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鄂伦春族传统伦理思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鄂伦春族传统伦理思想鄂伦春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鄂伦春族,自称“鄂伦春,”亦称“俄尔吞”、“鄂尔吞”、“俄伦春”、“俄乐春”、“俄罗春”等,皆属通古斯语音译,意为“使用驯鹿的人”或“山岭上的人”。自清以来,史籍中将其称为“树中人”、“使鹿部”、“使马部”或“栖林”等。其先民于明末清初曾游猎于黑龙江以北地区,与达斡尔、鄂温克等族同被称作“索伦部”。现有6,965人(1990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黑龙江省呼玛、逊克、爱辉、嘉阴等县。解放前,多从事游猎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虽然已出现私有制,但仍保留着浓厚的原始公有制残余。鄂伦春族传统伦理思想是中国伦理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它在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及社会生活习俗中均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特殊的作用。这在该民族的神话传说中已初见端倪。如《阿依吉伦与伦吉善》,通过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鄂伦春族人为了纯洁忠贞的爱情敢于战胜残暴丑恶的老魔王的品质。同时神话还对男女之间提出了双向的道德要求,认为男性必须具有英雄气质与勇敢精神;女性应有纯洁的心灵与美丽的容貌。注重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鄂伦春族的民间故事也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如《卡拉车赫为民除害》、《古鲁木伦三战毒蛇》、《阿尔旦乌娜杰的故事》、 《欧新波和兰奇》和《阿勒塔聂》等故事,从多角度反映了鄂伦春族人民勤劳、智慧的品德和勇敢、机智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善恶并存,但最终善胜恶的道德发展规律及其趋势。历史上,鄂伦春族人不仅不畏强暴,勇敢剽悍,而且视大公无私、济贫扶危为传统美德。如在“乌力楞”内部总是按户均分劳动产品;优先让鳏寡病残人家分到又多又好的皮张和肉食;猎人狩猎归来,无论是否相识,只要有人说想要点肉,他就会把猎刀予你,任你割多少肉都不在乎,亦不需要偿还;不管谁家有生活困难或遇婚丧大事,大家都必须鼎力相助,决不求报答;有手艺的人利用猎余时间为人帮忙,也从不收受报酬。在鄂伦春族人那里,助人为乐被视为无上荣光,并认为大公无私、济贫扶危是每个人必备的品德,而斤斤计较、损人利己则被看成是可耻的行为。鄂伦春族人十分注重礼仪礼节。相互见面时皆要行礼:或请安问候;或下马致敬;或叩首参拜。致礼的姿势也因男女而异。若晚辈或弟妹遇见相别的老人和平辈兄姊,或辈小年大者对年小辈大者,皆须行屈膝请安问候礼。对父母辈以上的长者,若外出逾三日而归者,即须行请安问候礼,同样,对叔辈外出逾七日而归者,亦须行此礼。出远门时须向长辈请安告辞。无论男女,在行屈膝请安礼时皆要口称“艾亚”,否则就不合规矩。鄂伦春族人素来就把尊重和敬待老人看成是本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不允许直呼长辈的名字,办理重要事情前须征得老人的同意。在老人面前,不得说话粗鲁,更不得指手划脚或高谈阔论。老人进歇仙人柱,青年人必须迎请让座。路遇老人,须下马问好,待老人走后,方可上马续行。无论何种场合,皆要请老人坐正位。饮酒须由老人先举杯,吃肉吃饭也须先由老人动刀举筷。鄂伦春族人还特别好客。凡宾友光临,皆须尽量用好酒好菜来热情款待,反对吝啬和小家子气。如果是至诚好友辞别,主人还须赠送山珍特产,以表达纪念之诚心。在婚姻道德上,鄂伦春族人以一夫一妻制和氏族外婚制作为结亲的基本原则。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较善遍,家政大权也往往操持在男子手中。鄂伦春族人很重视道德教育,从小就要求儿童了解本氏族的习俗法规,分清氏族成员间的亲疏辈份关系,懂得为人纯朴、热情好客、讲究礼仪、敬重老人的道德传统,自觉养成勤劳、谦虚、善良的品质和敢于吃苦耐劳、不畏强暴的勇敢精神。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