鄄城年灯
东明、鄄城沿黄河一带农村为欢庆元宵节特制的彩灯,是一种地方特色鲜明、传流已久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用具。年灯是用蒸熟的粘性很强的黍子面团分成小块,用手工及简易小工具捏塑成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头部嵌上不同颜色的豆子或高梁米为眼睛,中间形成碗形,插上小竹签并缠上新棉絮作灯芯,灌上香油,即可点燃。年灯造型多样,“十二生肖”一字排开在堂屋条几上,祝愿年年兴旺;大门是一对龙灯和一对狮子灯或马灯,寓意兴隆昌盛;东西两厢则放荷花灯以求丰收;粮囤上放刺猬灯以戒鼠耗粮,锅里则放鱼灯象征年年有余;栏圈内放马灯、牛灯、羊灯以示六畜兴旺。元宵之夜,家家灯火栏栅,户户通明辉煌,巷陌村落光明连片,增强了节日的欢乐情趣。到年灯内油将燃尽时,将灯收回,拔出灯芯,把所有年灯连同剩油一起揉成面团,入盆座锅内促其发酵,次日中午作成圆饼炸为年糕以作午餐,整个春节活动至此方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