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Nā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黄骅、围场,山东之平邑、东平、昌乐,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湖北之老河口,云南之陇川、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彝族、土族、佤族、锡伯族、鄂温克、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据 《风俗通》 注云:“朝那,东夷也,其后单姓那氏。望出丹阳、天水。”《续通志·氏族略》 亦注: “朝那,东夷国名,以国为氏。其后单为那氏。” (按: “朝那”,《中国古今姓氏辞典》 引作“胡那”,误。) ❷ 《姓氏考略》 注引 《姓谱》 云: “《左传》楚武王克权,迁权於那处,因氏。”“权”,周代国名,故城在今湖北当阳县东南; “那处”,古地名,在今湖北荆门境内。此为楚之那氏,出自权国。 ❸又据《汉书》 注云: “大宛国之破落那氏,改为那氏。” 盖取 “破落那” 之末音谐以汉字“那”而得。“大宛”,古代西域三十六城国之一。 ❹又注云: “烧当羌(按: 羌族的一支) 亦有那氏。” ❺《魏书·官氏志》 载有那氏,南迁改氏,“那氏依旧那氏。” ❻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清代满族姓氏那木都鲁、纳剌乌勒里等皆改单姓 “那”。见刘庆华 《满族姓氏录》。 ❼彝族之那氏,出自 “阿勒普”——帝赐之族——实亦以凤为图腾的凤氏族,故或依其汉意而为凤姓,自明代“凤者峨”之子备始,其先祖避乱,行至路中,忽来一队官兵,先祖急让官兵曰: “那!”彝语“那”乃 “休息”之意。官兵正欲搜抢先祖,闻 “那”音,以为其姓“那”,非凤土司也。官兵乃去,祖人得免难。自是以 “那” 护祖,因改姓 “那”。 ❽土族之那姓,则出自 “诺贵-孔”,汉意为诺贵人。“诺贵”之意不明,或以为部落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 “那”而为单姓。 ❽锡伯族之那氏,则由那拉 (按: 或作“纳剌”) 氏所改,亦取其首音谐以 “那”字而改。 ❾鄂温克族之那姓,则由 “那哈他”、“那妹他” 嘎拉所改,皆取其首音谐以 “那”而为单姓。 ❿鄂伦春族之那姓,出自 “那旦” 千 (氏),汉意为 “七个”,以志七张貉皮买了妻子之事,以为氏。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那”而为单姓。注 ❼——⑾见 《中国人的姓名》。 西魏有扬州刺史那椿; 唐代有那利; 明代有那嵩,沅江土官,为知府; 清代有那早,任把总。
那Nà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黑龙江之五大连池、辽宁之昌图、云南之泸水等地有分布。满族、汉族、傣族、傈僳族有此姓。五大连池市等地公安局提供。“那”,作为姓氏,当音nā,今音nà者,可视作俗读音变,当作另姓。
那Nuó 罕见姓氏。《中文大字典》 收载,其注云: “姓也,西魏那栖; 又,代北有破落那氏,大宛之后,入中国后改为那氏。” 一音nā,亦姓; 《姓氏词典》音nuò。 北魏有那颉; 明代有那鉴。
那nǎ ❶怎么,如何。韦应物《同德阁期元侍御李博士》:庭树忽已暗,故人那不来。朱庆余《送邵州林使君》:一月计程那是远,中年出守未为迟。 ❷哪。佚名《挽歌》:红轮决定沉西去,未委魂灵往那方?
那nà ❶指示代词,与“这”相对。杜牧《寄远人》:那时离别后,入梦到如今。 ❷奈。杜甫《夜归》: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顾敻《玉楼春》之三:良宵好事枉教休,无计那他狂耍婿。 ❸语气助词,表示感叹或疑问。陆龟蒙《得宝歌》:得宝弘农野,弘农得宝那。王绩《赠学仙者》:谁知彭泽意,更觅步兵那?
那nà 見“朝那”。
那nǎ ❶副词,况、又、兼之、更加,起关联作用,不是通常作指示代词或疑问代词的用法。沈佺期《答魑魅代书寄家人》诗:“抱愁~去国,将老更垂裳。”“那”“更”互文。张九龄《庭梅咏》:“朝雪~相妒,阴风已屡吹。”“那”与“已”相应,意言风已屡吹、雪更相妒。朱放《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诗:“已得归乡里,逍遥一外臣,~随流水去,不待镜湖春。”“那”与“已”相应,“那随”即“更随”。杨凝《送客归湖南》诗:“情来偏似醉,泪迸不成流;~向萧条路,缘湘篁竹愁。”司空曙《残莺百啭歌》诗:“共爱奇音~可亲,年年出谷待新春。”李之仪《踏莎行》词:“梦破南窗,愁肠万缕,~听角动城头鼓。”陈亮《醉花阴》词:“可怜风月于人媚,~对花前醉。”彭耜《十二时》词:“素馨花,在枝无几,秋入阑干十二;~茉莉,如今已矣,只有兰英菊蕊。”王沂孙《齐天乐》词《四明别友》:“坠叶重题,枯条旧折,萧飒~逢秋半。”刘澜《买陂塘》词:“卧游已动蓬舟兴,~在芙蓉城畔。”义同上。《西厢》二之一:“厌厌瘦损,早是伤神,~值残春。”早是,已是。此言已是伤神,况值残春。上文念白云:“早是离人伤感,况值暮春天道。”可证“那”就是“况”。《董西厢》六:“雨儿乍歇,向晚风如凛冽,~闻得衰柳鸣蝉凄切。”《追韩信》剧四:“失却龙驹怎战争,别了虞姬~痛增。”《乐府雅词》卷上郑仅《调笑转踏》词:“五陵豪客青楼上,不道风高江广;千金难买倾城样,~听绕梁清唱。”义并同。以上“那”均用于二句之间起关联作用。《忍字记》剧四:“我堪恨这寺中僧,难消我心上火,则被他偌肥胖~风魔,倒瞒了我。”此犹云如此肥胖更加风魔。《风光好》剧二:“一团儿软款~安详、半星儿不显威仪相。”此亦犹云软款更安详或又软款又安详。《乐府群珠》二无名氏小令《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众矜夸,足交加,彩云飞上日边霞,体态轻盈~闲雅,精神羞落树头花。”义同上。以上“那”用于句中两个成分之间起关联作用。又见“那些”。 ❷疑问副词,怎、怎么,多用于真性问句,故与表反问、作“岂”解的用法有别。杜甫《孟仓曹步趾领新酒酱二物满器见遗老夫》诗:“理生~免俗?方法报山妻。”刘长卿《酬秦系》诗:“鹤书犹未至,~出白云来?”白居易《昭君怨》诗:“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教配虏庭?”均犹云“怎免”“怎出”“怎教”。刘言史《放萤怨》诗:“且逍遥、还酩酊,仲舒漫不窥园井。~将寂寞老病身,更就微虫借光影?”徐凝《和白使君木兰花》诗:“见说木兰征戍女,不知~作酒边花?”张先《卜算子慢》词:“纵西北层楼万尺,望重城~见?”曾觌《鹧鸪天》词:“镬汤转作清凉地,只在人心~样看。”赵彦瑞《桃源忆故人》词:“倚瑟妍词,调铅妙笔,~写柔情芳艳?”赵功可《声声慢》词《残梦和儿韵》:“觉来重重追忆,似游尘飞去,~拾遗踪?”义并同,按“那”字的此种用法六朝已然。干宝《搜神记》卷二○第243条:“百姓相见,咸惊语:‘汝头~忽戴鱼?’”按“那”的这种用法亦可征之于六朝文献。《南史·宋前废帝纪》:“太后疾笃,遣呼帝。帝曰:‘病人间多鬼,那可往?’”又见“那得”“那更”“那些”。
那nà 犹奈也。李白《长干行》:“自怜十五余,颜色桃花红。~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那作,奈作也,言奈何作商人妇也。白居易《罢杭州领吴郡寄三相公》诗:“~将最剧郡,付与苦慵人。岂有吟诗客,能为持节臣。”那将,奈将也,言奈何将最剧之郡付与最慵之人也。杜甫《奉送郭中丞》诗:“渐衰~此别,忍泪独含情。”那此别,奈此别也,言奈此别离何也。又《北征》诗:“~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又《季秋苏五弟缨江楼夜宴》诗:“对月~无酒,登楼况有江。”那无,均犹云奈无也。又《奉寄高常侍》诗:“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故人何。”那一作奈。王维《酬郭给事》诗:“强欲从君无~老,将因卧病解朝衣。”那一作奈。高适《夜别韦司士》诗:“只言啼鸟堪求侣,无~春风欲送行。”王昌龄《从军行》诗:“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金闺万里愁。”杨万里《戏题常州草虫枕屏》诗:“先生昼眠纸帐温,无~此辈喧梦魂。”王易简《酹江月》词:“衰草寒芜吟未尽,无~平烟残照。”以上所云无那,均犹云无奈也。张籍《春别曲》:“江头橘树君自种,~不长系木兰船。”那不。奈不也。韦庄《山墅闲题》诗:“有名不~无名客,独闭衡门避建康。”不那,不奈也。白居易《强酒》诗:“不然秋月春风夜,争~闲思往事何。”韩偓《江楼》诗:“风光百计牵人老,争~多情是病身。”崔涂《读汉武内传》诗:“争~白头方士到,茂陵红叶已萧疏。”孙光宪《菩萨蛮》词:“争~别离心,近来尤不禁。”毛熙震《菩萨蛮》词:“无憀悲往事,争~牵情思。”以上所云争那,均即争奈,亦即怎奈也。顾夐《玉楼春》词:“良宵好事枉教休,无计~他狂耍婿。”《花草粹编》一无名氏《杨柳枝》词:“别易会难无计~,泪潸潸。”凡云无计那,即无计奈也。《花草粹编》七李端叔《临江仙》词:“酒病厌厌何计~?飞红更送无聊。”何计那,即何计奈也。杨万里《食蒸饼》诗:“老夫饥来不可~,只要鹘仑吞一个。”不可那,即不可奈也。鹘仑,与囫囵同。
那
☚ 迹 汶山 ☛
那
那 ❶表示进层关系,有更、况、又的意思。朱放《经故贺宾客镜湖道士观》:“已得归乡里,逍遥一外臣,那随流水去,不待镜湖春。”那随即更随。亦可作那些、那些儿,义同。 ❷犹奈。杜甫《奉送郭中丞》:“渐衰那此别,忍泪独含情。”那此别犹奈此别。
☚ 论 那堪 ☛
那
那 《诗经·商颂》篇名,是《商颂》第一篇。《毛诗序》云:“《那》,祀成汤也。微子至于戴公,其间礼乐废坏。有正考甫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之太师,以《那》为首。”据此,《毛诗》以《商颂》为商诗。三家《诗》则以《商颂》为正考父所作,为宋诗。争论颇烈。据近人王国维研究,“《商颂》盖宗周中叶宋人所作以祀其先王,正考父献之于周太师,而太师次之于《周颂》之后,逮《鲁颂》既作,又次之于《鲁》后。”(《观堂集林·说商颂》)此说较今古文均胜。全诗一章,二十二句。写祭祀时的奏乐、舞蹈较详。诗中的《万舞》,后人以为即周代用以歌颂商汤的《大濩》;所描写的音乐,也即《大濩》之声。商人尚质,但此诗语言却颇工致,尤其是写各种乐器的演奏,十分生动和谐。
☚ 閟宫 烈祖 ☛
那 猗与那与, 置我鞉鼓。① 奏鼓简简, 我烈祖。② 汤孙奏假, 绥我思成。③ 鞉鼓渊渊, 嘒嘒管声。④ 既和且平, 依我磬声。⑤ 於赫汤孙, 穆穆厥声。⑥ 庸鼓有斁, 万舞有奕。⑦ 我有嘉客, 亦不夷怿。⑧ 自古在昔, 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 执事有恪。⑨ 顾予烝尝, 汤孙之将。⑩ 【注释】 ①猗那 (e nuo婀挪):形容乐队美盛的样子。与:通“欤”,美叹词。置:通“植”,竖立。鞉 (tao桃)鼓:一种摇鼓,似今之拨浪鼓。用它表示奏乐开始或终了。 ②鼓:指大鼓。简简:鼓声。衎 (kan看): 欢乐。 烈祖: 光荣的祖先, 指汤。 ③汤孙: 商汤的子孙。 此指宋襄公。 奏: 进。假: 格、致, 祭者致神。绥:赠予。 思: 句中语助词。成:指生长成功的地方。 ④渊渊:鼓声,嘒 (hui会)嘒:吹管的声音。管:用大竹制作成的一种吹奏乐器。 ⑤磬 (qing庆):玉制打击乐器。古乐队以磬声止众乐。 ⑥於 (wu乌):美叹词。赫:显盛的样子。穆穆:美好的样子。厥(jue 绝):其;他的。声:指音乐。 ⑦庸:通“镛”,大钟。有斁(yi 译):即斁斁,形容乐器声音盛大的样子。万舞:舞名。有奕:即奕奕,形容舞蹈场面盛大的样子。 ⑧嘉客:指来助祭的宋的同姓附庸小国(从魏源《诗古微》说)。夷怿:喜悦。夷:通“怡”。 ⑨温恭:温文恭敬的样子。朝夕:早晚。执事:办事人员。指管理祭祀食物的人员。有恪(ke 客):即恪恪,恭敬的样子。 ⑩顾:光顾。予:襄公自称。烝尝:都是祭名。冬祭称烝,秋祭称尝。将:奉献。 【译文】 多么盛大多么丰富,堂上竖起那拨浪鼓。敲起大鼓冬冬作响,以此娱乐我的先祖。襄公祭祀祈求神明,赐我顺利开拓疆土。拨浪鼓冬冬敲不停,那竹管声儿响呜呜。曲调谐协声音和平,玉磬一声众乐止住。啊哈显盛的宋襄公,美好乐队感人肺腑。大钟大鼓声音洪亮,万舞场面盛大繁富。我的助祭全都光临,无不欣喜无不欢娱。遥远古代的先祖们,就已定好祭礼盛举。早晚温和而又恭敬,管理祭祀需要诚笃。秋冬致祭请神光临,襄公奉献特表衷曲。 【集评】 清·汪师韩:“诗不以句之多寡论也。然《三百篇》之诗,章八句者为多,外此则十二句而止耳。唐律限以八句,虽体格非古,不可谓非天地自然之节奏也。《风》、《雅》之诗,独《宾之初筵》一诗有多至章十四句者。至若《烈文》、《有瞽》,俱十三句。《执竞》、《载见》,俱十四句。《时迈》、《臣工》,俱十五句。《雍》,十六句。《閟宫》,十七句。《那》、《烈祖》、《玄鸟》,俱二十二句。《良耜》,二十三句。《载芟》,三十一句。句之多者,皆《颂》也。《颂》故以铺张扬厉为体,《孔疏》所谓直言写志,不必殷勤者也。近有作诗话者,谓齐、梁以来乐府,限以八句,不复有咏歌嗟叹之意。夫齐、梁以来乐府,固是不如汉、魏,然其所以不如者,岂八句之谓?且以何尝限以八句哉?未之考耳。”(《诗学纂闻》) 清·姚际恒:“《小序》谓‘祀成汤’,是矣;但不知何人祀。郑氏以为大甲,金燫氏以为武丁,皆揣摩之论。‘磬’,郑氏谓玉磬,未然。磬有玉,有石,古人随用,何以知是玉磬乎?孔氏因以为非石磬,要是佞说。夫乐惟有八音,今分玉、石,不成有九音耶?《集传》曰,‘周以磬为堂上升歌之乐’,尤谬。磬在堂下,玉、石同之,决无玉磬在堂上、石磬在堂下之理。堂上之乐,以笙为主;堂下之乐,以磬为主。故《小雅》谓‘笙、磬同音’,此云 ‘依我磬声’ 也。” ( 《诗经通论》卷十八) 今·程俊英: “这是殷商的后代宋国祭祀商的始祖成汤的乐歌。 关于《商颂》的写作年代,学者意见多不一致。《国语·鲁语》说: ‘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史记·宋世家》说:‘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王国维利用殷商的甲骨文字,证明《商颂》不是商代作品而是春秋时代的宋诗。反对者则列举种种理由,说《商颂》是成于商代的诗。我认为《国语》和《史记》的记载比较可靠。 宋国保存有自己先代颂祖乐歌,这是很可能的;正考父据之改写成颂诗,来祭祀祖先、赞美宋襄公,并到周太师处校对音节、配合乐调。这和屈原据楚民间祭歌而作《九歌》的性质相似。正如《九歌》是战国时代屈原的作品一样,《商颂》的作者应是正考父,它实际上是《宋颂》(《左传》称“宋”或称“商”),是周代宋国的作品。”(《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总案】 这首诗是春秋时期商民族后裔宋国公室祭祀商汤时所用的乐歌。它着力描写的是奏乐舞蹈的情景,主旨在祈求幸福。通过此诗,我们大致可以了解或想象当时祭祀商汤的宏大场面, 以及在乐舞艺术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全诗境界盛大,有情有景,颇有气势,并使用了不少祭祀场合的习惯用语, 风格质朴浑厚, 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文学价值。
《诗经》-《那》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主页 > 诗经译注 > 《诗经》鉴赏 > 那 猗号那与! 置我鞉鼓。奏鼓简简,衎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嘒管声。既和且平,依依磐声。於赫汤孙, 穆穆厥声。 庸鼓有, 万舞有奕。 我有嘉客, 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温恭朝夕,执事有恪。顾予烝尝,汤孙之将。 《商颂》是《诗经》中《颂》的一部分,今存五篇,《那》是第一篇。关于《商颂》产生的时代和作者,历来争论颇多,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殷商时代的颂歌,一种说是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近代学者大都信从后说,认为《商颂》是春伙时商的后裔祭祖的乐歌和祝颂的诗,中心内容是赞美宋君及其先祖的功德,属于庙堂文学。 《那》篇全诗一章二十二句,可以分成四节。首节四句,描写用音乐降神。“猗”、“那”是赞美之词: 多么盛大啊多么美! 然后写摇鼓已经陈列出来,击鼓的声音非常洪大,这是用来娱乐有功勋的祖先。“衎”是使人快乐。“烈祖”,意思是开基创业的帝王,即成汤。 次节八句,大意说: 商汤的子孙向祖先祷告(“奏假”),请求赐给我成功。摇鼓声声地响,箫管呜呜地吹,乐曲谐调而又平和,伴随着玉磬的声音。啊,显赫的宋君,他和美的音乐”这一节极赞音乐的盛美。“汤孙”,成汤的子孙,即宋君,是主祭者; 听祭的“烈祖”就是成汤。《毛诗序》说:“《那》,祀成汤也。”是与诗的内容相符合的。 第三节八句,承接上节,先写乐舞,赞美大钟、大鼓奏得有节律,万舞的姿态从容娴熟,来助祭的贵宾们,无不欣喜、愉悦。“庸”,即镛,是古代的大钟,和大鼓都是当时主要的乐器。“万舞”,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蹈,手执盾牌和斧钺的叫武舞,手执野雉翎和牦牛尾的叫文舞,《荀子·乐论》中说:“君子以钟鼓道志……动以干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正与这篇诗的内容一致,合在一起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想像“万舞有奕”所描绘的情景。乐舞之后,转向追述先民的祭礼:: 远古的兄民们就是这样行祭,总是温和而又恭顺,对将祭事虔诚敬谨。 末节两句,大意是祈求先祖降临,享受供品,这是商汤子孙的奉献。《商颂·烈祖》篇未也有这样两句,由此推想,这两句可能就是商族祭诅的习惯用语。 《那》篇是祭祖的歌,但是,诗中除了用“於赫汤孙”一句概括地称道商汤后世子孙的威严显赫之外,却没有具体涉及祖先的功德事迹。如果我们对“既和且平”、“穆穆厥声”、“温恭朝夕”、“执事有恪”这些诗句联系起来细加体味,就不难发现,这篇诗的真正用意,是通过对音乐的描写,极力造成一种和谐、庄敬的氛围。《荀子·乐论》说:“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这几句话用来概括《那》的主题,确是很切中肯的。 《那》篇没有比喻起兴,也没有重章叠句,风格古朴质拙,但在艺术工还是有它的可贵之处。比如诗中各节,写得极有章法。写祭祀,先举被祭者(“烈祖”),而后主祭者(“汤孙”),而后助祭者(“嘉客”); 写奏乐,先举鞉鼓,而后管磬,而后钟鼓: 层次分明,井然有序。难怪前人赞赏说:“商尚质,然构文却工甚。如此篇何等工妙”“ (陈子展《诗经直解》) 这工妙还表现在使用叠字上,用“简简”、“渊渊”、“嘒嘒”等叠音象声词,摹拟鼓乐、管磐之声,或深沉,或清亮,声声入耳,美不胜收,给人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实感; 同时使人感到诗的语言,声调铿锵,音响和谐,富有音乐性。另外,“有”字和单音节形容词结合,是叠字的变式,“有”、“有奕”、“有恪”就相当于“”、“奕奕”、“恪恪”, 用于描绘声音、情态,形象鲜明,也同样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读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见当时人祭祀祖先的场面,以及歌舞音乐方面的艺术造诣。因而说它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是不过分的。
《诗经》篇文之《那》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主页 > 诗经译注 > 《诗经》解读 > 那 猗与那与① ,置我鞉鼓② 。 奏鼓简简③ ,衎我烈祖④ 。 汤孙奏假⑤ ,绥我思成⑥ 。 鞉鼓渊渊⑦ ,嘒嘒管声⑧ 。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⑨ 。 於赫汤孙⑩ ,穆穆厥声(11) 。 庸鼓有斁(12) ,万舞有奕(13) 。 我有嘉客,亦不夷怿(14) 。 自古在昔,先民有作(15) 。 温恭朝夕,执事有恪(16) 。 顾予烝尝(17) ,汤孙之将(18) 。
【注释】①猗、那:美盛。②置:通“持”。握。鞉(táo)鼓:摇鼓。③简简:鼓声。④衎(kàn):乐。⑤汤孙:主祭时王。奏假:祷告。⑥绥:通“遗”。赐予。思:语助词。成:犹福。⑦渊渊:鼓声。⑧嘒嘒:箫管之声。⑨依:依随。⑩於:叹词。赫:显赫。(11)穆穆:美。(12)庸:大钟。斁:音乐盛貌。(13)奕:舞态美盛貌。(14)亦不:即“不亦”之倒语。夷怿:喜悦。(15)作:指作乐。(16)恪(kè):敬谨。(17)顾:光顾。烝、尝:时祭名。(18)将:奉献。
【鉴赏】这是祭祀成汤之诗。
全诗一章二十二句。一层四句写将祭。一声“猗”“那”,抒发了赞叹音乐美盛之情。将祭之时,乐师们手持摇鼓准备引奏。顿时,摇鼓齐奏,鼓声雍和。这是为了娱乐“烈祖”成汤。二层四句写方祭。时王“汤孙”开始向烈祖祈祷,请求赐予福禄。此时摇鼓之声“渊渊”而远闻,箫管之声“嘒嘒”而细长。正式祭祀业已开始。三层八句写正祭。摇鼓、箫管之声既协调又和平,还与清柔玉磐之声相依合拍。啊,显赫的汤孙,所奏乐音是多么优美! 继而,大钟大鼓在交响,节奏明朗而和谐。舞师们和着钟鼓的节拍,跳起了大型的“万舞”。前来助祭的“嘉客”观之无不欢悦异常。四层四句写传恭。早在古代,先民便作有此乐。祭时终日恭敬,“执事”荐馔敬慎。先王传恭,时王受之,不言而喻。五层二句写冀享。这二句有如后世乐曲的和声,也是当时祭祀的套语。诗言期冀“烈祖”光顾我们的祭祀,欣享“汤孙”奉献的祭品。
《那》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主页 > 诗经译注 > 诗经大辞典 > 《那》 猗与,那与① ! 多盛大啊多繁富!
置我鞉鼓② 。堂上竖起拨浪鼓。
奏鼓简简③ ,击鼓咚咚响不停,
衍我烈祖④ 。以此娱乐我先祖。
汤孙奏假⑤ ,襄公祭祀祈神明,
绥我思成⑥ 。赐我顺利拓疆土。
鞉鼓渊渊⑦ ,拨浪鼓儿声声响,
嘒嘒管声⑧ 。竹管呜呜吹新声。
既和且平,曲调谐协音和平,
依我磬声⑨ 。玉磬一声众乐停。
於赫汤孙⑩ ,啊哈显赫宋襄公,
穆穆厥声(11) 。他的乐队真动听。
庸鼓有(12) , 铿锵洪亮钟鼓鸣,
万舞有奕(13) 。洋洋万舞场面盛。
我有嘉客,助祭嘉宾都光临,
亦不夷怿(14) ! 无不欢乐喜盈盈!
自古在昔,遥远古代先民们,
先民有作(15) 。早把祭祀安排定。
温恭朝夕(16) ,态度温文又恭敬,
执事有恪(17) 。管理祭祀需虔诚。
顾予烝尝(18) ,秋冬致祭请光临,汤孙之将(19) 。襄公奉献表衷情。
(采用程俊英译诗)
那
那na 语气助词,同“哪”。无名氏《浪淘沙》:“水饭恶冤家,些小姜瓜。樽前正欲饮流霞。却被伊来刚打住,好闷人那”! (5—3666)流霞,泛指美酒。李清照《转调满庭芳》:“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如今也,不成怀抱,得似旧时那!”(2—926)
☚ N 那得 ☛
那
那nuó 奈,奈何。陈亮《醉花阴》:“可怜风月于人媚,那对花前醉。珍重主人情,闻说当年,宴出红妆妓。” (3—2107)李之仪《踏莎行》:“梦破南窗,愁肠万缕,那听角动城头鼓。”(1—351)
☚ 奴子 那可 ☛
那
那nuò 语尾设问助词。葛长庚《贺新郎·游西湖》:“衷肠底事君知那?要繁弦急管,又且沈酣则个。”(4—2580)袁去华《清平乐·赠歌者》:“劝觥斜注微波,真情着在谁那?只怕如今归去,酒醒无奈愁何?” (3—1503)
☚ 挪捻 搦儿 ☛
那nà ❶指示代词,与“这”相对。杜牧《寄远人》:“那时离别后,入梦到如今。” ❷奈。杜甫《夜归》:“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 ❸语气词,表示疑问。王绩《赠学仙者》:“谁知彭泽意,更觅步兵那?”
那nǎ ❶怎么,如何。耿𣲗《九日》:“九日强游登藻井,发稀那敢插茱萸。” ❷哪。无名氏《挽歌》:“红轮决定沈西去,未委魂灵往那方?”
那
那 〔原文〕 猗与那与! 置我鞉鼓。 奏鼓简简。 衍我烈祖。 汤孙奏假,(鲁假一作嘏。) 绥我思成。 鞉鼓渊渊。 嘒嘒管声。 既和且平, 依我磬声。 於,赫汤孙! 穆穆厥声。 庸鼓有。(鲁庸作镛。) 万舞有奕。 我有嘉客, 亦不夷怿。 自古在昔, 先民有作。 温恭朝夕, 执事有恪。 顾予烝尝, 汤孙之将。(与、鼓、祖,鱼部。成、声、平,耕部。、奕、客、怿、昔、作、夕、恪,鱼部。尝、将,阳部。) 〔译文〕 多么美好盛大啊,摆好我们的摇鼓。敲起鼓来咚咚响,使我们的创业祖先欢乐。商汤子孙奏乐传到神那里,神使我们安定,所思事成。摇鼓声音渊渊响,笙管发出嘒嘒声。既和乐来又安平,依从我们的玉磬声。啊,显耀的商汤子孙,他的声音温和庄重。大钟大鼓声响美,舞蹈优美又整齐。我们请来好宾客,也很高兴和欢喜。自从远古在往昔,先民已有祭祀事。朝夕温和又恭敬,做事非常谨慎。神祖光顾我们的祭祀,商汤子孙奉献祭品。〔评介〕 《那》一章,二十二句。关于此诗主旨,《诗序》谓“祀成汤”之作,三家诗无异说。朱熹《诗集传》亦举此说。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亦同。至于诗作于何时,《毛诗》说是“有正考父者得《商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而谓之殷商时诗,而三家诗则说是殷商后代宋人正考父所作。迄今二说并存。王国维不囿于诗今古文说成见,在《说商颂》中谓“闵马父以《那》为先圣王之诗,而非正考父自作也”,又云“《商颂》盖宗周中叶宋人所作,以祀其先王。正考父献之于周太师,周太师次之于《周颂》之后,迨《鲁颂》既作,又次之于《鲁颂》后”。其说学者多谓较可取。综观诸说,本其诗意,这是殷商后裔宋人祭祀先祖成汤的乐歌。 成汤是商代开国第一世君主,也是一位扭转乾坤的英雄,商人对他无比崇拜,因而其后代则自豪地称“汤孙”。这首祭祀商汤的乐歌不是颂其功德与祈福寿,而是以描写祭祀活动场面为主,其中尤重在写音乐舞蹈之盛。可见古代祭祀是与庆祝结合一起的(民俗节日大都来于宗教祭祀)。诗描绘了祭祀时的盛大热烈的乐舞场景,反映了殷商后人较为发达的文化艺术。郑觐文《中国音乐史》谓“《那》祀成汤,按此为祭祀用乐之始”。现在山西晋南民间庆祝节日的“威风锣鼓”,就大有热烈的气势恢宏的击鼓舞蹈场面,似有此诗中“置我鞉鼓”,“奏鼓简简”,“鞉鼓渊渊”,“万舞有奕” 的影子。 诗通过对置鼓动作、击鼓声音和舞蹈的描写,衬托并渲染了一幅群众情绪激昂的热烈的击鼓舞蹈画面,这是虚实相生之笔。
☚ 商颂 烈祖 ☛
那
那nuó ❶安闲貌。《小雅·鱼藻》三章:“王在在镐,有那其居。” 镐,hào,西周都城。郑《笺》:“那,安貌。天下太平,王无四方之虞,故其居处那然安也。” ❷盛多貌。《小雅·桑扈》三章:“不戢不难,受福不那。”毛《传》:“戢,聚也。不戢,戢也。不难,难也。那,多也。不多,多也。”胡承珙《后笺》:“此不戢者,言民皆聚而归之。不傩者,言民皆柔而顺之,民既归顺,故受福多耳。”《鲁颂·那》一章:“猗与那与,置我鞉鼓。”毛《传》:“那,多也。鞉鼓,乐之所成也。夏后氏足鼓,殷人置鼓,周人县鼓。”郑《笺》:“置,读曰植,植鞉鼓者,为楹贯而树之。美汤受命伐桀,定天下而作《濩乐》,故叹之,多其改夏之制,乃始植我殷家之乐鞉与鼓也。鞉虽不植,贯而摇之,亦植之类。”马瑞辰《通释》:“猗、那二字叠韵,皆美盛之貌,通作猗傩、阿难。草木之美盛曰猗傩,乐之美盛曰猗那,其义一也。”陈奂《传疏》: “《桑扈》、《那》传并云:‘那,多也。’多者,盛大之词。”
☚ 农郊 异 ☛
那 读音n·uo(ˊ),为uo韵目,属e—o—uo韵部。诺何切,平,歌韵。 ❶多。《诗·小雅》:“受福不那。” ❷美好貌。 ❸安闲貌。《诗·小雅》:“有那其居”。
上一条: 哪 下一条: 𨙻
那 读音n·a(ˇ),为a韵目,属a—ia—ua韵部。诺何切,平,歌韵。同“哪”。
上一条: 哪 下一条: 乸
那 读音n·ei(ˋ),为ei韵目,属i—ei—ui韵部。 ❶“那”和“一”的合音。 ❷指数量时并不限于一个。如:那边,即“那一边”。
上一条: 内 下一条: 胚
那 读音n·ei(ˇ),为ei韵目,属i—ei—ui韵部。 ❶“哪”和“一”的合音。 ❷指数量时并不限于一个。如:那个,即“哪一个”。
上一条: 䀛 下一条: 哪
那 读音n·a(ˊ),为a韵目,属a—ia—ua韵部。诺何切,平,歌韵。译音字:❶梵语称龙为“那伽”; ❷梵语称地狱为“那落伽。”
上一条: 誽 下一条: 南
那 读音n·uo(ˋ),为uo韵目,属e—o—uo韵部。奴箇切,去,箇韵。 ❶语助词:在句末,相当于“吗”;在句中,相当于“奈”。
上一条: 鍩 下一条: 㤖
那 读音n·e(ˊ),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诺何切,平,歌韵。 ❶[那吒]亦作“哪吒”,见“哪吒”。
上一条: 脟 下一条: 哪
那 读音n·a(-),为a韵目,属a—ia—ua韵部。诺何切,平,歌韵。 ❶[那桐]人名,清末内务府满洲镶黄旗人,叶赫那拉氏,曾任军机大臣等职。 ❷姓。
上一条: 鬕 下一条: 南
那 读音n·a(ˋ),为a韵目,属a—ia—ua韵部。诺何切,平,歌韵。 ❶与“这”相对。远指之词。如:那个。
上一条: 乸 下一条: 娜
那 读音n·uo(ˇ),为uo韵目,属e—o—uo韵部。奴可切,上,哿韵。 ❶如何;怎么。
上一条: 娜 下一条: 诺
那喏nuǒ 多。例:这碎蕞儿 (zuīr)鬼~多,爱劋狯(zǎo ɡuāi),骗大人的钱。 ❍ 他经~得多,见识广。 《尔雅》:“那,多也。”
那 〔na〕ead; yib. 那个 〔na·ge〕leb ead; lebyib. 那会儿 〔na huir〕 roul ead;roul yib. 那里 〔na·li〕geal esd; gealyib. 那么 〔na·me〕nangb ead. 那儿 〔nar〕geal ead; gealyib. 那些 〔na xie〕 banb ead;banb eib. 那样 〔na yang〕 nangb ead.
那 ㄋㄚˋ nà 二 2271 ① 代 我。 兰银官话。 甘肃兰州: ~晕的不行。 ② 代 你;你们。 ⑴ 胶辽官话。 山东牟平。 1936年《牟平县志》:「按土语于你字外,常用~字。如~家里,~的东西。…见多客在座曰『~都早来了』。其义与你们二字相类。」 ⑵ 吴语。 江苏昆山周庄。 清光绪六年《周庄镇志》:「谓你曰~。」 江苏吴江。 清光绪二五年《黎里续志》:「称人曰~。」 ③ 代 他;他们。 ⑴ 胶辽官话。 山东牟平: ~个人好‖~一般子人他们。 ⑵ 中原官话。 山西临汾: 我嘴笨,我说不过~。 山西洪洞。 ⑶ 晋语。 陕西北部。 秧歌剧《惯匪周子山》第二小场:「~说是天一摸黑就回来的嘛。」 韩起祥《刘巧团圆》:「~不给你过光景日月,淘声斗气,咱图什么着啦?」 ⑷ 兰银官话。 甘肃兰州〖 〗。 ~不舒服哩,~要请假看病去哩‖他是平头老百姓,~是领导。 ④ 代 它(指物或天气等自然现象)。 兰银官话。 甘肃兰州: 天刚亮,~雨雪就下开了‖~一下,下了半个月,庄稼都叫泡坏了。 ⑤ 代 别人;人家的。 晋语。 山西文水〖 〗。 车是~的。 ⑥ 代 指某一特定的,表示亲切的人。 兰银官话。 甘肃兰州: 妈,~(媳妇)今个厂里值班,不回来。 ⑦ 代 那么;那样。 ⑴ 中原官话。 山东枣庄〖 〗。 ~好的电影你不看? 河南〖 〗。 崔复生《太行志》:「一个社员才分到了三十个,就~大家心里也高兴。」 李准《老兵新传》:「就~他妈的整天还得扣着种。」 ⑵ 湘语。 湖南长沙〖 〗。 他唱歌唱得~好啊! 湖南浏阳普迹。 ⑶ 赣语。 江西高安老屋周家〖 〗。 ⑧ 代 怎么;怎样。 ⑴ 吴语。 江苏启东: 陌陌生生~叫应? ⑵ 湘语。 湖南安化。 《安化歌谣》:「~得情哥哥害坏腰。」 ⑨ 代 这里。 闽语。 福建永春〖 〗。 ⑩ 名 补丁;补衣的碎布。 粤语。 广东阳江〖 〗。 其个衫补都几个~。 ⑪ 名 过去;以前。 冀鲁官话。 山东寿光〖 〗。 ~吃不饱,这吃大白𩠉子。 ⑫ 动 轻视。 西南官话。 四川荣县。 1929年《荣县志》:「《方言》:『扬越之郊,凡人相侮以为无知谓之眲,耳目不相信也。』…今语不相信曰~。诺驾切,即眲也。」 ⑬ 动 贴敷。 粤语。 广东阳江〖na33 〗。 其个手臂~个膏药仔。 ⑭ 动 玩。 闽语。 海南琼山〖 〗。 ⑮ 副 净;只。 闽语。 广东海康〖 〗。 ~吃米,不吃面。 福建福州。 魏应麒《福州歌谣甲集自序》:「诸事都伓做,~想转外家。」 ⑯ 助 着。 晋语。 河南济源〖 〗。 坐~吃比站~吃好。 那nā 姓。 另见566页nà。
那nà ❶指较远的人或事物(跟“这”相对) △ ~本书很好。 ❷代替较远的人或事物 △ ~是谁?|~是什么? ❸那么 ❸△既然病了,~你就休息吧。 另见565页nā。
那 ❶指示代词。指称比较远的人或事物,与“这”相对:~个︱~里︱~边︱~些︱~样︱~般︱~本书︱~地方︱~时候︱~是公家的。 ❷连词。接上文说明后果:你不拿走,~你不要啦。 另见 na“哪”。
那nā 姓。 另见本页nà、363页nè、364页nèi。
那nà ❶ 指示代词,泛指较远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那个│那时│那里。 ❷ 连词,引出下文的判断或结果:如果他来,那我就不去。 另见本页nā、363页nè、364页nèi。
那nè “那”nà的口语读音。 另见358页nā、358页nà、364页nèi。
那nèi 那nà的口语读音。 另见358页nā、358页nà、363页nè。
那na 那儿 那个 那里 那么 那些 那样 那会儿 那么些 那么着 那阵儿 那么点儿
那(一)nà (二)nèi (三)nā (四)nǎ (五)nuó 【辨形】 右是阝,不是卩。6画。形声。 【辨义】那(一)nà ❶ 指示代词,指示比较远的人、事物、时间、地方。跟“这”相对:那般|那边|那当儿|那个|那会儿|那里|那么|那厢|那些|那样|那咱|那阵儿|那程子|那么点儿|那么些|那么着|那早晚。 ❷ 连词,跟“那么”相同,连接假设与结果:你不去,那我走啦 |如果敌人不投降,那就消灭他。 〔那达慕〕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人民传统的群众性集会。 〔那摩温〕解放前上海用来称工头。 〔刹那〕极短的时间:一刹那。 〔桑那浴〕即蒸汽浴。 (二)nèi“那(一)nà”的口语音。常用在“那”后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的时候:那个|那会儿|那些|那样|那程子。 (三)nā姓。 (四)nǎ同“哪(一)nǎ”。表示疑问、反问。 (五)nuó姓。 【辨析】 (一)(二)(四)音近义,都可表示指代。(三)(五)音都可用作姓氏。五音区别在于: 一、词义着重点不同:那(一)nà表示指代时,用于远指,指代较远的人、事物、时间、地方;(二)nèi“那一”的合音,用于口语,指代数量;(四)nǎ表示指代时,用于虚指和任指,并表示疑问或反问。 二、那(三)nā,(五) nuó分别用作不同的姓。 三、字音规范程度不同: 那(一) nà,(二)nèi,(三)nā,(五)nuó是规范字音;(四)nǎ是“哪(一)nǎ”的异形字音,通常用“哪(一)nǎ”。 【注意】 “那”字有九种读音。除以上五种读音外,还有(六) něi,(七) nè,(八)nuò,(九)né 四种读法,不常用,列出供参考:(六)něi“哪一”的合音;(七) nè 口语里“那(nà)”有时也说nè; (八)nuò作语助,表示反诘;(九)né那吒 (zha),同“哪吒”。
那na ❶代词。指代较远的人或事物(跟“这”相对)。1.后面带数量词,或量词,或名词:~一位是他的老师|~个地方风景如画|~小鸟飞来飞去|你~高深的学问我不懂|~办法对我们不合适。2.后面带“一+动词”或“一+形容词”,强调语气。同“那么、那样”(用于口语):他~一拖延,就把治病耽误了|他~一跳,一下子就跨过了河沟|剧场门口~一乱,大家就都挤散了|他的头~一歪,惹得大家哈哈大笑。3.单用。代替人或事物,或复指上文:这是茉莉,~是兰花|~是一位歌星|~里面写的都是关于养蜂的知识|你能考上研究生,~太好了|小徐每天早上锻炼身体,~是他多年的习惯。4.跟“这”对举,表示虚指:你太挑剔,总说这也不好,~也不够|他在商店里看看这,看看~,不知买什么才好。 ❷〈连〉引进表示推论出某种结果的分句。同“那么”:如果你已做完了作业,~你就去玩玩儿吧|你要是不愿意,~我们就另外找人|她一个人到广州去了,~她的孩子呢?|你既然坚决要走,~我也不挽留你了。注意在口语里“那❶ 1.2.”常读nei或ne,“那❶3.4.”常读ne。
那 (反)这
那nǎ 疑问代词。 ❶在同类事物中确指一个或几个(亦可说成nei):~个周大娘?我们这里周大娘有三个呢,还有两个周奶奶。(六·134)石头听了,喜不能禁,乃问,“不知赐了弟子~几件奇处?”(一·5) ❷表示虚指不确定的人或事(亦可说成nei):袭人只怕不来家,你们素日知道那大丫头们,~两个知好歹,派出来在宝玉屋里上夜。(五一·1189)寻思起来,到像在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年月日的事了。(十七—十八·366) ❸虚指处所;哪里:我往~去呢?见了别人就怪腻的。(十九·427)今儿剩的菜不少,都~去了? (四十·917) ❹用于反问,表示否定。a)用在量词或数量词前面(亦可说成nei):他这为人行事,~个亲戚,~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他?(十·221)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一位是好缠的? (十六·325)b)用在动词前面: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有英菊的踪影! (一·19)贾母忙道,“~在这一时?等他家去,你问多少问不得?”(四七·1086)另见na。
那nà 指示代词,指比较远的事物。 ❶单用在句子中作主语:你们看袭人不知怎样,~是我手里调理出来的毛丫头,什么阿物儿! (十九·414)这几件箱笼拿进去罢。我也没有什么东西,~也不过是二爷的。(六八·1658) ❷在名词或数量词前:大奶奶这个症候,可是~众位耽搁了。(十·229)话说~赵姨娘和贾政说话,忽听外面一声响,不知何物。(七三·1771)~一条路定难过去,如今只好走后门。(十二·261) ❸在句子中,与“这”对举使用,表示事物众多,所指不定:这也不好,~也不好,出来进去,只是闷闷的。(二三·521)若带他们的东西,这得我先告诉来人,这是那一个丫头的,~是那一个丫头的。(三一·723) ❹在时间词的前面,强调时间长: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半天,你才出来了。(三三·752) ❺在句中既表示复指前面事物,又表示强调语气:可是这孩子也糊涂,何必脱脱换换的。倘再着了凉,更添一层病,~还了得! (十·224) (湘云道)“但只咱们五个人,这十二个题目难道每人作十二首不成?”宝钗道,“~也太难人了。”(三七·862) ❻用在骈偶性的词句前,有指示或兼有夸张作用:就比~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一·8)说不尽~光摇朱户金铺地,雪照琼窗玉作宫。(五·110)另见 na。
那nǎ 另见na。
那nà 另见na。
那nà 那 安貌。《詩經·小雅·魚藻》: “王在在鎬,有那其居。”鄭玄箋:“那,安貌。” 陸德明《經典釋文》:“那,乃多反,王多也。”
那;这 ○那nà (代)指示比较远的人或事物:~孩子|~地方|~时候|~叫什么|~个|~些|~样|说这道~|看看这,看看~。
●这zhè (代)指示比较近的人或事物:~小伙子|~间屋子|~段时间|~件事怎么处理|~里|~个人|~样|~也不满意,那也不顺眼。
这←→那zhè ← → nà 这:指示比较近的人或事物。 那:指示比较远的人或事物。 【例】 他在结实的被子中挑着,拿起这一条,觉得那条好,挑着那一条,眼睛又瞅着另外的一条。(周立波: 《暴风骤雨》)
那nǎ 疑问代词。后来写作“哪”。《孔雀东南飞》:“生人作死别,恨恨~可论?”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堪、冷落清秋节。”陆游《书愤》:“早岁~知世事艰。” 另见本页nà、427页né、440页nuó。
那né 那nuó ❶ 多。《诗经·小雅·桑扈》:“不戢不难,受福不~。”(不:语气词。戢jí:收敛。难:慎重。) ❷ 安适。《诗经·小雅·鱼藻》:“王在在镐,有~其居。”王安石《上执政书》:“是以能~其居也。” ❸ “奈何”的合音。《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李白《长干行》之二:“~作商人妇,愁水复愁风。” ❹ 对于。《国语·越语下》:“吴人之~不谷,亦又甚焉。” ❺ 同“挪”。移动。《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新人~步过高堂。” 另见422页nǎ、422页nà、427页né。
那nà 指示代词,表远指,与“这”相对。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磬《朝天子·咏喇叭》:“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家。” 另见本页nǎ、427页né、440页nuó。
那* C4C7 (一)na❶指示代词,指示比较远的人或事物(与“这”相对)。1.后面跟量词、数词加量词,或直接跟名词:~家伙/~棵树/~两个人/~地方/~时候/~会儿/~些。2.单用:~是谁/~是他们家的/~是1989年。 ❷连词,表示顺承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你不回家,~你住哪儿呢/~就这么定了/~也好,先试试再说。 (二)ne[那吒]ne zha佛教护法神名。相传为毗沙门天王之子。 (三)na姓。
指代
指代 一般指: 或 某 有(~些;~的) 泛指旁指: 他 别(~人) 旁(~的;~证)另(~外) 异有所指: 射暗指某人某事: 影射 暗射 隐射 伪作此语影射他事: 讹语影带无所指: 之 焉 厥 其 莫 无 靡 没有泛指: 漫指表示近指: 以 是 此(~若;~人) 斯(如~) 今(~次;~番) 底(~物) 所(~事) 伊 之 兹 然凭(~地) 这(~儿;~里;~么;~样) 作 这个: 兹(~事;念~在~) 尔(~外) 者个 遮个 这种: 此种 该种指示或代替比较近的人或事物: 这么些表示远指: 伊(~人;~年) 彼(由此及~) 那(~儿;~么;~样) 恁(~时;~大;~时节) 厥 夫 那个: 彼(此起~伏) 尔(~日) 谁个 那一个 那东西 那事情表示虚指: 其(忘~所以)
另见:指出 指点 代替
☚ 指代 如此 ☛
美好1
美好1 美(美美;美满;~梦;~妙;美善;盛美) 丽 孔 佳(~丽;~话;~味;~好;清佳) 玉 贞 令(~名;~闻;令美) 灵 旨 英(英媛) 备 那 都 妙(~品;窈妙;端妙) 姿 夸 优(~秀) 瑶(~章;~草) 琦(~丽;~行) 珇 甘(~美;~霖;~梦) 甜(~美) 佼(~好;~健) 俶 淑(淑淑;淑美;淑嫮)艾(少~) 优 休(休美;休姱;休懿) 脩(脩嫮;脩美) 修 茂(茂美;熙茂;图文并~) 皇 婳(姽~) 姣(姣好;姣美) 妍(妍好;妍妙;妍淑;清妍) 姝(~女;姝好) 姼 嫮 婘 姱(姱美) 娟 媚(媚好) 嫽 婉(婉美;婉娩;婉婉;婉妙) 嬿 媠(逶媠) 嫭 祎 祩 窈(窈妙;窈眇) 嘉(嘉令;嘉良;嘉美;嘉丽;清嘉;靖嘉) 赟 懿(懿邵;懿茂;懿美;徽懿) 脕 善(~心;善好;倩善;清善) 韶(韶令;~华;~景) 邵 劭(劭美;清劭) 羭 懋 锦 巧(~笑) 昭华 华好 夸好 饰好 交好 琰琬 黄黄 济楚 绮靡 馣馤 亹亹 周旋 媞媞 窈眇美好的: 玮 琼(~楼;~姿) 徽(~号;~音)美好与丑恶: 美丑 好丑 妍丑 妍蚩 妍媸 媸妍 美丑,好恶: 妍鄙事物的美好: 锦片清高美好: 清劭美好而有光泽: 遒泽美好而茂密: 灵茂美好而幽静: 丽密美好而柔婉: 丽柔温和美好: 和淑(气候~) 贤明和淑: 明淑温润美好: 润美华丽美好: 绮粲华美,美好: 靘好艳丽,美好: 靓(靓姝)明亮美好,可爱动人: 明媚灿烂美好: 荼锦雄壮美好: 壮美柔和美好: 软美软和美好: 软熟纤细美好: 纤妍 纤媚精良美好: 精好 精善 精妍幽静美好: 幽娟洁净美好: 洁美 静嘉 修姱洁白美好: 皓丽素雅美好: 冷艳 清雅美好: 清旨娴雅美好: 闲美清新美好: 倩秀 清令 清婉 新美幸福美好: 嘉福 乐湑和睦美好: 和和美美丰富美好: 饶美 丽硕真实美好: 真善美轻快美好: 轻倩轻盈美好: 娥媌兴盛美好: 隆美珍贵美好: 珍好 珍奇美好: 琦 珍美 琛丽渊深美好: 渊懿完善美好: 劭令自以为美好: 自好 自美同样美好: 相徽美好特出: 秀出非常美好: 胜(~景) 孔嘉 孔臧 人或物十分美好: 遗光 驰耀 驰曜驰耀 霞明玉映 光彩照人 特别美好: 美异 异善 超胜 殊胜极其美好: 渊令 渊穆最美好: 极美无限美好: 无疆之休差不多算美好了: 苟美
另见:愿望 前途 好 美妙 美丽1 美满 ︱丑恶
☚ 美好 美好的样子 ☛
指代人
指代人 之指代人或物: 的(老~;新~)表示有此属性的或做此动作的人或物: 者(耕~;逝~)指不知的人: 谁(谁人;谁当;谁何) 孰(孰何) 某(王~) 或(~存~亡) 若个 若而 什么人 何许人(~也) 泛指某人或某些人: 张三李四 李四张三未指明或特别提到的人: 某某要求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中确指某一个人: 哪位指任何人: 谁(~都知道) 你(~一言) 泛指任何人或一般人: 张王李赵指那人或对方: 彼人指示比较近的事物或人: 这个意中所指的人: 伊人指较远的人: 那(那个)敬称所指的若干人: 诸位 诸君 列位 各位 众位 二三子 二三君子指上文说过的人或事物: 该其余的人: 余子(目无~) 余人另外的人: 外人 别人 他人
☚ 人 对象 ☛
表示结果
表示结果 见(听~;梦~)表示结果的语气: 从而表示已经有了结果: 着(见得~)表示动作的结果: 到(见~;办~)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卒(~底于成) 总归 总算 到底 兜底 终于 终究 终竟 毕竟 算是表示顺着上文或上句话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 那(~么)表示随着前面说到的情况或条件,必然产生的结果: 迟早 早晚表示如果同上文提到的情况相反,就会产生下面的结果: 否则 不然(要~)表示结果不变: 者么 折莫 遮莫 表示不管条件或情况如何变化,而结果不变: 任 管(不管;别~) 不论好歹 高低(~不来) 死活 抵死无论,不管: 任随不管条件如何变化,其结果始终不变: 无论如何表示任何情况下结果不变: 凭(任凭) 无论 不问 随便表示情况虽然不同而结果并无区别: 横(横竖;横直) 反正 左不过
☚ 结果2 引起 ☛
那 (一) na ❶(又音 nei)指示代词,指称比较远的人或事物。如:那些人,那门炮。 ❷连词。接上文以说明后果。如:如果敌人顽抗,那就以武力解决它。(二) Na姓。
那
那na 代词,用于助动词前,表示反诘,相当于“怎么”“哪”等。如:❶明帝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周伯仁为仆射,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世说新语·方正》“那”句:明帝在西堂与王公大臣聚会饮酒,没大醉时,明帝问:“今天名臣一起聚会,比尧舜时怎么样?”周伯仁是仆射,就大声说:“如今虽然同为国君,又怎么能与圣明之君治理国家相提并论?”) ❷为我致意愍度:无义那可立? (《世说新语·假谲》“那”句:替我跟愍度说:没有道义怎么能立身?) ❸闻公有惠政,此州那可无尹? (《元史·王伯颜传》“那”句:听说你有良好政绩,这个州哪能没有州的长官呢?)
☚ 靡 乃 ☛
那nā (姓氏) a surname: ~ 鉴 Na Jian 另见 see also nǎ; nà; nè; nèi; nuó。
那nà Ⅰ (指示比较远的人或事物) that: ~ 是谁? Who is that? ~ 是我的过错。 That was my fault. ~ 是一个工厂。 That is a factory. ~ 是2001年的事。 That was in 2001. 注意: ❶ 单用的“那”限于在动词前。 在动词后面用“那个”, 只有跟“这”对举的时候可以用“那”, 如: 说 这道 ~ 的; 看看这, 看看 ~, 真有说 不出的高兴。 ❷ 在口语里, “那”单用或者后面直接跟名词, 说 nà 或 nè; “那”后面跟量词或数词加量词, 常常说 nèi 或 nè。 以下“那个”、“那会儿”、“那些”、“那样”各条在口语里都常常说 nèi- 或 nè-, “那么些”、“那么着”各条在口语里都常常说 nè-。 Ⅱ (那么) then; in that case: ~ 我们就不再等了。 In that case, we won't wait any longer. 你要是跟我们一块走, ~ 就得快点。 If you're coming with us, you must hurry. 如果你喜欢, ~ 就买吧! If you like it, take it, then. 另见 see also nā; nǎ; nè; nèi; nuó。 ◆那边 there; over there; 那达慕 Nadam Fair (a Mongolian traditional fair); 那儿 [口] that place; there; that time; then; 那个 that; 那会儿 [口] at that time; then; 那里 that place; there; 那么 like that; in that way; about; or so; then; in that case; such being the case; 那么点儿 so little; so few; 那么些 so many; so much; 那么着 do that; do so; 那时 at that time; then; in those days; 那些 those; 那样 of that kind; like that; such; so
那nè (“那” [nà] 的口语音) that 另见 see also nā; nǎ; nà; nèi; nuó。
那nèi (“那” [nà] 的口语音) that 另见 see also nā; nà; nè; nuó。
那nuó Ⅰ [书] ❶ (多) many; much; more ❷ (安闲) peacful and carefree; relaxed; leisurely: 王在镐, 在 ~ 其居。 The king in the capital / Dwells carefree in the hall. ❸ (美好) beautiful; pretty Ⅱ [书] (对于) with regard to; concerning; to Ⅲ [书] (“奈何”的合音) how; why IV [书] (挪) move; shift V (姓氏) a surname: ~ 鉴 Nuo Jian 另见 see also nā; nǎ; nà; nè; nèi。
那ná,nè (篆) 形声字,《说文》:“那,西夷国,从邑。”其左为声符“冄”(与“冉”同音同意,详见“冉”字条),本字今亡。唐、宋之时读同“若”,“若个书生万户侯”的“若”即为疑问代词“哪”。也是“奈何”的合音字。《左传·宣公二年》:“弃甲则那(奈何)?”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na 上声:哪(作疑问代词时读上声,作语气助词时读轻音) 去声:娜(多用于人名) nuó 挪(挪用) 娜(婀娜多姿) né 哪(哪吒,中国神话人名)
那 (6画) ❶nā ❷nǎ ❸nà ❹nèi ❺nuó 【提示】阝 ,2画,起笔是横撇弯钩; 旧字形3画,起笔是横撇。
* 那nā6画 邑部 姓。 另见nà(285页);nèi(289页)。
* 那nà6画 邑部 (1) 指示代词,指较远的人、物、时间、地方(与“这”相对)。 1. 做修饰语: ~个人|~几年|~地方|~四本书。 2. 做主语: ~是什么人|~是我写的。 3. 做宾语(与“这”对举): 问这问~|干这干~。 (2) 连词。承顺上文,推论某种结果: 既然这样,~你就别走了|如果他们不邀请,~我们就不去|你觉得不好,~就算了。 另见nā(285页);nèi(289页)。
* 那nèi6画 邑部 指示代词“那(nà)”做修饰语时和“一”的合音,但所表示的数量不限于一: ~个|~些|~三家|~几年。 另见nā(285页);nà(285页)。
那
☚ 邡 鄱 ☛
那nà 古代形声字。从右耳刀,(冉(rǎn)的变形)声。声母演变如若诺、芮纳、如挐例。韵变阴阳对转,略如番(非-m)播(“那”本读nuó)、蓝在苤蓝中读piěla例。那的古义多读nuó,如本义指古代的西夷国。又指多,美好,平安,安稳等。中古以后假借为代词,指较远的时间、地方或事物。如:那人|那地方|那里|那个|那样|那些|那时。组词如:那么。后紧跟“一”时就连音为nèi。如:那一个人|那一匹马。假借用于姓时读nā(多是译音字。如北京满族)。
那★常◎常
形声,小篆从邑,冄(rǎn)声,隶定为“那”。本义读nà,古代国名,假借为代词,指示较远的人、时间、地点或事物等;又读nǎ,假借为代词,表示疑问(今作“哪”);又读nā,假借为姓。 【辨析】 以“那”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声母为n,但韵母不同。nà:娜∣nǎ:哪∣nuó:挪。那 (nuó) 朝那,縣名。从邑,冉聲。 【按】那,今常音nà,作指示代詞。
那
* 那na[甲骨] [金文] [小篆]《說文》: ,西夷國。 从邑,冉聲。安定有朝那縣。(六篇下) 與冉聲不同部,可能國名保存較古之音讀?
☚ "> 坐 ☛
那 〈代〉疑问代词。后来写作“哪”。哪里;哪儿。 《金》九十: 当初只因潘家那淫妇……将有作没,把你垫发了去,今日天也不容,他往~去了!<异>哪。 《聊·禳》二七: [江城云]官人哪?官人哪?[公子云]小生在此。 另见nà,nɑ,núo。
那 〈代〉(1)指示代词。“那样”或“那么”的省辞。 《醒》六六: 裂着瓢~大嘴怪哭。 《聊·慈》三: 生了一个儿,也有小讷子~大小。又十七: 谁说你的不俊来?不俊着,就怕的~!又 《富》四: 不多时到了门,一个家勾(够)瓮~大。<异>哪。 《聊·增》七: 肉包蘸着蒜,碗哪大食团。 (2) 指示代词。“那里”或“那儿”的省辞。 《聊·姑》二: 娘三个共商议,要送太岁远别离,谁知道~还不肯。 (3) 人称代词。“你”或“您(恁)”的方言变音。 《金》五一: 大妗子在傍劝[吴月娘]道:“姑娘,罢么,~看着孩儿的分上罢,自古宰相肚里好行船,当家人是个恶水缸儿。”(万本。戴本改为“都”)又七五: [月娘]即叫大姐:“你和~二娘(指李娇儿,是大姐的二娘)送送三位师父出去,看狗。”于是打发三个姑子出门。 另见nǎ,nɑ,nuó。
那 〈助〉语气助词。 (1) 用在正反问句或选择问句的两项之间,表示较小的语音停顿。相当于“呢”。 《聊·禳》十九: 问问周二叔合大姑夫,还敢~不敢?又二九: 我要做嫖客,合你犯个嫁娶,不知你肯~不肯?又 《磨》六: 我跪你,是敬你的贪~,可是敬你的赃呢?<异>哪。 《聊·磨》三五: 看他来参见哪不参见? (2) 用在比况助词“似的/是的”或“一般”之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醒》五八: 放的[炮仗]就似铳~一般怪响。 《聊·增》二二: 你这妮子,就合一个鬼灵精~是的。 (3) 用在两个相同的单音节动词之间,构成“A那A的”格式。相当于“呀”。 《醒》七: 他每日听~听的,他就会说了。又六九: 我见他瘸~瘸的,已是走不动了。‖参看〖呀(yɑ)〗。 另见nǎ,nà,nuó。
那 〈动〉同“挪”。挪动;转移。 《金》五七: 只见管家的三步~来两步走,就如见子活佛的一般。 《醒》二八: 这样异常的事,还要报官相验,尸首且不要~动,这一夜且轮流守住了。<异>𨁌。 《聊·翻》二: 幸喜疾病渐渐好,拄着棍脚也能𨁌。又 《禳》三: 半世曾无安乐窝,书斋迁处住房𨁌。 另见nǎ,nà,n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