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工业与重工业地理
重工业是以生产生产资料为主的各工业部门的总称,是工业生产及国民经济技术装备和改造的基础。重工业主要包括有能源、冶金、建设、机械和化学等传统工业部门和电子计算机、核工业和航天工业、部分高尖精的机械工业等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工业所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其他生产部门生产和技改的需要。
重工业是工业的基础,也是工业生产水平和主导地位的集中体现。它直接为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和自身的进步提供能源、原材料、生产工具和技术装备,成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基础。重工业的生产水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部门和结构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水平,也常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是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重工业地理是充分考虑其自身的特点,全面评价影响重工业布局的资源、环境、人口和工业基础条件,综合评述重工业布局现状,掌握重工业布局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合理布局提出对策性的措施。重工业生产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投资多,具有显著的阶段性、连续性,要求技术水平高。重工业对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自然环境条件、经济环境条件都有严格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有损自然环境的 “三废” 物质。因而在重工业布局中一方面宏观布局上注重其对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和综合经济实力的提高,建立相应的重工基地; 在微观布局上还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提高。
影响重工业布局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自然因素,主要包括能源、矿产、水资源、土地资源、地形地貌和气候等条件。特别是矿产、能源、水资源是重工业布局的物质基础。而地形、气候、地质构造等对工厂的选址和 “三废”污染的防治等微观布局也有较大影响。第二类是技术因素,包括技术装备、工艺流程和劳动者素质。三者中以劳动者素质起决定作用。技术的高低决定着生产效益的高低,决定着重工业布局能否合理并达到最佳地域组合和取得最高经济效益,从而保护环境,维护良性的生态平衡。第三类是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原有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交通运输和市场条件等。良好的基础、方便的运输条件和广阔的市场对重工业布局也十分重要,它可降低生产成本、积累资金、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