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貌调查yewai dimao diaocha
野外调查是地貌研究的中心环节,通过野外调查才能获取有关地貌形态、地表物质组成、地貌发育及其分布规律的资料,为区域开发、国土整治和解决生产建设的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地貌调查工作程序,包括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室内总结阶段。
❶准备阶段:包括明确调查任务与要求,收集和研究已有资料,制定工作计划,做好各种物质上和生活上的准备。搜集和研究已有资料,是指研究区地貌、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文献和图件,并利用有关地区的航空相片和卫星相片进行初步判读,对研究区的地貌轮廓、形态、成因类型和自然地理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有一概括的了解,以便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参考。此外,做好野外考察仪器用品的准备工作,其中包括地形图、地质图、地质罗盘、高度表、采样器、样品袋、皮尺、照像机和野外记录本等。
❷野外工作阶段:首先进行全区的初步踏勘,了解全区概况,选择重点和典型地点进行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详细调查,对各观测点进行观测、记录、填绘图件,采集标本和样品。野外调查时,路线选择是非常重要的。观测路线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的地点作观测点,即选择地貌形态完整、第四纪露头较好的地方或选择地貌类型和第四纪沉积发生变化的地方。选择观测点时尽量通过制高点,以便俯瞰全区,掌握地形大势和各种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至于观测点的疏密是依据地貌和第四纪沉积的复杂程度而定,在山区和山前地区观测点较密,而平原区则较稀。野外调查时应将各观测点注在地形图上,以便编图时使用。野外地貌调查应包括以下的基本内容:其一,地貌形态的测量与描述:是指地貌形态(扇形、三角形、梯形等)、形体或面积大小、空间分布、地表起伏变化、切割深度和密度等。其二,地貌物质结构的观测与描述:记录每层岩性、厚度、产状结构和构造情况以及它们在地貌上的反映等,对外动力形成的堆积地貌及构成的第四纪地层的露头,更要详细地观测和描述。其三,查明地貌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查明地貌各要素之间在成因、发育和空间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河谷阶地的纵横剖面的变化、洪积扇分布与变形等。其四,确定地貌成因:主要根据地貌形态和空间分布的特征,对外动力形成的堆积地貌,如倒石堆、洪积扇等的鉴别,其关键是查清组成地貌的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对侵蚀地貌则要查明地貌形态和地质构造、岩性关系以及相关沉积物与地貌组合的情况,根据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对内动力为主的构造地貌类型,如断块山、断陷盆地……等要调查该区地质构造和地貌一系列特征之后,通过综合分析才能确定其成因;其五,观察现代地貌过程:现代地貌作用对工程建设有直接的影响,如现代地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的强度、频率和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止措施等;其六,确定地貌年龄:地貌年龄可分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如果根据侵蚀切割的关系确定地貌形成的相对年龄,即分布位置愈高形成的时代愈老,位置愈低时代愈新;在沉降地区则愈下愈老,反之则新;此外,对沉积物中的样品进行同位素年代测定,则可获得形成地层的绝对年龄数据;其七,地貌发育历史的综合分析:根据野外观测资料,结合室内分析和年代测定,按其生成顺序得出本区地貌发育演化历史,并可根据现代地貌过程,推测未来地貌发育和演化趋势,从而提出地区开发利用途径和措施;其八,样品的采集:为了进一步确定各种沉积物的成因类型、形成环境及其形成年龄,结合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的考察,有计划地进行采样,对各采样地点均应附有剖面图,标明样品层位、编号包装,进行装箱运回。这些样品可作沉积物分析、孢粉分析、微体古生物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年龄测定等项分析;其九,野外地貌制图:通过野外调查在有意义的地点编制地貌剖面图、地貌类型图和地貌素描图等,并对典型地貌形态进行摄影。
❸地貌调查总结阶段:是野外调查的基本任务与目的,也是对研究地区地貌类型及其发育认识的升华阶段。其中包括对野外资料和样品的整理、图件清绘、资料统计与计算、样品的分析与鉴定,最后将上述资料按照编写提纲,提交生产报告、科研成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