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金人捧露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金人捧露盘

金人捧露盘

《三辅黄图》 引《汉书故事》云: 汉武帝时祭太乙,升通天台以俟神灵。上有承露盘,铜仙人舒掌擎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

☚ 汉武   茂陵 ☛
金人捧露盘

金人捧露盘

词牌名。又名《铜人捧露盘引》、《上西平》、《西平曲》。双调七十九字或八十一字,上下阕各四平韵。其它变体尚多。

☚ 祝英台近   红林檎近 ☛
金人捧露盘

金人捧露盘

又名《铜人捧露盘》、《铜人捧露盘引》、《天宁乐》、《凌歊》、《上平西》、《上西平》、《西平曲》、《上平南》、《上南平》、《上丹霄》。始见宋晁端礼《闲斋琴趣外篇》。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序云:“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乐家据以制曲。晁端礼晚年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颇有创调,此调可能为晁氏始创。双调,一百三十七字,上片十四句七仄韵,下片十五句七仄韵。贺铸以后,所作转短。《词律》卷一一列程垓所作为正体,《词谱》卷一八列高观国所作(念瑶姬)为正体,二者同为双调,七十九字,上片八句,后片九句,然程作为上片四平韵,下片四平韵,高作为上片五平韵,下片四平韵。《词谱》列别体四种,其中贺铸所作为八十一字,辛弃疾所作为七十八字。

☚ 金殿乐慢   金盏倒垂莲 ☛

金人捧露盘

观演秣陵春

记当年,曾供奉,旧霓裳。叹茂陵遗事凄凉。酒旗戏鼓,买花簪帽一春狂。绿杨池馆逢高会,身在他乡。

喜新词,初填就; 无限恨,断人肠。为知音、仔细思量。偷声减字,画堂高烛弄丝簧。夜深风月,催檀板、顾曲周郎。

清初诗人吴梅村,撰有戏曲三种,《通天台》、《临春阁》二种为杂剧,《秣陵春》一种为传奇。近代词曲家吴梅评云: “吴梅村所作曲,如《秣陵春》、《通天台》、《临春阁》,纯为故国之思,其词幽怨悲慨,令人不忍卒读。” (《顾曲麈谈》)《秣陵春》作于顺治十年(1653)梅村出山以前,除借男女情缘以表达眷怀故国之情以外,更表白其祈求绝意仕进终老家乡的心迹。这是此剧写作的主题意旨。《秣陵春》又名《双影记》,其历史背景是假托在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失国之后。剧中男主角徐适为南唐大臣徐铉之子,女主角黄展娘为南唐临淮将军黄济之女、后主宫中黄保仪的侄女。戏剧发生的地点则在金陵、洛阳、汴京之间。全剧通过男女主角之间离合散聚、恍惚迷离的事迹,寄寓兴亡之感。其最后一出,纯写故宫禾黍之悲。此剧曲词凄美, 徐誉为“直夺汤临川 ( 显祖)之席” (《词苑丛谈》)。剧本约作于顺治四年至八年期间,这首《金人捧露盘·观演秣陵春》,实作于顺治九年。《词苑丛谈》纪事四“吴祭酒题曲词”条云: “吴祭酒作《秣陵春》,……尝寒夜命小鬟歌演,自赋《金人捧露盘》词云……时祭酒将复出山,晋江黄东崖(景昉)诗云: ‘征书郑重眠餐损,法曲凄凉涕泪横’ ,正谓此词也。”可为此词作年的佐证。

词的起笔两韵: “记当年,曾供奉,旧霓裳。叹茂陵遗事凄凉”,“霓裳”,指“霓裳羽衣曲”,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制成,为供奉内庭的乐曲,这里指代皇宫中的乐曲。“茂陵遗事”,汉武帝刘彻葬于茂陵,后人因称“汉武遗事”为“茂陵遗事”,这里借指前明遗事。从表面上看,是指南明弘光朝建都金陵大约一年就被清兵灭亡的故事; 但实际上也可指崇祯甲申年国破的故事。词中所写的“曾供奉,旧霓裳”,所指的人为谁? 《秣陵春传奇》中,曾写曹善才为南唐李后主的宫廷乐师,说是借南唐之事以哀南明弘光朝事,固无不可。因为观剧之作,自然要切合剧中内容。词由念旧写起,由当年供奉霓裳之盛时,哀感今日亡国后的凄凉,措词显然是得体的。然而观剧词更隐示着作者自己的影子,因而深味词句似别有伤心所在。梅村在青年时期,一举而中会试第一、廷试第二,崇祯帝曾亲自在他的试卷上批有“正大博雅,足式诡靡”八字,其后即供职为编修。故词中以乐师之供奉霓裳,比喻自己曾为宫廷供奉词翰之臣,这也是梅村一生中引为特殊荣耀的事。然而曾几何时,沧桑巨变,不仅甲申之役,崇祯帝自缢于煤山,而短促的弘光王朝也因清兵渡江即告夭折。所以“叹茂陵遗事凄凉”这句,实为哀感深沉字字凄咽之语。接着写剧中情事。“酒旗戏鼓,买花簪帽一春狂。”“酒旗”,即酒帘。“戏鼓”,演剧时所击之鼓。“买花簪帽”,古代遇节日、典礼、宴集、郊游,都有簪花的习俗。杜牧诗: “菊花须插满头归” (《九日齐山登高》) 、邵雍诗:“头上花枝照酒卮” ( 《插花吟》),皆为簪花之例。剧中男主角徐适以家道中落,曾去洛阳游艺,“酒旗戏鼓”两句,即写徐适游洛之事,徐在洛阳庙市,得黄家的宝镜,所以下文说: “绿杨池馆逢高会,身在他乡。”以上四句皆写徐适风流倜傥,才华出众,因遭际关系而寄身他乡,但仍然保持不凡的品格。笔意相当含蓄,为后来他不愿出仕新朝,而追求美满的婚姻,预留境地。

下片叙写作《秣陵春》的经过,以及演出时作者曾顾曲度腔的情况。“喜新词,初填就;无限恨,断人肠。”这四个短句,前二句写“喜”,后二句写“恨”。“新词” ,即指《秣陵春》,《秣陵春》新词之填就,表白了作者眷怀故国之情,也表达了不愿出仕新朝的心愿,所以可“喜”。作者以徐黄的姻缘,作为一种对于故国故君眷恋的象征,从十三出《决婿》、二十二出《仙婚》至二十六出《宫饯》,传奇所写的是代表旧朝的一边,以李后主为黄展娘、徐适作主婚事,隐喻自己在以第二人及第之后曾奉旨给假完婚。而传奇后半部二十九出《特试》、三十一出《辞元》,写徐适虽蒙特赐状元,但他念及李氏国主,坚辞不受,则是代表在新朝这一边,以“辞元”象征自己不愿出仕新朝。然而剧中徐适的遭际,并不像作者自己将要被强行征召出山; 而剧的收场,亦以凭吊故国之悲辛语作结。所以“无限恨,断人肠”,实为整本传奇悲怆情节的概括。紧接着下句云: “为知音仔细思量。”就剧中的知音来说: 曹善才善弹烧槽琵琶,曾在最后一出借琵琶乐声为后主唱叹出旧时情景。《梅村诗集》中有一首《琵琶行》七言古诗,写通州白璧双为作者弹琵琶以叙崇祯十七年以来之事,是当世的知音。而梅村作《金人捧露盘》词后,晋江黄东崖“征书郑重眠餐损,法曲凄凉涕泪横”之诗句,梅村亦引为知音,以为“知己之言,使人感叹”。因为黄诗中已暗示梅村借《秣陵春》表白不愿再仕的心迹。“为知音、仔细思量”这句,实愿有更多的知音,能谅解自己的心境。“知音”一词,含有双重意义。

“偷声减字”以下四句,写演剧和观剧。此剧是由作者自编,演出也是自导。所以作者观剧,必然要注意到乐曲的谐音审律,使唱腔节奏的轻重疾徐,能与曲词的内容相适合,以期达到良好的演出效果。“偷声减字”,是词曲家用以调节乐曲节拍的办法。歌词的字数减少,唱的时候也减少节拍,是为“偷声” 。反之,乐曲缩短,歌词也要相应减少几个字,是为“减字”。如《木兰花》词,既有《偷声木兰花》,又有《减字木兰花》,可为例证。梅村于题曲词之外,又曾自题一律,其后四句云:“漫湿青衫陪白傅,好吹玉笛问宁王。重翻天宝梨园曲,减字偷声柳七郎。”其注意乐曲音律之合度,可谓细致。盖以《秣陵春》比于天宝旧曲,而自己不惜如柳永(即柳七郎)之度曲正腔也。词中“画堂高烛弄丝簧”及其下两句“夜深风月,催檀板、顾曲周郎”,皆《秣陵春》 演出实况。画堂上红烛辉煌,丝簧齐奏,檀板也视节拍的高低快慢一直不停。在风月清佳的夜晚,演出直至深夜。作者在演出中,不仅观剧,而且也好比是顾曲的周郎了。“檀板”,即红牙板,又称拍板。“周郎”,本指三国时周瑜。周瑜精意于音乐,乐曲演奏时,若有缺误,瑜必知之,知之必回首示意,故当时人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见《三国志·周瑜传》)。作者自称为“顾曲周郎”,可见他是深解音律的。

全词苍凉哀感,其凄哀悱恻之情,全系于上下片两处起句。写演剧情况诸句,只不过敷衬枝叶。而“为知音、仔细思量”一句,实为演剧的主旨,亦即全词的关节所在。盖因梅村对其所作《秣陵春传奇》,极为珍重,而在此剧演出后,热盼得有知音为之“仔细思量”,乃属最关重要之事。尝见尤侗《念奴娇·赠梅村先辈》云:“更听法曲凄凉,四弦声断,清泪如铅发。”尤词中之“法曲”,亦指此《金人捧露盘》词。梅村所感为知己者,固不止黄东崖而已也。


古诗词《金人捧露盘》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金人捧露盘

卢龙怀古

出神京,临绝塞,是卢龙。想榆关、血战英雄。南山射虎, 将军霹雳吼雕弓。旗落日,鸣笳起、万马秋风。

问当年,人安在,流水咽,古城空。看雨抛、金锁苔红。健儿白发,闲驱黄雀野田中。参军岸帻,戍楼上,独数飞鸿。

卢龙塞位于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带,地势险峻,峭坂萦折,自古便是边关要塞。汉将军李广曾镇守于此。尤侗在永平府任职三年,驻地也在卢龙。这首《卢龙怀古》通过对李将军的追慕和卢龙古塞今昔变迁的描写,抒发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悲凉和报国无门的苦闷。

“出神京,临绝塞,是卢龙。”“神京”指帝都北京。开篇叙述自己出京赴塞上的过程,并点出卢龙的险峻。“想榆关、血战英雄。” “榆关”即今山海关,距卢龙不远。词人身置卢龙古塞,马上想起了曾在这一带浴血奋战过的汉将军李广。李广居右北平期间,多次迎击匈奴,战功卓著。人称“飞将军”。但李广虽功高盖世,却生平坎坷,一生不为重用。而词人早年以词与古文闻名,“世祖尝称为真才子,圣祖亦称为老名士” (徐珂《清稗类钞》) ,曾受两代天子赏识,但却为科举所误,蹭蹬场屋达十余年之久,沉抑下僚,仅做了三年小小推官,又因坐挞旗丁为按臣参黜。王士禛曾赠诗尤侗: “南苑西风御水流,殿前无复按梁州。飘零法曲人间遍,谁付当年菊部头。猿臂丁年出塞行,霸陵酸尉莫相轻。旗亭被酒何人识,射虎将军右北平。”尤侗读后涕泪纵横,深感知音。可见李广的遭遇最能触动词人的情怀。“南山”两句写李广射虎的故事。《史记》载: 李广长身猿臂,天性善射,当年在右北平“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此处用雕弓声如霹雳来赞美李广的威武强悍,生动传神。“大旗落日,鸣笳起、万马秋风。”词人卢龙怀古,心驰神往,想象着当年千里沙场,落日辉映,大旗猎猎,满目烽烟,胡笳四起,秋风萧瑟,万马嘶鸣的悲壮场景,将军雕弓射虎的形象在这样的氛围中,便如铜像般高大肃穆。千秋功过未加评说,而景仰之情溢于言表。上片格调昂扬,笔墨酣畅,既倾注了对李将军的景仰与怀念,又寄托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

下阕急转直下。“问当年,人安在,流水咽,古城空。”一回到现实,词人的情绪一落千丈。拍遍栏杆,问射虎英雄今何在; 流水呜咽,古城已空。这里让流水与空城来回答词人的发问,显出无言的沉重。“看雨抛”两句出自杜甫《重过何氏》诗: “雨抛金锁甲,苔卧绿沉枪。”金锁,即金锁甲。此处泛指武器。词人举目凄凉,看那淅沥秋雨珠抛玉洒,刀枪已锈,苔迹斑斑。“健儿白发,闲驱黄雀野田中。”此句写由于没有建功立业的机会,戍边的将士空白了少年头,闲着无聊,竟去野田中驱捕黄雀。“参军岸帻,戍楼上,独数飞鸿。”,“岸帻”,形容衣着简率不拘。“参军”乃作者自指。在词人描绘的这幅图画中,我们的“尤参军”自占一角,坦胸露额,独倚戍楼,在那里数点着远去的飞鸿。他为何独数飞鸿呢?是“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是怜飞鸿之无迹,感自身之飘零?还是鸿雁南飞,牵走了他的乡思乡愁?都任读者意会。尤侗此词将自己沉郁蟠结、难以言传的情感糅进一幅富有感染力的图画。曲折心事,只透过一“想”一“问”一“看”流露些许。终于写到自己,却又冷静而萧散,情愈难堪,辞愈从容。作者自己也一步步化入画面,由对景抒情而融入景中,给读者调好最佳审美距离。上阕写往日故事,大气磅礴; 下阕写今日情景,低回掩抑,合铜琶铁板与哀丝悲竹为一曲,熔雄健与沉著于一炉,显示出较高的艺术功力。


古诗词《金人捧露盘》原文、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金人捧露盘

和曾纯甫《春晚感旧》韵

古崧台,双阙杳无踪。忆潮平、细浪溶溶。龙舟渡马,依然先帝玉花骢。冲冠发指,旗挥星落,血斩蛟红。怨苍梧斑管,泪沉白日瘴云中。更背飞、孤影飘蓬。今生过也,魂归朱邸旧离宫。苔残碧瓦鸳鸯碎,蔓草春风。

清顺治二、三年(1645—1646)间,四个南明政权先后被清朝摧毁。唯有建于肇庆的永历王朝,因广泛联合义军而支持了十六年之久。其间,作者曾入朝任职。后因参劾奸党,几陷大狱而离去。康熙元年(1662)四月,永历帝(桂王)父子被吴三桂弑于昆明,南明至此全亡。

南宋曾觌(字纯甫)同调《春晚感旧》词,以故都汴京昔盛今衰之景相对照,抒发沧桑之慨。此词和其韵以悼桂王,字里行间汪洋着一掬遗民血泪。

上片以逆挽之笔,酣畅淋漓地赞颂桂王当年的抗清业绩。古崧台,即嵩台山,是肇庆名胜七星岩岩峰之一。首二句以深映银湖的嵩台黛影,与高耸于桂王行宫前的双阙并举,作永恒与无常的对照,为全词定下缅怀君国、感慨兴亡的基调。接着,于回忆中再现南明的鼎鼎华年。顺治五年,拥戴桂王抗清的义军风起云涌,叛将纷纷反正。一时间,两广、江西、湖南、四川各地复归南明所有,南北呼应,声势大振,流亡在湖南的桂王回驻肇庆。回忆便从此时开始。“忆潮平”句点明节令,又为“龙舟渡马”铺设了阔大的背景。西江浪静,正宜飞渡,桂王便排驾而来。他跨着骏马,虎视龙骧,酷似开国先皇洪武帝的雄姿。“龙舟”,御用的船。“渡马”含二典:晋建兴四年(316),西晋灭亡。先是,晋室有五王赴江南。此时,琅琊王司马睿建东晋,是为元帝。晋时童谣曰:“五马(指司马氏)浮渡江,一马化为龙。”(《晋书·元帝纪》)宋靖康二年(1127),金灭北宋,正在金邦为人质的康王赵构得隙潜逃,骑着神人的泥马渡水得脱(见旧题辛弃疾《南渡录》),后建南宋,自榜“中兴”。这里借喻桂王独创“中兴”大业。“玉花骢”系唐玄宗骏马名(见唐郑处诲《明皇杂录》)。杜甫《丹青引》:“先帝御马玉花骢。”此用其语。以下三句由此生发,作形象化的延伸:桂王部下的将士,怀着深刻的民族仇恨奋勇抗敌,大旗挥处,清帅授首,宛如入水斩蛟(古籍中的凶猛水兽),血染江红。“冲冠发指”,头发直竖,顶起了帽子,夸张形容激怒的样子。“星落”,象征名人之死(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并裴松之注)。“斩蛟”例见《世说新语·自新》周处事。顺治九年七月,张献忠旧部骁将李定国与桂王联合抗战,攻克桂林,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同年十一月,又在衡州阵斩清和硕谨敬亲王、定远大将军尼堪。半年内连毙两个名王,在南明抗清史上写下了辉煌的记录。“冲冠”三句,即以充沛的民族自豪感讴歌这段史实。“冲”、“指”、“挥”、“斩”四个动辞以摇海撼岳之力,表现惊天动地之举,声如雷鼓,气壮山河。

上片挽起的千丈洪峰,过片后陡然跌落,高亢雄劲的调子一变而为悲凉沉郁。一荣一悴、一闹一静一喜一悲,形成强烈的对比,那哀思便觉深不可测。

古帝大舜巡视南方,葬身于苍梧之野。他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望风遥奠,泪洒修篁,竹为之斑(见晋张华《博物志》等)。大舜与南明诸帝均殁于南国,二妃死为湘水之神,词人又窜伏湘山之曲,故其词多以湘妃思舜自喻对永历诸帝的悼念。本篇亦属此例。瘴雾迷濛,日色为之淡白,是南方湿毒之区所特有的自然现象。“白日”四字极见蛮荒异域之可怖。“更”字翻进,领起“背飞”、“孤影”、“飘蓬”,指顺治十六年正月昆明失守后,桂王入缅之行。这六字分作三层:离乡背土已属走险;加以“孤影”无助,愈觉安危难测;何况他如同离根的蓬草,随风飘转,无处安身。以上层层深入,将燕巢危幕之感推向极度,揭示出酿成惨祸的必然性。

“今生过也”的一声浩叹,表明桂王已殁。接着设想他魂返衡阳所见:昔日豪华的邸第,今已化作丘墟,唯有蔓生的野草在春风中颤栗;琉璃瓦的碎片在苍苔里闪出幽幽的绿光。桂王旧封于衡阳,“朱邸旧离宫”指其衡阳王府。“鸳鸯瓦”见《三国志·魏书·方技传》:“文帝问(周)宣曰:‘吾梦殿屋两瓦堕地,化为双鸳鸯,此何谓也?’”一结缩龙成寸,与“双阙杳无踪”遥相呼应,将沧桑易代、故国萧条的无限景象浓缩在一角荒丘蔓草之中,衬托着沥血归来的飘渺幽灵,使整个幻境倍见阴森凄冷。这疏疏几笔的艺术效果,便如明人李东阳题柯敬仲墨竹诗所说:“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麓堂诗话》)

歌声停了,空间还隐隐回荡着一丝宛转欲绝之音,那是亡国遗民的吞声哽咽,幽幽地,不绝如缕。

金人捧露盘

金人捧露盘

高观国


水仙花梦湘云,吟湘月,吊湘灵。有谁见、罗袜尘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娉娉袅袅,晕娇黄、玉色轻明。 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怕佩解、却返瑶京。杯擎清露,醉春兰友与梅兄。苍烟万顷,断肠是、雪冷江清。

此词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以水仙花比湘妃,写她风姿的幽美和心灵的高洁,从中寄托着作者的精神风貌。上片因湘妃而联想到湘云湘月,既点地点,又起陪衬作用。罗袜以下,用曹子建对洛神的描写来形容湘妃的姿态。下片写湘妃的幽怨心态。词人用郑文甫遇江妃解佩相赠旋又不见的故事,来表现客子的心绪。
☚ 八归   月上瓜洲 ☛
0001099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