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战条件下给水卫生
野战条件下给水卫生,是指各种地理气候条件下和不同军事战斗活动中,监督和指导部队获得量足、质优、没有污染的饮水。在现代化机动作战的情况下,除认真的组织好水源卫生侦察外,根据战争经验,适当地组建各级供水分队,设立野战给水站,是保证野战饮水卫生的重要措施。
野战给水站,是一种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供水系统。一定区域内结集的部队,由供水小分队集中的采水、洁治、消毒和对特殊水质的改善,然后运送分配各连队饮用。野战给水站的位置,除符合军事作战原则外,应选在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水源附近,便于开展净化、贮存和分配工作。野战给水最好选择地下水源,不仅易于防护,而且水质清洁,一般不需混凝沉淀,即可直接消毒饮用。其次是选择流量大的河川水源,要尽可能的利用居民供水系统和常用水源,非特殊困难条件下,一般不采用静止的湖塘水源。各级给水站应配备相应的吸水设备,大型给水站应有电动水泵;一般水质改善装备,应有混凝沉淀槽、过滤器及消毒设备,或配备制式净水车;在海岛和苦咸水地区,应配备海水淡化器;为了消除放射性物质、化学毒剂和生物战剂的污染,应装备活性炭、离子交换树脂过滤器,以及特制的消除装备和药品:还应根据储水量,配备橡胶布或塑料制成的折叠式贮水器,以及相应的水管、运水器材或运水车。部队卫生人员应对野战给水站进行经常性的卫生监督,其主要任务是:
❶利用感官或理化检验的方法,对水源水和净化后的水进行卫生学的评价;
❷从卫生学的观点,对水源的选择和防护,采水、贮水、洁治、消毒及其它水质改善的效果,水的分配和运送等进行系统的卫生监督;
❸实施给水站工作人员的卫生监督和健康检查。
各种野战条件下应结合实际,进行饮用水卫生监督:
进攻战给水卫生 进攻时部队机动性大,往往要依靠野战给水站及时补给,供水量一般按参战人数,每人每日3~6L计算。在进攻准备时期,要搜集进攻地带内的水文地质资料,调查当地居民或询问战俘了解水源状况。跟随先头部队前进的卫生人员,要注意进攻路线上原敌人占领区的各种水源,通过简便的检查,迅速作出是否适于饮用的判断。如发现水源污染,要做出明显标志,紧急情况下可对染毒水源采取毁坏措施,以免部队误饮。进攻战斗往往要依靠携行水,部队和个人的储水容器和行军水壶,都应装满开水和消毒后的水,并要准备好简单的净水装备和消毒洁治药品,以便在进攻路线上,根据需要和可能,随时进行水的净化,保证部队饮水卫生。
防御战给水卫生 阵地防御,条件较稳定,但常因敌人猛烈的炮火袭击,封锁了补给线,一般情况,主要依靠贮存水。因此,各种防御工事内,均应有安全隐蔽的储水,储水容器要加盖,所有储水均应进行消毒,氯消毒的水需保持余氯0.2~0.5mg/L。在防御地区内,可根据战斗和水源情况设置野战给水站,通常可以营、连为单位。如采用地面水源,最好一个连挖一个渗水井,便于使用和管理。供水站的水源和净水设置均应加以隐蔽和防护,并坚持洁治消毒处理或保证部队饮开水。在水源缺乏或水量不足时,要严格控制水的分配,并首先保证饮水。如在居民点和城镇组织防御时,要尽可能的利用原有的自来水或其它给水设备,并加以严格的卫生防护,以确保饮水安全。
行军给水卫生 部队负重行军或紧急情况下的行动,往往出汗量大,需水量多,保证饮水卫生,是一项重要任务。通常可根据行军计划,在行进的路线上设立给水站。给水站最好设在水源良好的休息点上,在部队到达之前,可按每人0.5~1.0L的数量,准备好凉开水或洁治消毒后的水,以满足战士到达时解渴的需要。在无条件设立给水站时,应在行军前监督战士行军水壶灌满开水,在行军途中,及时选择可供部队饮用的水源,监督水的洁治消毒和战士正确使用饮水消毒剂在行军水壶中消毒。部队行军给水,主要是在大休息处和宿营地补给。
山地作战给水卫生 山区地形复杂,山上水源缺乏,供水困难,沟谷、沼泽之水多混浊污染。野战供水站最好是选用泉水,比较清洁且易于防护;其次是人烟稀少的山涧溪流,水质也比较清洁;大的沟溪和沼泽,特别是靠近居民点和农田,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污染,雨季往往浑浊,选用时一定要经洁治消毒处理。如高山作战要采用冰雪水源,水质也比较清洁,但缺少无机盐,口味淡,饮用时,要注意适当补充盐分。如山地无现成水源,一般可在干涸的河床、山麓、谷地等低洼处,挖掘地下水。山地给水站应设在水源附近,为保障阵地分散配水,应准备足够的轻便运水器材,如背水囊和水袋等。山地作战,供水困难,一般情况下每人每天饮用水应为5L;最低饮水量为1.5L,但不得超过三天。
沙漠作战给水卫生 沙漠地区,降雨稀少,水源相当缺乏,少量的地表水,又多为苦咸水,保障饮水卫生,首要任务是搞好水源侦察。一般是根据水文地质资料和当地居民提供的资料来寻找水源,也可以沿着部队前进的方向,按照旧有的小道、动物足迹、植物生长的情况和低洼潮湿地寻找水源,有时在干涸的河床能找到地下水,卫生人员要检查水的质量,监督水的洁治消毒。沙漠作战部队供水,一是靠野战供水站凿井供给,要加强运水卫生监督;二是靠增加水的携行量,所有的运输工具,均应携带储水器,战士个人可增发行军水壶,以保证饮水的需要;三是严格计划供水,每人每天最少5L。尽可能减少机体内水分丢失,如在凉爽的夜晚行军,可避免烈日曝晒,减少出汗; 少量多次的饮水,能湿润喉唇减少口渴感。如必须采用地表苦咸水,应配备淡化器。
亚热带山岳丛林作战给水卫生 山岳丛林,温湿度大,降雨较多,江河溪流交错,一般情况下,水源比较丰富,只是在干季(从10月到第二年4月)或山上有缺水情况。但由于人畜粪便污染,被覆植物腐烂,雨水冲刷,水源污染严重,浑浊度常很高,为保证饮水卫生,必须严格执行水的洁治消毒。野战供水,最好选择水质好、污染少的泉水水源;其次是选择较清洁的浅井水和山溪水,深山小溪污染较少,但水量也较少,只适于分散小分队给水;江、河水源,干季污染严重,雨季浑浊度大。山岳丛林作战部队分散活动时,还可利用野生植物和水果补充饮水,如有的藤类,将枝条两端切断,可得凉爽的饮水;将扇芭蕉的叶轴穿孔或切断藤蔓的一端,可得少量的水;椰子果实内的液汁,是很好的饮料;其它如甘蔗、芒果、香蕉等,都有解渴作用。山岳丛林高温高湿,出汗量大,饮水供应量一般每人每天约为5~8L; 生活卫生用水量也较其它地区高。
高寒地区作战给水卫生 在海拔4000m以上的高原和中国北部严寒地区,由于冰冻层和冰雪期长,对部队给水带来很大困难。只有夏秋季冰雪融化,山溪、河流水源可供给较充足的饮用水,冬季往往要采用加热融化冰雪做水源。要注意采集冰雪场所的卫生,应远离道路、居民点和污染源,采集工具和容器要清洁,采集时先铲去表面层,可用火烤或热水使之融化,饮水要煮沸或氯消毒。冰雪融化水,无机盐含量少,长时期饮用,要注意补充盐分。寒区冬季作战,往往要设立供水站,运水补充水源不足,要加强运水、储水卫生监督,贮水容器不要装得太满,应有保温套,行军水壶可佩带在棉衣内,打在背包里,都有防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