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四5502名钉棺材盖的一种木橛。晋语。山西忻州〖 〗。   银锭yín dìngсерéбряный сл ток各种金子 各种金子金块,金砖:金溢 铸成块状的金或银:锭(银~) 金锭:麟趾 金铤 金挺 铤金 旧时做货币用的金银绽:锞(锞子;银锞)课子 课银 较大的金银锭:宝(元宝) 道家称用丹砂炼成的黄金:黄冶 没经提炼的金:荒金 遗落的金子:遗金 成色好的金:鎏 镠 成色好的金银:响金白银 成色十足的金::纯金 赤金 足金 精金 祥金 紫金 金魄 上等黄金:紫磨 ☚ 金子 银子 ☛
纸制祭品 纸制祭品祭祀时所烧的纸制物品:纸(~人;~马;~船;阡纸;黄纸) 长锭 烧给死者或鬼神的铜钱形的圆纸片:纸钱 纸锭 灵钱 冥纸 冥钱 阴钱 象泉 阡张 烧给死者的假钞票:冥钞 做成银锭状的纸钱:冥宝 银锭 烧给鬼神用的内装锡箔、纸锭等的包封纸袋:钱封 锞袋 包封 烧化给死者的纸扎房屋:阴屋 灵房 给死人烧的纸衣:冥衣 给死人烧的像楼房的东西:楼库 祭奠死者用的香和纸钱:香纸 祭神鬼用的香和纸钱:香楮 以金箔或彩纸刻剪成的人:金人 烧给鬼神的纸马:高驮细马 旧时出殡时用的纸扎的高大狰狞的开路神:险道神(险道神将) 悼念祭奠的物品:花圈(敬献~) 花环 哀花 白花 ☚ 祭品 香 ☛
金属 金属金(合~;五~;冶~) 饼状的金属:鉼(~金) 做成块状的金属:锭(钣锭;钢~;银~) 金属薄片:箔(金~;锡~) 金属板:钣(钢~) 一种金属与其他金属或非金属融合成的物质:合金 锡铅的合金:鑞 含黄金的合金:开金 盖住器物头端的金属:錔 成色好的金属:釥 优质的金属:良金 纯美有光泽的金属:镣铣 光洁度极好的金属:铣 坚硬的金属:钰 顽金
另见:坚硬 矿物 开采 冶炼 锻炼2 ☚ 金属 各种金属 ☛
银子 银子银(~两;~器;白银;响金白银)鍙 白金 白米 白物 白镪 白货 金昆 朱提 雪花(雪花银) 放光 中金 白银的隐语:软斯金 白银和黄金:银黄 银两与绢:金絮 银子和银锭:镪 银锭:银铤 钞肚皮 银子的成色:银水 银色 银丝:银缕 白银捶成的薄片:银片 银叶 银箔 银薄 散碎的银子:飞边 碎银 錾口儿 银的粉末:银粉 含银的小颗粒:银砾 制成块状的银:银锭 一种小型银锭:银锞 熔铸成饼状的银:银饼 亮晶晶的银:精银 成色低劣的银子:闹银 ☚ 银子 好银子 ☛ 银锭辽金时期货币。或称银饼,银铤。❶1976年12月出土于辽宁省锦县双羊乡紫荆大队,现藏锦州市博物馆。银质,重2公斤,长15、中宽6、厚2.2厘米,造型为板状亚腰形,正面凹,上印刻有铭文:“行人裴原使□□𢩚足称。”中有一图案为押记,并有:“上京”、“军须”的字样,又有:“靳道重伍拾玖两捌分。”底平,有蜂窝状孔。为了便于使用流通。历代对生银都加以铸造,隋唐以前称银币为钣、笏,宋后则改称为银锭,明清时作为货币流通开始盛行。 ❷金代货币。1983年出自吉林通化市环通乡石棚村。形制为两端弧形亚腰形,正面稍凹,上端有不规则线划,下端稍残;背和侧面均有铸锭时留下的气孔。正面自右而左錾刻3行铭文,第一行为“重伍拾两”。第2行系“官库子王用”,第3行为“行人李仲亢”。该锭除有押印,还在第3行右上方錾刻一“官”字,既显示该银锭时代确系金代货币,又表明此锭曾有官府验用。残长11.3、厚2.3、腰宽6厘米;重1467克。现藏通化市文管会办公室。 银锭 银锭中国白银的秤量货币形态。古代尚未能制造银铸币之前,将白银铸成块状或锭状。熔铸银锭始于汉代。历代都有铸造。到明清,白银作为货币流通,铸锭形式盛行。银锭上一般有铸造地名、重量和银匠姓名,有时铸明年号。清代,银锭种类、形式繁多,主要有宝银、中锭、锞子、福珠四种,形状则有马蹄形、条形、板形等。银锭在隋唐以前多称作“银铤”,宋以后则称银锭,元代称银锭为“元宝”。 ☚ 锞子 金银锭 ☛ 银锭 ☚ 铤 元宝 ☛ 银锭 银锭熔铸成锭的白银。目前出土银锭中年代最早的,是汉景帝中元二年 (公元前148年) 所铸。汉武帝元狩四年 (公元前119年) 作白金 (即白银) 三品。王莽铸有银货二品。其后历代皆有铸造,惟流通不广。隋唐以前称银锭为“银饼”、“银铤”,称扁平形银币为“钣”、“笏”、“版”,棒形的称“铤”、“挺”,宋以后改称“银锭”。元代于银锭之外总称“元宝”,形式变为马蹄形,故亦称“马蹄银”。明清两代均沿用“元宝”一词。明代的银锭,大者500两,普通元宝50两一锭,以下再分大、小银锭。银锭上有铸造地名、重量和银匠姓名,有时也铸明年号。清代的银锭形式种类繁多,主要有宝银、中锭、锞子、福珠4种。宝银即元宝,大者约重50两,形似马蹄,用于巨额支付。从成色看,有“足宝”、“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二七宝”等。足宝指标准的纹银。中锭约重10两,形式不一,多为衡锤状,故又称“锞子”,亦有马蹄形的,称“小元宝”。锞子又称小锭、小锞银,重约一二两到三五两不等。福珠亦称“滴珠”,指散碎银子,重量多在1两以下,无一定形制。清中叶后,宝银需经公估局鉴定,用墨笔批明重量和成色后才能流通。银锭为“实银两”,和记帐用的“虚银两”相区别。清初百年间,主要沿用银锭,中叶以后,银锭 (银两)、银元并存,内流的外国银元逐渐成为主要通货,晚期数十年开始自铸银元,外国银元与自铸银元成为主要通货,银锭处次要地位。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作为称量货币的银锭(银两) 最终退出流通。(参见“银两”、“纹银”、“锞子”) ☚ 锞子 纹银 ☛ 银锭yin ding❶silver ingot ❷【迷信】 ingot made of silvery paper used as offering to ghosts and spirits 银锭silver ing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