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钱币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钱币论

钱币论

清代论述钱币的著作。清许楣及其兄许槤合著。许楣(1797—1870),字金门,号辛木。浙江海宁人。道光十三年(1833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通州敦善书院讲席。许槤(1787—1862),字叔夏。与许楣为同榜进士。曾任知州、知府。许楣为驳斥王瑬的《钱币刍言》而作《钱币论》,其兄为之序并加按语。序和按语成为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钱币论》把王瑬的《钱币刍言》分为通论、钞利、造钞、行钞、禁铜及杂论等六个方面来讨论,几乎逐一驳斥王瑬的论点。其基本内容是强调银是银,钞是纸,纸“必不可代银”(《造钞条论一》);白银是最理想的货币,它的货币地位并非是国家权力所能动摇的;认为充作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货币,反对不足值的铸币和纸币流通;指出实现王瑬的发行不兑现纸币的主张,会造成驱银出洋,钱庄亏空,民间藏银悉化为纸,商品流通混乱,物价波动,商人罢市,不法官吏、蠹役、地棍乘机勒索等后果。
此书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一、初步认识到纸币有两种,一种是可兑现的,即“以纸取钱”,另一种是不可兑现的,即“以纸代钱”(《通论一》)。前者是“良法”,而后者是必须加以反对的“弊法”(《通论三》)。看出兑现纸币和不兑现纸币的区别,是南宋以来罕有的见解。二、认为货币本身必须是具有价值的商品。金、银、铜等能作为货币,并不在于它们的形制或其他,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价值。因此各种不同形制的银,都可还原为一定的银量,“白纹、元丝、洋钱不同,而同归于银。”(《钞利条论十四》)货币和其他商品交换,必须按照彼此的价值等价交换,如企图用“一星之银”而“尽易肆中千万之纸”(《通论一》)是不行的,一定价值的银,只能和价值相当的纸相交换。
对王瑬发行纸币的烦琐办法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批评。比如指出王瑬设想大钞最高达一尺多,最长达二、三丈,并外加以金、木或石函,不仅成本昂贵而且保存亦不便。(《行钞条论十二》)。认为当时的银贵钱贱的原因在于“漏卮”(《通论八》),即鸦片输入造成的白银外流。
该书在理论上的最大缺陷是把纸币仅仅看作是一种普通商品的纸。现在对该书的评价不尽一致。一种观点认为它的基本观点是维持当时的现状,重弹四五百年前反对纸币的老调,并不值得特别称赞;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它反对王瑬用发行纸币来搜刮民财,因而具有进步性。
刊行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有古筠阁刻本。

☚ 钱币刍言   皇朝经世文编 ☛
000003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4: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