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gài huà机体的组织由于钙盐的沉着而变硬。1948年5月1日《医药学》复刊版第二卷第一期:“睾丸截除以后数月之内,以X光检视骨部迁徙病灶,可见已渐渐钙化。” 硬 硬硬 坚 变硬:强(关节~直) 机体组织因钙沉积而变硬:钙化 肢体等硬而直:挺(坚~;笔~) 僵(冻~;手~) (肢体)不能活动:僵硬 僵硬,不能弯曲:僵直 变僵硬:僵化 突兀硬直:惊挺
另见:物态 结构 坚固 牢固 ︱软 ☚ 硬 坚硬 ☛ 钙化calcification动物体内软组织中出现固体形式的钙盐沉着。沉着的钙盐为磷酸钙和碳酸钙。钙盐少时肉眼不能辨认,量多时则表现为白色石灰样坚硬的砂粒或团块。钙盐沉着在变性坏死组织、血栓、死亡的寄生虫等处,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其发生可能与局部碱性性磷酸酶升高或坏死组织中缺乏碳酸有关。钙盐沉着在未损伤的组织上(如肺泡壁、胃黏膜等),称为转移性钙化。这种钙化发生在全身性钙、磷代谢障碍,血钙含量增高时(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肾衰竭时),其发生机理不清楚。 钙化calcification钙盐沉积于局部组织的过程叫钙化。分生理性钙化和病理性钙化2种:生理性钙化指骨骼与牙齿的钙化而言;病理钙化指不应钙化的组织发生钙化。生理性骨等钙化亦有某些异常情况,如关节处、骨骺与干骺端可表现为钙化过早则阻碍骨发育,钙化不充分或过迟则骨软化或畸形;病理性钙化,有些对控制疾病有益如肺结核病灶钙化,有些为疾病表现,如血管硬化时钙盐沉积、肌肉纤维钙化等。钙化与代谢有关,对人体可发生不同的作用。 钙化组织内有固体的钙盐沉着。正常机体内只有骨和牙齿有固体的钙盐,除此以外称病理性钙化,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病理性钙化分为两种:1.营养不良性钙化:如结核病灶的钙化;2.转移性钙化:由于血钙浓度过高,使钙盐沉着在未损伤的组织上。 钙化calcification指钙盐在组织中沉积。常发生于坏死或瘤组织中。 钙化 钙化组织内有钙盐沉积称为钙化。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只有在骨样组织内发生钙盐沉积,钙化成骨组织,其余的组织不发生钙化。在病理条件下,钙盐可沉积于正常不发生钙化的组织中,称为病理性钙化。病理性钙化依其发生机理,可分为营养不良性、转移性和钙沉着症三种类型。当钙盐在组织中沉积到一定量时,肉眼可见到灰白色颗粒状或团块状坚硬的质块,触之有砂粒感或硬石感。组织切片中,钙化物呈不规则的颗粒或团块,用苏木素蓝染,硝酸银黑染。在电子显微镜下为针状结晶和电子致密的不定形物质。有时在钙化基础上可发生骨化,甚至有骨髓形成。病理性钙化区的钙盐,其化学组成均与正常骨相似。主要为磷酸钙和碳酸钙,两者比例约为9∶1,常杂有少量的铁、镁和其他的矿物盐。 营养不良性钙化 指变性、坏死或变干燥组织内的钙盐沉积。其发生与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无关。常发生于结核干酪样坏死灶、脂肪坏死灶、大的梗死灶中心、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愈复性心瓣膜炎等。静脉血栓钙化可形成静脉石,输卵管妊娠破裂掉入腹腔的死胎钙化可形成石胎,胸膜和心包膜的渗出物机化并钙化可形成钙化板,腺腔和输出管内浓缩的分泌物钙化可形成凝结体,脑膜瘤组织内的钙化灶形成砂粒体。此外,还有升汞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死亡后钙化,肾乳头坏死钙化,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如囊虫、旋毛虫)及其虫卵(如血吸虫卵)死亡后钙化,透明变性的结缔组织和瘢痕组织的钙化,细动脉硬化的血管壁钙化,变性坏死的肿瘤组织(如子宫平滑肌瘤)钙化等。营养不良性钙化的机理尚不清楚,可能与局部的碱度和钙或磷酸盐浓度增加有关。不同部位和不同病变的钙化,其发生机理可不相同。坏死灶的钙化可能因细胞坏死崩解,形成变性蛋白质,后者易和细胞内的磷酸盐离子结合,磷酸盐再与钙离子结合成磷酸钙而沉着。血管壁钙化可能因基质粘多糖改变,易与钙离子结合。脂肪坏死时的钙化是因脂肪所分解出的脂肪酸与钙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钙皂,然后脂肪酸逐步被磷酸盐代替而形成。 转移性钙化 钙盐从骨内析出形成高钙血症,并沉积于活组织内。这是钙代谢障碍的结果。血钙过多的原因有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全身性结节病、牛奶碱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婴儿特发性血钙过高、阿狄森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伴有骨质破坏的广泛性骨肿瘤(如骨转移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等)、白血病、长期不动性骨萎缩(如脊髓灰质炎)等。肾功能不全伴有血磷过高而引起的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时亦可引起血钙过多。转移性钙化可广泛发生于全身各器官组织,但一般主要发生于肺泡间隔、肾小管基底膜、胃底部粘膜、左心室心肌。其机理不很清楚,通常认为这些器官能分泌或排泄酸性盐,局部组织呈碱性,有利于钙盐沉着。 钙沉着症 在缺乏组织损伤和血钙过多的条件下,钙盐在组织内的异常沉着。本病少见。有局限性和全身性两种类型。局限性钙沉着症常发生于中年以上的妇女,以钙盐在纤维组织内 (特别在手足关节附近)沉着为其特征。全身性钙沉着症可发生于各年龄,但多见于小儿。钙盐多沉着于皮下组织、沿神经干组织和肌肉。在皮肤病理学中钙沉着症与钙化作同义词应用,并将皮肤钙沉着症分为转移性、营养不良性、特发性和表皮下钙化结节四型。 动脉中层钙化 以小动脉和中等大肌型动脉中层内大量钙盐沉着为特征,主要侵犯四肢动脉。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长期血管紧张有关。多见于中年以上的成人,50岁以下的患者少见。一般多无明显症状,常因X线检查四肢疾病时偶然发现。钙化病变呈斑块结节状,有时斑块互相融合而成僵硬的钙化管,如不合并粥样硬化,则血管腔不变窄。组织学上,可见两种类型单独或合并出现。一种大概是由于中膜平滑肌细胞脂肪变性,并融合为不规则团块物,进而发生进行性钙化;另一种是中膜平滑肌先由纤维组织代替,然后纤维组织发生透明变性和钙化。钙化灶内无炎症反应,但常有骨化现象,并可有骨髓形成。内膜常伴有粥样硬化的改变。因动脉中层钙化一般不引起血管腔狭窄和闭塞,故其病变本身并无很大临床意义。 婴儿动脉中层钙化 又名婴儿冠状动脉中层钙化、婴儿冠状动脉硬化、动脉中层钙化伴有内膜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特发性婴儿动脉钙化。本病发生于婴幼儿,原因不明。病变可累及全身血管,但以冠状动脉损害为主。病变以内膜成纤维细胞增生和钙化为特征。钙化开始于内膜靠内弹力膜处,向增厚的内膜和中膜扩展,导致中膜明显钙化。由于冠状动脉内膜的纤维性增厚和钙化,偶尔伴有血栓形成,可引起冠状动脉阻塞,继发心肌硬死和钙化,或突然死亡。 心脏钙化 大多属于营养不良性钙化。心脏三层结构均可发生,其中以心内膜钙化最常见。心内膜钙化主要累及心瓣膜,尤多见于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特别是在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时,瓣膜钙化常较明显,瓣膜变形、变硬,伴有较大的钙化斑块。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瓣膜赘生物中也常有钙盐沉着。心肌钙化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坏死灶,如心肌梗死灶。钙盐可沉积于坏死的心肌纤维内或心肌梗死瘢痕组织中。有时心肌钙化还可发生于心脏手术后。心包钙化可见于心包各种炎症后,由心包腔浓缩的渗出物发生钙化。特别是结核性心包炎时,心外膜常有明显的钙盐沉积,有时甚至整个心包发生钙化,形成一层僵硬的钙化壳,称为甲胄心。心脏也可发生转移性钙化,这时钙盐主要沉积于冠状动脉弹力纤维和右心房内膜。 肺钙化 肺的营养不良性钙化很常见,除肺结核灶钙化外,其他慢性炎症(如曲菌病、球状孢子虫病、酿母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等)愈复过程中的钙化也不少见。肺钙化灶的数目、大小、部位各例不同,但常为一个圆形病灶,且常位于肺的上半部。有时,钙化灶弥散分布,粟粒状。组织学上,表现为坏死组织或透明变性的结缔组织中有钙盐沉着。偶见骨化现象。肺的转移性钙化也常见。组织切片中,可发现肺泡间隔和支气管基底膜呈现蓝染的线状钙化物。 肺泡微石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钙化,它以两肺大部分肺泡内含有钙化凝结物(钙化球)为特征。原因不明,大都发生于中年人,常有家族史,一般可多年无症状出现,X线检查似粟粒性结核。患者最终会发生肺功能不全和右心室肥大。 肝钙化 比较少见,且大多为肝原发性或继发性肿瘤病灶的钙化。其中肝转移性胃癌和结肠粘液腺癌伴发钙化最为常见。其他转移瘤,如转移性成骨肉瘤、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和类癌等少数病例也可伴有钙化。肝原发性肿瘤,如肝细胞癌(特别在婴儿)、血管内皮瘤、血管瘤亦可发生钙沉着。肝的慢性炎性疾病,如结核、放线菌病、组织胞浆菌病和囊虫囊肿也可发生钙化。 胆囊钙化 又称钙化性胆囊炎或瓷器样胆囊。少见,主要发生于成人。女性发生率为男性3倍。发生原因可能与感染有关。胆囊常肿大、变圆、变硬,淡红棕色至灰色。胆囊壁普遍增厚,甚至用刀不能切开。囊内常充满粘液,有时含有结石。组织切片中,见胆囊壁原有各层结构被胶原纤维组织代替,并有大量钙盐沉积。 胰腺钙化 少见。仅见于成年人,男多于女。原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是急性或亚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的结果。胰腺广泛纤维化,并有多少不等的钙盐沉积,外分泌腺大都萎缩消失,有时甚至胰岛也被破坏消失。 肾钙化 肾为转移性钙化最常见的器官,钙盐主要沉积于髓襻和集合管的基底膜。由于钙盐沉积倾向于肾小管基底膜的内侧,往往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并阻塞管腔。严重病例,可见钙盐沿肾小管基底膜呈线状堆积,继发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肾的营养不良性钙化见于急性升汞中毒所致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慢性肾结核钙化、某些药物引起的肾钙化和肾乳头坏死钙化等。一些肾肿瘤(如肾细胞癌)也可出现钙盐沉着。 脾钙化 见于脾小动脉硬化、较大的陈旧性梗死灶、脾包膜陈旧性出血、慢性脾周围炎、寄生虫病、结核和肿瘤等。其中比较常见的是脾结核灶的钙化。 肾上腺钙化 偶见。原因为肾上腺出血、结核和其他感染。肾上腺出血常发生于髓质,出血后8天即可出现钙化,并伴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炎症所致的肾上腺钙化可发生于肾上腺皮质和髓质,炎症灶内的肾上腺实质大都被破坏,并为增生的纤维组织所取代,其中可发生钙盐沉着。 ☚ 病理性角化 结石 ☛ 00010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