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针灸甲乙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是中国古代针灸学著作。晋皇甫谧著,约成书于259年左右。《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名《黄帝甲乙经》。本书自西晋太康三年(282)刊行之后,历代有过多次刊刻,宋代校正医书局曾作校勘,但元代以前刊本今已无存。现存主要版本有明正统本、嘉靖本和经吴勉学校勘的《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清《四库全书》本和四明存存轩本。国外尚有日本八尾勘兵卫刻本等。其中最通行者为医统正脉本,1955年商务印书馆据此出版排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197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由山东中医学院校释的 《针灸甲乙经校释》。
 皇甫谧(215—282),幼名静,字士安,晚年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西北、一说灵台)人,魏晋间经学家、医学家。幼年过继于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渑池)。少不好学,20岁后始发愤读书,从垣席学儒,成为著名的经学大师。《太平御览》 引 《晋书》称他 “沈静寡欲,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42岁时患中风痹疾。半身不遂,仍钻研经学,并开始研究医学。曾数度被举孝廉,征辟为官,均不就,潜心医学。他鉴于当时流行的医经中文多重复,内容驳杂,因将《黄帝针经》、《素问》和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重要医书,加以重新编撰,使 “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著成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另著有 《帝王世纪》、《高士传》、《烈女传》、《玄晏春秋》 等。
 本书以天干编次,故名 《甲乙经》。全书12卷,分128篇。前为作者自序。正文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前六卷为中医基本理论和针灸学基本知识,后六卷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腧穴主治。卷1论脏腑阴阳、官能、十二原、十二经水、营卫清气、津液、血脉、五色、阴阳二十五人等;卷2论十二经脉、奇经、脉度、标本、根结、经筋及骨度、肠度等;卷3按头面、躯干及四肢分别记述周身腧穴名称与位置;卷4论经脉循行及主病、病形、脉诊及三部九候;卷5论针灸禁忌及各种刺法;卷6论脏腑虚实、生病、传变、寿夭、耐痛、形气盛衰;卷7论六经伤寒热病、狂、厥、痓、疟诸病症;卷8论五脏寒热、积聚、胀瘕、浮肿诸病症; 卷9论头痛、心痛、欬逆及脾胃、大肠、小肠、肾、膀胱、三焦诸病;卷10论痹、风、痿、饮诸病; 卷11论痫、狂、尸厥、霍乱及痈疽、浸淫病症; 卷12论五官咽喉病、瘤瘿、妇人及小儿病症。
 《针灸甲乙经》在学术上的特点,一是首创分部依线取穴法。书中将头面、项、胸腹、四肢等划分为三十五条线路,对《内经》以十二经循行路线取穴是一个重要变化,为临床取穴带来很大方便。后世的针灸学著作,多遵其例。二是保存了古代医学文献资料。本书不仅保存了 《黄帝内经》的内容,成为其古传本之一,而且保存了早已亡佚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其中腧穴和腧穴主治部分,主要来源于后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指出,《黄帝明堂经》的多种传本均已亡佚,“惟赖是书存其精要”。三是开分类编撰古医经之先例。由于本书是将《素问》等三部书的内容,采用了 “使事类相从”的归类方法,把散见于各篇章的一些相类经文汇集一处,对每一个问题的论述都较系统地联贯在一起,为阅读、研究带来很大方便。如卷5针道第四所论述的针法,其中既包括了《灵枢》的“九针十二原”篇、“官能”篇,又包括了 《素问》的 “宝命全形论”、“刺禁论”等篇有关刺法的经文,可使读者全面了解针刺前的注意事项、施针方法、针下感应、补泻手法、针灸禁忌及误刺致变等一系列问题。
 本书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学著作,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较深影响。由晋代到宋代的针灸书,如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其主要内容基本未超越《针灸甲乙经》的范围。王执中《针灸资生经》等多遵循本书编纂而成。明清两代的针灸著作,如 《针灸聚英》、《针灸大成》、《针灸集成》,也都是在本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本书一向为医学界高度评价和重视。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唐代已将其列为太医院学习和考试医生的内容之一。本书对国外医学也有较深影响。约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本书即已传至日本和朝鲜。8世纪初,日本和朝鲜的医事律令将其与《内经》、《本草经》一起,作为医学生之必修课程。该书在以后还流传到法国等欧洲国家,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地位。

针灸甲乙经

全称《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黄帝甲乙经》。针灸类著作。西晋皇甫谧 (215—282) 撰。十二卷。共一百二十八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 (今甘肃平凉县朝那镇) 人。家境贫寒,学识渊博,善文史,精于医,名重一时。集览经方,钻研医理,将《灵枢》、《素问》、《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有关内容,分类编辑而成。共十九万二千字。卷一,主要论述人体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气津液、神志活动等。卷二,论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循行、主病及骨度分寸。卷三,列全身六百五十四俞穴、主治并检穴位。卷四,论诊法。卷五,论针灸大法、九针、补泻、禁穴等。卷六,论述人体生理病理等有关问题。卷七至卷十二,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内、外、妇、儿各科。是书不但全面系统总结了西晋以前针灸学成就,为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而且,包括古代生理学、病理学、诊断治疗学诸方面内容。尤其是本书为保存 《内经》 文献较早之典籍,可作《内经》之校勘本。于取穴方法亦多发明。是书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并为国外学者所重视。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本,一九五六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周一谋《皇甫谧与“甲乙经”》(《光明日报》1978.12.17) 、秦中一 《针灸学家皇甫谧》( 《陕西中医》1983.3.44)、魏稼《皇甫谧对针灸学的贡献》(《广西中医药》1982.3.10),可供参考。

针灸甲乙经

针灸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共10卷,后改编为12卷,128篇。本书是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建国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针灸甲乙经

书名。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士安)撰于约259年左右,12卷(原10卷改编)。全称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或《黄帝针灸甲乙经》。根据《素问》、《针经》 (即《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的内容编纂而成。它“除其重复,论其精要” ,整理得相当成功。对临床针灸的实用意义更大。是现存针灸学著作中的较早者,被认为是中医针灸学的开拓之作。

针灸甲乙经
主要责任者: (晋)皇甫谧;王颖
责任方式: 著;点校
出版者: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地: 沈阳
字数: 300 千字
页码: 1-177
中图分类号: R245
语种:中
定价:35.00
出版时间:2018-01
丛书多卷书否: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共收录140条词条。
被引频次:7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全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中医针灸学著作。著者晋皇甫谧。由著者吸收菇索问》、《针经》( 《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书的精华整理而成。其中总结了秦汉以来针灸学的成就,也总结了自己的临 床经验。全书12卷,论述了脏腑、经络、病理、治疗等理论。同时载全身649个穴位,对其主治疾病、针灸操作方法,艾灸壮数均有记述。为我国最早的针灸专书,对后代针灸学的发展有巨大影响。

☚ 武威汉代医简   杂戎狄方 ☛
针灸甲乙经

118 针灸甲乙经

针灸学专著。晋代皇甫谧著。撰于259年左右。本书是作者根据《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书的内容编纂而成,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书,也是最早最多地收集和整理古代针灸资料的重要文献。《内经》的主要内容几乎都被本书所选录,经过整理,更易掌握。全书共12卷,128篇。卷1主述脏腑营卫气血津液共16论;卷2论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脉度、经筋等凡七论;卷3列全身654穴,凡35篇;卷4论述脉象及经脉病变,凡6篇;卷5为针灸禁忌及针刺大法共7篇;卷6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论述了生理与病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共12篇; 卷7至12为临床治疗部分,列病证治疗48篇。本书被看做是中医针灸学之祖,对我国医学有卓越贡献,在国际方面尤对日本、朝鲜、法国等国的针灸也有深远影响。

☚ 伤寒论   脉经 ☛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中医针灸学名著。又名《甲乙经》,《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黄帝三部针灸经》。十二卷。西晋皇甫谧撰。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幼名静,晚年自号玄晏先生。晋代安定朝那(今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据《晋书》等记载:皇甫氏从小过继给叔父,自幼贪玩不爱学习。年过二十,仍游荡无度,乡人以为痴呆。后在其叔母教育下,翻然醒悟,勤学不怠,博通经史百家之书,以著述为务。谢绝荐举和征召,终身不仕。中年时患风痹症,处于偏瘫状态,又误服“五石散”,险些丧命。因病而发愤习医,悉心钻研针灸学,凡与针灸有关的古今论述,几乎搜罗殆尽。在《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亡佚)的基础上,吸取《难经》等著作的部分内容以及秦汉以后的针灸学成就,并结合他本人的临证经验和学习心得,重新加以整理编撰,终于完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凡一百二十八篇。取名“甲乙者”,是表示其书是系统的井然有序的。全书纲目清楚,查检十分方便。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大门类。卷一至卷六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与针灸学的基本知识,卷七至卷十二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俞穴主治等内容。卷一,论述人体生理功能,包括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精神魂魄、精气津液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脏腑与肢体五官的关系。卷二,论述十二经脉经八脉、十二经标本,经脉根结、经筋等的循行路线和发病情况,以及骨度、肠度与肠胃所受等。卷三,俞穴主治部分,共厘定了俞穴三百四十八个(其中单穴有四十九个,双穴有二百九十九个),采用分部依线的方法,划分了头、面、项、胸、腹、四肢等三十五条线路。详细论述了各穴的部位、针刺的深度和灸的壮数。卷四,论述了诊法,内容包括望、闻、问、切等中医四诊的具体方法。重点是介绍四时平脉与脏腑病脉、死脉,以及三部九候的诊断方法。卷五,针道,详细论述了九针的形状、长度和作用,针刺的手法和补泻的方法,针灸的禁忌和禁穴等。卷六,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论述了人体生理与病理等方面的一些具体问题。卷七至卷十二,针灸临床治疗、包括内、外、妇、儿等科,尤以内科为重点。内科共计四十三篇,其中属于外感疾病的有六篇,内伤杂病的有三十二篇,五官疾病的有五篇;主要论述了因六淫、七情及其他致病因素所造成的五脏病、六腑病、经脉病、五官病等上百种病症。外科共有三篇,提出了将近三十种病态,特别是对于痈疽(包括内痈)的论述较为详细。妇科一篇,提出了近二十种妇科疾病,主要论述妇人怀孕九月而喑的病因、妊娠脉象、产后热病的予后和诊断,以及其他妇科杂病。儿科一篇,提出了近十种儿科病症。主要论述了小儿惊痫、瘈疭、飧泄、食晦、脐风等病症。全书介绍总结了晋以前中医针灸治疗各科疾病的丰富经验,共列有俞穴主治八百多条,为后世针灸医家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在针灸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自西晋太康三年(282)成书之后,历代多有流传,但元代以前的抄刻本,今已无存。现在所能见到的,只有明以后的刻本,主要有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王肯堂辑《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清《四库全书》本、清光绪十一年(1885)四明存存轩刻本、清光绪年间元和陆氏抄本等。今有商务印书馆(1955)年据明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排版铅印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人民卫生出版社校勘本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释本等。

☚ 脉经   肘后备急方 ☛

针灸甲乙经

针灸学书名。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本书卷数历代记载不一,宋以后统为12卷。内容主要取材于《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采用“使事类相从”的归类法,将上述各书相类原文辑集一起,共分128篇。阐述脏腑经络、腧穴部位、针灸法及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针灸甲乙经

十二卷。西晋皇甫谧 (215—282)撰。皇甫谧,字土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县朝那镇)人。出身寒苦。精于医道,学识渊博,并通文史。晚年得风痹疾,半身不遂,乃潜心医学,撰 《针灸甲乙经》。该书全称为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作者序称:“《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 《内经》也。”“又有《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皆黄帝岐伯选事也。三部同归,文多重复,错互非一。”于是,作者 “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而撰集成《甲乙经》一书,共十二卷,约二十万言。卷一为总纲,论述人体生理机制;卷二阐述人体经脉组织;卷三描述人身各种穴位;卷四讲论诊治方法;卷五讨论针灸要法及穴位禁忌等; 卷六论及生理病理问题;卷七至卷十二为临床施治部分,涉及内外妇儿等各科疾患诊治之方。全书结构明晰严谨,先总论,后分论,先理论,后实践,实为医学典籍中楷模之作。该书保留了《内经》的主要内容,且经整理提炼,更切实际,易于把握。该书还保存了已失传的医书《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主要内容,总结了西晋以前针灸学的成就经验,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较完善的针灸学专著。书中夹注引杨上善《太素》、孙思邈《千金方》、王冰《素问注》、王惟德《铜人图》等资料,均出自《甲乙经》之后,乃宋人校正所加。引《难经》及张仲景著作,亦为后人所加。因为作者序中所言“撰集三部”,并不包括上述诸书。《甲乙经》包括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学等多方面中医基础理论,对后世中医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该书被尊为中医针灸学开山之作,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有明吴勉学刊古今医统本;汲古阁影宋抄本;明万历间刻善本,步月楼印,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古今医统本影印。

《针灸甲乙经》

针灸学著作。全称为《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为《甲乙经》。晋代皇甫谧(215~282),今甘肃灵台朝那镇人,后迁居今河南渑池县著。是中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针灸学著作,约成书于256年~282年。此书是吸取《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3书有关针灸的内容,“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总结了秦汉以来针灸的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而写成。全书分12卷,共128篇,重点介绍了穴位及所在部位,详细叙述了针灸操作方法,并把各种适应症按临证需要排列出来。此书很切实用,影响久远,后世的针灸著作基本上都是在此书的基础上发挥而成的。此书还较早传到国外,在日本、朝鲜等国有一定影响。

针灸甲乙经zhēnjiǔjiǎyǐjīng

我国较早的针灸学专著。简称《甲乙经》。12 卷( 原10 卷改编)。皇甫谧撰于259 年左右。该书系《素问》《针经》( 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病因病理、腧穴针灸法及各类疾病的针灸取穴等。对于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与整理。新中国成立后有排印本。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系针灸学著作。10卷。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撰于259年(魏·甘露4年)左右,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本书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即《黄帝明堂经》)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原书以天干编次,内容主论医学理论和针灸之法,故名《针灸甲乙经》。本书内容前六卷主要是脏腑、经络、俞穴、诊法与病机,后六卷主要是各种病症及针灸法。卷1论脏腑阴阳、官能、十二原、十二经水、营卫、精气、津液、血脉、五色、阴阳二十五人等;卷2论十二经脉络脉、奇经、脉度、标本、根结、经筋及骨度、肠度等 ;卷3按头面、躯干及四肢分别记述周身腧穴名称与位置;卷4论经脉循行及主病、病形、脉诊及三部九候;卷5论针灸禁忌及各种刺法;卷6论脏腑虚实、生病、传变、寿天、耐痛、形气盛衰;卷7论六经伤寒热病、狂、厥、痓、疟诸病症;卷8论五脏寒热、积聚、胀瘕、浮肿诸病症;卷9论头痛、心痛、欬逆以及脾胃、大肠、小肠、肾、膀胱、三焦诸病;卷10论痹、风、痿、饮诸病症; 卷11论癎、狂、尸厥、霍乱等杂病及痈疽、浸淫病症;卷12论五宫咽喉病、瘤瘿、妇人及小儿病。
本书保存了《黄帝内经》(无七篇大论及《素问佚篇》)和《黄帝明堂经》的内容,是它们的古传本之一,也是现存最早而完整的针灸学著作,对后世针灸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书在唐代及同期稍后的日本、朝鲜等国医事律令中均列为学医的必修教材。北宋校正医书局并予以校刊,但南宋以后刊刻较少,现存最早的只有明刻本数种。

☚ 重楼玉钥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

针灸甲乙经zhen jiu jia yi jing

A Classic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