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野火烧不尽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野火烧不尽

 公元七世纪上半叶,创立于西亚的伊斯兰教开始向东方传播。到七世纪下半叶,伊朗、阿富汗一带先后建立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印度也面临着来自穆斯林势力的威胁。
 最早侵入印度的穆斯林来自阿拉伯地区。712年,穆斯林以“圣战”的名义武力占领了印度河下游的信德地区。此后,阿富汗的伽色尼王朝在986年远征印度,首先占领白沙瓦。997年,马默德亲王率领穆斯林军队十七次远征印度,占领了西北印度的全部地区。马默德给印度的选择是非此即彼的:要么死,要么改信伊斯兰教。对被征服地区所有的佛教、印度教寺院和圣地进行毁灭性的破坏,焚烧经典,杀戮僧尼,掠夺财宝。马默德死后,伽色尼王朝被新兴的廓尔王朝所灭。廓尔王朝也是穆斯林国家,继续对印度进行武力征服。1175至1191年间,穆斯林军队几次出征旁遮普、古吉拉塔因特等地,并占领了上述地区。之后,穆斯林势力进一步扩张到孟加拉湾。征服过程中,毁灭佛教的方式与以前相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说,穆斯林占领佛教名寺飞行寺后,在寺中发现了大批藏书。他们想找人讲解书中的内容,附近竟找不到一个存活的印度人。可以想见,这样的浩劫是多么巨大。
 佛教一直宣扬忍辱、戒杀与慈悲,因而在伊斯兰教的刀光剑影面前,这些教头及信奉者显得软弱无力,只有背井离乡,远走他方了事。根据西藏多罗那陀的记述,当时佛教徒大多逃亡到西藏、南印度和东南亚等地。少数比丘短期内仍留守寺院,在寺院附近过“游击”式的避难生活。1235年,西藏有位名叫达磨斯瓦命的僧人游巡那烂陀寺,看到寺里还住着一位年老比丘,名叫罗睺罗室利跋陀罗,他还在寺院的废墟上为七十名学生讲授梵文文法。
 1203年,佛教最大的寺院超戒寺被毁,从此,佛教在印度本土基本消亡。

野火烧不尽

顾况是唐朝的著名诗人,官任著作郎,在当时名气很大。
有一天,他正在家里读书,忽然有一个家人来禀报:“老爷,外面有位青年,前来向老爷求教。”
顾况对上门求教的人一向来者不拒,就让那青年进来,那青年拿着一册诗稿,叩见后,恭敬地呈上诗稿,说:“晚生白居易进京应试,仰慕大人诗名,特地上门求教,望大人不吝指点!”
顾况接过诗稿,上面署名“居易”,笑着说:“现在长安米价很贵,居住可并不易呀!”
接着,他漫不经心地打开诗稿,只有一首题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他看了两句,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顾况读完这首诗,不由拍案叫绝,高兴地说:“好极了。意境独特,你用生命力顽强的野草来衬托送别的情意,意味十分深长。你能写出这样好的诗句,在长安居住就容易了。”
由于顾况的赞赏和介绍,白居易诗名大振。然而,由于得不到有力推荐,他在长安住了三年,没找到理想的出路,只得离开了长安。
直到公元800年,他才中了进士,踏上了仕途,后来写出了更多的好诗,成为唐代中期最著名的大诗人。
后来,“野火烧不尽”这一成语,用来比喻顽强、有生命力,不可扑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5: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