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和镁的测定determination of calciumand magnesium对土壤和植物等样品中的钙和镁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 土壤中钙和镁的测定 一般为土壤全钙、镁的测定和土壤交换性钙、镁的测定。尤以后者更能反映土壤钙、镁的供应状况,与农作物吸收钙、镁营养的关系更为密切。 土壤全钙、镁的测定 分解土壤样品常用碱熔法,它被定为标准方法,其熔融剂有碳酸钠、碳酸钾、氢氧化钠或偏硼酸锂等。其中以碳酸钠法(Na2CO3)为最好。当土壤和Na2CO3在铂坩埚内于900~950℃的高温熔融过程中,Na2CO3与土壤中硅酸盐作用,形成硅酸钠,其他矿质元素均成为可溶性盐类,用HC1浸提,制备成钙、镁待测液。对钙的测定过去多采用经典的草酸铵容量法或重量法;镁则用磷酸镁铵或8-羟基喹啉重量法测定。这些方法现已很少应用。近年来国内外均已广泛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或原子吸收光谱法。 EDTA络合滴定法 EDTA在一定的pH值条件下能与Ca2+、Mg2+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在pH值>12的溶液中,Mg2+沉淀为Mg(OH)2,故可用EDTA标准液直接滴定Ca2+,以酸性铬蓝K和萘酚绿B混合指示剂(简称K-B指示剂)或钙红指示剂,终点由葡萄酒红色突变为纯蓝色。由EDTA标准液所消耗的量,来计算Ca2+的量。在pH值10的溶液中,可用EDTA滴定Ca2+加Mg2+总量,以K-B指示剂或铬黑T指示剂,终点也是由酒红色变为蓝色。由Ca2++Mg2+总量中减去Ca2+量,即为Mg2+量。Fe3+和Al3+等离子对指示剂有干扰(封闭作用),可用三乙醇胺掩蔽。此外,碱性溶液中,铬黑T指示剂易受氧化而褪色,须加盐酸羟胺或抗坏血酸等还原剂以防止。此法适于一般实验室使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由光源(空心阴极灯)发出具有待测元素的特征谱线的光,通过样液所产生的原子蒸气时,被蒸气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透射光进入单色器,经分光后再照射到检测器上,经放大器放大后,就可从读数器(或记录器)读出(或记录)吸收值。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吸收值与待测元素浓度的关系服从比尔定律。待测液中干扰离子主要有PO3-4、SiO2-3、SO2-4和Al3+等,可加入释放剂LaCl3或SrCl2有效地消除。此法干扰少,灵敏度高,简便快速,更受人们欢迎。 土壤交换性钙和镁的测定 通常用1摩尔/升中性NH4OAC浸提土壤交换性钙和镁,浸出液中的NH4OAC蒸干除去,故残余物中的Ca、Mg可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或更简便地用NH4OAC浸出液直接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上测定Ca和Mg。 植物中钙和镁的测定 植物样品分解,有干灰法和湿灰法。湿灰法例如H2SO4-H2O2或HNO3-HClO4-H2SO4消煮法,由于溶液中H2SO4浓度很高,对ED-TA络合滴定法或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钙都会带来影响,故以采用干灰法较好。植物样品经干灰化后,用稀HCl煮沸,制备成HCl浓度约为0.24摩尔/升的待测液。然后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钙、镁或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更为简便和快速。 EDTA直接滴定法 用EDTA标准液直接滴定待测样品,然后进行分析的方法,适用于一般茎叶样品的测定。 EDTA返滴定法 对于一些含磷量较高的植物样品(如一般种子样品),种子中含磷很高而钙镁较少。当待测液碱化后,可能生成难溶的磷酸钙和镁,致使测定结果造成误差。采用EDTA返滴定法,即在待测液中先加入已知过量的EDTA标准溶液(此时使磷酸钙、镁沉淀迅速溶解,消除了磷的干扰),然后用Ca标准溶液返滴定过剩的EDTA。由滴定所用去Ca标准溶液的量,分别计算出钙、镁的量。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将植物样品经干灰法制得的待测液,按照土壤全钙、镁测定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钙和镁的量。也用HNO3-HClO4消煮法分解样品,然后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Ca和Mg。而且样品一次消煮,还可以测定其他元素例如P、K、Na、Fe、Mn、Cu、Zn等。也有人认为植物样品可以采用1摩尔/升HCl一次浸提后,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联合测定K、Na、Ca、Mg、Cu、Zn、Mn等元素。省去了繁琐的样品灰化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