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金针疗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金针疗法

金针疗法

金针疗法是用针、刀等锐利器械,穿刺人体一定的穴位和部位,排除体内积聚的病气、积液、脓血、黄水及剔除腐肉、痞块、异物的一种峻外治法。又称穿刺疗法。另外,金针疗法还有通畅气血,疏经通络的作用,是放血、火灸、罨敷及药浴等外治法所不能治疗的一种直接作用于病灶、根除疾病的疗法。藏医金针疗法历史悠久,早在公元8世纪问世的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专述一章,对工具、穿刺部位,进刀(针)方法,术后处理及其效果等都有极其详尽论述。《四部医典》创伤治疗各章,对人体脏腑位置、血管和神经走向,肌肉筋腱等组织结构分布都有比较准确的描述,并且指出骨骼、肌腱、淋巴等的要害部位。《四部医典》医疗器械一章介绍了60余种切、割、剜、拔用的玲珑精巧的手术工具。公元12世纪昌狄·班旦措吉的《解剖明灯》,用亲自解剖尸体获得的经验,绘制出人体解剖图,为金针疗法和外科手术奠定了基础。据医书记载,吐蕃王赤松德赞时期(公元?——779年)藏医金针疗法等手术疗法比较广泛使用,后来由于消毒技术落后,特别是切割肌体、剜肉流血等与佛教教戒格格不入,有时手术失败,造成死亡更是被视为罪孽深重,因而逐渐衰亡,可惜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也被失传。
适应证和禁忌证 凡是隆病、培根病、寒证、消化不良、痞瘤、腹水、气旋积、肌肉麻木肿胀、坏血、黄水、脓积聚、关节积水等其他疗法乏术的大部分疾病均可用金针疗法。隆病中的头隆(风)、心隆、肺隆、肝隆、脾隆、胃隆、小肠隆、大肠隆、胆囊隆、隆侵入脊椎等疾病必须用金针疗法治疗。特别是心隆(风)病、癫证、狂证、黄水病、培根的四种合并病,以寒性培根为基础的疾病即胃火式微、剑突瘤、铁垢病、培根增盛于头部、培根增盛于五脏六腑及各关节而产生的疾病,药和火灸等热性疗法无能为力的疾病,均可以用金针疗法治疗。另外,未消化的精微浊物遗留于本位,胃部培根粘液增盛的疾病,可用金针疗法帮助消化,对于11种痞瘤病中属于培根隆引起的寒性痞瘤,均可用金针疗法,颇有良效,而对于血赤巴所致的热性痞瘤,施行金针疗法可以摧毁热性痞瘤产生的根源,有清热、破痞块的作用。对于治疗乏术热势已消除的陈旧性的痞瘤可以破其痞块。对于腹水病中的寒性漏水性腹水和旋积性腹水也可以用金针穿刺。气旋积病分为头部培根的气旋积症、胸部以上培隆的气旋积症,肺、心脏和胃培根的气旋症等皆可用金针穿刺放气。肌肉中黄水聚积肿胀,头部、胸腹部和四肢黄水聚积或脓液、坏血聚积等皆可用金针疗法治疗。除上述之外,凡是老人,未成年的小孩,胆小患者,不听从医生劝告的患者及肝脾痞瘤的热性漏水症和热性痞瘤发作,五脏六腑因外伤扩散炎肿或热病的余邪遗留等情况均不宜金针疗法。另外,血、赤巴所致的一切热性疾病,特别是生命依附的脉、脂肪及脏腑的要害部位应禁止用金针疗法。
金针穴位 掌握金针疗法的穴位,首先要明确了解脏腑器官所处的部位,肌内筋腱、脉络的要害以及火灸穴位和脓血黄水聚积的部位等。一般来说,金针穴位的种类拟分为宽穴、极宽穴、窄穴、极窄穴4种。
❶宽穴即穴位附近无危险的要害组织,可以在该穴的四周用刀针稍微斜横、交叉着施术。
❷极宽穴即在该穴部位可以十字形进刀。刀针具回旋余地大。
❸窄穴即该穴正处于身体要害部位,本来无穴位,因病灶挤占了要害部位,出现了缝隙,可在病灶上面进刀。
❹极窄穴即病灶被要害部位所挤占,无法直接进刀,如果一定要穿刺则要从左右、前后、上下各方面避开要害施术。具体来说,还要辨察该穴位处有无要害部位,会不会出现危险等情况。对于有脉、脂肪或脏腑等处于极为要害部位的穴位应放弃施术;对处于中等要害部位的穴位,施术应尽量避开要害部位;对处于次要要害部位的穴位,施术应尽量避免伤及要害部位。金针疗法固定穴位有110个。
心脏穴位 心上穴,从乳头向上量1寸处,二口,为心脏和命脉汇合的穴位。(《实践明示》:“男刺左穴,女刺右穴”)。主治心隆(风)病。命脉癫狂穴,从乳头向背部方向量1寸处,二口。主治风和黄水侵入命脉的疾病。心尖穴,从乳头向内量1寸,再向下量1寸处,二口。主治放出心包积黄水。心旁穴,从乳头向胸骨量1寸处,二口,主治黄水聚积和培根隆引起的气旋积。心肺合穴,从心旁穴向膻中方向量1寸处,二口,为心肺之共同穴,主治心肺寒性、风症。膻中穴,两乳头连线中点膻中,为心脏与心脂肪相接之处,一口,主治同上。背部,第七椎穴,第七胸椎正中向左右旁开1寸,三口,主治与前身各穴相同即排出心包积水,培根隆引起的气旋积等。第六椎穴,第六胸椎左侧横突与下一椎横突之间穿刺,主治命隆病。“果欠”穴,从天突向下量2寸又1横指(《蓝琉璃》秘诀部:“……下量3寸”),再左右旁开1寸1分为渡鸦眼穴,从两渡鸦眼向外量1寸上一肋骨缝中,二口。“果群”穴,从“果欠”穴向下量1寸,下一肋骨缝中,二口。再加天突穴一口,共五口穴为肺、心、肝脏之穴位,进行穿刺对上体气旋积、心扭拧、上体满闷、呼吸急促等有益。
肺脏穴位 母肺冈六穴,两肩胛骨下面的左右两肋骨之间即第七胸椎及其左右旁开3寸处,从此三点各向上下旁开1寸,共六口,主治母肺冈部位的痞瘤。母肺肋六穴,两腋窝向下各量1寸处两肋骨间,再向下量1寸处两肋骨间,再向下量1寸处两肋骨间,共六口,主治母肺肋部位的痞瘤。子肺穴,前胸左右各有5条短肋上下两短肋空隙处共有8个穴位,也就是从乳头向外量1横指再向上量1横指处,二口,从此穴向内量1横指再向上量1横指处,二口;从此穴向内量1横指再向上量1横指处,二口,共八口为子肺穴,主治子肺痞瘤。背部肺穴第四胸椎和第五胸椎及其各左右旁开1寸处,三口,主治隆和培根侵入子肺引起的疾病。
黑白横膈膜穴 第八胸椎穴(《如意宝库》:“三口”),穿刺治吐酸水,肝胃不适。另外,第八胸椎穴所直对的前胸处,穿刺也治上述疾病。
肝脾穴位 前身有8个穴位,它们是右边乳头向下2寸即横膈膜处的穴位和从此穴向下各量1寸、2寸、3寸的3个穴位,第1穴治胃与肝脏之间的痞瘤,第2穴治肝脏痞瘤,第3穴治肝脏下面的痞瘤;左边第1穴治胃与脾脏之间的痞瘤,第2穴治脾脏痞瘤,第3穴治脾脏下面的痞瘤。背部有6个穴位,它们是第九胸椎、第十胸椎及其各椎左右旁开1寸的三口穴位,共六口,穿刺该穴主治隆和培根寒证侵入肝脾脏引起的疾病。
肾脏穴位 肾黑脉穴,第十四椎穴及其左右旁开1寸,三口;肾种穴,从两侧肾黑脉穴各向外量1寸肾脉上面,二口;肾椎穴,从肾种穴向外侧量1寸,二口;髋眼穴,从尾骨平向左右臀大肌量1食指长处为两髋眼,也就是从肾种穴向下量6横指处为髋眼,髋眼四周1寸处和髋眼正中,五口,共十口;另外,大腿外侧皱纹处和小腿鱼肌上面,有脾脏黄水为主的黄水下注的穴位2个,共四口。合计二十一口,主治肾脏风寒和黄水聚积,肾脂肪和肾脏上面如果有痞瘤出现,可于肾种穴、肾椎穴两穴(即按之微硬疼痛处便可认为是应穿刺的两穴位),进行穿刺。
胃部穴位 胃固定穴位9个,穿透穴位2个,背部穴位一个即第十二椎穴,背部穴位如上所述。前身穴位有剑突穴,从剑突穴向下1寸处及其左右旁开1寸,三口;痞瘤穴,剑突穴向下1寸及其左右旁开1寸,三口;火衰穴,从痞瘤穴向下1寸及其左右旁开1寸,三口,共九口为胃固定穴。穿透穴,从胃穴中央(即痞瘤穴中间一口)向左右旁开2寸处,二口,(《实践明示》:“所谓穿透就是可以从前身一直穿透到后背”),如果肝肿大时,不能穿刺此穴,因为肝已挤占去胃的部分位置,穿刺则会伤及肝脏导致死亡危险。有人不分肝痞瘤和肝肿大,一概进行穿刺。如果非穿刺不可者,要严格掌握进刀手感,肝脏痞瘤进刀时刀尖有碰着硬东西的感觉,而肝肿大则有绵软感觉,必须严格区别。穿刺胃部穴位主治胃痞瘤。
肠部穴位 其中大肠穴位5个:大肠下穴,从脐眼正中向左右旁开1寸处,二口,主治培根、隆和风寒侵入大肠。大肠痞瘤穴,从大肠下穴再向左右旁开1寸,二口,主治大肠痞瘤。第十六椎穴,背部的第十六椎(即第四腰椎)前面。小肠穴位7个:小肠上穴,从脐眼向下量1寸及其左右旁开1寸,三口;小肠下穴,从小肠上穴再向下量1寸及其左右旁开1寸,三口;第十七椎穴,背部的第十七椎前面(即第五腰椎)。
生殖器官部位穴位 子宫穴2个:背部第十三椎(第一腰椎)和第十五椎(第三腰椎)为子宫穴主治子宫痞瘤,风寒引起的不孕症。睾丸穴3个:下体分穴,少腹下面横向髂骨边缘方向量1恰(4横指)外,二口,(《蓝琉璃》秘诀部:“从脐眼向鼠溪沟中央划线,从髂前上棘向阴部划线,两条线交叉处为腹总穴)。第十八椎穴,背部第十八椎(即骶骨)。穿刺此穴,主治睾丸肿大,风寒引起的尿频或尿闭等。
四肢关节穴位 四肢较大的10个关节(即两肩、两肘、两腕、两膝、两踝)。穿刺这10个穴位和上面已经叙述过的两髋眼穴,主治关节黄水充斥。穿刺时,于各关节内筋腱缝隙中进刀,刀具可以触到骨头或直接穿透关节。
金针分类 金针疗法分热穿刺法和寒穿刺法两种。
热穿刺法 又分为3种:
❶纯热穿刺法,将刀针用火烧后穿刺,主治疖痈、炭疽、瘿、脓包;
❷施灸后寒穿刺法,先灸后于灸处再用未烧热的刀针穿刺,此法可以探明有无脓液,并排出之;
❸热穿刺后施灸法,先将刀针用火烧后进行穿刺,穿刺后在伤口艾灸之,主治疖痈、炭疽、陈疮、痞瘤等。
寒穿刺法 又分为3种:
❶纯寒穿刺法,刀针不加热进行穿刺,用于放出腹水、拔除眼睛内层的翳障、排脓等。
❷寒穿刺后施灸法,用未加热的刀针穿刺后,再于伤口火灸之,主治脓液聚积、关节黄水充斥等,
❸寒穿刺后冷敷法,用未加热的刀针穿刺后,再于伤口用冷石罨敷和冷水喷激,主治肌肉麻木、热性肿胀、头部渗黄水、热性痞瘤、陈旧热遗留等。另外,在实践中一般先灸1壮后,在灸痕上面进行穿刺。穿刺后又在伤口进行艾灸,这样效果更好。
操作方法 患者盘腿端坐于平铺的褥垫上面,两手自然放在两膝盖,腰背挺直。护理人员协助施行穿刺。胃部宜于饭后进行穿刺,护理人员用膝盖顶住患者背部,医生在患者前面施术。
❶天突穴穿刺:患者采取狗蹲式即臀部放在足跟,两膝、两手着地,胸部挺直,颈稍弯曲。
❷心脏穴位穿刺:患者两上臂紧贴两肋,伸开两小臂,两腿盘坐、双手手心朝上紧紧抓住两小腿腕,背靠柱子。
❸髋眼穿刺:患者站立,趴在墙上。
❹膝关节及肘关节“周果”穿刺:须将腿、手臂伸直。总之,尽量挺出穴位,便于穿刺。
进刀针时,医者右手拇食指于离刀针尖1分即半横指处紧夹住刀针,左手中指紧按穴位,开始穿刺。然后,右手抓住刀针腰部直刺一青稞粒深刺透皮肤,接着再刺进1分达肌肉内,肌肉内进刀针较顺利,到达骨头后刀针尖有阻挡感,穿过骨头后进刀又较顺利。穿刺脏腑,刀针快要接近脏腑时,必须严格掌握分寸,根据医生的感觉,进刀的手感和病人表情变化三者谨慎进刀。进刀针过程中刀针尖是否穿透肌肉或骨头,是否触到脏腑,全凭手感来掌握,犹如白昼的鸮鸱碰到人那样小心翼翼地进刀针。总之,象乌鸦径直冲向远远见到的食物处那样,医生用心推着刀针运行,根据刀针行进的位置和产生的手感以及患者的表情来掌握进刀程度。如果于肌肤较薄位置进行穿刺,左手将此处的皮肤绷紧,右手持刀针穿刺,则容易掌握手感。
进刀方法有直进法、横旋法、下刺法、上刺法、十字形刺法、穿透法及刺儿不伤母法和刺母不伤儿法等8种。直进法,刀针直刺,用于头部、脊椎、小肠等处的穴位。横旋法,刀针穿透肌肤后,为了不伤害脏腑,刀尖从左右绕过脏腑进行穿刺,用于穿刺肝、脾、肾等大多数脏腑部位的疾病。下刺法,直刺穿透肌肤后,刀针尖向下刺入,用于天突穴、肝肺合穴、剑突穴等三穴。上刺法,直刺穿透肌肤后,刀针尖向上刺入,用于火衰穴和排出“左琼”的积脓(《如意宝库》:“左琼穴是排出内腔积脓之穴位,在胸腔空隙间。”)十字形刺法,直刺穿透肌肤后,刀针尖上下左右割刺,用于穿刺胃中央的痞瘤穴和寻找脓包。穿透法,穿刺可以穿透的部位,用于胃下穴犏牛眼穴(鸽子穴)和大腿肌有皱纹的中间等。刺儿不伤母法,用于胸腹腔部位,穿刺有病部位而不伤及脏腑器官。刺母不伤儿法,用于穿刺要害部位的病灶,而不伤及要害部位。如拔除眼内层翳障、心包积水、肝痞瘤、肾痞瘤和脏腑外膜内聚积脓包等均用此法。总之,进刀针的最初触及的是皮肤,质比较硬,进刀针较困难。再者触及的是肌肉,较软,进刀针顺利。最后触及骨头,刀针有被阻挡感,此时要寻找间隙,如穿刺肋骨则要寻找两肋骨之缝隙进刀针。穿刺胸腹腔,穿透胸腹壁后,进刀针便容易,这时用力要小,随刀针徐徐进刀,医生神思凝注于刀针之尖。如果刀针被什么东西阻挡而不能进刀,患者面色发生变化,痛苦失声情况同时出现者,则是刀针已经到达病位的证候。如果不出现上述情况还可以小心进刀。如果进刀不畅,出现时停时进现象时,可以稍微加力,但患者疼痛难忍则要立即停止进刀。具体地说,穿刺心脏穴位,当针尖接近心脏,病人出现神志不清、身体发颤、睛白上翻、针体突突颤抖时,即刻停针。其他脏腑进刀如出现上述情况也要立即停刀。穿刺心包积液时,如果发现针被回顶现象,则说明针尖已经到达心包位置,这时向患者面部喷激冷水,并要患者憋住呼吸,再进针1横指长短便能刺破心包,放出积液。但针体出现颤抖现象,不一定是针到达心包位置的标志,可能是针接近搏动的命脉而发生颤抖,要严格区分这两种情况。穿刺肺部时,当刀针快触及肺膜时,患者出现鼻孔张开,微有咳嗽现象。穿刺肾脏,当刀针触及肾外膜,则出现肾区疼痛,肾脉欲分离的现象。如果出现上述现象则不能继续直着进刀针。一般来说,当刀针触及脏器时则会出现回顶现象,犹如蛇进鸟巢,雏鸟误认为是母鸟归来便移动身体靠近一样。但是肝、脾、肾三脏则不然,无特殊的躲避、回顶等现象,因此务必要谨慎。当刀针触及的为腑器时,腑器会出现躲避现象,犹如风吹帘掀一样。因此,进刀针要缓慢,使腑器有时间避开刀刃。如果进刀太猛,来不及避开,则有伤及腑器的危险。特别在穿刺胃部时,先要穿透胃壁外膜,外膜与胃壁之间有1横指左右的空间。当刀针达到胃壁时,便出现微硬的感觉。有时肝挤占胃的一些位置,这时误认为是胃体而进行穿刺,则会酿成很大危险,务必谨慎。当穿透胃壁时,刀尖有空荡的感觉,进刀针顺畅。穿刺大小肠时,当刀针穿透肚皮后,刀针感觉柔软,进刀顺畅,触及到大小肠,则出现恶心和灼疼感觉。刀针触及任何痞瘤则有碰到硬物感觉,患者感到刺痛而不禁发出呻吟声。对于新生的痞瘤,要用刀针割断痞块周围的脉络;对于陈旧痞瘤要多处刺破痞块后,内服破痞药物,排出体外。对于积脓、腹水、气滞等,用刀针直接穿刺,排出秽物。穿刺头部、四肢关节穴位,刀针不能触及骨头;穿刺脊椎两旁,刺入1分(半横指)后,根据肌肉软硬和进刀顺畅与否等再决定进刀,最多也只能进刀4横指,出现刀体发颤则不能再进刀,如果再进刀针则会伤及脏腑危及生命。四肢的穿透法是于关节缝隙中进刀,缓缓摇动刀针直到穿透为止。
术后处理 金针疗法危险性较大,略有疏忽则会造成生命危险,因此要特别注意出现的死亡预兆。死兆有触及病灶死兆、触及要害死兆、诱发零星隆死兆等三种。前两种讲穿刺法时已讲过,特别是触及脉道要害引起死亡的预兆是连续疼痛不已或疼痛很剧烈,对此要及时向患者询问了解。透发零星隆的死兆表现为患者呵欠频作,惊恐抽搐,身体颤抖,空呕不止等。一旦出现死兆症状,必须立即停止穿刺,进行抢救。金针疗法施术不当,有时还会出现热逆、寒逆等许多弊端。热逆就是施术时未掌握疾病的寒热性质,将热病误认为寒病,用热性药物治疗将热邪燔起或者痞瘤转变成热性痞瘤,致使伤口和病位炎肿。热逆一般在施术后二三天出现,其症状和治疗在有关章节中已经讲过。寒逆就是施术后扬起零星隆(风)致使患者头晕、乏力、寒栗。寒逆一般施术后不久便可发生,治宜燃柏叶、糌粑、肉等烟熏鼻,手足四心涂以酥油调制的肉豆蔻油脂,饮用红糖水、骨汤等有营养的饮食。伤口流血,造成伤口流血的原因是遇到寒冷引起的,因此可用炒热的苔藓、青稞热敷。水痞瘤破裂,进刀时将水痞瘤刺破,水窜散于腑器中,从而又散布于肌肤筋腱关节之中,引起肿胀,治宜内服四味石榴散、八味石榴散、杜鹃花方剂等热性药物,并用水泻剂、灰药剂、细叶乌头加骨粉等燥湿方剂治之。
金针疗法的利弊 金针疗法有抑制隆(风)势漫延,使寒病增加温热,有破痞瘤、增胃火及助消化的作用,消除培根、隆引起的气滞,消除引起肢体麻木和肿胀的隆(风)和黄水,排出脓血、黄水、腹水等有很多优点。但是,如果不掌握金针疗法的适应症和穴位,就不能取得显著疗效;不掌握禁忌症,穿刺不该穿刺的疾病,则会使医生自己造成难堪,又会遭到他人的耻笑和贬斥;不懂得穿刺器械的性能及其穿刺不同穴位所用器械的长度(过短达不到病灶,过长伤及脏腑),则会造成不应有的弊病;不掌握应施术的穴位,而在无穴位处进行穿刺,以致骨等阻挡刀针行进,或虽有穴位但器械穿刺不到病灶,则会造成不能消除疾病的弊病;不懂热穿刺和寒穿刺的区别,热性疾病用热药治疗,寒性疾病用寒药治疗,病药相反,则会引起其他并发疾病发生;操作失当,进刀姿势不正确,则会造成刀针行进的道路被骨头阻挡,不但达不到该穿刺的疾病部位反而伤及不该伤害的要害。
不懂穿刺方法,则会造成刀针不能进入病灶,也不能避开脉、脂肪及脏腑的各要害的弊病;没有穿刺皮肤、肌肉等不同组织的手感经验,进刀过度,则容易伤及脏腑,夺取患者生命;对穿刺死兆显示的症状,无任何警觉,不缓慢进刀,反而进刀过猛,则会造成患者死亡;出现不良反应和事故后,不懂得处理和治疗,则会丧送患者性命;精通技术,操作娴熟则会使患者从病魔手中解脱出来。反之,技术不熟练缺乏把握性,便会造成不应有的弊病和罪孽。为了避免上述容易产生的弊病和后果,医生必须掌握关于金针疗法的一切知识,练就娴熟的技术,这样才能顺利而有把握地实施金针疗法。

☚ 火灸疗法   隆病 ☛
0002290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