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商品质量
质量,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提高经济效益是关键的一环。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讲究商品的质量。产品质量低劣,其使用价值不能得到保障,经济效益就缺乏最基本的前提。
社会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大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人民作为消费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必须而且应当得到高质量的消费品;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仍作为谋生的手段,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生产质量过硬的商品,才能占领市场,获得经济利益; 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实行 “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节约资源,就要求产品的质量要高。邓小平指出: “质量第一是个重大政策。这也包括品种、规格在内。提高产品质量是最大的节约。在一定意义上说,质量好就等于数量多。质量好了,才能打开出口渠道或者扩大出口。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必须在产品质量上狠下功夫。”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页)
邓小平分析了造成我国产品质量不高的主要因素。第一是经济体制问题。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按苏联编制计划的方法,光计算产值,只讲数量,不讲质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第133页)第二是职工素质问题。人是劳动中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当然需要先进的技术设备,但再先进的设备,也要靠人来操作,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就起了第一位的作用。第三是管理方法落后。我国长期在企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造成政企牵联过多,理不顺管理体系。
要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专门人才的培训,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深化改革,理顺国企关系,企业内部关系,给企业放权,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扩大开放,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生产经验和管理方法。正如邓小平指出的: “人才不断涌出,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这条路还没有开出来,各行各业,包括企业,都要解决这个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8页)“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2页)企业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会自觉改进产品的质量。“换点高、精、尖的技术和设备回来,加速工业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9页)
总之,拥有高质量的产品,可以促进我们和世界接轨,扩大出口,换回外汇,增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使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最终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