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意外
针刺治疗疾病,虽然具有安全、有效,无或少有副作用等优点,如果不遵守操作规程,工作中粗枝大叶,不注意掌握禁忌,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针刺技术又不够熟练等,也会发生一些异常情况。假若一旦发生,医者一定要沉着、冷静,不要紧张、慌乱,只要及时、准确地予以处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滞针 滞针是指进针后或行针过程中,于提插捻转或出针时,针下感觉非常沉重、紧涩,甚至捻转不动,进退困难者。可由于病人精神过度紧张; 或因疼痛而引起局部肌肉挛缩;或由于医者指力不匀,用力过猛; 或因向同一方向捻针,使肌肉纤维缠裹针体等原因所致。所以,对于精神紧张者,针前要做好解释工作,说明针刺过程中会发生的各种感觉,以便消除顾虑缓解紧张状态;行针时捻转角度不宜太大,更不宜向单一方向连续捻转,而且指力要均匀,避免用力过猛等。一般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由于病人精神过度紧张等引起局部肌肉挛缩者,可以延长留针时间,以缓解紧张状态;或以手指在局部或循经摄按,或于刺针近旁另刺一针即可缓解。由于向一个方向捻转而发生肌纤维缠裹针体者,可以向相反方向捻退,或左右轻轻捻动,即可松解。
弯针 弯针是在针刺过程中,针体发生的弯曲现象。表现为针体弯曲,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或出针均感困难,针刺部位感觉痛疼者。多因体位移动,或因指力不匀、用力过猛,或因针柄受外力压迫碰撞,或因滞针处理不当等引起。所以,针刺时,患者应有舒适的体位,特别是留针过程中,不能随意变更体位; 医者针刺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轻巧;针刺部位和针柄不得受任何外物的碰撞和压迫。如有滞针,应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一旦发生弯针,不得再行手法。弯曲度较小者可慢慢地将针提出;弯曲度较大者,可顺着弯曲方向将针提出。若因体位变动而引起者,应先恢复到原来进针时的体位,以使局部肌肉放松,再按弯曲度的大小,将针退出,切忌强行拔针。
折针 折针是指针刺过程中发生针体离断,一部分留在体内者。折针多因针具的质量欠佳,针体或针根部有锈蚀、损伤,进针前又失于检修; 或因体位移动、肌肉挛缩,操作用力过猛;或遇滞针、弯针时强力硬拔;或因外物碰撞等引起。所以,针刺前要对针具进行认真细致地检查,把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剔除不用。进针时不要将针体全部刺入皮内,一般需露出皮外少许。针刺过程中,对于滞针、弯针应当尽力避免,如果一旦发生,就应及时正确地予以处理。特别是弯针,应当立即退针,不可强行刺入或拔出。
折针发生后医者要保持镇静,病人亦不要惊慌乱动,防止断端向体内移动。若断端一部分留于体外,可用镊子挟出;暴露于体外的断端较短,或与皮肤相平时,可垂直加压断端之两旁,使断端尽量暴露于体外,再用镊子拔出;若断端完全陷于体内,则需在X线定位下,以手术取出。
晕针 晕针是指在针刺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昏厥”现象。其表现为突然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吐、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甚则四肢厥冷、不省人事、二便失禁、口唇发绀、脉微欲绝等。
晕针可由于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饥饿、疲劳,体位不适,针灸刺激量过大等引起。所以针刺前要注意病人的体质、神态及对针刺的耐受力等,特别是初次接受针刺治疗及精神过度紧张、体质虚弱者,要多加解释,并要取穴少,针刺轻,尽量采取卧位。对于过度饥饿、疲劳者,要待少许进食或稍经休息,方可施行针灸。在针刺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人的神态变化,如有晕针先兆者,应及时处理。一旦发现,应立即起针。轻者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饮温热茶水即可恢复;重者可指压或针刺人中、素髎、合谷、内关、足三里或灸百会、关元等,必要时还应配合其它急救措施。
损伤重要脏器、组织 损伤重要脏器、组织是指针刺躯干部腧穴过深,损伤了内脏;或针刺其他部位不当,损伤了重要器官及组织。其中较多者是刺破胸膜、肺脏,使气体漏入胸腔,发生外伤性气胸。其表现为在针刺过程中,突然出现胸痛、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以至出现休克。所以,针刺时必须掌握好针刺的深度与提插的幅度,特别是胸背部勿深刺。一旦发生气胸,轻者令病人采取半卧位休息,减少或防止咳嗽,必要时可用镇静、止咳以及预防感染的药物,一般少量气体可自行吸收。气体量较多,呼吸困难较重者,可采取相应的急救处理。若为张力性气胸,情况危急时,可用一粗针头,直接刺入胸腔排气。其次,还有刺伤心脏、肝脏、胆囊、脾脏、肾脏、膀胱、胃肠以及脑、延髓等,而发生内出血及其他症状,甚至引起死亡。所以,凡针刺内有重要器官处的穴位时,均不可过深。在针刺躯干部腧穴时,首要掌握其内部有何内脏及内脏有无肿大情况,以及内脏距离体表的深度等。有些部位尽可能地采取斜刺或横刺,以减少针刺损伤内脏的机会。针刺除可能损伤内脏之外,还可损伤周围神经,引起不同的瘫痪。因此,在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根部位的腧穴时,宜用细针,不可猛力提插,大幅度捻转,以免引起神经损伤。特别是穴位注射法用的针头尤应注意。
>出血、血肿及感染 针刺误伤血管,可以引起出血(包括内出血)和血肿。可因针尖弯曲成钩或针刺过重,行针时间过长,使组织损伤过大,毛细血管损伤较多; 针刺时病人体位移动,使组织、血管撕裂;或用粗针、火针刺伤血管;或因凝血机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等原因所致。所以,在针刺前要检查针具,针刺时不要过重,防止体位移动,避开血管,并要询问有无出血不止的病史,在一些容易出血的部位,尤其是不能压迫的部位(如眼眶内)针刺时要轻,不用重手法。微量出血,或针孔局部有小块青紫者,可在局部轻轻揉按,压迫片刻,待止血后,用热敷等以促进其吸收。若损伤大血管,尤其是动脉血管,出血量较多,会造成严重后果,应当谨慎。
由于不消毒或消毒不严,可引起感染,轻者局部红肿,形成脓疡,甚则出现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因此,在针刺时要有严格的无菌观念,严格消毒,不能隔衣针刺及以口温针,针后针孔不可立即接触水及污染物品。施灸时要防止烫伤,灸疮要精心护理。一旦发生感染,应给予抗炎治疗,有脓肿者要切开排脓,并根据部位和程度给予相适应处理。有休克者,要纠正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