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释迦牟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Sakyamuni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又称“佛陀”(简称“佛”,意即“觉悟者”)、“如来”、“大雄”。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相传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其母摩耶是邻国拘利族天臂国王女,在返回娘家分娩的途中,于蓝毗尼生下悉达多。出生后七天母死,由姨母波阇波提抚养成人。幼年受婆罗门教育,十七岁时(另说十六岁或二十岁)娶拘利国公主耶输迦罗为妻。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开始到阿奴摩河畔访问苦行者跂伽婆,继又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向阿罗逻伽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林中单独修苦行六年,未得结果。最后在普提伽耶(今印度比哈尔省伽耶城南部)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十九天半,终于“大彻大悟”,自称得道。时年三十五(一说三十)。此后在恒河中游摩揭陀等国传教四十五年,传播以苦、集、灭、道四谛为基本内容的教义,收有大量弟子,使佛教兴起于印度。八十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及其经历情况,研究者说法不一。

释迦牟尼shì jiā móu ní

佛教创始人。 梵文ákyamuni。释迦, 种族名,意译 “能”; 牟尼,意译 “圣者” 。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相传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八十岁圆寂于拘尸那迦城。
(例)
❶如来笑道:“我是西方极乐世界释迦牟尼尊者,南无阿弥陀佛。今闻你猖狂村野,屡反天宫,不知是何方生长,何年得道,为何这等暴横?” (七·81·)
❷三山门内原是打供的神僧,闻得唐僧到时,急至大雄殿下,报与如来至尊释迦牟尼文佛说: “唐朝圣僧,到于宝山,取经来了。” (九十八·1234·)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公元前485

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相传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自幼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二十九岁时深感人生、老、病、死各种苦恼不能摆脱,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习禅定。在尼连禅河附近树林中单独修行六年后,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后在菩提树下达到觉悟。年三十五,先在鹿野苑说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进行传教,并组成适应传教的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其弟子甚多,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城逝世,世人尊为“佛”。“释迦牟尼”即是佛教徒对这位佛教创始人的尊称。晋支遁《咏八日诗三首》中有“释迦乘虚会,圆神秀机正”句。

☚ 佛教人物   维摩诘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梵文Śākyanuni 的音译,义为释迦族的圣人。这是世间对佛教创始人的尊称。他的原名是悉达多(Siddhārtha),姓乔达摩(Gautama),中国古译瞿昙,义最胜牛。可见佛祖原是牛族的后裔。这个族姓还明显地带有图腾崇拜的印记。佛典丰富的资料表明,在佛陀时代图腾崇拜之风依旧蔚然,起名也往往以所属图腾为据,譬如释迦牟尼的大弟子名迦叶(Kāśyapa),其义为龟;佛教部派犊子部义为牛(族)之后裔;鸡胤部义为鸡(族)之后裔。据《长尼迦耶》第3《阿摩昼经》,释迦族的祖先是俄迦格王(Okkāka)。俄迦格王为了让其崇妃之子继承王位,竟将年长的四个儿子流放。四兄弟流亡于雪山湖边,住在娑迦(Sāka)树林,他们与自己的姐妹婚配以保持氏族的纯洁。“自己的”这个形容词是巴利文的saka。从这个形容词演化出的一个名词是sakya(释迦)或许表示“由自己的兄妹所生”,所由繁衍的氏族也冠以“释迦”(巴利文Sakya,梵文Śākya)之名。印度古代相传帝王谱系被分为两支。一支为太阳族;另一支为月亮族。太阳族的祖先是甘蔗(Ikvāgu)王,释迦族属于甘蔗族的后裔。
 释迦牟尼出生地是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Kapilavastu,今尼泊尔境内),属于僑萨罗国的一个城邦。释迦牟尼是净饭王的皇太子,据称为刹帝利种姓。关于他的生卒年代,据文献史料推断,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前490—前480年之间,略早于我国的孔子(前551—前479年)享年约80岁。
 释迦牟尼的出生有一段颇有风趣的神话故事:菩萨离开兜率天,进入母胎,世界大放光明,胜过众天王的光辉。甚至连威力强大的日月照临不到的阴沉黑暗的空间也大放光明,胜过众天王的光辉。那里的众生凭此光明,互相看见。这大千世界震动、抖动和晃动,大放光明,胜过众天王的光辉。(节录于郭良鋆的《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社科出版社,1997年,第27页)。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拘利族天臂王的公主,时已临产。根据印度古时民间习俗,临盆妇女要到娘家生产。摩耶夫人在回娘家的路上,于蓝毗尼园分娩。据神话传说,她超越了分娩的常规,竟然站着,手扶无花果树从其右胁生下。佛陀的诞辰,中国佛教认为是阴历四月初八,这一天被定为佛诞日。斯里兰卡上座部定为公历5月的月圆日,相当于中国的四月十五。据玄奘《大唐西域记》,佛生下来“不扶而行于四方,……随足所蹈,出大莲花。二龙踊出往虚空中而各吐水,一冷一暖,以浴太子”(见《大唐西域记校注》第523页)。一说太子出生,天地震动,九龙喷洒香水浴洗佛身。这一故事引申出后来佛诞日浴洗佛像的浴佛节。
 这里顺便说一下蓝毗尼园(Lunbinī)。它的地理位置位于临近印度边界的尼泊尔境内。巴利文三藏没有关于佛生蓝毗尼的记述,但这个传说早在阿育王时期就已经流行。据玄奘《大唐西域记》所述:“箭河东北行八九十里,至腊伐尼林(蓝毗尼园),有释种浴池。其北二十四五步,有无忧花树,今已枯悴,菩萨诞灵之处。……四天王捧太子翠堵波侧不远,有大石柱,上作马像,无忧王之所建也。后为恶龙霹雳,其柱中折仆地。”(见《大唐西域记校注》,1985年,第523—524页)。1897年,阿育王石柱在蓝毗尼出土,上有镌文:“天爱善见王(阿育王)即位二十年,因释迦牟尼佛诞生于是地,亲来敬礼。王命刻石,上作一马。是为世尊诞生地,故免蓝毗尼村之一切租税,以示惠泽。”(转引自上书,第39页)。
 佛陀诞生后,在蓝毗尼庆祝七天。净饭王为太子取名“一切义成”(Sarvārthasiddha)。此梵文名于佛史较为少用,而另一同义梵名Siddhārtha(悉达多)较为常现。早期佛典习用“乔达摩”(Gota-ma)称呼佛陀。佛出生第七天,其生母摩耶皇后死去。后太子由其姨母,摩耶的妹妹波阇波提·乔达弥(Prajāpati Gautamī)抚育。在后出的佛典中,太子的养母波阇波提·乔达弥做了净饭王的妃子。
 释迦牟尼幼时曾享受过优越的宫廷生活,常年珍馐奇宴,时令三宫,彩女万千,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他在宫廷还接受了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如星相历算、声明医方、文史地哲、骑射剑术无所不通。太子已到成年,净饭王为他筹办了婚事。这件事还引出一则故事。《神通游戏》对此做了详细描述,大意如下:
 在释迦族会议上,净饭王采纳了一些老人的建议,决定为太子取妻,以免他离家出走。太子经过七天考虑表示同意。家庭祭司依照太子提出的条件,选中了释家族执杖(Daapāi)的女儿瞿波(Gopā)。净饭王举行了无忧花施舍大会好让他相中瞿波。在大会上,与会的少女们面对太子都不敢正视,只是腼腆地低头接过太子的礼品匆匆离去。唯有瞿波凝目相望。太子见到她时,金银珠宝施舍已尽,只有手上戴着的一枚戒指没有送出,于是便取下来送给她。瞿波收下戒指,问道:“我就值这点价钱吗?”太子未语便准备取下身上所有饰物相赠。瞿波未收就离去了。净饭王见状便知儿子选中了瞿波,于是就派人向瞿波之父执杖求亲。不料执杖另有主意,执意要按祖上家规比武选婿。净饭王无可奈何,只能表示同意。
 比武大会设在迦毗罗卫校场。有五百技艺高强的释迦青年到会参加竞技。太子的堂弟提婆达多来到城门口,见一头白象前来欢迎太子,心生嫉妒,一气之下空手把大象打死。难陀出城见到这头死象,用手一拽便将其置于路旁。太子乘车出城,见到死象用脚指夹住象尾将其向空中那么一抛,便把这个庞然大物隔着七重城墙和壕沟抛到城外。太子到达较场开始比赛,先文后武。比书写,他获第一;比算术,他出题考别人,别人却不能运算;五百参试者相继出题向太子发难,太子一一做答,无一差错;再后与考官比试,考官认输。比武艺,跑跳,太子名列榜首;比角斗,太子只用手一碰,难陀便匍匐在地,用手那么一提便将提婆达多抛到空中。比射箭,弓弦屡屡被他拉断。最后只好把供在庙里的祖传之弓取来,五百青年无一将其挽开。太子却用一个手指将弓拉满,放箭射穿很远很远的鹄的并七棵棕榈树和铁猪。太子大获全胜。执杖笑逐言开同意把女儿许配给他。(参见郭良鋆的《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36—37页)。
 这个故事无疑搀杂了许多神话,其中有没有一点真实的东西不能肯定。其实,佛陀究竟娶过几位妻子,并不很清楚。巴利文三藏个别晚出的经典和注释中提到佛陀妻子的四个名字:跋陀迦旃(Bhaddakaccā)、耶输陀罗(Yasodharā)、频婆提维(Bimbādevī)和频婆孙陀利(Bimbāsundarī)。如果这些名字都有其实的话,那么,这些名字不一定同指一人。由此推断,佛陀可能不止一位妻子。《因缘记》称“罗睺罗的母亲”是佛陀的“第一任夫人”。汉译《佛本行集经》也提到佛陀除了耶输陀罗之外,还有两位妃子。一位名叫摩奴陀罗(Manodharā),另一位叫瞿陀弥(Gotamī)。
 佛陀的童年和青年生活应该说十分幸福。然而,他29岁时却毅然抛下妻子和初生的儿子离家出走。其原因,据佛经所述,是他目睹了许多诸如农夫耕地,翻出的小虫被鸟吞食的弱肉强食的悲惨事件和人类生老病死的苦难。其实,深刻得多的原因还在社会。佛陀的时代正处于由共和制向君主制过渡的末期。当时出现的十六国中绝大部分已经完成了这个过渡。如摩揭陀、憍萨罗等国已经建立了君主制政体。剩下的一些如跋祗、末罗、释迦等小国和部落还仍保留着共和制。而君主制国家的实力要比那些共和制小国和部落强大得多。它们经常受到列强的欺凌和侵略,甚至随时都有被吞并的危险。佛陀在世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苦难。故事是这样的:
 胜军王嗣位,向释迦族求婚。释族人鄙其非属本族,就将一位女奴的女儿许配给他。胜军王以重礼聘纳,并立为正后。后生一子,取名毗卢择迦。毗卢择迦儿时到舅族学习箭术,一天,跑到一所新建的讲堂去玩,被释族哄了出去。释族骂道:“你这个卑贱的奴婢之子胆敢闯进这所房屋! 这房子是释族诸人建造准备迎佛来住的。”毗卢择迦继位后,追忆前辱怒火中烧,于是便发兵讨伐。大军俘获释族九千九百九十万人,尽皆诛杀,尸体如莽,血流成池。一说,毗卢择迦大军将俘获的释种埋其足,驱暴象践杀。毗卢择迦从所俘人中选出五百少女欲充后宫。释族女子皆骂其为“奴仆之子”。毗卢择迦王受此之辱,气愤填膺,一声令下便将这五百少女悉皆刖足投阱。佛陀闻之震惊,赶往为其说法,少女闻之死而升天。(参见《大唐西域记校注》第502和516—517页)。
 这个事件虽然发生在佛陀出家之后,但从中也可看到当时社会之一斑。类似的事件和战事给他在精神上的创击之烈是可想见的。他出户观耕,产生某种联想,发出无奈的慨叹也是自然的。他由社会的以强凌弱联想到自然界的弱肉强食,把社会的某种本质异化为自然的本质,把人类主要从社会所遭受的苦难归咎于自然,归咎于人的自然之躯。他对社会的巨变无力回天,在这样的情况下,受到数论等哲学派别的解脱轮回说影响,想跳出世外,从自然寻觅解脱的方法。这反映了如佛陀一类人物对时代的一种无奈,对共和制衰落的一种叹息。他后来组织僧团是他复活和保持共和制的努力和尝试。
 佛陀出走的决心一下,无可挽回,其父王无奈只得命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耶和摩诃男拘利等五人相随护侍,史称五比丘。其中憍陈如和十力迦耶二人属于母系亲属;其余三人属于父系亲属。 出家后,他先从师于数论派先驱阿罗逻·迦罗摩(ĀrāaKālāma,玄奘译:“阿蓝迦蓝”)和郁头迦·罗摩布陀罗(UdrakaRāmaputra,玄奘译:“郁头篮子”)学习禅定,后到尼连禅河(Nairañjana)附近的林中修习苦行。 他穿粗衣,卧荆棘,与腐尸同寝,饮食递减直至日餐粒米,苦行六年,饿得瘦骨嶙峋,腹脊相贴,眼深如井,生命垂危。多亏一位牧女送他乳糜,才使其得以复生。中国佛教僧众为了纪念佛祖食乳糜而复生这件事,在他得道成佛日都要煮粥供佛。这一仪式在民间演化为腊月初八食腊八粥的习俗。
 他苦修多年一无所获,于是便决定放弃苦行,另辟蹊径。同他一起出家并侍候他的五位比丘看他放弃苦行心生反感,一气之下离他而去。他虽然众叛亲离身陷孤立,但是他矢志不渝,最后走到菩提伽耶坐在毕波罗树(后习称菩提树)下静坐沉思,终于悟到世间真谛而得道成佛。他所悟之道是关于“四圣谛”和“十二因缘”的人生哲学。而后便开始了他弘扬佛教时期。
 这个“佛”字即梵文buddha的缩略音译,另译“佛驮”、“浮陀”、“浮屠”、“浮图”、“佛陀”。Buddha是由动词根bud变化而来的过去分词,其义为“已觉知的”、“已觉悟的”,作为名词为“觉者”、“觉悟者”、“悟道者”。“成佛”亦即成为觉悟者或悟道者。随着佛教的发展和分裂,在小乘佛教,“佛”作为修行的最高果位专用于释迦牟尼,普通修行者最高只能达到阿罗汉(简称罗汉)的果位。永远成不了佛。到了大乘佛教修行者据称可以成佛,不过中间还要经过菩萨这个果位。可见佛在佛教早期完全没有后期大乘佛教那种至高尊神的含义,到了中国,佛已变成了全知全能的“天帝”了。
 佛陀的道以后首先到波罗奈(Vāraāsī)城鹿野苑向他出家时的侍从憍陈如等五人说法,俗称“初转法轮”。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中部说法传教,组织僧团。在王舍城先后有摩揭陀国频毗娑罗王及其王子阿阇世王和拘萨罗国波斯匿王归依。一生所收弟子很多,传说有五百之众,其中最著名的有十大弟子,八十岁时在拘尸那迦食猪肉中毒而亡。

释迦牟尼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释迦牟尼

 佛教的创始人。原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他是古印度北部的伽毗罗亚城(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悉达多成“佛”后的尊称。“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意为圣人,合起来其意就是“释迦族的圣人”。据传说,一次他看见一个老人,一个残疾人,一个死人,深感人生在世,“生、老、病、死”之痛苦,又由于他对婆罗门教特权之不满,因之决定离家修道,企图通过修行,来解除人生的苦恼。当时他29岁(一说19岁)。开始学习禅定,后又到树林中单独修苦行,前后经过7年,终于大彻大悟,达到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创立了佛教。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传教。弟子很多,其中著名弟子有10人,称“十大弟子”。释迦牟尼传教40多年,活到80岁才辞世。最初,释迦牟尼被徒众看作“先觉者”,尊称为“佛”(即佛陀),后来逐渐地被神化了。

释迦牟尼像

释迦牟尼shìjiāmóuní

梵语音译。佛教创始人(约前565—前485年),姓乔达摩,名悉达多,古印度释迦族人。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圣人。

释迦牟尼

佛教始祖。亦称释迦文佛、世尊。释迦,族姓,能仁之义; 牟尼,寂寞之义。即释迦族的隐修者。公元前563年,生于中印度迦毗罗国,其父为该国王净饭王的长子,母名摩耶。二十九岁的那一年入雪山苦行六年,出山后,在迦耶山菩提树下,得悟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此后,他周游四方,化导群类,凡四十余载。公元前483年八十岁示寂于拘尸那伽城跋陀河边娑罗双树间。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神佛諸界部 > 神佛 > 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  shìjiāmóní

對佛教創始人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3年—483年)的尊稱。釋迦是種族的名稱,牟尼是梵語賢人、寂默的音譯;釋迦牟尼即釋迦族中的賢人、隱修者。傳說爲印度迦毘羅國淨飯王的太子,母名摩耶。幼時受婆羅門的五明教育,十九(一說二十九)歲出家,入雪山苦行六年,出山後,在迦耶山菩提樹下,得悟世間無常與緣起諸理,即於鹿野苑初轉法輪,說四諦八正道。以後四出凡四十餘年,八十歲在拘尸那城跋陀河邊娑羅雙樹間示寂。

释迦牟尼【同义】总目录


本师法王大雄天人师佛陀雪山童子雁王释迦牟尼螺髻仙人

大雄/天人师/本师/佛陀/法王/雪山童子/雁王/螺髻仙人/自在王/两足尊

☚ 诞灵   大雄 ☛

释迦牟尼约前565—约前485,或约前563—约前483

佛教的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属释迦族,牟尼意为圣人,后世习以释迦牟尼或释迦称之。成道后被号称为佛陀,意即“觉悟者”。诞生于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兰毗尼园(今尼泊尔境内)、父净饭王,母摩耶,刹帝利种姓。在宫中教养长大,成年娶妻耶输陀罗,生一子。释迦修行传道的经历来自佛家的传说。相传释迦王子深感人世生老病死苦恼,常生悲观厌世之念。他不满婆罗门祭司的说教,29岁时乘月夜跨白马出家修道,索求人生解脱之路。遍访名师,在苦行林中苦修6载,又沐浴于佛陀伽耶的尼连禅河,独自静坐菩提树下,默思数日顿然觉悟,悟到世间无常和缘起诸理,求得涅槃超世的不二法门。成道之年35岁。此后游化四方,宏扬佛法,先在鹿野苑为五弟子说苦、集、灭、道四圣谛和八正道,继而广收弟子,45年间遍迹恒河中下游各地,释迦本族多入佛门,影响逐步扩大。释迦弟子将释迦的言行说教结集成经、律、论“三藏”,佛教由原始的小乘教派而衍生出大乘教派,终于形成为世界性宗教。

释迦牟尼约前624—544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乔答摩,族姓释迦。释迦牟尼是他成道后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牟尼还常被称为佛陀,意为“觉悟真理的人”。相传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他在出生七天后即丧母,由姨母抚养成人。按照传统的婆罗门教的规定和刹帝利种姓的传统习俗,他从8岁起便学习字书、吠陀、武艺。据说他精通“64种书”、武艺超群,因而深受净饭王喜爱并被寄予厚望。净饭王为怕他受当时沙门修行者的影响而出家,便提供丰厚的财富和众多的美女让他享乐。他17岁时娶妻生子。但他爱沉思,常思索人生问题,感到人的一生充满生老病死的痛苦和烦恼,世间一切事物也都是变化无常的,对于婆罗门教的神权统治也深感不满。29岁时他毅然决然舍弃王位、财富、父母、妻儿,出家修道,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他先到当时政治和文化中心摩揭陀国,从师阿罗逻和优陀罗学习禅定。后来又到尼连禅河附近的树林里日夜苦修。连续6年的苦修,使他“身体羸瘦,喘息甚弱”(《佛本行集经》),但收获甚微。他感到修苦行不能达到解脱,于是放弃苦行。在体力经调整得到恢复后,他来到一棵毕钵罗树(后改称菩提树,意为“觉悟树”)下坐禅,思虑人生的真谛,七天七夜后即得大彻大悟,悟得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之理(这些后来成为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时年35岁。从此他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法说教生涯,行迹遍及古印度的中部和北部。他还创立了原始的佛教团体——僧伽,在僧伽中,提倡种姓和男女平等原则。他的弟子有500人之多,著名的有10人。释迦牟尼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他所说的教法,经其弟子几次整理结集,形成经、律、论“三藏”。随着佛教传播范围的扩大,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释迦牟尼也从被尊为先觉者的佛教创始人演化、神化为法力无边的神、佛。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本名乔达摩·悉达多,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位于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属刹帝利种姓。相传于二十九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诸种苦恼而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寻求解脱人世诸苦的途径。在外经过六、七年修行,在普提伽耶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成道。此后,大约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开始在印度恒河中游流域宣扬苦、无常、无我、缘起、解脱等教法,并组成适应传教的僧团,强调无论任何阶级均可信奉其说教。因此,他所创立的宗教被称为佛教,他本人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意“能仁”、“寂默”;“佛”即“佛陀”,意为“觉者”、“知者”、“智者”。他又被后世佛教徒尊以“如来”、“佛”、“世尊”、“天人师”、“应供”等名号。后培养出很多弟子,传有五百人,最著名者十人,有“十大弟子”之称。八十岁时于拘尸那迦城(约位于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圆寂。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一般称如来佛。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约生于公元前566~前563年之间,相传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出生7日后母亲逝世。16岁娶妻,19岁出家修行。单独修苦行6年。29岁得子。35岁,在菩提伽耶的一株菩提树下冥思苦想49天(一说7日),终于得道成佛。其后45年中广播教义,80岁(约前486~前483年间)在拘尸那迦城郊的双树涅。他的言行说教经其弟子数次诵记整理,卒成经、律、论“三藏”。35岁进行传教,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弟子500人,其中著名者10人,称“十大弟子”。80岁逝世。记载其事迹的汉译佛典很多。关于其生卒年,南传佛教或作公元前624年至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年至前543年。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约前565—前485

佛教创始者,族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中的贤人。北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诤饭王之子。相传他29岁出家修道,7年后成佛。游历四方传教,80岁入“涅槃”。他死后,被弟子们加以神化,尊奉为“现世佛”、“如来”、“世尊”、“法王”、“大雄”等。佛教对亚洲一些国家产生过巨大影响。

☚ 造像量度经   佛像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Shijiamouni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姓乔答摩。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世尊、释尊等。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其母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但是,释迦牟尼却在29岁时出家修行。出家后,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他的父亲听到他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五个人伴随他。后他来到伽阇山苦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结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道。时年35岁。为了使他的思想学说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释迦牟尼逝世后,遗体火化。

☚ 穆罕默德   封建迷信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约前565—约前485;南传佛教作约前623—约前543年

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世称“释尊”、“释迦”、“瞿昙”。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贵族净饭王之子。“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十六岁结婚,妻为善觉王之女耶输陀罗,生有一子罗睺罗。少时生活豪富。净饭王希望他能继承王位,特为他筑寒、暑、温三时宫殿,挑选许多美女服侍他。然而他对这世间的富贵、快乐却不感兴趣。他不满婆罗门教神权统治下,印度四阶层的不平等待遇;目睹农夫在田间流汗苦干,耕牛又遭到农夫皮鞭的抽打,铁犁翻出的小虫被鸟雀飞来争啄;又目睹老人、病人、临死之人的种种痛苦情状,看到出家修士的快乐精神。因此,二十九岁时,他抛弃王位、财富,离开父母妻子,只带着侍从车匿,骑着白马,到深山旷野去追求痛苦的解脱与人生的真谛。他在菩提伽耶一棵菩提树下结跏趺而坐(双足交叠而坐),修行七年,终于大彻大悟而“成佛”,开始创立佛教。其教义核心是“四谛”,即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教反对种姓制度的不平等,主张众生平等,认为人们在修行上都应当是平等的,不需要祭司教导。倡导生死轮回、善恶报应,劝人在世从善。其说受到广泛的欢迎。以后,云游中印度各地,到处说法,传教长达四十五年。八十岁时,还不顾高龄,从王舍城出发去传教,结果途中染病,逝于拘尸那伽城附近。火化后,舍利由八国国王请去建塔供奉。弟子五百人,最著名者为阿难等十大弟子。著《贤劫经》等。其创始的佛教,对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哲学、文学、艺术领域内尤为突出。

☚ 西藏佛教   阿育王 ☛

释迦牟尼Sakyamuni

又译“释迦文”。佛教创始人。其生卒年代,北传佛教定为前565至前485年,南传佛教定为前623至前543年。姓乔答摩(Gautama),名悉达多(Siddhartha)。相传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Kapilavastu,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Suddhodana)之子。“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幼时受传统婆罗门教育,后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于29岁弃家出走,立志寻求解脱之道。曾跟当时一些有名学者和宗教家学习,继而又修习6年苦行,但未获期望结果。遂停止苦行,至菩提迦耶(Buddhagaya)城外毕钵罗树下静坐,专心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经7日7夜,达到最后觉悟,被称为“佛”(Buddha,“觉者”之意),时年35岁。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恒河流域中部活动,宣传其教义学说,并组成佛教僧团,规定某些戒律,奠定了原始佛教基本教义。80岁时在拘尸那迦(Ku’sinagara)城外婆罗树下去世。弟子很多,来自社会各阶层,著名者10人,称“十大弟子”。记载其事迹的汉译佛典主要有《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等。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亦译“释迦文”;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姓乔达摩。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为释迦牟尼。牟尼(muni),也译“文”,尊称,意为“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即“能仁”、“能儒”、“能忍”、“能寂”,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相传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母亲摩耶夫人是邻国国王之女,在归父国途中于蓝毗尼分娩。分娩后7天死去,由姨母将其抚养成人。关于生卒年代,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其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一说1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诸般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教的神权统治和梵天创世说,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开始到摩揭陀王国跟人学习禅定而无所获;后到尼连禅河附近的树林中单独修苦行6年。认为苦行不是达到解脱的道路,弃而到佛陀伽耶菩提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终于觉悟得道,时年35岁(一说30岁)。随后开始在鹿野苑向跟随他的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宣说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法,佛经称“初转法轮”。其后45年间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各地游行教化,获得众多信徒(传有500),并组成适应传教的僧团组织,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附近的两棵菩提树下入灭。遗体火化,遗骨(舍利)为众族所分,各建舍利塔供养。释迦牟尼起初被看成“先觉者”,尊之为“佛(佛陀)”,后渐被神化。记载其事迹的汉译佛典很多,如《过去现在因果经》、《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中本起经》、《佛本行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五分律·受戒犍度》、《四分律·受戒犍度》,以及《释迦谱》、《释迦氏谱》等;南传巴利文经典有《小部》等。

☚ 八正道   生死轮回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意为“释迦族的圣人”。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生卒年说法不一,约当我国春秋时期。生于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为释迦族净饭王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相传他的母亲摩耶夫人生下他七天后去世,由姨母波阇波提夫人抚养长大。自小受婆罗门正规教育,因困惑人生的种种苦难,29岁出家,希望通过修行寻出解脱的道路。6年苦行,意识到此法不通,弃之到伽耶毕波罗树 (菩提树) 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终于豁然贯通,悟道成佛,时年35岁。此后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建立了佛教的组织——僧团。相传弟子500人,著名的10人,称十大弟子。释迦被尊为“佛”,意为觉悟了人生真谛者。80岁侧卧涅槃。记载其事迹的佛典主要有《过去现在因果经》、《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佛本行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释迦谱》、《释迦氏谱》等。南传巴利文经典有《小部》等。

☚ 奥斯曼   道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 “圣人” 的意思。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大致与中国孔子同时代。相传释迦牟尼是当时北印度迦毗罗卫王国 (在今尼泊尔南部) 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因为对当时婆罗门教不满,更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29岁时毅然舍弃贵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6年的苦修静思,终于在伽耶城菩提树下悟道,号为佛陀 (觉悟者)。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恒河流域一带进行传教活动,组织了僧团,创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 (在今印度北方邦) 逝世。

☚ 佛教   菩萨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地区)净饭王太子,母名摩耶(是天臂城善觉王长女),原名乔摩·悉达多,成道后被称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又尊称他为佛陀、佛,意即觉悟真理的人,富有智慧的人。他还有如来、世尊、大雄等10种称谓,多是从不同角度赞颂之谓。属印度四种姓中刹帝利。他的生卒年月,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有的相差百余年。中国佛教界根据《历代三宝记》中“众圣点记”记载,推定为公元前565—485年。据佛传,他出生后第7天即丧母,由其姨母摩诃波阇婆(后出家成为佛教史上第一位比丘尼)养大,16岁娶妻,生有一子罗侯罗(后出家成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他自幼受到良好教育,文武兼备。29岁时开始厌恶宫廷生活,并看到社会争战不已,人生老病死之痛苦,决意出家修行。先到当时印度政治文化中心的中印度摩揭陀国跟当时沙门思潮中派别之一数论派先驱阿逻罗·迦罗摩等人修习禅定,但未能满足他精神要求。之后,又到尼连禅河旁伽阇山深林处从事苦行修炼,虽长达6年之久却仍未解脱。便到菩提伽耶著名的菩提树下,结跏跌坐,沉思人生真谛,终于悟道,时年35岁。随即,在鹿野苑给桥陈如等5比丘初次传法(初转法轮)讲四谛、十二因缘等,并成立僧团,开始在中印度恒河流域各地长达45年的弘教生涯。晚年欲回家乡,途中误食毒物,死于拘尸那城的婆罗双树间,终年80岁。此后,他的著名弟子摩诃迦叶、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等人根据口传亲闻,将他的教化进行梳理、结集,又经后世弟子们不断整理,加之后世著述,成经、律、论三藏,总概佛法,称为佛教。

☚ 结夏   菩萨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是种族名,牟尼是 “圣人”的意思。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5年,大致与中国孔子同时代。相传释迦牟尼是当时北印度迦毗罗卫王国 (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因为对当时婆罗门教不满,更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29岁时毅然舍弃贵族生活,出家修道。经过6年的苦修静思,终于在伽耶城菩提树下悟道,号为佛陀 (觉悟者)。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恒河流域一带进行传教活动,组织了僧团,创立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 (在今印度北方邦)逝世。

☚ 佛教   菩萨 ☛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说前563—前483

佛教创始人。姓“乔答摩”,名“悉达多”。释迦族人。后被信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相传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净饭王的儿子。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29岁时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又不满当时婆罗门教的神权统治及其梵天创世说教,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遍访名师,初无所获,后到尼连禅河附近树林中单独苦行6年,亦不能得到解脱,最终到伽耶(菩提伽耶)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得以悟道成佛。时年35岁。此后先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侨陈如等5人说法,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传教,并建立了最初的佛教僧团,奠定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宣布众生平等,规定僧人必须剃发,穿黄衣,托钵行乞,遵从安贫、持律、清净身心的誓约。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称为十大弟子。信徒尊其为“佛陀”(简称“佛”,意即“觉者”),并用“如来”、“法王”、“世尊”、“大雄”等称号尊之。80岁时,在拘尸那迦城逝世。其在世时,说教未有文字记载,其死后,由弟子们集会各诵所记,汇集成书,奉为经典。记载其事迹的汉译佛典很多,如《过去现在因果经》、《修行本起经》、《瑞应本起经》、《中本起经》、《佛本行经》、《普曜经》、《佛本行集经》、《佛所行赞》、《五分律·受戒犍度》、《四分律·受戒犍度》以及《释迦谱》、《释迦氏谱》等。

☚ 最澄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 ☛

释迦牟尼shi jia mou ni

Sakyamuni

释迦牟尼

Sakyamuni

释迦牟尼

Sākyamuni—Gautama Buddha,founder of Buddhis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0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