肘部着地,向上传导的间接暴力作用于锁骨而发生骨折,多呈短斜骨骨折,在幼儿多发生青枝骨折。骨折后,内侧段可因胸锁乳突肌的牵拉而向后上方移位,外侧段则由于上肢的重量和胸大肌牵拉而向前下方移位,两骨折端常有重叠移位。直接暴力所致骨折多呈横断或粉碎型,临床较少见。
因锁骨位置表浅,骨折后肿胀、疼痛、压痛均较明显,较易摸到移位的骨折段,故不难诊断。患肩下垂,患者常以健手托住患肢,头向患侧倾斜,颏部转向健侧,以减轻疼痛。幼儿多为青枝骨折,因不能自述疼痛部位,且锁骨部皮下脂肪丰富,畸形不甚明显,诊断易被忽略。若患儿一侧上肢不敢活动或压迫锁骨时患儿啼哭,应考虑到锁骨骨折的可能。
锁骨骨折绝大多数可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即使复位不理想,但一般都能愈合,错位愈合并不影响功能。对骨折无移位者,可用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有移位骨折,须行手法整复。 明·朱《普济方·折伤门》云:“缺盆骨损折法,令病者正坐,提起患人肐膊,用手揣捏骨平正,用乳香消毒散敷贴,以软绢掩如拳大,兜于腋下,上用一薄板子,长寸阔过半软纸包裹按定,止用鹰爪长带子拴缚定……疼肿消后,次伸舒手指,以后骨可如旧。”至今上述方法仍为骨伤科治疗锁骨骨折常用方法之一。复位时,令患者坐凳上,挺胸抬头,双手叉腰,助手站立在患者背后,用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患者两肩外侧,向后、上方徐徐用力拔伸,使之挺胸后伸肩,以矫正缩短移位,并能使远骨折端向上、后、外凑对近骨折端。医者以两手拇、食、中指分别捏住两骨折端,用捺正手法矫正侧方移位。复位后,可用《陈氏秘传》(清代《伤科汇纂》载)的方法进行固定,“布带一条从患处绑至那边腋下缚住,又用一条从患处腋下绑至那边肩上,亦用棉絮一团实其腋下,方得稳固”,或用类似此法的横“8”字绷带固定。先在两侧腋下各置一块厚棉垫,用绷带从背后起,经患侧腋下绕肩前上方,再向后经背部绕到健侧腋下,经健肩前向上又横过背部,再回患侧腋下,如此反复包绕8~12层。亦可用斜“8”字绷带(不经健侧肩部的“8”字绷带)固定、双圈固定。移位明显者,可在骨折部放置压垫和短夹板固定。有移位的锁骨外1/3段骨折及中1/3段骨折缩短移位较严重者,亦可用竹制腋管或圆柱形棉花腋垫加肩肘胶布。其作用原理是以腋管或腋垫为支点,利用上肢为力臂和患肢重量,使锁骨外段产生持续拔伸力,而有复位和固定作用。固定后用三角巾悬吊患肢。如有腋部神经、血管压迫症状,应立即调整固定的松紧度。睡眠时,取仰卧位,在两肩胛骨之间的纵向垫一窄枕头,使两肩后张,胸部挺起。儿童固定1~2周,成人固定4周,粉碎骨折者固定6周。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作手指、腕、肘等关节的功能锻炼,中期可加作肩后伸的扩胸活动,拆除固定后,可逐渐作肩关节的各种活动。
早期肿胀疼痛较重,治宜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用复元活血汤加三七、泽兰、桑枝、丹参,或用一盘珠方加桑枝、丹参,外敷用弃杖散或消瘀止痛药膏;中期宜接骨续筋,可内服八厘散、正骨紫金丹等,外敷接骨膏、接骨续筋膏; 后期宜补气血、养肝肾、壮筋骨,可内服六味地黄丸或肢伤三方。儿童患者骨折愈合迅速,如无兼证,后期不必用药。

☚ 骨折并发症   肩胛骨骨折 ☛

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

锁骨,横架于肩峰与胸骨间,是肩胛骨、上肢骨与躯干的唯一骨性联系。锁骨骨折甚为多见,尤多见于幼儿与壮年。多因跌跤时手掌、肘部或肩外侧触地所产生的间接暴力所致,多发生于锁骨中段或中外1/3交界处。小儿锁骨骨折多为青枝型或横型,青壮年及老年人之骨折,多为斜型或粉碎型,偶为横型。完全骨折时近侧断端向后移位并向上跷起,远侧断端向下向内移位,致两断端重叠。诊断可见局部肿胀,疼痛,压痛,锁骨上下窝丰满、变浅,呈特征性姿势,即患肩向下、向内、向前倾斜,健手托住患肢,头偏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局部可摸到移位的骨折端。小儿锁骨部因皮下脂肪丰满,骨折后畸形不明显,若活动伤肩或触压锁骨出现惊哭者,应怀疑有骨折存在。
整复方法 伤员坐于凳上,两手卡腰,拇指在前,抬头挺胸,外旋后伸双肩。助手立于伤员背后,用一膝顶住患者背部中心,双手分别把住伤员两肩外侧,用力向后、向外上方搬拉,以矫正重叠移位。术者面向伤员,用一手拇、食、中三指捏住远侧骨折端向上提,另一手之拇、食二指扣稳跷起的近侧骨折端向下按迫,使折端对位。
固定 先在骨折处上方放一平垫,然后放厚棉垫于两腋下,再用宽绷带,从伤肩经上背部到对侧腋下,绕过肩部,从背后返回伤侧腋下,绕过伤处,如此呈横“8”字形,反复包绕数层。伤侧前臂弯屈90°用绷带悬吊于胸前。固定时间成人4周,儿童2周。在固定期间,每日主动握拳屈伸肘关节进行功能锻炼,但切忌伤肩内收活动。必须持续维持挺胸伸肩姿势。卧床时宜平卧,背后垫枕,以便两肩后伸。
药物可投七珍散、七雄丸,后期投如意至宝丸等。

☚ 脑震荡   肩胛骨骨折 ☛

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多发生于幼儿,成人次之。跌仆时,肩部外侧或手掌、肘部着地,向上传导的间接暴力作用于锁骨而发生骨折,多呈短斜骨骨折,在幼儿多发生青枝骨折。直接暴力所致骨折多呈横断或粉碎型,临床较少见。
骨折后肿胀、疼痛、压痛均较明显,较易摸到移位的骨折段。患肩下垂,患者常以健手托住患肢,头向患侧倾斜,颏部转向健侧,以减轻疼痛。幼儿多为青枝骨折,因不能自述疼痛部位,且锁骨部皮下脂肪丰富,畸形不甚明显,诊断易被忽略。若患儿一侧上肢不敢活动或压迫锁骨时患儿啼哭,应考虑到锁骨骨折的可能。
锁骨骨折绝大多数可用非手术方法治疗,即使复位不理想,但一般都能愈合,错位愈合并不影响功能。对骨折无移位者,可用三角巾悬吊患肢2—3星期。有移位骨折,须行手法整复。复位时,令患者坐凳上,挺胸抬头,双手叉腰,助手站立在患者背后,用膝部顶住患者背部正中,双手握患者两肩外侧,向后、上方徐徐用力拔伸,使之挺胸后伸肩,以矫正缩短移位,并能使远骨折端向上、后、外凑对近骨折端。医者以两手拇、示、中指分别捏住两骨折端,用捺正手法矫正侧方移位。复位后,布带一条从患处绑至对边腋下缚住,用棉絮一团实其腋下,又用一条从患处腋下绑至那边肩上,亦用棉絮一团实其腋下,方得稳固,或用类似此法的横“8”字绷带固定。
儿童固定1—2星期,成人固定4星期,粉碎骨折者固定6星期。骨折复位固定后即可作手指、腕、肘等关节的功能锻炼,中期可加作肩后伸的扩胸活动,拆除固定后,可逐渐作肩关节的各种活动。

☚ 骨折护理   肩胛骨骨折 ☛
0002489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3: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