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的特点
改革开放十几年来,邓小平多次阐述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 这一根本性问题,始终把改革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改革观的基本理论。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生产力,必须进行改革。邓小平在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指出,只有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改革则是一场涉及和引起社会各个领域深刻变化的革命。邓小平指出:“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6页)
(2) 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理论的起点和归宿。“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0页)强调了改革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过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坚持和加快改革的步子,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真正体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作为第二次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我们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正如邓小平所说: “这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97页)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4) 社会主义改革是一种全面性的社会变革。改革是一场涉及社会主义体制各个领域的全面变革。邓小平说: “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5—136页)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是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5) 改革必然要求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对外开放。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邓小平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中国和世界发展的比较中,深刻总结了封闭导致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社会主义建设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各国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促进生产力的发展。