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作用途径
祖国医学认为,针灸作用于腧穴,并通过腧穴对远隔部位和全身发生影响,是通过经络联属和气血运行实现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针灸作用途径中,神经体液占有重要位置。关于经络途径与神经体液途径之间的关系,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多数学者认为,目前应当两存其说;也有些人认为,古代的经络理论,既概括了经络联系途径,也包括神经体液途径。
经络途径 在肢体各部分之间,肢体和脏腑间,脏腑之间,存在着经络联系。现代科学研究虽然尚未最后阐明这种联系的实质,但已证明经络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其中的循经感传现象是经络联系的一种最普遍形式。当针灸作用于腧穴引起感传,沿着经络循行路线到达有关脏腑和五官时,常可引起相应的活动变化。如感传沿心经或心包经传到胸部时,在正常人身上常可出现一过性心慌或心悸等;感传沿胆经传到季胁部时,病人胆区疼痛可消失;当感传沿胃经传到腹部时,在正常人身上常可出现一过性肠鸣、腹胀、呃逆、恶心或饥饿感;感传沿肺经到达胸部时,在正常人身上常可出现一过性胸闷、气短或咳嗽等;感传沿胃经到达阴部时,在正常人身上常可出现一过性尿急感;感传到达病所时,病情往往可以立即缓解; 感传到达手术部位时,手术创痛往往可以立即大减。这些事实充分说明,经络联系是针灸作用的一条重要途径。循经性皮肤病和各种可见的循经反应带的屡屡发现,更有力地提示了经络联系途径的客观存在。此外,循经感觉异常、循经性疼痛和各种循经生物物理特性等,也从不同侧面为经络联系途径的客观存在提供了重要依据。
神经体液途径 大量实验研究资料表明,经络本质和针灸作用途径,同神经体液有密切关系。针灸对机体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针灸刺激激发穴位深层感受器的神经末梢,然后沿着外周神经向中枢发放冲动,传入之冲动经各级神经中枢整合和调制,再经神经或神经体液途径作用于脏腑器官而实现的。损毁或药物阻断这个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针灸的效应都会受到明显影响,乃至于消失。
腧穴局部神经末梢和小血管比较丰富;肌肉丰厚处,深层肌梭密集。穴位不仅是接受刺激的感受点,也是一个效应器。梭内肌在针刺激下发生收缩,可能是得气时术者手下感到沉紧的物质基础。穴位电特性、穴温变化以及某些病理反应,可能和穴位血管的反射性舒缩活动有关,与小血管周围分布有肾上腺素能和胆碱能神经终末有关。
脏腑和体表经络穴位间的联系,可能属于神经节段支配方式。脊椎动物和人体胚胎早期,是一个由40对体节沿中轴对称分布的胚体。每个体节由体躯、内脏和神经节段三部分组成,分别形成以后的躯干四肢、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每个体节的神经节段分别向体躯部和内脏部发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从而形成原始的机能单位元。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体节各部虽发生复杂变化,但脊髓、脑干、躯体——内脏间的机能联系,却仍保持着节段或类节段式的支配关系。这种支配关系与十四经穴的配布形式有很大的一致性。随胚胎发育,高级中枢日益趋向脑性化,发展成为超分节结构:中枢神经内也出现了上行和下行传导束,把各脊髓节段连成一体。这就决定了每个节段在机能上,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与上下节段广泛联系,并在上位各级中枢统一调控下作为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部分而进行活动。这样,体表和体表,体表和内脏,内脏和内脏,就必然存在着种种联系。
从腧穴到皮层中枢,又从中枢到全身,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首先是外周神经,其中以躯体神经为主;血管及其周围神经结构也参与作用。手针针感冲动主要由细纤维传入,电针针感冲动则主要由粗纤维传入。外周神经将针灸刺激信息传向脊髓。从脊髓到皮层,又是一个复杂过程。针灸刺激可使脊髓背角内发生突触后抑制; 还可使冲动信号由脊髓腹外侧索向上到延脑激活内侧网状结构,再经脊髓背外侧索下行,引起脊髓较细传入纤维末梢的去极化而发生突触前抑制。冲动到脑干,在延髓和中脑的网状结构汇集和整合;这里的活动又受伏核、隔区和缰核等高级结构的控制。中央中核一束旁核综合体,作为丘脑非特异性系统的一个主要成分,和各种感觉信号有密切关系。中央中核尤为重要,居于调节控制地位。针灸刺激信息在这里的整合作用,具有关键性意义。受皮层直接控制的尾核,对中央中核有重要影响。冲动到达尾核,可激活胆碱能与内啡肽系统的活动。对尾核的影响无明显体节性特点,这可部分解释远隔部位取穴机理。冲动可抵达边缘系统,并发生一定影响。针灸信息最后到达皮层,皮层给以最后整合,对全身发挥决定性影响。
神经活动过程多以ms(毫秒)表示,这同临床上表现的针灸效应相比,在时间上呈几个数量级的差异。针灸的这种后效应,证明了体液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事实上神经活动和体液因素是无法分开的,就象气和血不能分开一样;“气为血之帅”,对体液来说神经起主导作用,二者相互影响。动物交叉循环实验表明,单纯受血动物仅仅由于接受针灸过的动物血,就呈现某种针灸效应。所谓体液因素,一般指血液、淋巴、激素、酶、神经递质、免疫物质、蛋白质、多肽和无机离子等; 针灸对各种体液成分均可发生明显的双向影响。由于这些物质在体内各有自己的特异使命,所以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变化倾向。如表现在镇痛效应方面,5-羟色胺、乙酰胆碱和内啡肽等明显增加。这种倾向又具有明显的时相性特征,说明这种影响是一个动态的应激过程。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占有重要位置;针灸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效应,主要是通过它来实现的。其它如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脑垂体-甲状腺系统、脑垂体-性腺系统等也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作为第二信使的环核苷酸,在针灸调衡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前列腺素普遍存在于各种组织,具有广泛的调节机能; 针灸效应的优劣,和它有密切关系。
各级中枢神经,在有关递质参与下接受并整合了针灸刺激信息后,环绕着机体的生存需要,通过反馈的形式向下级直到末梢发出冲动,动员全身各脏腑器官和广泛的体液因素,在原有不平衡的基础上完成一次新水平的调衡。这就是针灸穴位刺激激起的一系列生理效应和临床效应,它表现在各系统和各器官里都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