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各種機鑄新式銅幣的統稱。因與傳統圓形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花紋精美,故俗亦稱“銅板”、“洋鈿”。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廣東最先鑄造,次年各省相繼倣造,廣爲流通。大體分爲“光緒元寳”、“大清銅幣”兩類。幣值分二十文、十文、五文、二文、一文五種。流通最廣者爲當十,俗稱“單銅板”,次爲當二十,稱“雙銅板”,其餘三種極爲少見。質料紅銅居多,黄銅者少。每枚含净銅量約重七·二五克。《清文獻通考·錢幣考四》:“〔光緒三十一年部義〕由該處將軍督撫認真督造,不得再行增設子廠,此外,未鑄銅元各處概不得仿照設局。”參見本類“光緒通寳銅元”、“大清銅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