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邯郸少年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邯郸少年行霞鞍金口骝,豹袖紫貂裘。家住丛台近1,门前漳水流。唤人呈楚舞,借客试吴钩。见说秦兵至,甘心赴国仇。 【校记】 1.近,《全唐诗》一作“下”。 【注释】 [邯郸少年行] 《乐府诗集》卷六七“杂曲歌辞·轻薄篇”:“《乐府解题》曰:《轻薄篇》言乘肥马衣轻裘,驰逐经过为乐,与《少年行》同意。何逊云‘城东美少年’,张正见云‘洛阳美少年’是也。”有《长安少年行》、《汉宫少年行》、《邯郸少年行》、《渭城少年行》等。高适《邯郸少年行》:“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处报雠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如云屯。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丛台] 战国赵筑,在今河北邯郸城内,数台相连,故名。《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五“礠州邯郸县”:“丛台,在县城内东北隅。”《汉书》卷五一《邹阳传》:“夫全赵之时,武力鼎士袨服丛台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幽王之湛患。”唐李远《听话丛台》:“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 [漳水] 《元和郡县图志》卷一五“潞州潞城县”:“漳水,一名潞水,在县北。阚骃曰:‘潞水在县北,为冀州浸,即漳水也。’按王猛与慕容评相御于潞川,评鬻水与军人绢匹水二石,则此无他大川可以为浸,所有惟漳水耳,故土俗尚谓浊漳为潞水也。” [楚舞] 楚地之舞。《史记》卷四〇《张良传》:“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我为若楚歌。’”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楚舞醉碧云,吴歌断清猿。” [借客] 即探丸借客。《汉书》卷九〇《酷吏传·尹赏》:“长安中奸猾浸多,闾里少年群辈杀吏,受赇报仇,相与探丸为弹,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丧。城中薄暮尘起,剽劫行者,死伤横道,枹鼓不绝。”后以“探丸借客”喻游侠杀人报仇。卢照邻《长安古意》:“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吴钩,钩,兵器,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钩,故称。后也泛指利剑。左思《吴都赋》:“军容蓄用,器械兼储;吴钩越棘,纯钧湛卢。”唐卢殷《长安亲故》:“楚兰不佩佩吴钩,带酒城头别旧游。” 邯郸少年行[唐]郑锡 霞鞍金口镏,豹袖紫貂裘。家住丛台下,门前漳水流。唤人呈楚舞,借客试吴钩。见说秦兵至,甘心赴国仇。 《邯郸少年行》,是由《少年行》衍变出来的乐府诗题,有五言、七言两种体式,《乐府诗集》把它归入《杂曲歌辞》之中。唐代郑锡的这首《邯郸少年行》是一首咏史诗,借歌咏战国时代赵国人民抗击暴秦入侵的史实,来反映当时唐代的现实。它以雄浑壮美的笔触,生动地表现了邯郸青少年豪爽雄健、洒脱不羁的勇武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他们“甘心赴国仇”的爱国精神。 “霞鞍金口镏,豹袖紫貂裘。”这两句从坐骑和穿戴两个方面,刻划出邯郸少年的飒爽雄姿。“霞鞍”,装饰艳丽如同霞彩一般的障泥、马鞍。“金口镏”,用黄金做的口嚼子。那邯郸少年身穿配有豹皮袖子的紫貂皮袍子,骑着配有装饰艳丽的马鞍和金光闪闪的马笼头的骏马,看上去是那样的富丽堂皇、雄姿英发。这里是用特写的手法,描摹出主人公的勇武形象。这样的开头显得突兀有力、先声夺人,一开始就给人以强烈、深刻的印象。同一向被人称道的曹植《白马篇》的开头“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相比,虽然一个写静态,一个写动态,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家住丛台下,门前漳水流。”这两句写主人公的家庭住址,紧紧扣上了诗题中的“邯郸”二字“丛台”,是战国时赵国修筑的高台,位于邯郸城内,因为是数台连聚,因此叫丛台。“漳水”,是卫河的支流,源出山西东南山区,流经河北、河南边境,至大名入卫河。 “丛台”和“漳水”是邯郸最有代表性、最富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诗人们往往用它们作为邯郸的象征。 “唤人呈楚舞,借客试吴钩”二句,写邯郸少年的洒脱生活。“呈”,呈现,这里是表演的意思。“楚舞”,楚地歌舞,这里泛指歌舞。“吴钩”,古代吴地所造的一种弯形的刀,这里泛指锋利的刀剑。那些邯郸少年有时欣赏歌舞,有时请人试演刀剑。这反映了邯郸少年洒脱不羁的生活情趣和嗜武好斗的性格特征。 “见说秦兵至,甘心赴国仇。”那些邯郸少年只要一听说敌国前来侵犯,就心甘情愿地奔赴抗敌前线,为保卫祖国奋勇作战,以解救祖国的危难。 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燕赵儿女是有悠久的爱国传统的。我们可以设想,这些平时就嗜武好勇,又是“甘心赴国仇”的邯郸少年,一旦到了抗敌前线,必然会奋力拼杀,不怕牺牲,战斗力一定是很强的。 如果仔细研究、品味一下郑锡的这首《邯郸少年行》,我们就会发现,它在立意上和谋篇布局上都明显地受到了曹植《白马篇》的影响。从立意上看,两篇都热情地赞扬了北方青少年的忠勇爱国精神。从谋篇布局上看, 《白马篇》全诗分为四层,先写“幽并游侠儿”跨马奔向北部边疆的雄姿,接着写他们骑射技术的高超,再写战场上的勇敢拼杀,最后赞扬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献身精神。 《邯郸少年行》虽仅短短八句,但也明显地分为四层,而且各层次的基本内容和安排顺序,也跟《白马篇》大同小异。正是因为这首诗在立意、谋篇上没有脱出《白马篇》的窠臼,缺乏独创性,这就大大削弱了它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降低了它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尽管如此,也不能完全否认这首诗的存在价值。它的主题是积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在艺术形式上,也有其一定的特色。它格调高昂,感情饱满,气势雄健,语言壮美,层次清晰,血脉贯通,具有鲜明的北方民歌的风格、特点,形式和内容基本上是统一的。在众多的文人乐府诗中,仍不失为一篇较好的作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