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銘銘(铭)Míng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运城,黑龙江省之嫩江县,安徽之临泉等地均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收,未详其源。 銘míng❶記載,鏤刻。張衡《東京賦》:“銘勳彝器,歷世彌光。” 銘“铭”的繁体字。 上一条: 铭 下一条: 眳 ![]() ![]() 銘❶書死者名於旌。《周禮·春官·小祝》: “大喪贊渳,設熬置銘。” 鄭玄注:“銘,今書或作銘。鄭司農云: 銘,書死者名於旌,今謂之柩。” 陸德明 《經典釋文》: “名,音銘。” 《儀禮·士喪禮》: “爲銘各以其物。” 鄭玄注: “銘,明旌也。”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上) > 喪葬部 > 殯器 > 銘 銘 míng 亦稱“銘旌”、“明旌”、“旌銘”。舊時竪於靈堂前或靈柩旁的旗旛,上書死者名姓官銜等。源於先秦,達於近現代。先秦以爵等爲别,而所書之辭則同;庶人無爵,故不用銘。用生前所建之旗或緇一尺,綴以紅帛二尺,合之三尺,與竹杠長度相等。唐代以後,銘旗上下通用一帛,以紅、緑、黄等色布爲質,上書白粉字。明清時有請名士題寫之俗,題者用另紙署名,粘於旌下,出殯時去杠及題者署名之紙,將銘旌覆蓋在棺柩之上,隨同入壙。近世平民亦有用銘旌者,或書“某公之柩”於紙,貼在柩端。《周禮·春官·小祝》:“大喪,贊渳,設熬,置銘。”鄭玄注引鄭司農云:“銘,書死者名於旌。”《儀禮·士喪禮》:“爲銘,各以其物;亡,則以緇。長半幅,䞓末,長終幅,廣三寸。書銘於末,曰某氏某之柩。竹杠長三尺,置於宇西階上。”鄭玄注:“銘,明旌也。雜帛爲物,大夫、士之所建也。以死者爲不可别,故以其旗幟識之,愛之斯録之矣。亡,無也。無旌,不命之士也。半幅,一尺;終幅,二尺。”《禮記·喪服小記》:“復與書銘,自天子達於士,其辭一也。男子稱名,婦人書姓與伯仲,如不知姓,則書氏。”《禮記·檀弓下》:“銘,明旌也。以死者爲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識之。”《通典·喪制二》:“《大唐元陵儀注》:“大殮訖……又設銘旌,以絳,廣充幅,長二丈九尺,題曰:‘某尊號皇帝之柩’,立於殿下。其三品以上長九尺,五品以上長八尺,六品以下七尺,皆書某官封姓君之柩。”參閱清·吳榮光《吾學録初編·品官喪》。 銘mingE391 銘míngM105 〖銘〗 粵 ming4〔明〕普 mínɡ ❶ 刻在金屬器物上,來記述生平、事業或警戒自己的文字。許慎《說文解字》:「〜,記也。」《禮記.祭統》:「夫鼎有〜。〜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❷ 銘記,有成語「刻骨〜心」。陳壽《三國志.吳書.周魴傳》:「〜心立報,永矣無貳。」(貳:異心。) ❸ 在石碑上刻字。李白《古風》(其三):「〜功會稽嶺。」 ❹ 一種文體,用來記述個人志向、他人事跡等,例如唐代劉禹錫的《陋室〜》、韓愈的《柳子厚墓誌〜》等。 銘 銘(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