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钱塘湖春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唐诗篇名。七律。白居易作。见《白居易集》卷二○。属杂律诗。作于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杭州刺史任上。钱塘湖,即西湖,在今浙江杭州市城西。此诗描写西湖的早春景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突出一个“行”字,且扣住环境和季节特征,刻画西湖的春景之美,并传出诗人赏春的喜悦心情,随物赋形,即景寓情,显得平易自然而又精致工巧。清人方东树评该诗云:“章法意匠,与前诗(《西湖留别》)相似,而此加变化。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昭昧詹言》卷一八)为白居易写景诗中的佳作。

☚ 暮江吟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 ①孤山: 在西湖中后湖与外湖之间,因孤峰高耸,跟其他山不相连接,故名。上有寺,六朝陈时建。贾亭:唐贞元间,杭州刺史贾全建,又称“贾公亭”。②云脚: 低垂、流荡的云气。

(褚斌杰)



【今译】 绕过湖心孤山寺的北面,

缓步在贾公亭西的湖滨;

新涨的春水微微荡漾,

向湖面低垂着舒卷的白云。

听,那儿有几只怯寒的春莺,

正争着飞向阳光暖照的树林;

看,又是谁家新来的燕子,

正啄泥筑巢忙个不停。

路旁杂乱的小花,

渐渐迷住了人们的眼睛;

脚下浅浅的嫩草,

也刚刚能够将马蹄遮平。

看不够也行不够呵,

最爱的是这湖东的美景:

这儿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

还有堤畔垂杨的片片绿荫。

(张虹)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于长庆三年或四年,诗人白居易正在杭州刺史任上。钱塘湖,即杭州的西湖。西湖美景,四时不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西子湖畔春意盎然的画图。

诗的起首两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前句用孤山寺和贾亭两处西湖所特有的名胜,点出自己这次春游的行踪。接着用水态、云气总括地写出了湖上早春的景观。江南早春,春水初涨,上与岸平;云雾低垂,空气湿润,正是一片水乡春来的景象。黄莺是唱春的歌手,燕子是报春的使者,它们最先给人间带来春的信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不多几处的黄莺争抢着飞向朝阳的暖树,乍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造巢。这儿说“几处”、“谁家”,而不说 “处处”、“家家”,称莺为“早莺”,叫燕为 “新燕”,可见正是黄莺初见,燕子新来的初春季节,而与 “千里莺啼”和“老燕引雏”的仲春、暮春之景不同。但也正是这几处早莺,几只新燕,给人间带来冬去春来的无限惊喜,预示了繁花似锦的春日即将降临。五六两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前面用早莺、新燕写出初春的活力,是动态;这里用渐欲迷人的群芳和刚刚生长起来的嫩草来写初春的勃勃生机。前后四句,把春到人间,钱塘湖上的一派春意,如画图般托现在读者面前。诗以“春行”为题,是写诗人随行而观览,前边景已写足,最后则顺势流转,“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总揽了全湖之胜以后,写出了自己此行的感受,当他踏上湖东的绿柳掩映的白沙堤时,已完全被这湖光胜景所陶醉了,以至流连忘返,行而不忍离去。这一结尾,把抒情和议论融入画面,让自己的兴致、心态成为这幅湖上早春图的有机部分。

清代评论家方东树在 《续昭昧詹言》 中评论此诗说,此诗的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所谓 “有人在”,也就是说作者并不只是客观地刻画风景,而是将弥漫着生命力的自然风景与诗人对自然美的丰富感受交织在一起写出,从而使人读过此诗以后不仅如画卷在目,同时也与诗人一起,在心中不由地荡起一种对西湖美景的留恋喜悦之情。古来题写西湖美景的诗不知有多少,而这篇诗正是难得的佳作,一直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历代诗词精品之《钱塘湖春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于长庆三年(823)杭州刺史任上。“钱塘湖”乃西湖别名,诗写湖上看到的早春景色。
 首联点“钱塘湖”。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其上有寺,是湖中登览胜地;贾亭即贾公亭。为贞元时杭州刺史贾全所建,亦当时名胜。“孤山寺北贾亭西”,即以湖上景点点出西湖,亦暗示春游路线是由湖西北向湖东行进。“初平”谓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地平线上的白云与湖中倒影连成一片,是谓“云脚低”。
 中两联赋写湖上早春景色。三四通过莺歌燕舞的描写,表现早春大自然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时的活力,“早”、“新”是句中之眼,“争树”栖息、“啄泥”构巢,是鸟儿在早春、新春的活动。说“几处”,不是处处,说“谁家”,不是家家;然而也非一处一家,无不是表现早、新的诗意。可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比美。
 五六通过花草的生发,表现方兴未艾的盎然春意。“乱花”、“浅草”、“渐欲”、“才能”,下字极有分寸,虽然草生未密,花未开繁,但都保持着旺盛的长势,显示出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十分喜人。与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同属写早春景色的名句,不过白诗中春色更深一些。
 末联点出湖东春色最好处,即烟柳笼罩下的白堤(又称沙堤、白沙堤或断桥堤。后世误传为白氏所筑)。盖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总揽全湖之胜,故云。诗用白描手法叙写景物,多用钩勒字面,“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意脉相贯,紧扣湖面早春气象,观察细致,描写准确;全诗笔触舒展流畅,风格清新明快,在唐人七律中创出平易近人一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钱塘湖春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白居易
←上一篇:忆江南三首·其三 下一篇:暮江吟 →
诗词简介:
唐诗篇名。七律。白居易作。见《白居易集》卷二○。属杂律诗。作于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杭州刺史任上。钱塘湖,即西湖,在今浙江杭州市城西。此诗描写西湖的早春景色:“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突出一个“行”字,且扣住环境和季节特征,刻画西湖的春景之美,并传出诗人赏春的喜悦心情,随物赋形,即景寓情,显得平易自然而又精致工巧。清人方东树评该诗云:“章法意匠,与前诗(《西湖留别》)相似,而此加变化。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昭昧詹言》卷一八)为白居易写景诗中的佳作。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
     
  • 《 qián tánɡ hú chūn xínɡ 》 
    《 钱 塘 湖 春 行 》 
    .[ tánɡ ]. bái jū yì.
    .[ 唐 ]. 白 居 易.
    ɡū shān sì běi jiǎ tínɡ xī , shuǐ miàn chū pínɡ yún jiǎo dī 。 
    孤 山 寺 北 贾 亭 西 , 水 面 初 平 云 脚 低 。 
    jǐ chù zǎo yīnɡ zhēnɡ nuǎn shù , shuí jiā xīn yàn zhuó chūn ní 。 
    几 处 早 莺 争 暖 树 , 谁 家 新 燕 啄 春 泥 。 
    luàn huā jiàn yù mí rén yǎn , qiǎn cǎo cái nénɡ méi mǎ tí 。 
    乱 花 渐 欲 迷 人 眼 , 浅 草 才 能 没 马 蹄 。 
    zuì ài hú dōnɡ xínɡ bù zú , lǜ yánɡ yīn lǐ bái shā dī 。 
    最 爱 湖 东 行 不 足 , 绿 杨 阴 里 白 沙 堤 。 
     
     
  •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今译】 绕过湖心孤山寺的北面,
     
    缓步在贾公亭西的湖滨;
     
    新涨的春水微微荡漾,
     
    向湖面低垂着舒卷的白云。
     
    听,那儿有几只怯寒的春莺,
     
    正争着飞向阳光暖照的树林;
     
    看,又是谁家新来的燕子,
     
    正啄泥筑巢忙个不停。
     
    路旁杂乱的小花,
     
    渐渐迷住了人们的眼睛;
     
    脚下浅浅的嫩草,
     
    也刚刚能够将马蹄遮平。
     
    看不够也行不够呵,
     
    最爱的是这湖东的美景:
     
    这儿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
     
    还有堤畔垂杨的片片绿荫。
     

  •  
    【注释】

    ①孤山:西湖中的一个小岛,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秀丽清幽,是湖山登览胜地。山上有孤山寺,为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所建。贾亭:唐贞元(785—804)年间,杭州刺史贾全于钱塘湖上建亭,名贾公亭。水面初平:指春天湖水上涨,水与岸平。云脚:出现在雨天前后接近地面的云气。

    ②暖树:向阳的树木。啄:这里指用嘴衔。

    ③乱花:到处开放的花。浅草:犹言短草。因春天草尚未长高。

    ④行不足:游赏不够,意谓春光迷人,百赏不厌。白沙堤:又名“十锦塘”、“断桥堤”,在杭州西城外,沿堤西南行直通孤山,风景秀丽。因为名叫“白堤”,曾误传为白居易所修。
  •  
    【集评】 清·沈德潜:“今之白堤即白沙堤,白公时已有之,非白公筑也。虎丘白公堤,公为刺史时所筑。”(《唐诗别裁集》卷一五)
     
    清·方东树:“章法意匠与前诗(录者案:指《西湖留别》)相似,而此加变化。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昭昧詹言》卷一八)
     
    又:“句句回旋,曲折顿挫,皆从意匠经营而出。”(转引自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五)
     
    【总案】 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三面环山,湖中有白堤(即诗中的“白沙堤”)和苏堤(宋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所修),将湖面分为里湖、外湖和后湖,风景优美,为古今游览胜地。这诗是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所写的留连山水之作。诗人注意捕捉具有早春鲜明特色的“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等自然现象和动态景物,构织成一幅生意盎然的西湖春景图画。“最爱”二字,将诗人的主观审美意识与明媚的春光自然勾联起来,达到了感受与景物的契合。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首诗约作于长庆三年或四年 (823或824) 的初春。其时,诗人在杭州任刺史。钱塘湖,即西湖。《咸淳临安志》:“西湖在郡西,旧名钱塘湖。”全诗以诗人“行”中所见来状写景物,是一首很有名的写景抒情诗。
     
    首句“孤山寺北贾亭西”,点明了春游的地点。孤山寺,又名永福寺、广化寺,在孤山上,是隋、唐间古寺。一说建于南朝陈天嘉初年 (561年前后),今废。孤山,是西湖中外湖与里湖 (又称后湖) 之间的一座小山。其地山水分合。若近若远,路尽桥通,不浅不深,大可人意。宋代处士林和靖 (名逋,字君复,和靖为其谥) 曾于此结茅为室,编竹为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高卧孤山竟达三十余年,美名扬遍天下。贾亭,即贾公亭,唐德宗时杭州刺史贾全所建。今已废。诗人漫步孤山寺的北部,畅游贾公亭的西面,尽情饱览西湖的大好春光。
     
    “水面初平云脚低”,是诗人看到的美景之一: 春天湖水初涨,水与岸平; 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云脚低,表示空气湿润,春意盎然。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诗人看到的美景之二。暖树,向阳的树木。新燕,新来的燕子。这两句意即: 几个地方的早莺争着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呢?早莺和新燕,是春天的象征,它们的忙碌更增了春意。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诗人看到的又一美景。春天的西湖,百花争开,万紫千红,令人眼花缭乱; 湖边的青草则刚吐嫩芽,才能遮没马的四蹄。唐时,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乱花”、“浅草”中呈现了“人眼”与“马蹄”,使读者能见到春游的人。
     
    二、三两联,诗人以“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景物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西湖早春图。
     
    第七句“最爱湖东行不足”是作者胸臆的直抒,它既交代了诗人游览路线: 孤山寺—贾亭西—湖东,又表明了诗人对“湖东”景物的偏爱。行不足,游不够。湖东有什么样的大好风光使诗人如此喜爱,竟至流连不已呢?诗的最后一句则作了解答: 春天抽枝长叶最快的杨柳,已经把一条白沙堤笼罩在绿荫中。白沙堤,又名十锦塘、白公堤,简称白堤,是西湖中的一条长堤,把西湖分为里湖和外湖。相传为白居易所筑,其实不是,它早已存在; 后人为纪念白居易,才改称白公堤。
     
    这首诗,作者紧扣题中的“行”字,以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描绘了云水相连、莺燕忙碌、花草向荣、畅游白堤的西湖春景,表达了作者乐观主义的情绪和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王文濡评曰:“写景处著几处、渐欲、才能等字,想见其一路行去,又确是湖上春行,移不到他处; 所用山、水、寺、亭、莺、燕、花、树、柳、云、泥诸字,亦不觉其复,尤见手法灵劲。”(《历代诗评注读本》) 确为的评!
     
  • 东南形胜在三吴之地,三吴胜景以苏杭为最,而杭州美景又集中在西子一湖中,特别是早春西湖,更能体现江南秀美风光的精神。
     
    西湖又名钱塘湖,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乘春游览西湖,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
     
    “孤山寺北贾亭西”,开头用西湖中的两个风景点来标示方位,既交代了背景,又介绍了名胜。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灵润生烟,上面建有孤山寺,晨钟暮磬,声落湖面,这是西湖中的一个突出标志。贾亭,即贾公亭,唐代贞元间杭州刺史贾全所修建,也是西湖胜景之一。提到它们,读者就会想到那挺拔秀美、突出于湖上的山寺亭台。“水面初平云脚低”,这一句直接写西湖湖面的风姿,采用了远视的方法,突出了初春西湖云水相连的神韵。春水涨碧,水平湖堤,春云垂地,远望与湖上升起的烟雾混为一体,真是一派水色天光、交相融会的美景。这一句中还暗写了水平与云低的关系,云低低兮欲雨,春日雨多,所以水平湖岸; 水漫漫兮生烟,空气湿润,所以云蒸霞蔚,上与天连。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具体描写春景,由大景转到小景,由远景转到近景,由静景转为动景。莺飞燕舞,最能体现春日的活力。作者选择早春的典型景物来写,具有形象鲜明、以少胜多的妙处。这两句写春,又突出了一个“早”字,用“几处”和 “谁家”,说明还不是“处处”和“家家”,用字十分精当。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五、六两句又由小景转为大景,由天上的莺莺燕燕转到地上的花花草草。“乱花”写的是早春时节,有的花已开,有的花还是含苞待放,有的地方向阳近水,花就开得密,有的地方迎风寒冷,花就开得稀。一个“乱”字,生动地写出了这种参差不齐、疏密不同的情景。但诗人四处看花,时间一长,也就觉得渐渐地眼花缭乱了。“迷人眼”用的是拟人手法,不说人眼自迷,而说花迷人眼,曲折传达了诗人童真般的趣味。“浅草”,写春来不久,芳草刚刚发芽的情状,唐人喜欢骑马游春,这浅草才能遮没马蹄,马蹄不但无所妨碍,反而显得更精神。“浅”字写出了芳草之短,也暗示了草色之嫩。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堤西起孤山,东到断桥,堤旁杨柳成萌、桃李相间。在这里,可以纵观西湖胜景,饱览如画风光,而白堤本身远看又是芳草芊绵,“望如裙腰”,烟柳丝丝,映衬着水光波影,人似画中。诗人看也看不够,流连忘返,陶醉在春光中。
     
    这首诗以“行”为线索,以“春”为精神。先由“孤山”、“贾亭”点出环境,再写一路风光,最后以“白沙堤”作结,条理井然。写景记行处处抓住早春气象,细细刻划又浑然一体,写湖平云低、莺飞燕舞、乱花浅草,不但处处散发出清新的春意,而且处处渗透了诗人游春的愉悦感。
     
  • 这是一首纪游诗,写于长庆三年或四年,诗人白居易正在杭州刺史任上。钱塘湖,即杭州的西湖。西湖美景,四时不同,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西子湖畔春意盎然的画图。
     
    诗的起首两句“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前句用孤山寺和贾亭两处西湖所特有的名胜,点出自己这次春游的行踪。接着用水态、云气总括地写出了湖上早春的景观。江南早春,春水初涨,上与岸平;云雾低垂,空气湿润,正是一片水乡春来的景象。黄莺是唱春的歌手,燕子是报春的使者,它们最先给人间带来春的信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不多几处的黄莺争抢着飞向朝阳的暖树,乍来的燕子正忙着衔泥造巢。这儿说“几处”、“谁家”,而不说 “处处”、“家家”,称莺为“早莺”,叫燕为 “新燕”,可见正是黄莺初见,燕子新来的初春季节,而与 “千里莺啼”和“老燕引雏”的仲春、暮春之景不同。但也正是这几处早莺,几只新燕,给人间带来冬去春来的无限惊喜,预示了繁花似锦的春日即将降临。五六两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前面用早莺、新燕写出初春的活力,是动态;这里用渐欲迷人的群芳和刚刚生长起来的嫩草来写初春的勃勃生机。前后四句,把春到人间,钱塘湖上的一派春意,如画图般托现在读者面前。诗以“春行”为题,是写诗人随行而观览,前边景已写足,最后则顺势流转,“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人总揽了全湖之胜以后,写出了自己此行的感受,当他踏上湖东的绿柳掩映的白沙堤时,已完全被这湖光胜景所陶醉了,以至流连忘返,行而不忍离去。这一结尾,把抒情和议论融入画面,让自己的兴致、心态成为这幅湖上早春图的有机部分。
     
    清代评论家方东树在 《续昭昧詹言》 中评论此诗说,此诗的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所谓 “有人在”,也就是说作者并不只是客观地刻画风景,而是将弥漫着生命力的自然风景与诗人对自然美的丰富感受交织在一起写出,从而使人读过此诗以后不仅如画卷在目,同时也与诗人一起,在心中不由地荡起一种对西湖美景的留恋喜悦之情。古来题写西湖美景的诗不知有多少,而这篇诗正是难得的佳作,一直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钱塘湖春行》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解题】
 此诗作于长庆三年(823),时诗人为杭州刺史。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诗中写诗人春天漫行西湖所见景色,风格清新明快,语言生动流畅,尤其是中间两联,逼真地描绘出一幅生气勃勃的西湖早春图,非常富有特征性。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八评此句为“佳处在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确为白居易写景的名篇。
 【注释】
 ①孤山:西湖中的小岛,在后湖和外湖之间,一山孤峙,与其他山不连接,故名;孤山寺即在孤山,为陈朝天嘉年间(560—566)所建。贾亭:即贾公亭,为唐贞元十三、四年(797—798)杭州刺史贾全所建。②云脚:远望空中如下垂的云气。③白沙堤:即白堤,或称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从断桥沿堤西南行可至孤山。后人误以为白居易所筑。

诗词作品《钱塘湖春行》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喜欢杭州的湖光山色。他在任刺史时,对西湖景色的吟咏很多,《钱塘湖春行》,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此诗写于唐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是一首写景七律。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于今浙江杭州市西边。三面环山,中有白堤(即白沙堤)、苏堤(苏轼任杭州刺史时所修,故名),把湖面分为里湖、外湖和后湖。风景优绝,一直是播名海外的游览胜地。


 * * * *


 这首七律,主要写西湖的早春景色。诗人将它分二层来描述:
 一、总写西湖春色
(即前四句)——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在这里,诗人先点明环境,后描景色,即孤山寺北之景致:
 在后湖与外湖之间,有座峰峦耸立的孤山,其上建有孤山寺,是全湖登览之处。贾亭,即贾全于唐贞元中为杭州刺史时所筑之亭,故也称“贾公亭”,是西湖名胜之一,后废。云脚,指下雨或雨霁时接近地面的云气。
 接着两句,是全诗之亮点,为后人传诵的名句。为什么呢?大约是因为这两句描写早春最为贴切,最具情趣的佳句吧。也许由于这两句诗会给人们带来“乍见之喜”,正如谢灵运在《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那样,见了诗句就会引起一种不期然而然的季节变换的“乍见感受”,令人特别欣悦。
 你看,诗人借莺燕的活动,把一个大自然从隆冬蛰伏中苏醒的早春景色,写得多么逗人! 黄莺,是曲调甜美的歌手,唱啭着西湖的美色;紫燕,是一种感觉灵敏的候鸟,将春光从南国带到西子湖畔。它们都是明媚春光的使者,悦人心灵的春歌先声。在莺、燕形象之外,又加上“早”、“新”两个时间副词,更传达了“早春”气息。
 这是在较为广阔的范围内总写湖上春光。下边即转入专写湖东的湖光山色。
 二、湖东景色专描
(即后四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在这里,诗一反上边的写法,先写景色,而后点出环境。白沙堤(即白堤、断桥堤,但非白居易所筑)东边的诱人景色。
 此处景色“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仍是一片“早春”景象,而非“艳春”之色。因为,诗人怕被曲解,特在两句诗中用了“渐欲”和“才能”两个表示程度之条件副词。虽说湖东春景,仍然是初春景象,但又透露一点“艳春”的佳讯:浅嫩的春草,不久就要成为“萋萋芳草”了;点点乱花,也将万紫千红地遍铺大地。正如后来的苏轼所描写西湖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那样,似乎在告知人们,一个“淡妆”的西子,不久即将换成“浓抹”的西施,与游人见面了,大家正期待着。


 * * * *


 这首简短的七律,给人们带来些什么呢?
 我想,起码有如下两点值得我们去体察:
 一、这首写景诗,当然是借景抒情,但又抒得是什么情呢

 诗篇通过西湖山水迷人景色的描写,很好地传达了诗人种种情愫,最主要的是——
 他的那种盼春、惜春、迎春和颂春之情;
 他的胸涌生机、心似明镜和乐天达观的心情;
 还有他的赞美山河、热爱社稷的忠国爱乡之情。
 二、有人说这首写景诗,技巧极妙,妙在何处

 清代诗论家方东树在《续昭味詹言》中曾评此诗说:“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金代一向推许白居易和苏轼的诗人王若虚也说:白诗“随物赋形,所在充满。”(详见《滹南诗话》)这就是说,白居易这首写景诗,不像一般人那样只重摹山范水,穷形极象,单求“形似”而无神采。白诗之妙笔即在于:即景兴感,景中传情。因为它写出了钱塘湖融和之春意;写出整个大自然的“自然美”;更写出了它给人们以集中而饱满的主体感受。一首小诗能把季节之意、自然之美和人类之情,统统融为一体而呈现了出来。这是十分可贵的,技巧之用,实在妙极。

钱塘湖春行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钱塘湖春行

【题 解】

白居易在幼年时就立下志愿,将来要到杭州做官。长庆(唐穆宗年号)三至四年间(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如愿以偿地游览了杭州西湖。期间写下许多有关西湖景色的诗篇,这一篇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七律诗。当时诗人观赏了西湖盛景,无比兴奋,在观览眼前美景的同时,又联想起相关史迹,写出了西湖的特色。钱塘湖即杭州西湖,因之位于钱塘县城西,唐朝时才叫西湖或钱塘湖。“行”是行走之意,不要与“歌行”的“行”混同。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这是一首记游写景之作。诗人通过对钱塘湖春意盎然的景色的描写,赞咏了明媚春光和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也表达了自己闲适的心情和愉悦的情怀。

此诗紧扣诗题“春行”展开:以“行”为脉络线索,先从孤山寺北、贾公亭西缓缓东行,经白沙堤向湖东游去,不仅从动态上捕捉西湖的盎然春意,而且处处着眼于描绘春光里喜人的季节特征: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突出早春的特点。以“春”为横线,“行”为纵线,“最爱”为全诗的感情主线,勾画出一幅色彩迷人、令人赏心悦目的早春图。

全诗语言精美清新,用词准确,能用细致入微的描绘词,写出最具体的情境。因是“水面初平”意谓初春,那么莺是“早莺”,且是“几处”,去“争暖树”,用“早”、“几处”、“争”这些极细的情节,展示初春的独有风貌。下句“谁家新燕啄春泥”,用“新”与上句“早”意义上互相生发,用“啄”与上句的“争”对比,写出了燕啄泥衔草、营造新巢的情景,准确细致地传达出春的消息的同时,也传达出人们乍见新燕的愉悦欣喜之情。


山水名胜诗之《钱塘湖春行》全诗、题解、注释和作者 - 可可诗词网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①,水面初平云脚低②。
 几处早莺争暖树③?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④,绿杨阴里白沙堤⑤。
 

【题解】
 杭州西湖在市区,旧称武林水、钱塘湖。相传汉时湖上时见金牛,谓为“明圣之瑞”,故又有明圣湖、金牛湖之称。唐时因湖在城西,遂通称西湖。古代西湖与钱塘江相通,是一片浅海湾。由于泥沙淤塞而逐渐形成一个轮廓近似椭圆的潟湖。湖岸周长约15公里,湖面上有白堤、苏堤,将湖分为外湖、里湖、岳湖、西望湖、小南湖等五部分。湖中有孤山,又有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岛鼎立。西湖是杭州主要园林风景游览区,名胜众多。湖畔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三面环绕,山上岸边,亭台楼阁,星布点缀,湖光山色,赏心悦目。唐代时西湖已成为游览胜地,此诗是作者任杭州刺史时游春所作。时间当在长庆三年(823)或四年春。紧扣环境和季节,没有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却把初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气盎然。是历来传诵的即景抒情名篇。
 【作者】
 白居易,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内蒙古《青冢》诗。
 【注释】
 ①孤山寺:在孤山南。贾亭:唐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刺史,筑亭于西湖,名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未五六十年废”,白居易作此诗时,贾公亭尚在。②云脚:将要下雨或雨刚止时,接近地面的云气。③暖树:向阳之树。④行不足:玩不够。⑤白沙堤:一名断桥堤。此堤乃白居易来杭之前已存在。白居易所筑的堤在钱塘门北。后人为纪念白居易,改称白沙堤为“白堤”。

古典文学作品《钱塘湖春行》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4]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5]
 
 [1]长庆三年至四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创作了不少歌咏西湖湖光山色的诗。这首律诗写西湖早春景色,是其西湖风景诗中最受赞赏的一首。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2〕“孤山”二句:孤山,是西湖后湖和外湖之间的一座小山,孤峰独秀,故名孤山。登山可览西湖全景。山上有孤山寺,建于南朝,原名永福寺,今废。贾亭,又名贾公亭,唐贞元年间杭州刺史贾全所建,原是西湖胜迹之一,今已不存。云脚,指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的云气。雨后春水初涨,与地面平,与云气相接,所以说云脚低。首联写立足西湖最秀美之处,湖水初涨平如镜,春动气转阳气上升的景象。
 〔3〕“几处”二句:争暖树,争着飞占向阳的树枝。啄春泥,指燕衔泥营建新巢。颔联从莺争燕啄表现早春之时大自然的生机活力。
 〔4〕“乱花”二句:乱花,各种品种、颜色,遍处开放的花。没马蹄,初长青草似毯,刚刚掩住马蹄。骑马游湖是当时风尚。颈联写各色繁花渐渐开放,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绿茵茵嫩草铺地,掩没马蹄,游人已至。
 〔5〕“最爱”二句:行不足,游赏不厌。白沙堤,一名白堤、断桥堤,西湖两条长堤之一,东西向,西接孤山,东至断桥,位于后湖和外湖之间。这二句写行经白沙堤所见。绿杨,即杨柳,吐绿枝最早,早春长堤垂柳成阴是西湖美景之一。
 
 这首描写西湖春景的七律名作,紧紧抓住早春季节的特征和诗题中的“行”字,首联起,尾联收,中间两联铺叙,随同作者的行进,用“移步转景”的写法,描写西湖早春的美景。全诗纯用白描,准确地描绘了西湖早春的迷人风光,显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敏锐而细腻的感受能力,写得春意盎然,融和着诗人清新明快、喜悦欣愉的心情。

唐诗《钱塘湖春行》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1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2?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3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4


 
 【释】
 1.孤山:西湖中的一个小岛,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孤峰耸立,秀丽清幽,是湖山登览胜地。山上有孤山寺,为陈文帝天嘉(560—566)初年所建。贾亭:唐贞元(785—804)年间,杭州刺史贾全于钱塘湖上建亭,名贾公亭。水面初平:指春天湖水上涨,水与岸平。云脚:出现在雨天前后接近地面的云气。
 2.暖树:向阳的树木。啄:这里指用嘴衔。
 3.乱花:到处开放的花。浅草:犹言短草。因春天草尚未长高。
 4.行不足:游赏不够,意谓春光迷人,百赏不厌。白沙堤:又名“十锦塘”、“断桥堤”,在杭州西城外,沿堤西南行直通孤山,风景秀丽。因为名叫“白堤”,曾误传为白居易所修。
 
 【译】
 行至孤山寺之北贾亭之西,
 只见湖面涨平接岸,云脚垂低。
 有几处早莺争抢着飞向向阳的树木?
 是谁家新燕为筑巢衔来了春泥?
 乱花纷开,渐渐使我眼神迷乱,
 浅草青青,刚刚可以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使人留连忘返,
 那绿杨荫里,掩映着白沙堤。
 
 【评】
 此诗为善写春意者。“几处早莺”、“谁家新燕”使西湖春景生意盎然,“争”字、“啄”字两个动词的使用,又使这幅画卷成为了蒙太奇,充满了动感。“乱花”“浅草”转入新的意象,并更多地投入诗人的主体感受,诗人之心渐欲与此美景合一。“迷人眼”、“没马蹄”均见诗人之感受。而此一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唯写景如在目前,并且如同诗人早期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般,具有了比况人生、含蕴哲理的意味。当你进入到某种人生境界时,你会想起以此两句来吟咏比况,是最合适不过的。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的开头二句,一句写山,二句写水,连用四个名词,点出西湖名胜“孤山”、“贾亭”,仿佛边行边望,远眺湖面、白云,水色天光连成一片。如果说这里着眼于描绘静的画面,那么三、四句则有意写动的画面。“莺”与“燕”是春天的典型象征,而前面饰以“早”、“新”特别富于季节敏感,使欣欣向荣之意跃然纸上,用字绝妙,工力独创。而下面“乱花”、“浅草”一联是以地上的花草写出“湖东”景色,“花”,是未曾烂漫的“乱花”;“草”,是还不茂盛的“浅草”,还有“渐欲”、“才能”,这不同的情态和语气,巧妙地显示出“早春之行”所见所闻。最后两句,点明游赏不尽之情,落笔到“春行”地点“白沙堤”。
诗从“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到点,远近相兼,高低、上下相衬,给人以清新而明快的美感,使人沉浸在一片湖光山色的美景之中。

《钱塘湖春行》qian tang hu chun xing

Spring Walks by the Qiantang River→白居易 (Bai Juy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