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里正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里正lǐ zhèng

犹“里胥”。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里正

里正

即地保,管理乡里的小吏。春秋时八十户为一里,选任有才能的人为里正。宋沿旧制。

☚ 太岁头上动土   和枪 ☛

里正lǐ zhèng

同“里胥”。杜甫《兵车行》:“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里正

里正

同上。众乡夫猎户抬武松来土户家时,他同户主等都在庄前迎接(第一回)。崇祯本删。

☚ 一个土户家   武松之士兵 ☛

里正

里正

古乡间小吏。春秋时一里为八十户,以里正(里尹)治之。后亦设,唐时以百户为一里。宋因前制,淳化五年(994)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长,与户长(第二等户)等课督赋税。明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改里正为里长,别称“里君”。第一回武松打虎后,里正等迎接。

☚ 枢密   知县 ☛

里正

古时乡官。《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后代多设里正,有时称里长,制度各异。北魏二十五家为里,设里长。隋畿外二十五家为里,置里正。唐以百户为里,置里正。明代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粮丁多者十户为长。

里正

乡官,或称里长。杜甫《兵车行》:“去时~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促织》:“令以责之~。”

行政区划单位

行政区划单位

省(~份;省级) 市 地州 县 乡(~所) 镇 区(省~;地~;分~;特~;专~;本~;社~) 盟
旧时乡以下基层单位:里(~正)
机关内部的办公单位:处(处级) 科(行政~) 部(部门) 室(科室) 课(总务~) 段 股 委(党~;团~;工~) 办(外~;~公厅) 厅(省~;工业~) 司(礼宾~)局(市~;文化~)
某些单位的名称:台(天文~) 所(研究~) 院(医~;产~)
某些服务单位:社(旅~;茶~)
古代户籍编制单位:
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军 师 旅 团闾
集体的编制单位:队(连~)
由不多的人员组织成的单位:组(~员;小~)
规定的单位:点(蹲~)
自己所在的单位:本位(~主义)
总部的下属单位:分部
以电谋私的电力管理单位:电老虎
(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部门:单位)

另见:组织3 机关 团体

☚ 单位2   官职 ☛

地方官

地方官

镇守地方的官员:镇臣
外放的地方官:阮始平
民国初的各省军政长官:都督
清代的省级地方长官:巡抚 抚军 抚台
节度使的省称:节使
清代省以下、府以上一级为官员:道台七品黄堂龙节 龙符 方伯连帅
旧时对地方长官的敬称:明尹
管民政的地方官:牧司
地方最高长官:总督
地方方面长官:藩镇
地位重要、实力雄厚的藩镇:雄藩
乡官:里正 里吏 里宰 里司 里君 里魁 里老 里胥 里长
里中主事的人:里尹
周代指乡大夫:乡长
村长:村正

☚ 京官   诸侯 ☛
里正

里正

官名。南北朝时期的魏国置,宋、金沿置。掌一里或一乡政令。《资治通鉴·梁纪》: “高者领六部尉,中者领经途尉,下者领里正……诏曰:‘里正可进至勋品,经途从九品,六部尉正九品’。” 《宋史·食货志·役法》:“淳化五年 (公元994年) 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第二等户为户长。”《金史·食货志一》: “村社则随户众寡为乡置里正,以按比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村社300户以上则设主首4人,200户以上3人,50户以上2人,以下1人,以佐里正禁察非违。置壮丁,以佐主首巡警盗贼。”

☚ 里长   里尉 ☛
里正

里正

古代对乡官之称谓。《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何休注:“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后代多沿置,但制度各有不同,名称亦有变化。隋朝于畿外以二十五家为里,置里正,百家为党,置党长。唐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每里置里正一人。明代改名为里长,以一百十户为一里,推丁粮多者十户为长,余百户为十甲。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掌一里一甲之事。里正、里长,又别称“里魁”。后又有俗称为“地保”者。实属杂役之一。

☚ 递夫   里长 ☛

里正

宋、金、元的差役名目。宋里正掌管督催赋税,参与推排户等,编造五等丁产簿。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规定差乡村第一等户轮充。仁宗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废。宋神宗实行保甲法后,有时亦称保正为里正,但二者不一。金代亦乡置里正,职掌按比户口,催征赋役,劝课农桑。村设主首,助里正禁察奸伪。里正由富户出钱雇募力壮者充任。每任一年。元代乡亦置里正,主要负责催办差税和地方治安。里正在应承差役的诸色人户中轮流差充。

里正

里正

古时乡官。春秋时,一里八十户,以有治事才者为里正。北魏、北齐以后,历代多置里正,制度各有不同。隋在畿外以五家为保,设有保长,五保为里,设有里正;四里为党,设有党长。唐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一人。里是唐代基层政权单位。宋设里正、户长、乡书手以督课赋税。里正由一等户轮流充当,户长由二等户充当,乡书手由三等户充当。里正利用职权,榨取民脂民膏, 被人称为 “脂膏” 。明洪武 十四年(1381)诏天下编赋役黄册,以一百十户为一里, 以其中十户丁粮多者为里长, 里长之名自明始; 余百户分为十甲, 每甲十人, 设甲首一人。以里甲为单位所服的徭役, 就是里甲正役。服役办法是十年一轮, 每年由一名值年里长, 率领一值年甲长应役, 称“当年” 。十年轮流一遍, 称“排年” 。期满后, 依规定重新编排。

☚ 虞衡   里胥 ☛

里正

金、元村社中的乡级吏役。《金史·食货志》:村社按户口众寡为乡,置里正,以按比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村设主首,助里正禁察非违,下置壮丁,佐主首巡警盗贼。里正,由富民出钱雇募强干有抵保者充之,初供役不得过一年。章宗时改为有物力谨愿者二年一更代。元代农村中一般分置乡、都二级,乡设里正,都设主首,由应役的诸色人户中轮流差充。大德七年(1303),定制:每乡设里正1名,每都主首上等都设4名,中等都3名,下等都2名。由应当差役之诸色人户中之富民轮流充当,无积蓄者及一石以下人户不在当役之限。每任一年,自愿作二、三年者亦可。皇庆元年(1312)规定:“粮多极等上户殷富者充里正,次等户充主首,验力挨次,周而复始。”负责催督差税、徭役,禁止违法诸事,维持地方秩序。

里正lǐ zhèng

古代乡里小吏,春秋时八十户为一里,以有治事才能者为里正。秦汉百家为里,里置里正,也称里典、里魁。晋和南朝改称里吏。北魏、北齐、隋、唐、宋皆置,仍称里正。宋以里正、户长等督赋税;宋太宗淳化五年始令各县以一等户为里正,二等户为户长。金、元也设里正,明称里长。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什一行而颂声作矣"注:《宋史·食货志上五》、《文献通考·职役一》。

里正

古代地方基层组织的头目。历代多设。但名称略有变易,如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改称里长,明代亦称里长等。隋代时畿外之区才设里正。其管辖人户历代亦多有变动。北魏下辖二十五户,唐辖百户,明辖一百十户等。里正一般均由资产较殷实并有办事能力者充,负有维持地方治安,校比户口,催督租税等职责。封建政府往往给以免除一定赋役的优待。若所辖人户逃亡,赋役不能征齐,又得以其家产抵充,因而破产者亦常有之。尤其是赋役繁重或乱世年代,里正又被看成是繁重的职役。封建政府为确保赋役,有时亦雇人充任。如王安石变法时就有此类现象。

里正

乡吏或职役名。战国时里为乡以下的基层组织,秦置里正,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篇》,秦简中称为里典,当是为避秦王政名讳而改。其职权为派徭役,管理里内治安,监督里内户口,组织领导生产,管理里内徭役。秦统一六国后沿置。汉、晋及南朝称为里魁,亦称里吏,北魏称里长。北齐以后历代多里置正,惟制度有所不同。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里是县以下的行政实体,里正之职有三:一是负责收手实,造籍帐;二是负责调查了解本里户口变动情况并向上申报,三是对于要求离开本里外出的人,有责任根据上司的规定进行调查。宋制以里正为乡役之一,与户长、乡书手共同课督赋税。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始令诸县以第一等户为里正,第二等户为户长。金于农村中置里正,掌查核户口、催督赋役,劝课农桑,由富民出钱雇募强壮可信任者充当,每任一年。元代农村中一般分置乡、都两级,乡设里正,负责催办差税和地方治安;有些地方里正专管催办钱粮。明始改称“里长”,参见该条。

里正

职役名。其职为催督课赋。如置里副,与之分上、下半月轮差。以乡户差充。二年或一年一换。县官追催公事,多责之里正,动辄杖挞(《大事记讲议》卷3《定役法》,《州县提纲》卷2《里正副勿杂差》、《用刑须可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2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