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金元四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金元四家

金元四家

指金元时期(1127~1368年) 的四位医学家,即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他们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与金元连年战争,人民生活困苦,疾病流行的年代。刘、张、李都生活于北方“金”的地区,朱丹溪生活于元时,故称“金元四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时代医学的特点,就是开展了医学学术争鸣,而刘、张、李、朱则是这一时期医学学术争鸣的代表人物。这次学术争鸣的历史背景:
❶长期战乱,人民生活困苦,疾疫流行,用原有的理论与方法,已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加上宋政府颁定的药典《局方》束缚医生的手脚,产生不少流弊;
❷宋代学术思想上的争鸣与革新,给医学家趋向革新以一定的影响;
❸运气学说的研究,给医家提供了“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证据。“金元四家”的学术争鸣,标志着我国医学学术思想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给后世医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四家”各有不同的医学主张,他们的生平与学术成就分别介绍如下。
刘完素(1110~1200年) 字守真,金之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后人尊称刘河间。为金元四家之首,是火热学说的倡导者。刘氏因母病失治,立志学医,25岁开始研读《内经》,废寝忘食,手不释卷者35年。金章宗(完颜璟)三次聘请他当官,都被他谢绝了。一生从事医学,愿为群众解除疾苦,生前深得人民的爱戴,死后深受人民的怀念。刘氏学术,在理论上对《素问》有深刻的研究,尤其对运气学说及“亢则害承乃制”等阴阳五行学说有精辟的见解;在临床上宗张仲景及参考各家学说而有所发明。其著作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宣明论方》、《三消论》等。其中以《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宣明论方》为代表作。
河间火热学说的内容:
❶五运六气,火与热居主要地位。认为五运之中,四运各一,独火分君相而有二; 六气之中四气各异其性,独暑与火合而为一。
❷发病病机以火热为病最多。认为《素问》病机十九条,属火与热者占九条,多数疾病的发生与火热有关。故其《素问玄机原病式》所列火热之证占数最多。
❸六气皆从火化。认为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中,均能化火生热,而火热又往往是产生风、湿、燥的原因。刘氏火热的理论,决不是从理论到理论随意虚构,而是大量的临证实践,促使他找出理论依据以打破成规,提倡新说,所以他的理论给后世温病学说以深刻的影响,为温病学派的前驱。其所创立的方剂如双解散、益元散,后世公议为治温病的名方。刘河间的学生有穆子昭、荆山浮屠、马宗素等; 私淑弟子有张从正、葛雍等。
张从正(1156~1228年) 字子和,自称戴人,雎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善用汗、吐、下三法驱邪,后世称他为“攻下派”倡导人。张氏家世业医,自少好读《内经》,学术上私淑刘河间。曾被召入太医院供职,由于性情豪放,过不惯官府生涯,不久便辞职还乡。常与麻知几、常仲明等人游于水之上, 为一般群众治病。 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医学界中,独树一帜。由于他的医术与众不同,遭受一般医者的诽谤与中伤。《儒门事亲》一书,是由他草稿,经过麻知几和常仲明的修改补充而成。张子和学说在病因病机上,强调外邪伤正,病以热证、实证为多;邪去则正自安,主张祛邪以扶正。将多种疾患按风、寒、暑、湿、燥、火等发病因素分为六门,治之以汗、吐、下三法为主。故张氏学说的主要内容就是“三法六门”。张氏学说的形成: 一是当时医学界有好用温补的偏向; 二是当时所接触的病人多属贫苦大众,所患以实证、热证病为多;三是受刘河间火热学说的影响。
张氏学说的主要精神:
❶病或自外入,或自内生,都是邪气,“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邪气去而人身的元气自然恢复。
❷凡病在上者皆可吐;凡病在表者皆可汗;凡病在下者皆可下。
❸凡汗、吐、下均有禁忌证,不能乱用。张子和善用攻法,但不能认为子和不分虚实滥用攻下。他在《五虚五实攻补悬绝法》中说:“岂有虚者不可补,实者不可泻之理哉?”除了亦用补益药之外,他更主张在邪去之后,宜用五谷、五肉、五菜等食养补益。张氏治疗卫德新妻因惊得病一案,面对患者以木棒反复敲击木几,竟治愈患者每闻响声即惊倒不知人事的顽疾。这是一个十分高明的验案。他说:“《内经》曰:‘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常见之必无惊”。这一理论是合乎科学原理的。此外张氏对经络学说与针灸疗法也很重视。传张子和之学的,有麻知几、常仲明等。
李杲(1180~1251年) 字明之,号东垣。真定(今河北正定)人。是脾胃学说的创始人(补土派宗师)。李杲学医于张元素。元素学宗《内经》、《难经》、张仲景,重视脏腑寒热虚实标本辨证用药。李杲所处时代,正是金元混战的年代,人民处于饥饱失常、忧愁思虑、劳役与逃荒等灾难之中。此时所产生的疾病,沿用前人的方法治疗,误治者多。李杲遵其师“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的主张,运用脏腑辨证的理论,发现疾病多与脾胃受伤有关,因而先后写成《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及由其入室弟子罗天益整理付印的《兰室秘藏》。
李杲脾胃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❶诸病从脾胃而生。认为人体内在元气充足时则诸病无由发生,而元气的充足与否视乎脾胃之气有无所伤。脾胃之损伤,由于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所伤而致。
❷治脾胃以升发脾阳为主。认为脾胃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许多疾病的发生与脾阳不升有密切关系,故主张升发脾阳以调整脾胃而治疗各种有关的疾病,并创立不少以升阳为主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除湿汤等)。
❸相火为元气之贼。认为元气不足会引起阴火独旺,阴火独旺又反过来耗伤元气,火与元气不两立,故治此等症宜健脾补气与清火药同用。
❹甘温除热法。李氏在外感发热、阴虚发热的传统理论之外,提出内伤脾胃发热之说,创用甘温之剂以除大热之法。补前人之不足,贡献不少。
李杲是一位临证经验丰富,对危急重症、痈疽、眼目各科都有专长,又能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的医学家。李氏的脾胃学说对明清两代医学的影响比较大,受到多数医家的赞扬,但亦有加以批评和补充的。如明代张景岳在肯定李氏的成就的同时,批评李氏的相火为元气之贼说;清代叶天士认为李氏重治脾而忽略治胃,提出养胃阴之说以补充李氏之不足。
朱震亨(1281~1358年) 字彦修,人称丹溪翁。金华(今浙江义乌)人。滋阴学说的倡导者。丹溪三十岁始读《素问》,后读陈师文等所订方书,36岁从许文懿(朱熹四传弟子)学理学。44岁时,几经恳求得从罗知悌学医。罗氏私淑于刘河间而旁通李杲、张从正两家学说。罗授丹溪以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等医书,告诉朱氏: “医学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从学一年半,为丹溪学说的产生,打下良好基础。朱氏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书。
丹溪学说的主要内容有:
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认为人体气常有余,血常不足,并引《内经》:“年至四十,阴气自半”及“男子六十四而精绝”,“女子四十九而经断”为证。提倡节饮食戒色欲,使气血冲和、阴平阳秘以防病延年。
❷相火论。人所以有生命力,根源于相火一气的运动,所谓“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为肝肾二脏所专司,多分属于心包络、膀胱、三焦、胆诸腑。但相火妄动便为贼邪,即谓“元气之贼”。故重视滋阴降火以治病。
❸反对滥用温燥与攻伐。因宋代官修《和剂局方》流行南北,医家滥用辛香燥热之剂,为害不浅,而著《局方发挥》加以批评。丹溪生当和平之世,地处江南,人多酗酒纵欲,病多不任攻击,提出对子和攻击之法要慎用,而写《张子和攻击注论》一文。丹溪《格致余论》篇末说: “于是定阴易乏,阳易亢,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以局方为戒哉”。这是他对自己学说的全面概括。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丹溪在临床医学上,重视辨证论治,对气、血、痰、郁诸证的治疗有独到之见解与卓越的成就。
朱丹溪的医德很好。出诊危重病人,“雨雪载途亦不为止”,“窭人求药无不与,不求其赏”,“困厄无告者,不待其招,注药往起之,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宋濂《丹溪先生墓表辞》)。丹溪学生较多,如戴元礼、王履,对医学都有贡献,故丹溪学派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其影响甚至及于国外,如日本曾成立丹溪学社。丹溪滋阴学说与河间的主火论对温病学说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但丹溪学说曾受明代温补派张介宾的攻击。

☚ 温病学派与时方派   中西医汇通派 ☛
000133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9: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