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凿
主要是用在木、竹、骨、角等材料上凿孔和挖槽的工具,使用于战国以前。金属凿可能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物原·器原篇》:“轩辕作锯凿。”指的可能就是铜凿。已知出土战国以前的铜凿约350余件,形制可归为两大类:一为实心凿,一为有銎凿。有銎凿的銎口有方、长方、圆、椭圆、半圆、六角、八角等形状。这两类凿的凿杆截面都有四方、长方、梯形、圆形、椭圆等形体的不同。各形体又有两面刃、单面刃的区别。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红铜实心凿,截面四方形,锤工甚细,双面刃,长7厘米。河面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出土的青铜实心凿,凿杆呈方柱形, 一面刃。实心铜凿脱胎于石凿,是铜凿的早期形制。殷周的青铜凿绝大部分是有銎凿,以方形、长方形、梯形銎口,单面刃为其通行形制。1958年春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殷代凿,单刃、方銎、素面,长14.8厘米。陕西歧山礼村出土的西周青铜凿,梯形銎、单面刃,长13.2、刃宽1.8厘米。这类有銎凿已近似近代木工所用的铁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