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业国家开办并直接管理的、利用运输工具以传递实物载体的信息为主的通信行业,现代社会进行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等活动和人们联系交往的公用性基础设施。 源于古代的邮驿制度,四川邮政始于清光绪十七年 (1891年) 重庆海关开关,在关内设寄信局,对外称 “海关拨驷达” 局 (Customs Post Office),收寄华洋公众信件及包裹,历时6年,是四川现代邮政的萌芽。光绪二十二年 (1896年),清政府准予成立由海关兼办的大清邮政。翌年,重庆寄信局在原有基础上扩充,成立重庆 “大清邮政官局”。随后,又在万县、宜宾、成都以及各府、州、县陆续设立邮政局或邮寄代办点。 民国成立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1914年,成都邮界改为四川邮区,设四川邮务管理局于成都。后又分为东川、西川邮区,分别辖82、99个邮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政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1950年1月,国家在重庆成立邮政总局西南区分局 (后称邮电部西南邮政总分局),四川则成立川东、川西邮政管理局,管辖全省邮政机构。1950年10月,全省邮电合一。1952年,在成都设四川省邮电管理局,负责管理全省邮政通信经营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四川邮政通信业获得长足的发展,建起从城市到农村的四通八达的邮运网路,改进了运邮工具,提高了运邮速度。截至1995年止,全省邮政通信车辆达到1895辆; 邮政生产用房达到67万平方米; 邮路达到3301条,总长度15.6万千米; 邮政局、所达到7468处。同时,邮政通信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成都、重庆两市引进、投产信函自动分拣机4套,有效上机率90%以上。计算机在邮政通信中得到推广应用,已建成24个电子化营业网点、98个邮政储蓄微机化网点,邮政专业使用微机达1200台。1995年,全省邮政函件业务量51388万件,比1949年增长11倍; 由年人均函件量不到1件增长到4.6件; 出口包裹业务量877万件,比1949年增长204倍; 开发汇票1559万张,比1949年增长30倍; 邮政储蓄余额88.8亿元; 订销报刊累计数12.2亿份,比1950年增长71倍; 特快专递1984年开办,1995年达475.6万件。与231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通邮关系,1995年全省收寄国际出口邮件达201.2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