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的货币思想
郑观应(公元1842-1921年)中国近代的早期改良派思想家、爱国民族工商业家。字正翔,号陶斋,别号杞忧生。其主要著作《盛世危言》,曾对中国思想界发生过很大影响。
郑观应主张发行纸币,但把纸币的作用仅看作是便于携带而已(《盛世危言》卷4《银行下》)。他认为发行纸币的准备金只须占总额百分之二十的现金即可以“备为零星换银者取用”,因此,“合计十省计之,不难销流数千万两,腾挪生息,利莫大焉”(《银行上》)。对发行纸币的票面额,他主张以银两计。对在华外国银行所发行之“番票”,以银元计票面额颇为称许。只在鼓吹“商战”时才主张铸金币、银币,以与外国作货币战(《商战上》)。他似乎尚未弄清楚铸币与金属的自然形态之间的差别,也把国家银行发行的钞币与私人银行发行的兑换券看成是同样的东西。他把外国洋钱之流入看成是“绝大漏卮”,认为“彼以折色之银,易我十成之货,既受暗亏,且即以钱(指洋钱)易银,虚去洋价,换我足宝,行市眴变,又遭明折”(《商战上》)。
郑观应把银行看成“商务之本”和“百业之总枢”,在某种程度上认识到银行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特殊的作用。他认为银行能“聚通国之财”,以解决国家的急需,和解决货币“周转不灵”,以“扩充商务”等问题。郑观应主张设银行,还着眼于抵制外国的金融掠夺。他指出中国设银行可以避免受外国银行“重息”盘剥,可“无须关票作押,以全国体”,以及“出洋华商可以汇兑”,不致“为洋人掣肘”(《盛世危言》卷5《银行上》)。郑观应主张中国设银行可以“官银行”与“商银行”并举,“一切条规悉访西法。”官商银行均可发钞,并要有存本以供兑换,人们“以钞易银,可随时随地向银行支取”(《银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