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钞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钞关

钞关

征收商税的机关。

☚ 徐州洪   三魂七魄 ☛
钞关

钞关

中国古代笑话。浒墅钞关,关尹于长吴两县,分不相临;然以其钦差也,两县见之,必庭参,关尹多不肯受。其后一生来治关,颇自尊,不少假,比及任满犹尔。吴令袁中郎笑曰:“蔡崇简拄了杖,挂了白须上戏场,人道他老员外,今回到戏房,取了行头,还做老员外腔。”余大笑。

☚ 钟岳   钧人骨髓 ☛
钞关

钞关

征税收钞之关津。明宣德至嘉清年间,关内前后设钞关十二处,舟船受雇装载,计所载料多寡远近纳钞,谓之船料。每船百料,纳钞百贯。

☚ 世袭指挥使   学官 ☛

钞关

明清收取关税之所。因最初用钞(纸币) 交税,故名。明宣德四年,委御史、户部,锦衣卫、兵马司官各一,于城门察收税课; 舟船受雇装载者,计所载料多寡、路近远纳钞。钞关之设自此始。清设关处所,多承明制。因为户部管辖,故又称“户关”。康熙时于常关外始设海关。参阅《明史·食货志五》。

钞关

明代在内地设立的以钞纳税的关卡。1429年(明宣德四年)创设,前后共设有13所。主要征收船税,临清、杭州两关也征收货税。1480年(成化十六年),各地钞关共收钞2400万贯,当银12万两。后逐渐增加,万历中期,达335500两。1621年,又飚升至52万两。

钞关

钞关

明清时期国内税关的一种, 因最初以钞完税而得名。钞关之设, 始于明宣德四年(1429)。令商货税款以钞完纳, 并在内河水路要冲设关, 对来往船只课征船钞, 少数税关并兼征货税。船钞税率为每船百料, 收钞100贯,后减为60贯。初专收钞, 后钱钞兼收, 嘉靖(1522—1566)中改征银两, 但钞关之名未变。有明一代, 钞关设置屡有兴废, 多在七至十二处间变动, 且已有工关设置。清沿明制, 将水陆要道所设各关分辖户、工二部。户关对通过税关的一切货物征税, 包括正税、商税、船料三项。户关是清前期国内税关主体, 全国设有二十余处。工关设有八处, 以征收竹木税为主, 竹木供工部营缮之用。鸦片战争以后, 通商口岸另设海关, 户工各关统称常关。

☚ 税课司   工关 ☛
钞关

钞关

明代征收内地关税的税关之一。宣德四年 (1429年),因商贩拒用正在贬值的大明宝钞,政府准许商人在商运中心地点用大明宝钞交纳商货税款,以疏通大明宝钞,并趁机增税。在这些地点设立征收商货税款的税关,因此得“钞关”之名。成化(1465—1487) 以后,钞关折收银两。设立钞关的处所有: 崇文门、河西务、北新、正阳、临清、济宁、徐州、淮安、扬州、上新河、浒墅、九江、金沙洲、漷县。各关屡有兴废。临清、北新两关征收船料与货税,其他各关只征船料。派御史及户部主事监收。清承明制。因钞关由户部管辖,又称户关。(参见“户关”、“船料”)

☚ 工关   飞洒 ☛

钞关

明清时期在商业城市设立的征税课的机构,因用钞(纸币)交纳,故名。明宣德四年(1429),宝钞贬值,商贩拒用,政府为提高宝钞信用,采取了一些回笼货币的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在京省商贾聚集地,设立收税机构,曰钞关。加倍征收税课。先后设置漷县、济宁、徐州、淮安、扬州、上新河、浒墅、九江、金沙洲、临清、北新诸钞关,量舟大小修广而差其额,谓之船料,不税其货。惟临清、北新则兼收货税。以后屡有兴废。嘉靖中,改征银两,仍用原名。清沿明制,因系户部管辖,又称“户关”。鸦片战争后,通商口岸另设新关, “户关”又改名“常关”。

钞关

〈名〉明清时在水陆交通枢纽设立的征收税款的关卡。税款用钞缴纳,故名。《明史·食货志五》:“计所载料多寡、路近远纳钞,钞关之设自此始。”
《金》四七: 这苗青另搭了船只,载至临清马头上,~上过了,装到清河县城外官店内卸下。
《醒》三三: 沿路又不怕横征税钱,到了淮上,又不怕那~主事拿去拦腰截断了平分,却不是一股极好的生意?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1: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