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郡县州府省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郡县州府省制 郡县州府省制春秋至明清中央集权下的地方行政机构的管理体制。春秋初期,秦、楚、晋等六国为了加强边防,把兼并来的小国设县,后又将县推广到内地。春秋末晋国先在边地设郡,其地位比县低,然面积比县大。至战国时,郡地位上升,形成郡县两级制。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考核,以达到集权的目的。秦汉时将在少数民族地区所设的县称为道。汉初统治者 “惩秦孤立而亡”,大封同姓诸侯王,其辖地竟达39郡,中央直辖15郡,结果造成“吴楚七国之乱”。叛乱平服后,汉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从此郡县制的主体地位又得到恢复。汉武帝为加强对郡县的控制,在京师之外设13个监察区 “州”,置刺史。东汉末始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西晋初,司马炎即帝位后,鉴于曹魏皇室孤立无援失国的教训,又大封宗室27人为王,由王自任官员,导致“八王之乱”;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州郡县三级制一直未改。隋初,针对“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况,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改为州县两级制 (炀帝改州为郡,亦郡县两级制)。唐承隋制,仍设州县两级政权(玄宗一度改州为郡,不久又恢复州制),不过在京师和陪都所在地的州升称为府。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唐太宗依山河形势之便,分区设道,职掌与汉武帝时13州部刺史同。中唐以后,节度使的辖区亦称道。节度使的道本由都督府(军区性质)发展而来。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者,谓之节度使。睿宗时,正式定为官名,后来节度使常兼观察使,道之军、政、财大权集中于节度使手,成为州以上事实上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于是又形成道州 (府)县三级制。宋太祖鉴于“安史之乱”、藩镇——节度使割据的教训,收回道之兵权、财权,使之成为徒拥空衔的宠职,恢复州县两级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仿唐代的道制,分境内为二十一路新的行政区划,其后路的大小分合不一,路内设经略安抚使(南宋称帅司),掌一路军政; 设转运使(南宋称漕司)掌一路或数路财赋;设提点刑狱(南宋称宪司),掌司法;设提举平使,掌管赈灾或盐铁专卖。各司治所常不在一地,互不统辖,相互监督,职权划分也不严,便于中央控制。府、州、军(设于军事要冲)、监 (设于矿区) 为路下之同级地方政权。再下为县,与县同级亦有军、监地方政权。于是从宋到元初,逐渐形成路州 (府) 县三级制。元朝又在路上另设中央临时派遣机关行中书省,不久行省改为常设,形成省路州(府)县四级制。明废除行中书省无所不统的制度,而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组成省级政权机关,合称“三司”,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司法,而彼此互不统属,便于皇帝操纵。省下改路为府。州分两种: 一种为直隶州,其地位同府;一种为属州,其地位相当于县,形成省府县三级制。明中期后在“三司”之上设总督(或管数省)、巡抚: (管一省),为省级长官,大体总督偏于军事,巡抚偏于民政,“三司”职权下降。在省府之间设监察区,有分巡,分守等道之别,长官称道员。清沿袭明省府县三级体制,其都指挥使司由八族绿营新的军事长官所顶替。 ☚ 军机处 编户齐民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