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钱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钱法

 古代国家的货币制度。商周时代曾以贝壳作为货币,在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如货、财、赋、贿、贵、贱等,都从贝,即因此故。春秋时代,开始流行金属铸币,当时诸侯各自为政,所铸造的铜币,其形状、大小、轻重都不一样,主要有刀币 (刀原为渔猎工具)、布币 (布原为铲形的农耕工具)、圜钱 (钱原来也是一种农具)、蚁鼻钱等名目。黄金则主要用于大宗支付,并发挥 “国际”货币的作用。“千金之家” 就是豪门的代名词。秦始皇统一中国,也统一了币制,规定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 (二十两,合今三百一十余克); 铜钱为下币,重十二铢 (一两为二十四铢),其文为 “半两”,故名半两钱。从此,方孔圆形就成为我国铜钱的固定式样,故铜钱俗称“孔方兄”。汉武帝时,禁止民间私自铸钱,由国家统一铸造铜币,重五铢,故名 “五铢钱”。五铢钱轻重合宜,自汉至隋七百余年,基本上行用不废。汉代仍以黄金为上币,但单位由镒改为斤。《汉书·食货志》: “黄金方寸,而重一斤。”汉制一斤,合今二百五十克。唐初在铜钱上铸“开元通宝”字样,“通宝” 意为通行宝货,从此以后,不再以重量 (如半两、五铢等) 作为钱名,改称 “通宝”,并冠以朝代、年号,这就是所谓制钱。白银在唐末开始从宝藏、器饰步入货币流通领域,至宋代大为流行,南宋孝宗时,每年用作官员俸禄的白银就近三百万两。当时白银的使用以五十两为锭计算,俗称“元宝”。明清国家财政都以银两计算,甚至农工商纳税也是交纳白银。白银与铜钱的法定比价,均为银一两值钱一斤,实际比价,在鸦片战争以前,则始终在一千文以下。外国银元在明末输入中国,清代民间开始有人仿铸,因铸造银元有利可图,改由政府官铸。此后,银元制和银两制一直并行使用到民国时代。古代通行的货币,除了铜钱、黄金、白银外,北宋还开始发行纸币,叫做“交子”,初由富商在四川发行,可以兑现为铜钱。宋仁宗时改由官府发行,面额自一贯至十贯不等,发放时临时填写,后改为印发,有五贯和十贯两种。元朝统一币制,实施不兑换的纸币政策,于中统元年(1260) 发行 “中统宝钞”,禁止金银和铜钱流通,规定公私均使用纸币,“宝钞” 为唯一合法通货。明初也曾经印发 “大明通行宝钞”,与铜钱并行通用,以钞为主,但由于发行过滥,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只好作罢。清代后期曾经印发 “户部官票”,以解决当时的财政困难。光绪二十三年(1897),设立中国通商银行,发行银两、银元两种钞票,其性质已属于新式纸币。
制度

制度

制(度制;税~;公~;改~;民主集中~) 格 法(法式;法则)科(科制) 仪注 规模
法则,制度:轨(轨制)
铨选职官的一种制度:杂色
铨选授官的一种制度:集注
考选文武官吏的制度:科举 举选 调举 科甲
礼仪制度:礼制 仪制
古时的礼制:古礼 旧仪
汉族正统的皇家礼仪制度:汉官威仪
通常的礼制:常礼 彝仪
等级制度:九品中正 中正九品
可以作为规范来遵守的礼乐制度:夔龙礼乐
钱币的制度:钱法
用白银做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银本位
用黄金做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金本位
纸币的发行制度:钞法 钞引法
古代政府所行的酒类专卖制度:酒榷
固定的制度:彝准
经久不变的制度:不毁之制
通行的制度:达制
旧的制度:旧制 旧贯
旧制、旧例:掌故
旧日的行事制度:故事
好的制度:长制
经久不变的制度:不毁之制
有害的制度:弊制
制度统一:齐轨
(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制度)

☚ 制度   规章制度 ☛

钱法

明代有关金属铸币铸造、流通的法律规定。明初颁行“洪武通宝钱制”,铸铜钱五种。并于明律中专置“钱法”,规定:京城设“宝源局”与各省的“宝泉局”共同掌管铸钱事宜,洪武通宝与大中通宝及历代铜钱相兼使用,凡阻滞不即行使者杖六十。为防止私铸,军民百姓之家除镜子军器外,寺观庵院除钟磬铙钹外,其余废铜必须卖给官府,每斤给铜钱一百五十文,若私相买卖及藏匿家中者笞四十。

钱法

036 钱法

古代关于金属铸币的法规。包括铸造、流通、收藏以及长短钱的立法。金属铸币起于商代。战国时各国钱币形制、轻重各异。秦统一币制,铸两等货币:黄金为上币,单位用 “镒”(20两);铜钱为下币,重半两。以两为货币单位即开始,并采用战国末圆周方孔的圜钱形式。自秦而后历代王朝,一般都把铸币权集中于国家而禁私铸。汉武帝元鼎二年 (前115)下诏禁郡国私铸。隋、唐初年,准诸王子在外地铸造,但禁百姓盗铸和用恶钱贸易。宋以后强化中央集权,禁令更严,刑罚亦重。宋、明、清法律规定,不仅对私铸为首者判刑罚款,直至斩决,且对失察邻居罚偿金,知情不报者处刑,而赏告发者。历代王朝都自命钱名,不断革新铸钱。汉武帝铸五铢钱。《史记·平准书》载:“有司言三铢钱轻,易奸诈,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隋初铸“开皇五铢”,唐初废五铢钱,铸“开元通宝”,乾封元年 (666) 铸“乾封泉宝”,宋太祖初年铸“太平通宝”,金铸“正隆通宝”,元铸汉文“至大通宝”和蒙文 “大元通宝”,明铸 “洪武通宝”,颁行《洪武通宝钱制》,京城设宝源局,各行省设宝泉局,掌铸钱;后户部增设宝泉局,专管铸钱,称“钱法堂”,又设督理钱法侍郎官。清初仿明制,京师由工部设宝源局,户部设宝泉局,铸“顺治通宝”。顺治十年 (1653) 的钱法对铸料、单位、钱式都有明确规定。五种钱式直用到清末。清文宗 (1850—1861年在位) 时,铸当千、当五百、当百、当五十、当十共五种大钱,百以上称“元宝”,百以下称“重宝”。后又铸铁钱和铅钱。光绪末年另造铜元。除铸币外,古代对钱币的使用流通,规定地区范围。南梁初,京城和三吴、荆郢等地使用铜钱,其他地区杂用谷、帛交易,交、广地区全用金银。唐德宗时,各地曾禁带现钱过境,宪宗时,不准铜钱出岭外。宋初禁铜钱流入“蕃界”、“化外”,即禁“阑出”。边关官吏失察,五贯以下处罪,五贯以上处死。明、清的货币流通,偏重于规定各种铜钱、宝钞、银的搭配比例。明成化元年 (1465)颁行通钱法,凡商税课程,铜钱宝钞各半兼收。其他如出境、俸饷等都有比例。历代往往还制定“限钱法”,限制储存现钱数额,以确保流通。唐、宋、金、清都很注意“限钱”,违反规定,要受处罚。如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规定,民户存钱过万贯,官户过二万贯,满二年不换成他物者,皆予没收。清对存钱一百千以上者,按违制论处。有的朝代,铜钱不敷使用,则实行“短钱”、“省陌(佰)”法。此法起于民间,梁武帝时,破岭以东,用80钱为百称“东钱”;江郢以上,用70钱为百称“西钱”,京城用90钱为百称“长钱”。国家虽禁,要求用足陌钱,但民间逐渐形成习惯法。唐穆宗时,就规定从俗使用。每缗垫80钱。唐昭宗末年,京城用850文为一贯。河南更减至800文。后来五代之后唐、后汉及金都规定用 “省陌”法。

☚ 名例   钞法 ☛
000030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0: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